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docx

    • 资源ID:10056668       资源大小:1.60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docx

    1、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地震资料地质解释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震反射标志层答案: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地质层位明确的同相轴或波组。一般具备两个条件:容易识别且能广泛追踪;地质意义明确,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2、波组与波系答案:同相轴是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相同相位的连接线。波组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同相轴的组合。一般由一两个强振幅与若干弱振幅波组成。波系是相邻若干个有一定特征且横向稳定的波组的组合。3、不整合面答案:不整合是指地层序列中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当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呈不整合接触时,该接触面则称为不整合面。

    2、4、顶超答案:界面之下的同相轴呈切线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下,界面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常与三角洲等进积显著的沉积体相伴生,与沉积过路面相对应。5、层序(三级):以局部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7、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一般指波峰或波谷。8、构造样式:是指在剖面形态、平面展布、排列和应力机制上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构造的总体特征,是了解特定构造变形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构造变形的总体概貌。9、上超:界面之上的同相轴由盆地原始的低部位向高部位逐个终止于其下倾角

    3、更大的同相轴之上,是超覆不整合面的表现。10、地震反射构型: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11、地震反射结构: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波形和连续性四个方面;12、地震反射连续性:指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本质上反映的是界面上、下岩性差别或界面间距在横向上的稳定程度。 13、不均匀加积: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但总体上沉积速率较接近。14、进积:逐渐变年轻的准层序逐层向盆地方向沉积并可延伸较远,即反映了沉积体系不断向盆地方向进积的过程,其沉积速率比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15、帚状前积:外形呈扫帚状,内部反射从根部

    4、向下倾方向发散,沉积角度高;下超于底界之上,代表了快速堆积体,如近岸水下扇、冲积扇等。16、顶超型前积:沉积体缺乏顶积层,前积层具有明显的顶超终止现象; 前积层向下倾方向变薄尖灭 。下段以极低的角度逼近地震相单元的下界面,随着地层的尖灭或变薄,在地震上表现出下超-整一。17、剖面闭合:对比地震剖面时,将反射界面由一条剖面引到另一条相交剖面,如果是同一层位,在交点处的T0时间应相同,称为闭合。18、下超:下超是沉积物侧向进积的表现。一般发育在三角洲和扇体的前缘带。其特征是该界面之上的同相轴向沉积体前方逐个终止于界面之下倾角更小的同相轴之上。19、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相特征进行沉积相的解释推断。2

    5、0、绕射波: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遇到界面上任何一种不规则体,如断层的断棱点、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上的突起点等,这些不规则体会成为向一个点震源,形成向四周传播的绕射子波。21、波状反射构型:其特征为各同相轴之间在总体趋势上是相互平行的,但细看都有一定程度的波状起伏。它是不均匀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同一地层单元内的岩性横向上变化较大,岩层厚度也不稳定,通常在冲积扇 在冲积平原、滨浅海(湖)以及总的沉积速率相对比较缓慢的扇体等相带中容易产生这种构型。22、丘形反射构型:其特征是地层单元在局部突然增厚,向上凸起而被上覆地层所围绕。其同相轴的间距、数量均比同期周围地层要大,地震反射结构一般也有显著不同,其间

    6、的突变界限十分显著。这种反射构型有两种成因:一种是由于生物礁的生长作用而截然高于同期地层之上,随后被后期不同性质的沉积物所掩盖;另一种是由于塑性地层或侵入岩体所形成的底辟构造23、不整一面: 不整一界面指其上部或之下的同相轴与之有角度接触关系的界面,用于地震反射界面。24、区域不整合:是对不整合面按分布范围的分类,它在盆地内大部分地区均发育。二、简答题(32分)1、简述地震剖面追踪对比方法答:单一同相轴的对比;没有断层时一般采用同相轴的对比,考虑极性相同和波形相似;存在断层时采用波组和波系对比方法。2、简述不整合面反射的特殊性及解释方法答:特殊性1)不整合面下伏地层的波阻抗横向变化,而上覆层波

    7、阻抗横向稳定,所以不整合界面的波阻抗差不仅有大小的变化,而且有正负的变化,因此反射振幅既有强度的变化,也有极性的变化:2)当不整合面平整,且下伏强反射界面,两界面以角度相交时,两界面的反射发生干涉,对不整合界面的反射特征造成干扰;3)不整合面地层的岩性差异导致差异剥蚀,使得不整合面起伏不平,造成反射振幅横向变化。解释方法:这时应当根据地震反射波的包络线进行对比, 包络面是一个沿其上下地层产状存在最显著区别的几何面,其极性和波形特征横向可以有巨大不同,亦即所谓的“窜相位”。这里单一同相轴对比的原则不再适用。3、简述角度不整合及其产状分类指其上下的新老地层产状不同,且存在时间缺失的界面。其通常是受

    8、地壳运动的影响使老地层产状发生变化,形成沉积间断甚至于遭受抬升剥蚀,之后再接受新的沉积而形成的。可进一步细分为:a.削蚀不整合:界面上下产状不一致。地层向上倾方向遭受剥蚀。b.超覆不整合:在发育长期侵蚀间断的地层表面上新地层逐层向上超覆;c.超削不整合:二者同时存在。4、简述顶超与削截的区分答案:1)概念:顶超:界面之下的同相轴呈切线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下,界面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削截:界面之下的同相轴以较大角度突然终止于该界面处,是削蚀角度不整合的表现。2)区别:上超常出现于陆地与水域过渡处的三角洲顶部顶超所反映的地层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较大,且地层对着顶界逐渐点灭。而对削截来说,

    9、被削截的地层厚度常常在大范围内稳定,同相轴之间近于平行顶超常与下超伴生顶超的分布范围多数情况是局部的,而削截除了河道下切其范围小但特征明显外,其分布往往是区域域性的二者地层都有一定的倾斜,前者是沉积原因造成的,而后者由于构造原因。5、简述杂乱反射与无反射的区分(包括形态特征及地质意义)答案:1)概念:杂乱反射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振幅很强,但又不连续,故显得很杂。乱。其基本特征就是振幅极低,几乎看不出同相轴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评价连续性的好坏,故笼统地称之为中连续性。形成无反射结构的根本原因是岩性均一、形不成反射界面。2)区别:杂乱反射往往表现为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反射,振幅短而强,而无反射振幅

    10、极低,基本不发分辨内部结构。3)地质意义:振幅强意味着界面上下岩性差异大,而连续性差则意味着岩性或岩层厚度横向变化剧烈。这种反射结构往往发育于冲积扇,浊积扇、海底扇重力滑塌体、泥石流、底辟核中。另外,切割与充填河道综合体、高度断裂的、褶皱的或扭曲的地层,都可能产生这种反射结构。许多火成岩侵人体、泥丘(盐岩)刺穿以及深部地层都可能出现杂乱反射结构。无反射。这与岩性本身无直接关系,无反射反映了纵向上沉积作用的连续性,巨厚的深湖快速和均匀相泥岩,滨海相砂岩、陆棚相灰岩、白云岩以及泥质沉积很贫乏的辫状河砂岩中都可发育这种反射结构。无反射有时也反映均质的、无层理的、高度扭曲的或者倾角很陡的砂岩、泥岩、盐

    11、岩、礁和火成岩体。6、简述“S”型前积的特征及地质意义答:上段特征:水平或倾角很小,与地震相单元的上界面呈顶超-整一关系。中段:一般比较厚,倾角较陡。下段:极低的角度逼近地震相单元的下界面,随着地层的尖灭或变薄,在地震上表现出下超-整一。反映沉积条件:容空间增长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含较丰富的细粒沉积,一般解释为相对低能的三角洲沉积环境、前积陆坡。7、简述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的概念?它们是那种构造样式的典型特征? 答案:海豚效应:断面倾斜方向相同条件下,在一个横切面上表现为正断层,在另一个横切面上表现为逆断层。丝带效应:断面倾向的摆动现象。它们是走滑构造的典型特征。8、简述逆断层的概念及按断面形态

    12、分类答:逆断层的定义: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与重力滑动作用而形成。按断面形状的逆断层可分为:平直断层、转折断层、弯曲断层、坡坪式断层。9、断陷湖盆三角洲的地震反射特征及识别标志答:(1)一般发育在断陷湖盆的长轴方向,或缓坡带;(2)断陷湖盆的水深比较大,从而往往可以发育大型的前积反射构型,或发育发散型S型前积反射构型、帚状反射构型;在垂直水流方向呈丘形,内部反射可见双向下超;(3)地震反射结构在三角洲平原处振幅相对较弱,而在三角洲前缘出振幅相对较强;()地震相单元具伸长锥状外形。由于其规模一般较小,长、宽可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10、扇三角洲的地震反射特征及识别

    13、标志答:扇三角洲兼有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地震相特征 。()发育在盆缘边界断层之下。湖盆边缘临近高差大、坡度陡的隆起区。(2)在纵剖面上,地震反射构型在沉积体的前半部与后半部有显著差别。在后半部(相当于三角洲平原部位,一般较短)主要表现为杂乱前积构型或波状构型;而在前半部(相当于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部位,一般较长)则各种前积构型均可能出现,尤其以下超型前积构型和斜交型前积构型较为常见。在横剖面上可出现双向型前积构型或波状构型。(3)反射结构:从冲积扇部位向三角洲部位,振幅和连续性逐渐增强。(4)具锥状外形,规模一般比冲积扇大,长度可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 11、平行-亚平行反射构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答:

    14、以同相轴彼此平行或微有起伏为特点。它是沉积速率在横向上大体相等的均匀垂向加积作用的产物。在陆棚、深海盆地、深湖或浅湖、沼泽等许多相带中都可发育,因此多解性很强,但反映在稳定条件下的均匀沉积这一点是相当明确的。此反射构型中的连续性一般都比较好。振幅和频率则可以因情况不同而异12、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典型识别标志答:(1)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中小断层)(2)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3)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大断层)(4)两盘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 (5)断面波(缓断层面) (6)绕射波和反射折射波(水平叠加剖面)三、论述题1、试述前积反射的概念、

    15、主要类型及其地质意义答:1)前积反射被定义为一套波组反映某种携带沉积物的水流在向前(向盆地)推进(前积) 的过程中由前积作用形成的反射结构,各同相轴表现为倾斜并向前推进的特征。用它可以确定层序和体系域边界, 判断水流方向和水动力大小, 识别多种沉积环境。2)前积反射一般按内部结构及接触关系分类S型、顶超型、下超型、斜交型、叠瓦型、杂乱型及S与斜交复合型。3)前积是由于沉积物的侧向加积作用形成的,主要有六种沉积环境, 即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浊积扇、大陆斜坡、碳酸盐岩台地边缘。三角洲以透镜状S 型、楔状S 与斜交复合型、板状斜交型等多见 ;大陆斜坡环境前积反射以楔状S 与斜交复合型、切线斜交

    16、型、透镜状S 型较多见, 顶超-下超、平行-下超和上超-下超只种接触关系均可出现, 而且下段底积层一般较发育;缓坡台地前积角度一般较平缓, 厚度较薄, 呈板状或叠瓦状,镶边台地前积特征类似于大陆斜坡环境;冲积扇前积多呈丘形或楔形,缺少顶积层和底积层, 以上超-下超、顶超-下超接触关系者多见;扇三角洲的前积反射特征一般与冲积扇的前积反射特征类似;浊流沉积一般可发育于前积反射的下段(底积层) , 也可单独以前积反射而存在,前积类型多为较薄的板状、叠瓦状, 并丘形反射或平行反射相共生。2、试述断层平面组合原则与方法答: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背景地质特征构造背景:区域大断层一般平行于区域构造走向;

    17、地层产状:同一断块内,地层倾向的变化一般是有规律的;沉积相带:区域大断层两侧沉积特征有明显差异,而不同剖面上相变特征相似。(2)断层剖面特征方面断层性质:同一断层在相同的剖面上所反映的断层性质相同(正、逆、平移);断层产状;同一断层的断面产状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变化;断达层位:同一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所断开的地层层位基本上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断距大小:同一断层各断点断距大小相近或沿断层走向逐渐变化;断层组合:相同的断层组合,其主干断层一般应组合在一起,如y”型断裂;对雁列式组合要注意断层顺序的交替;(3)组合顺序:要本着由下到上、由老到新、由大到小控盆、控凹、控洼、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组合。(4

    18、)平面地质特征方面:优先考虑大断层的优势走向;断层在平面连接时不允许穿越无断点显示的测线;经组合后剩余的孤立断点应是断距较小,延伸较短,数量最少;否则应重新考虑组合方案。当两条断层相交时,要考虑它们互相切割的关系,要按照断裂发生的次序划分出主干断层和派生断层,常见的组合有“X”型、“y”型、“人”型;3、试述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思路与方法。答:从盆地整体着眼,从沉积体(骨架相)识别入手,以盆地宏观沉积模式为指导,以钻井做为控制点,与地震宏观岩性预测技术相结合,综合分析推断,以预测沉积相的性质和展布;(1)从盆地整体着眼:考虑盆地类型,如裂谷、前陆、克拉通内拗陷等;考虑剥蚀区与沉积区的分布特征;考

    19、虑盆地内的构造古地貌格局。 (2)从沉积体(骨架相)识别入手,沉积体是水流体系和物源的最直接的体现,构成了沉积体系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架相。而只要把骨架相的性质和展布规律搞清楚,则充填于其间的其它沉积相单元乃至于沉积体系域的性质容易识别推断了。从地震相的特点上看,识别宏观沉积体是其独到的长处。它可以在三度空间上清楚地刻划沉积体的外形和岩层的叠置模式,而这是识别沉积体的极为重要的依据。由于沉积体的识别主要利用的是几何地震学的信息,因此其受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因素的影响比较小,可靠程度比较高。大多数沉积体都有明显的差别,故“同一地震相对应多种沉积相”的问题相对比较小。即使那些多解性较强的沉积体,也可

    20、以根据其它标志综合研究而加以区分。 (3)从盆地宏观沉积模式着眼:盆地宏观沉积模式是关于沉积盆地之构造、气候背景对于沉积环境进而对沉积体系域特征的时空发育演化控制作用的全面深入的概括和总结。因此,掌握了沉积盆地的背景控制因素就可以通过沉积模式对其沉积相特征进行预测和推断。在地震相分析时,因地震资料中所具有的沉积信息毕竟比较少,加上多解性强、分辨率低的问题,往往深感可用资料不足。然而地震资料在反映盆地的构造背景、演化规律、古地形特征、物源区远近等背景控制因素方面具有独到能力,所以有必要采用盆地宏观沉积模式类比方法。(4)以钻井作为控制点:有力地增强对地震反射特征地质意义的理解。这与由钻井出发建立

    21、地震相模式进而“转相”有着本质不同,地震相与沉积相之间不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在其二者关系对照表中,一种地震相可以与多种沉积相相对应。钻井的作用在于确定该处这种地震相应当属于什么沉积相。至于其它地区相同地震相应当作何解释,应当根据该区与骨架相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控制井点的相互关系,根据盆地沉积模式加以推断。(5)与岩性地震技术相结合:利用地震宏观岩性预测技术,帮助发现和识别各种沉积体,进而确定地震相单元的沉积相意义。四、断层与层位解释1、完成地震剖面图中B、C、D、H四个层位的解释,完成至少6条断层的解释,并以F1、F2.Fn命名,标注于剖面图上。答案如下图2、在剖面上解释出A、B、C三个层及相应的断层,完成至少7条断层的解释,并以F1、F2.F7命名,标注于剖面图上。答案:3、前积反射识别与解释;在下图剖面中(1)识别出前积反射并解释其顶底面;(2)分析并推断古水流方向,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并用文字注明;(3)推断其可能的沉积相类型;答案:(3)可能为河控三角洲(或建设型三角洲)


    注意事项

    本文(地震资料地质解释.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