《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docx
- 文档编号:10897379
- 上传时间:2023-02-23
- 格式:DOCX
- 页数:93
- 大小:113.26KB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docx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解海印释
《优婆塞戒经略疏》〔优婆塞戒经白话文〕海印注
序言
此是在家学佛人必看之佛经,非常重要,六重二十八轻戒就出自此经。
因解释需要,疏文引入了一些《瑜伽菩萨戒本》之内容。
第十九品即杂品处经文词句晦涩,重点加以疏通。
疏文疏通的是紧挨处经文,经文疏文易混淆处,用〔经〕〔疏〕字加以区分。
北凉中印度三藏法师昙无谶译于姑藏
北凉,397年〔或401年〕--439年。
十六国之一,匈奴支系沮渠蒙逊所建。
姑藏即今某某。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中阿那邠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优婆塞,五百乞儿。
尔时会中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师常演说法教众生言,假设能晨朝敬礼六方,如此得增长命之与财。
何以故,东方之土属于帝释,有供养者,释提桓因如此为护助。
南方之土属阎罗王,有供养者,彼阎罗王如此为护助。
西方之土属婆娄那天,有供养者,彼婆娄那如此为护助。
北方之土属拘毗罗天,有供养者,彼拘毗罗如此为护助。
下方之土属于火天,有供养者,火如此为护。
上方之土属于风天,有供养者,风如此为护。
世尊,佛法之中颇〔颇:
相当地。
〕有如是六方不耶?
善男子:
我佛法之中亦有六方,所谓六波罗蜜,东方即是檀波罗蜜,何以故,始初出者,为出智慧光因缘故,彼东方者属众生心,假设有众生能供养彼檀波罗蜜,如此为增长寿命与财。
〔疏〕东方比作檀波罗蜜。
日光处于东方,布施即是智者之行,布施耀出智慧之光。
〔经〕南方即是尸波罗蜜,何以故,尸波罗蜜名之为右〔古代称等级高的为右。
〕,假设人供养,亦得增长寿命与财。
西方即是羼提波罗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为后,一切恶法弃于后故,假设有供养,如此得增长寿命与财。
北方即是毗梨耶波罗蜜,何以故,北方名号胜诸恶法,假设人供养,如此得增长寿命与财。
下方即是禅波罗蜜,何以故,能正观察三恶道故,假设人供养,亦得增长命之与财。
上方即是般假设波罗蜜,何以故,上方者即是无上无生故,假设有供养,如此得增长命之与财。
善男子,是六方者属众生心,非如外道六师所说。
如是六方谁能供养?
善男子,唯有菩萨乃能供养。
世尊,以何义故名为菩萨?
佛言,得菩提故〔佛意是说只要有自度度人之菩提念。
〕,名为菩萨,菩提性故〔已有自觉觉他之胜念。
〕,名为菩萨。
世尊,假设言得菩提已,名为菩萨者,假设未供养彼六方时,云何得名为菩萨耶。
假设以性〔按天生,本性理解。
〕故,名菩萨者,谁有此性。
有此性者,如此能供养,假设无性者,如此不能供养。
是故如来不应说言,彼六方者属众生心〔假设属众生心,但凡有情众生,都会供养六方。
其实不然。
〕。
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
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
未得菩提〔意思是说只要有了上弘下化的意乐,即为初发心菩萨,虽然还未证得无上菩提。
〕,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师子虎狼狗犬等性。
现在世中,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故,得师子等畜生之身。
菩萨亦尔,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
假设有说言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假设有性者,如此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意思是说既然本具菩萨性,就不用修善法以长善根,修忍辱修禅定以增加心力了。
〕。
善男子,假设有性者,如此无初心与退转心。
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名菩萨性。
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缘,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嗔恚愚疑悭嫉,为呵责故,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种,谓下中上。
假设言众生定有性者,云何说言有三种耶。
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
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
假设善修进,如此名不退。
假设不修进,名之为退。
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转。
假设不如是,是名退转。
如是菩萨如此有退心与恐怖心。
假设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人,决定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三种菩提,无有定性。
假设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如此不能发菩提之心。
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
假设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
何以故,诸外道等,无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
善男子,或有人说菩萨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缘发故,得为金用,菩萨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说。
何以故,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树,眼有火石,是故梵志无因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
〔疏〕即外道之自然说。
〔经〕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树,当知即是梵志因果。
是义不然,何以故,因细果粗故。
假设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如此被烧,眼假设被烧,云何能见。
眼中有石,石如此遮眼,眼假设有遮,复云何见。
善男子,如梵志说,有即是有,无即永无。
无如此不生,有不应灭。
假设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说性〔是金就有金性,二者不必并说。
〕,性不说金〔有金子的特性但不等于是金子,二者不能等同。
〕。
善男子,因缘故如此有合和,缘和合故,本无后有。
如梵志言,无即永无,是义云何。
〔疏〕可见梵志无即永无之说难以成立。
〔经〕金合水银,金如此灭坏。
假设言有不应灭,是义云何。
〔疏〕可见梵志有不应灭之说难以成立。
〔经〕假设说众生有菩萨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
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缘故,而有金用,菩萨之性,亦复如是。
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如此名为菩萨性也。
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有,性亦如是,先无后有,是故不可说言定有。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萨。
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巩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退转,二者不退。
以修三十二相业者,名不退转。
假设未能修,是名为退。
复有两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
出家菩萨奉持八重,具足清静,是名不退。
在家菩萨奉持六重,具足清静,亦名不退。
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得,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
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
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
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
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
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
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
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
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色终究天。
〕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发菩提心品第二
善生言,世尊,众生云何发菩提心。
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
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
复有二事,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
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
二者虽有无量恒河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
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
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
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
〔众生受大苦恼,行者思维应以身代之。
一如此报恩,一如此增加自己的悲慧与忍力。
行者又思维,自己解脱苦受蕴众生也能解脱苦受蕴,故发菩提心。
〕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
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诸佛未发心时皆如我现在,诸佛已成道,我依佛修行,何而不能?
〕,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是故发心。
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①菩萨十住位中之第六位也。
②地持经中所说菩萨之六种住位也。
〕,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
二者勤心求索无上果故。
复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胜外道等所得果报。
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
复有二事,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
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
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为断众生身障。
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嗔恚心,三者随师教导,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
复有五事,一者不见他过。
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
三者得善法已,不生骄慢。
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妒心。
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
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有智之人,为三事故,发菩提心,一者见恶世中五浊众生。
二者见于如来有不可思议神通道力。
三者闻佛如来八种妙声。
复有二事,一者了了自知己身有苦,二者知众生苦,如己受苦,为断彼苦,如己无异。
善男子,假设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能礼六方,增长命财,不如外道之所宣说。
悲品第三
善生言,世尊,彼六师等不说因果。
如来所说因有二种,一者生因(生起之意),二者了因〔明了,显现之意。
〕。
如佛初说发菩提心,为是生因,是了因耶。
善男子,我为众生,或说一因或说二因,或说三因,或说四因,或说五因,或说六七至十二因。
言一因者,即生因也。
言二因者。
生因了因。
言三因者,烦恼业器。
言四因者,所谓四大。
言五因者,未来五支〔一生因,即惑业也。
二和合因,与善恶法相合。
三住因,一切众生依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大烦恼而住。
四增长因,依衣服饮食而增长,五远因,指父母之精血等。
〕。
言六因者,如契经中所说六因〔有两说,一者,佛果之因地六位也,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也。
二者,相应因、共生因、自种因、遍因、报因、无障因。
〕。
言七因者,如法华说〔由此可见,此经也在法华后。
〕。
言八因者,现在八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言九因者,如《大城经》说〔十法界中,前九界为因,后一界为果也。
〕。
言十因者〔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
〕,如为摩男优婆塞说。
十一因者,如智印说。
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缘。
〔疏〕以上几因等从《佛学大辞典》查得,有的没查出来,也不是多重要,不要纠缠,隔过去就是了。
〔经〕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
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
有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
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
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
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疏〕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处:
治,施行。
〕,佛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定相。
从是因缘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
如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
恶业尚不得世间乐,何况出世间乐。
恶行生天无有是处,恶行尚不能得生天,何况涅槃。
五盖覆心散乱,虽修七觉而得涅槃,无有是处。
五盖覆心虽修七觉,尚不能得声闻道。
心无覆盖佛道可得,况声闻道。
如是等种种,是处不是处,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佛之心力一得用得,且无有超越者。
〕。
二、业智力,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
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果报,皆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三、定力,佛知一切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四、根力,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五、欲力,佛知他众生种种欲,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六、性力,佛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七、至处道力,佛知一切道至处相,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八、宿命力,佛知种种宿命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尽。
我在彼众生中,如是某某饮食苦乐寿命长短。
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间,此间生名姓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是,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九、天眼力,佛天眼净过诸人眼。
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假设大假设小假设堕恶道假设生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
是诸众生恶身口意成就,谤毁圣人邪见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恶道生地狱中。
是诸众生善身口意业成就,不谤圣人正见正业成就,是因缘故,身坏死时,入善道生天上,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十、漏尽力,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智慧解脱。
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已尽,持戒已立,不作后有,尽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
【四无畏】佛四无所畏。
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
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
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宣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宣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
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中,名大悲三念住。
一、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
二、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
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经〕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骄慢,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恶知识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堕生有界〔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受诸苦恼,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咸水,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
虽不乐苦,喜造苦因。
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即五道。
把阿修罗并入天道。
〕,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无明暗,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恶鬼畜生,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舍施,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疏〕意思是说那些天人不断习气,贪求定乐,认为证得涅槃。
定力尽,异熟果成熟,随业力堕落。
菩萨思维至此,如在地狱受苦般难受。
一切众生都有贪求定乐之心,菩萨发心普度之。
〔经〕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
假设得道已,即名大悲。
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观力浅。
〕,众生亦尔〔知众生事有边。
〕。
既得道已,观与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
未得道时,悲心转动,是故名悲。
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
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
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
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
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
出家修悲是不为难,在家修悲,是乃为难。
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故。
善男子,在家之人假设不修悲,如此不能得优婆塞戒。
假设修悲已,即便获得。
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如此能具足。
何以故,一切时中一切施故。
是故在家应先修悲,假设修悲已,当知是人能具戒、忍、进、定、智慧。
假设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
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善男子,假设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所做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解脱品第四
善男子,假设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当知是人得一法体,谓解脱分。
善生言,世尊,所言体者,云何为体。
善男子,谓身口意。
是身口意,从方便得。
方便有二,一者耳闻,二者思惟。
复有三种,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闻。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从三方便,得解脱分。
是三方便,有定数不。
〔疏〕解脱分意指分得了解脱,即定能解脱之意。
方:
①方面。
②地方。
③方向。
④方法。
⑤药方。
便:
①有利,适宜。
②有利的时机。
③熟悉,擅长。
方便:
①便利。
②使便利。
③适宜。
〔经〕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
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麨〔chao〕,施一乞儿,能得如是解脱分法。
有人乃于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脱分法。
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获得解脱分法。
有人于无量世无量佛所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亦不能得解脱分法。
有人唯读一四句偈,而能获得解脱分法。
何以故,一切众生心不同故。
善男子,假设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盘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假设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盘功德安乐,如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
善男子,得是法者,于三时中,佛出世时,缘觉出时,假设无是二,阿迦尼吒天说解脱时,是人闻已,得解脱分。
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发心时,都不见佛与辟支佛,闻净居天说解脱法,我时闻已,即便发心。
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
何以故,以放逸故。
亦非色天之所能得。
何以故,无三方便故。
亦非无色天之所能得。
何以故,无身口故。
是法体者,是身口意。
郁单越人亦所不得。
何以故,无三方便故。
是解脱分,三人能得,所谓声闻缘觉菩萨。
众生假设遇善知识者,转声闻解脱,得缘觉解脱;转缘觉解脱,得菩萨解脱。
菩萨所得解脱分法,不可退转,不可失坏。
善生言,世尊,说法之人,复以何义,能善分别如是等人有解脱分,如是等人无解脱分。
〔疏〕听法要恭敬,恭敬才能得利益。
〔经〕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谓在家出家。
如是二人,至心听法,听已受持。
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
善男子,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无量劫,假设不能得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地狱人。
假设复有人,阿鼻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能得如是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涅盘人。
善男子,是故我于郁头蓝弗生哀愍心,于提婆达多不生怜心。
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万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脱分法。
虽尔,犹胜缘觉根利。
善男子,是法有三,谓下中上。
下者声闻,中者缘觉,上者佛也。
善男子,有人勤求优婆塞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能得。
何以故,不能获得解脱分法。
是故可名修戒,不名持戒。
〔疏〕修:
信奉某某的人虔诚地学习教义,并付诸行动,~行。
持:
遵守不变,~之以恒。
结合住上下文可知:
即使如闻而行,如果眷恋三界,不能算是获得解脱。
〔经〕善男子,假设诸菩萨得解脱分法,终不造业求生欲界色、无色界,常愿生于益众生处。
假设自定知有生天业,即回此业,求生人中。
业者,所谓施戒修定。
善男子,假设声闻人得解脱分,不过三身,得具解脱。
辟支佛人,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得解脱分,虽复经由无量身中常不退转,不退转心,出胜一切声闻缘觉。
善男子,假设得如是解脱分法,虽复少施,得无量果。
少戒少闻亦复如是。
是人假使处三恶道,终不同彼三恶受苦。
假设诸菩萨获得如是解脱分法,名调柔地。
何故名为调柔地耶,一切烦恼渐微弱故,是名逆流。
善男子,有四种人,一者顺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三者不顺不逆,四者到于彼岸。
善男子,如是法者,于声闻人名柔软地;于诸菩萨亦名柔软,复名喜地,以何义故,名为喜地。
闻不退故,名菩萨故,能常觉悟众生心故。
如是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
如是菩萨,不名人天,非五道摄,是名修行无障碍道。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有四种让菩提种子增长之缘。
〕,一者,不贪财物。
二者,不惜身命。
三者修行忍辱。
四者,怜愍众生。
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
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
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
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
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
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假设波罗蜜。
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是六事。
假设不放逸,如此能增长。
善男子,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一者亲近善友。
二者心坚难坏。
三者能行难行。
四者怜愍众生。
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
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
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
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
善男子,假设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
善男子,假设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福田,如是菩萨出胜一切世间之事与诸众生。
善男子,虽有人言无量世界有无量佛,然此佛道甚为难得。
何以故,世界无边,众生亦尔。
众生无边,佛亦如是〔难得〕。
假使佛道当易得者,一佛世尊如此应化度一切众生。
假设尔者,世界众生如此为有边。
善男子,佛出世时,能度九万九那由他人。
声闻弟子,度一那由他,而诸众生犹不可尽,故名无边。
是故我于声闻经说无十方佛。
所以者何,恐诸众生轻佛道故。
诸佛圣道,非世所摄,是故如来说无虚妄。
〔佛非三界所摄。
佛虽不坏世间相,但也不要用世间法来要求佛陀。
说必有因,圣意难测。
〕如来世尊无有妒心,以难得故,说无十方诸佛世尊。
善男子,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不能终究行菩萨道。
假设人难言,假设有现在无量诸佛,何故经中但说过去未来二世有无量佛,不说现在无量佛耶。
善男子,我一国说过去未来有恒沙佛,现在世中,唯一佛耳。
善男子,真实义者,能得佛道(都有佛性,都能成佛。
),无量众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转,时有一人乃能得度,如庵罗华与鱼子等。
〔庵罗华是庵罗树花,花开的多,结果的少。
鱼卵很多,成鱼的很少。
〕善男子,菩萨有两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得解脱分法是不为难,在家得者是乃为难。
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三种菩提品第五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
假设得菩提名为佛者,何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
假设觉法性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觉法性,以何缘故不名为佛。
假设一切智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一切智,复何以故不名为佛。
言一切者,即是四谛。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
二者从思惟得。
三者从修而得。
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
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
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
法性二种,一者总相〔大概、总体之相。
〕,二者别相〔一一法皆了原由。
〕。
声闻之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
辟支佛,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佛。
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思,无师独悟,从修而得,故名为佛。
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
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是义故,不得名佛。
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度,兔马香象。
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如此尽底〔当然水不能太深,太深象也不能至底。
〕。
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也。
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
如来渡时,如彼香象。
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
〔疏〕有些人说自己就是佛,不知你习气是否已经断尽。
〔经〕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
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
如来悉断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善男子。
声闻之人,厌于多闻。
缘觉之人,厌于思惟。
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
善男子,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
声闻缘觉,智虽清静,而器不净。
如来不尔,智器俱净,是故名佛。
善男子,净有二种,一者智净,二者行净。
声闻缘觉虽有净智,行不清静。
如来世尊智行俱净,是故名佛。
善男子,声闻缘觉其行有边;如来世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婆塞戒经略疏 优婆塞戒 经略 优婆塞戒经 白话 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