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活动中的家长指导 PPT课件.pptx
- 文档编号:30778388
- 上传时间:2023-08-23
- 格式:PPTX
- 页数:48
- 大小:1.03MB
亲子活动中的家长指导 PPT课件.pptx
《亲子活动中的家长指导 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子活动中的家长指导 PPT课件.ppt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亲子活动中的家长指导,01,家长指导的目标与要求,案例导入,小田老师在亲子园工作一段时间后,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家长:
有的家长带孩子来早教机构比较盲目;有的家长寄予厚望,希望造就天才宝宝;有的家长觉得带孩子辛苦,希望到早教机构后老师能有所分担;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在家里孤单,来早教机构找伴玩;有的家长认为到了亲子园,孩子的教育就全部指望教师了,让孩子听老师的就行。
在亲子活动中,有的家长在一旁看孩子活动;有的家长在活动中一手包揽,有的家长遇到孩子“乱跑、不听话”不知所措。
小田老师在一线摸爬滚打后,越来越觉得亲子活动中的家长指导非常重要。
然而,现在的家长本身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一些(独生子女)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奇怪、很极端。
因此,小田老师又陷入了一系列的困惑中:
作为早教机构教师的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指导家长,应该如何指导家长,用什么策略和方法指导家长?
一、家长指导的目标定位,
(一)家长教养观念方面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家长指导首先要从改变观念入手。
1.尊重婴幼儿,理解孩子的行为。
2.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
例如,遗传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相比更重要,遗传决定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将遗传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习惯的养成与智力的发展同样重要;孩子的发展有快有慢,表现出个体差异;每个孩子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等。
3.对待孩子要宽容、有耐心,学会等待孩子的发展。
4.知道主要抚养人在孩子发展中角色发挥的重要意义。
5.教养人应该互相协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一、家长指导的目标定位,
(二)日常教养知识方面通过多种途径的指导,家长要掌握常识性的婴幼儿教养知识。
1.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2.掌握婴幼儿在感知、动作、语言、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3.了解婴幼儿包括饮食、睡眠、排便、卫生、收拾整理等日常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与辅助策略。
4.了解自身的教养特点和孩子的行为发展特点、认知风格。
5.了解婴幼儿常见特殊行为的原因,如咬人。
一、家长指导的目标定位,(三)家长教养技能方面1.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提供适宜的、最佳的发展环境。
(1)为婴幼儿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
使用的生活物品,活动室内外场所,安全和寓教于乐的玩具。
(2)能为婴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孩子的发展需求,开展丰富的亲子活动,能进行有质量的亲子互动。
3.积极有效地促进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4.会细致观察婴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
5.能有效应对孩子的个别特殊行为。
6.找到自身教养特点与孩子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双方的发展。
二、家长指导的基本要求,
(一)家长指导时要考虑家长的能力和水平家长是亲子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亲子活动的实施过程需要家长全程参与,婴幼儿大多依靠家长进行活动,每位婴幼儿是不同的个体,同样,每位家长也是具有差异的个体。
家长们的教育观念、身体状况、时间和精力、与婴幼儿的互动及亲子关系、对婴幼儿的需求和理解的掌握情况等都有所不同。
因此,为了婴幼儿有更好的发展,教师应该在家长指导工作中对每位家长的能力和水平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考虑,针对其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指导内容,根据其不同的接受能力提供不同层次的指导。
二、家长指导的基本要求,
(二)家长指导时要考虑为指导创设条件和环境亲子活动中,对家长进行指导发生在很多情境中、发生在很多场合里,但是有效指导的前提是为指导创设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尤其是在亲子活动实施中对家长的指导。
教师应该很明确,家长眼里更多是自己的孩子,他们绝大多数的注意时间都会放在对孩子一举一动的关注上。
这就意味着,为了使家长能够放心地和教师进行交流,首先应该让家长对孩子放心。
二、家长指导的基本要求,(三)家长指导时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亲子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对关系,对两者关系性质的理解,将直接决定指导的内容、方式以及效果。
教师要避免进入这样的误区:
自己与家长的关系就是单向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认为自己拥有专业知识,在家长面前俯视讲授,家长则俯首恭听。
家长指导时,教师应采用辩证、双向、多角度来思考与家长的关系,其基调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理解基础上的合作互助关系,在此基础上双方互相指导与接受指导。
所以,教师不是永远的指导者,而是在指导、倾听、引导、旁观、辅助等不同角色中;家长也不是被动的受指导者,而应彰显其教养主体的角色,从观察、倾听、协助走向熟练实践。
教师与家长是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共同承担起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教养调整、创设新环境的教养任务。
二、家长指导的基本要求,(四)为家长指导积累专业素养教师要善于借助家长的教养潜力,与家长携手,共同完成教养婴幼儿的重任。
教师既是家长教养活动的指导者,又是婴幼儿教养的合作者。
为了胜任自身角色,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专业素养。
第一,系统掌握婴幼儿各个领域发展知识与技能。
第二,组织婴幼儿以及家长活动的能力。
第三,调动家长积极参与亲职教育的能力。
第四,教师要具备既顾全集体,又能发现个别家长、婴幼儿问题的能力。
02,亲子活动现场的家长指导,案例导入,亲子园的王老师最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
同样是对家长的指导,有的家长很快就能领会,并在亲子互动的实践中进行创新;有的家长则不能接受,在活动中仍然按照自己的一套来;有的家长则似懂非懂,经常走入误区。
例如,在“做糖葫芦”的超轻泥手工亲子活动中,老师指导家长:
“要注意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能力表现,如果他不能双手团圆,可以让他用泥工板团圆;如果他团得很好,可以引导他团更小的圆;如果他能很快地做出糖葫芦,可以引导他做出不同花样的糖葫芦,比如大小大小排列或者按颜色排列。
”听完老师的指导后,家长带着孩子开始做:
妈妈与丽丽互动得最好了,完全领会了老师的意思;奶奶面对成成的行为表现则有点手足无措;保姆阿姨则直接动手帮妞妞做起来了王老师面对这样的现象非常郁闷,她烦恼在活动中不知道如何有效指导所有的家长。
一、现场指导的常用指导策略,
(一)示范指导示范指导是指教师“亲自和孩子共同游戏、活动,向家长示范如何引导孩子活动、如何与孩子互动。
这种形式适用于教学方法、教养技术型一类的活动,其优点在于,指导效果比较明显,有立竿见影的成效。
教师在向家长示范与孩子的游戏、活动、互动方法后,可以在亲子活动中马上观察到家长有没有把握教师的要求,有没有运用到自己对孩子的引导和与孩子的互动中。
而家长接受了示范指导后,把同样的内容二次传达给孩子。
通过及时的实践,家长对教师的指导要求不仅心领神会,而且可以通过做来强化认识。
而家长在指导孩子时,并不是简单的对老师的“重复”,而是结合了自己和孩子各自的特点以及两者互动的特点,进个性化、个别化的指导”。
案例与分析,活动室里跳跳(10个半月,穿着冬装,体重和身高偏高于同龄孩子)趴在地上,外婆一手托着孩子腹部,一手交替移动跳跳的脚,训练跳跳爬行。
跳跳不动,但是由于地面很光滑,所以孩子在地面上滑行。
外婆觉得不对,很着急,但又不知道哪里不对。
老师在跳跳前面,从一个盛满塑料水果的筐里拿出来一串葡萄,敲击着地面说:
老师在这里,来,来拿葡萄,来这里拿葡萄。
外婆也学着老师的动作,指着葡萄要跳跳看。
跳跳向左上方抬头看了外婆一眼,就斜躺着不动了。
外婆推了她一下,还是不动。
外婆就用手拍她脑袋一下,口中念念有词。
外婆抓着跳跳的衣服晃了几下,她还是不动。
老师把葡萄扔在跳跳面前,跳跳看见了,手按着地,外婆继续推跳跳的腿和手。
老师说要去拿根绳子来,走开了。
跳跳又开始斜躺在地上。
老师回来,手里拿着一根辫子一样的黄色绳圈,套在跳跳的前胸。
外婆站起来把跳跳拎了起来。
老师告诉外婆:
要把跳跳的前胸抬起来,然后她的手就可以交替前移了。
同时让外婆先看如何操作,再自己试试。
外婆学着老师的样子,但是外婆是一直站立拎着跳跳,所以跳跳的上身已经悬空,双手离地,根本没法爬起来。
她在看手里的一只橘子。
约15秒后,她抬头看外婆,一手支地,一手去抓外婆的裤子,但是地面很滑,她尝试了几次才坐起来。
外婆于是放弃爬行练习,把跳跳扶起。
案例:
跳跳和外婆
(一),一、现场指导的常用指导策略,
(二)口头指导口头指导是指教师“在亲子活动中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向家长传达教育理念,解释教育方法背后的道理,了解孩子的平时表现和家庭的教养特点,从而实现对婴幼儿家长的指导”。
教师常用的口头指导有五种形式。
第一,说明:
教师告诉家长活动的目的、活动材料的操作要领。
第二,建议:
教师为家长提出家庭延伸活动的材料、方式的参考;对家长询问关于孩子的教养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第三,言语暗示:
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时,教师表面上是在对孩子说,实质上是暗示家长如何做。
第四,解释:
教师帮助家长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孩子发展特点。
第五,引导:
教师告诉家长如何做或让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情况做合理分析。
一、现场指导的常用指导策略,(三)环境指导环境是隐形的老师。
在早教指导机构中,环境包括婴幼儿和家长所置身的环境,更多的是物质环境;也包括婴幼儿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分别与其他个体、物体之间的关系。
案例与分析,某亲子园的动手区,老师投放了很多废旧材料,如酸牙膏、咖啡、奶瓶、奶粉、手机、宝宝鞋子等)的大小旧材料做了一些玩具放在那边供孩子玩耍。
老师也贴的说明:
家长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宝宝认识废旧物品高、接龙等活动,也可以引导宝宝了解这是什么物品构化材料),利用这些玩具能创造出不一样的玩法。
楼”,并提示家长:
当垒高物倒下或被宝宝推倒时,不高。
活动时注意观察宝宝对垒高、数数的兴趣如何。
附儿歌:
造高楼能干宝宝造高楼,一层楼,二层楼,三层楼,四层楼,五层楼,.造出高高楼。
家长的反应:
家长带孩子来这里活动,看到老师做得很,回家自己做,他们都很聪明,一看就能做起来,有不用花钱的废旧物品,于是他们回到家后不轻易扔是否可以给孩子当玩具。
案例:
投放废旧物品的“动手区”,二、现场指导的基本流程,
(一)活动开始前1.早晨接待与个别交流每天上午到了时间,家长就会带着孩子陆续来到早教机构。
机构的教师会在固定的地方接待家长和宝宝,与孩子和家长相互打招呼。
与此同时,教师与家长会交流孩子在家的一些表现,家长往往这时候会向教师倾吐育儿的烦恼和困惑,教师则及时帮助家长分析与解决问题。
实践探索,老师接待牛牛和奶奶教师:
牛牛,早上好!
奶奶:
老师,早上好!
牛牛:
老西(师),好!
(在奶奶的提醒和鼓励下)教师:
牛牛,早餐吃了什么呢?
牛牛:
包包、蛋蛋。
奶奶:
今天早餐吃了一个面包、一杯豆浆和一个爱心鸡蛋(做得美观、精致),用的餐具是带宝宝自己去挑选的。
早上表现不错,都是自己吃的,看起来很有食欲,不像以往都不怎么想吃。
教师:
嗯,不错!
量也够了,看来上次豆豆妈妈给你启发了,为孩子准备富有童趣的餐点,会激起孩子的食欲;早上不要一起来就给孩子吃零食。
教师:
好了,进去和其他小伙伴打打招呼吧。
(同时,示意奶奶要积极引导牛牛与同伴和其他家长交往),二、现场指导的基本流程,
(一)活动开始前2.亲子律动操晨间接待后,教师会组织家长和孩子集中在一起进行几分钟的亲子律动操,在音乐的带动下,家长与教师、孩子互动,跟着老师学做操,老师会针对家长的情况和活动的要求进行口头指导。
要想真正地让家长参与进来,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组织策略。
首先,对周岁以下的婴儿来说,参与这样的活动要求人数少(最多6个),宝宝情绪状态佳,教养人的操作令宝宝觉得舒适;周岁以上的大集体也不应超过12个孩子,对不愿意参与的孩子应以家长学习为主,允许孩子适度地从事他正在积极关注的活动。
另外,对体力不济的祖辈要提供额外补救措施,可以让他们学会后回家请父母和孩子做,或请父母尽可能陪孩子来活动。
实践探索,教师选妞妞(外婆带来的)为自己的孩子,边念儿歌边示范亲子律动操做法。
第一遍的时候孩子们一直都看着教师,家长主动拉孩子做。
第二遍教师鼓动家长们站起来,认真模仿。
第三遍各位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性地改变动作,比如在“转一圈”的时候,有的家长直接把孩子腾空转一圈再放下来,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小跑步转一圈,有的是让孩子自己转,其中一位奶奶由于年纪过大,一直不参与到做操中,只是坐着观看。
附儿歌拉拉小手举起来,拉拉小手转一圈。
拍拍小手跳一跳,再和妈妈抱一抱。
二、现场指导的基本流程,
(一)活动开始前3.集中交流与总结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让家长理解以上活动的意义,在准备活动结束时,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个集中解释的时间,根据孩子和家长的表现,向家长做出相应的解释。
在活动开始前的准备阶段,教师运用了多种指导策略,最频繁的是口头指导和示范。
准备阶段安排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非常重要。
二、现场指导的基本流程,
(二)活动进行中1.集体亲子活动
(1)介绍活动的内容与玩法
(2)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3)总结亲子互动中的表现和问题(4)活动家庭延伸的指导,二、现场指导的基本流程,
(二)活动进行中2.活动区亲子活动(自由分散自主亲子活动)
(1)孩子和家长自由选择游戏活动
(2)教师一对一随机指导(3)教师和家长的分享与交流,二、现场指导的基本流程,(三)活动结束后1.活动场地收拾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集体整理活动室后再离开早教机构。
这个环节里,教师要将亲子参与活动材料归位和活动场地的清理作为对亲子活动指导的要求,帮助婴幼儿(与家长)形成常规活动习惯。
这样的环节既告诉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助的意识,也示范了家长如何在家庭与孩子互动。
二、现场指导的基本流程,(三)活动结束后2.告知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里告诉家长下周活动内容,提醒家长教养注意事项。
例如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带来,在家庭中要有意观察孩子一周的表现等,做好下次活动的准备。
二、现场指导的基本流程,(三)活动结束后3.告别最后是教师与家长和婴幼儿告别的时刻。
教师可以主动去抱抱孩子,亲亲他的小脸,告诉他“下次见了”。
这时候,家长一般也会很自然地拉起孩子的小手跟老师说“再见”,或者请孩子和教师拥抱告别。
虽然简短,但场面的确很让人感动,当孩子和老师轻轻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彼此都会深深地感觉到今天活动的愉悦。
虽然活动结束后的几个环节时间比较短暂,但也是对家长进行指导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教师的要求让家长明确了:
教养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对孩子行为习惯、礼节礼貌的培养就渗透在这不起眼的生活小节里,家长以身作则很重要。
同时,这个环节也是一个前后承接的时候,简明扼要地向家长讲明在下次活动前需要家长做好的准备工作,有利于保证下次活动的质量。
三、现场指导的注意事项,
(一)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的灵活运用集体指导是教师面向所有的家长统一进行的指导,个别指导是教师面向个别家长进行的一对一指导。
“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面对对象数量不同,所以内容上,集体指导偏重规律性的、面上的指导,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个别指导则关注个性差异,讲究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更有针对性;如果同时采取两种方式,那么特别要注意集体指导和个体指导的平衡。
”集体指导直接体现效率(一对多),个别指导更具有针对性(一对一),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指导效果是明显的。
实践探索,近十个家长抱着宝宝,老师给每个家长发一块红布,告知家长将要开展的活动对宝宝发展的意义:
“这个活动主要是增进亲子情感,体验亲子互动的乐趣,同时发展宝宝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家长用布盖住自己,宝宝仍然知道家长在布的下面,并有掀开布的意识)。
”接着,教师再演示动作和语言,然后一起让家长与宝宝玩躲猫猫。
亲子互动时,老师进行巡视指导,发现妮妮和妈妈玩了一下后对这个活动并不感兴趣,不管妈妈怎么引导,妮妮眼睛注视着其他地方。
于是老师拿起布盖在妮妮的头上,并说“哦,天黑了”,接着又把布迅速地拎起来,并说“哦,天亮了”。
这时,妮妮咯咯地笑着。
老师跟妈妈交流:
“妮妮可能玩过类似躲猫猫的游戏,所以对活动没有什么兴趣,这时候我们可以变换一下游戏的方法。
”活动后老师分析刚才活动中不同孩子的不同表现意味着什么,家长的做法是否有不妥等等。
亲子游戏“躲猫猫”,三、现场指导的注意事项,
(二)多种指导策略的有效融合亲子活动时,教师的家长指导策略是多样的,然而,绝对不是各种指导形式自成一家,它们往往互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
教师示范直接指导家长在家庭中怎么做;口头交流,家长与教师互通讯息;活动启发,家长感悟如何借鉴;所有这些汇总起来,对家长的指导就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教师不一定要固定哪种模式、哪种流程,要结合具体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安排。
例如,美劳活动中的画画是孩子相对安静的活动,指导者可以提供多种材料,让孩子充分发挥。
这时,教师就可以跟家长讲:
为什么要提供这么多材料给孩子,这些材料为什么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孩子画画的过程就是指导家长的过程,孩子画完了,指导家长也告一段落。
最后,家长看孩子的画时就很清楚孩子今天有什么进步,有哪些不足。
实践探索,老师要进行一项生活活动“小便”。
因为到了2岁半以后,要慢慢培养孩子大小便。
活动中,教师首先对家长进行动作方面的指导,应该带着孩子怎么一步一步做;同时,辅以儿歌“小脚要并好,裤子要拉好,小肚子要包牢,宝宝身体棒”,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家长。
教师把动作训练的步骤放在儿歌里,家长听了就明白。
同时,教师还提醒家长以后一些生活习惯的培养都可以编成儿歌。
接下来,在孩子的自主活动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和家长们聊一聊孩子在家庭中大小便的自理情况:
完全是家长包办代替的,还是家长帮助的,还是孩子自己来的。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对家长进行指导:
“你家宝宝以前都是大人包办的,那么先教她学会拉外裤,这个比较容易,一步一步来。
”教师在活动中重点针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自理大小便,目的在于让他们在家中也可以进行引导,以此教会宝宝自理大小便。
生活活动“小便”,三、现场指导的注意事项,(三)指导中不同家长的充分关注前来早教机构参加亲子活动的家长有父母、有祖辈、有保姆;有文化程度高的、有文化程度低的;有接受能力强的,有接受速度慢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家长指导时,要充分关注不同家长的不同特点。
例如,通过口头指导,教师需要在充分把握不同对象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指导语”;能被对象理解、接受的“指导语”,才能完成有效地指导。
一般而言,对老人、祖辈的指导你要善于倾听,先听后讲,不能用一种命令式的口吻,否则他们不容易接受;听了以后,你要先肯定他做得好的方面,然后再给他提点建议:
“如果我们试试这样做,宝宝说不定会更聪明、发展得更好。
”,03,亲子活动场外的家长指导,案例导入,大学教师郭女士带着满周岁的女儿来到一所刚开办的加盟早教机构参加活动,机构的环境和设施设备的配备都不错,室内外活动空间充足,老师组织亲子活动也有声有色,女儿很喜欢来这里玩。
可是,每次活动结束后,她感觉很迷茫:
她只能周末带女儿前往早教机构,平时在家里她却不知道该怎么做。
她知道光靠每周的一次活动是不会有显著效果的,更要靠家长平时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
请思考该早教机构如何做好亲子活动场外的家长指导。
一、场外指导的主要功能,
(一)现场指导中发现但未能及时解决的问题现场指导通过现场活动让家长获悉婴幼儿各方面发展的最基本知识,以及亲子互动的方式方法。
由于时间限制,教师对于活动中萌发的,且是家长普遍比较关心的共性问题,比如家长无法理解的婴幼儿行为,如何与孩子互动等,并未及时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对家长进行场外指导。
一、场外指导的主要功能,
(二)现场指导中难以解决的个别性问题现场指导中有些问题虽然是个别性的,但对家长教养来说是十分迫切需要的,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指导教师本人无法解决的,这时就需要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介入(有时也包括其他家长)来共同处理。
一、场外指导的主要功能,(三)婴幼儿发展和教养中的普遍性问题对于婴幼儿发展与教养中一些比较普遍、但现场指导中可能没有涉及的内容,则需要依靠场外指导。
例如关于婴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保育环境、疾病与健康安全、营养等,这些问题因为范围比较广泛,也具有家长群体差异,所以在现场指导中无法全面概括。
二、场外指导的常用形式,
(一)专家讲座与咨询专家讲座与咨询是将婴幼儿教养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包括儿保专家,经验丰富的早教指导师或教育专家等,请入早教机构,以专题讲座或者面对面咨询的形式,针对所选择的教养内容,与集中起来的家长们进行交流。
专家讲座与咨询作为亲子活动场外家长指导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每个学期都会根据需求经常性地举办。
大多数早教机构是每月开展一次,这样一学期共有56次。
但也有早教机构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根据家长的需求,不定期开展。
每次活动具体内容的确定、讲座与咨询教师人员的安排,以及根据内容、家长情况选择(或布置)的活动环境等,都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周密的筹划。
实践探索,表61某亲子园2013年上半年专家讲座、咨询主题,二、场外指导的常用形式,
(二)家长沙龙家长沙龙是指围绕家长们共同感兴趣的教养话题,由指导教师将家长组织起来,并准备研讨素材,引导家长就话题展开讨论的集体指导活动形式。
由于话题很难一次彻底讨论清楚,往往需要随着实践中的观察、思考以系列的形式展开,因此称为沙龙。
家长沙龙一般能充分调动家长主观能动性,在早教机构教育中经常使用。
在开展家长沙龙的时候,需要注意四个方面:
第一,综合考虑家长需求确定沙龙主题;第二,确定活动形式,家长是集体活动,还是分组、个别活动;第三,选择活动方式,可以是案例分析式,也可以是问题讨论式;第四,充分准备活动素材,以及促进家长理解和思考的呈现方式。
二、场外指导的常用形式,(三)网络的开发与利用网络指导是早教机构和教师以互联网为基础和手段,与家长建立无形的信息互通渠道,设立虚拟的早教家长指导平台,平台的网络化实体即早教指导网站。
由于网络的便捷、迅速,缩短了家长与教师的距离,扩展了教师对家长的指导力度。
网上交流突破了时空限制,满足了家长在接受育儿指导时对时间、空间的要求,极大地满足和方便了家长。
二、场外指导的常用形式,(四)书面资料的发放书面资料包括早教机构自办刊物或报纸、育儿手册、近期亲子活动计划、活动内容和家长指导、家庭亲子互动游戏、现成的资料(书报杂志、网上资料的打印版)等。
这些在早教机构的家长指导工作中经常使用。
书面资料有时候也备受家长的青睐,因为在早教机构接受指导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当场消化大量内容,对于平时工作繁忙的年轻父母、年纪较大的祖辈、文化水平有限的保姆都是比较难实现的。
因此,向家长发放书面指导材料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二、场外指导的常用形式,(五)影音资料的提供教师在日常的亲子活动中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典型的亲子活动视频资料,既有成功的亲子互动片段,也包括家长们在亲子互动时经常出现的误区,然后经过后期的视频编辑,将旁白添加进去进行视频的解读。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经典的讲座视频、儿歌、故事、律动等音频资料制作成光碟发给家长。
这需要早教机构拥有齐全的电化教育设备,在每个活动室装摄像头和整套监控设备,可以随时录下早教活动的场景,方便搜集案例用于教研和家长指导。
影音资料的提供有效拓展了指导家长的形式,并且能调动家长的兴趣,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
二、场外指导的常用形式,(六)互动式“成长档案袋”的建立场外家长指导时,为了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不少早教机构提倡教师采用“婴幼儿成长档案袋”的形式增进和深化与家长的交流。
互动式“成长档案袋”,“互动”的对象包括婴幼儿、教师以及家长;“成长档案袋”里有教师、家长对幼儿活动行为的观察记录和评价,有目的地收集能说明婴幼儿发展轨迹的典型作品等。
教育困惑,个案:
29个月的欢欢有很多玩具,平时很喜欢玩它们,但是玩完后基本上不会收拾玩具,经常玩具随手丢得满地都是。
虽然提醒后有时会收拾好,但很多时候不愿意收拾,好像很喜欢满地都是玩具的样子,然后自己也在地上打滚,很享受的样子。
从她小时候开始,一玩玩具家长都会引导她玩后要收?
巴婢撸墒撬坪踝懿荒苎梢桓龊芎玫南肮摺?
分析:
2岁左右的宝宝已经可以做简单的物品整理,分类的观念还不是很好,通常也不会主动收拾玩具。
3岁宝宝已经有简单分类的概念。
因此,玩具可以分类收纳,但是多数宝宝基本上是在成人的提醒下才会去收拾玩具。
所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亲子活动中的家长指导 PPT课件 亲子 活动 中的 家长 指导 PPT 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