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docx

    • 资源ID:1009978       资源大小:32.8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docx

    1、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内容提要】文散阶的进化在南朝停滞不前,在北朝却迅速推进。其原因在于,北朝曾向将士普授文散官从而使之进化为位阶,南朝的文清武浊观念却阻碍了类似现象的普遍化。魏晋南北朝有两种品位分等,一种是以门第、中正品和清浊构成的门品秩序,它是士族政治的产物;另一种则是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更富功绩制色彩。北朝文散阶的进化得益于军阶的拉动,这就为唐代文武散阶制向官僚政治的回归,奠定了基础。【关键词南北朝 官阶一、南朝散官阶官化的迟缓官阶制度是官僚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形式的等级规划体现了不同的政治取向。汉代禄秩等级是从属于职位的,官员若无职位则无等级可言

    2、,这属于重效率的“职位分等”类型。1 魏晋南北朝时官阶制却开始向另一种“品位分等”类型过渡了,最终在唐代形成了文武散阶之制。散阶又称本品, 减小了因职位变动而造成的地位变动,从而赋予了官员更多的安全感,保障了其权益的稳定性。魏晋以降士族政治、门阀特权扭曲了官僚政治,“分官设职”更多地基于“优惠考虑”而非“效率考虑”,职事官之外委积繁衍出了五光十色的名号、散职,一人拥有多种头衔屡见不鲜。由此而导致的职、官、名号的分离,应该说是官阶制向“品位分等”演化的一个基本原因。不过仅以士族政治来解释中古散阶制的发达,那仍然是不惬人意的,因为在此就要面对这一事实:南朝政权本来更富文治色彩,文官重于武职;然而北

    3、朝文散官的阶官化,反而比南朝更具深度、广度和速度。与此期阶官化进程相涉的文散官,主要是诸大夫和东省散官。阶官已是脱离职位的位阶了,它们并无员限、可以随机加授和迁黜;“散官”则是冗散无事之官,仍有员限,未能摆脱“职位”性质。文散官阶官化的骤然加速是在北魏后期,这时候四方云扰、战火连绵,朝廷为笼络之计而向将士们广授散职,毫无吝惜之意。尔朱氏掌权之时,欲收军人之意,加泛除授,皆以将军而兼散职,督将兵吏无虚号者。自此五等大夫遂致猥滥,又无员限,天下贱之 。这些散官不但被普授、滥授,而且还是与将军号成双成对儿地双授的,即所谓皆以将军而兼散职。由此,这些散官迅速虚衔化了,成了普遍拥有、且不断升迁的阶了。比

    4、如裴良:起家奉朝请,宣武初为中散大夫;后为太中大夫,孝庄末为光禄大夫;节闵帝时除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加车骑将军、右光禄大夫;转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 他一为东省散官,六为大夫,这些官号都非实职,仅仅标志着他的阶级变动。又如赵刚:累迁镇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历大行台郎中、征东将军,加金紫阶。 金紫以及银青光禄大夫,在时人眼中已明明是阶,而不仅仅是职了。进至北周,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诸大夫以及由东西省散官变化而来的34种散官,演化为一个首尾完备的位阶序列。这个序列,便是通往唐代散阶制的重要环节。然而当把目光转向南朝的时候,却没能看到类似的发展。冗官散职的委积滥觞于魏晋,东晋以下的制度发展,

    5、南北两系分道扬镳。同是承袭魏晋而来的那些文散官,在直承魏晋的南朝,其散阶化进程却迟滞不前、步履蹒跚。南朝的诸大夫几乎始终都仅仅是崇礼、优老或安置闲冗之职,比魏晋没有太大变化。南齐书卷十六百官志仍把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列于光禄勋属官之下较之汉魏旧制,依然故我;且谓:诸大夫官,皆处旧齿老年。南齐书卷三武帝纪永明七年(489年)正月诏:诸大夫年秩隆重,禄力殊薄,岂所谓下车惟旧,趋桥敬老。可增俸,详给见役。可见诸大夫依然用以“敬老”、安置“年秩隆重者”而已。又隋书卷二六百官上记梁制:又有光禄、金紫光禄、太中、中散等大夫,并无员,以养老疾。用作闲散之位的散官,与用以标志等级的本阶,

    6、自然还有相当距离。诸大夫中之以“光禄”为名者位望较高,常用于优宠德高望重者,或用于死后赠官。左右光禄大夫如加“开府”之衔则可置官属 。南朝史传中的官僚衔位,常有“光禄大夫某某”的记法,以此为其代表性官衔。所以其时有“求金紫(金紫光禄大夫)”、“乞一片金”之事。至如中散大夫、太中大夫阶级较低,就往往用以安置闲冗、甚至政坛失意者了。请看南史:萧惠训:梁武起兵时以郡相抗,归降后梁武宥之,以为太中大夫。(南史卷十八萧琛传)王籍,以公事免,“及为中散大夫,弥忽忽不乐”。(南史卷二一王籍传)王楷,人才凡劣,宋时为太中大夫。(南史卷二三王蕴传)王弘之,宋明帝初同逆,战败被宥,终于中散大夫。(南史卷二四王弘之

    7、传)垣护之,宋明帝时因聚敛贿货下狱免官,后起为太中大夫,未拜,以愤卒。(南史卷二五垣护之传)殷道矜,幼而不慧,位太中大夫。(南史卷二七殷景仁传)何求,性行诡僻,逃官隐居,后为太中大夫。(南史卷三十何求传)徐广,忠于前朝不附新主,宋初除中散大夫。(南史卷三三徐广传)顾琛,宋明帝时同逆,兵败归降,为中散大夫。(南史卷三五顾琛传)这样,太中大夫、中散大夫对士大夫的吸引力,想来就不会太大。江左的诸大夫也具有维系资位的作用,不过它们在普授范围上,以及虚衔化、序列化程度上,终归是远逊于西魏北周的进化水平。同样,南朝作为加官或起家官的东西省散官如给事中、奉朝请等,也没有像北朝那样,在诸大夫的带动下而被纳入散

    8、阶。至于在职事官外加授侍中、散骑常侍的情况,南朝与北朝一样屡见不鲜。不过这种加官具有临时性。例如南史卷十五徐湛之传:再迁散骑常侍,寻加侍中,后迁丹阳尹,加散骑常侍。南史卷三十何戢传:迁散骑常侍、太子詹事。寻改侍中,詹事如故。上欲转戢领选,问尚书令褚彦回,以戢资重,欲加散骑常侍。这显然不同于阶官的应具性质。北朝文散官阶官化,得益于它们向将士们的普授和滥授;而在南朝,由武将而获文授则颇不容易。不少战功卓着的将领是到年老而须优崇之时,方才得到大夫之号的:张兴世:宋废帝元徽五年(477年),以疾病徙光禄大夫,常侍如故。顺帝升明二年(478年)卒,时年五十九。(宋书卷五十张兴世传)朱修之:后坠车折脚,辞

    9、尚书,领崇宪太仆,仍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以脚疾不堪独行,特给扶侍。卒。(宋书卷七六朱修之传)宗悫: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从猎堕马,脚折不堪朝直,以为光禄大夫,加金紫。(宋书卷七六宗悫传)周盘龙:齐武帝永明中,以疾为光禄大夫。寻出盘龙表年老才弱,不可镇边,求解职,见许,还为散骑常侍、光禄大夫。世祖戏之曰:卿着貂蝉,何如兜鍪?盘龙曰: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十一年(493年),病卒,年七十九。(南齐书卷二九周盘龙传)武将周盘龙年老解职时方得常侍、大夫,其时齐武帝还以“貂蝉”、“兜鍪”为戏,其时对文号、武号之别君臣颇为敏感,很当一回事儿的。南齐书卷二九吕安国传:(永明四年,486年)有疾,征为

    10、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安国欣有文授,谓其子曰:汝后勿作袴褶驱使,单衣犹恨不称,当为朱衣官也!“以将领见任”的吕安国以终得“文授”为殊宠,可见获得大夫、常侍,对武将往往是 “意外的惊喜”。他殷殷告诫其子勿作“袴褶驱使”,要努力以文职进身,明不以武职为荣。 在北朝魏、周之际,军号与散官的双授一度成为时尚。而同期的南朝虽然也有些零散例子,例如萧子良为光禄大夫、左将军,到仲举为贞毅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褚彦回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等等,但这不过是随机现象而已,远不能同北朝的规模数量相比,而且不像北朝,军号、散官的作为位阶而不断同时迁升。散官普授毕竟是一种名号猥滥,散官与将军号的双授更混淆了文武职类

    11、,从制度上说都不正规,都非常态。北齐统治者基于这种考虑,曾对双授现象力加整饬。 南朝政权比北齐更富文治色彩,其与汉晋制度一脉相承的连续性,我想就造成了维系正规与常态的更大惯性。江左更为厚重的文官政治传统,应该认为是抵制散官滥授及双授、阻碍散官阶官化的因素之一。二、 南北清浊观念之异同但以上解释,仍未穷尽南朝散阶化缓慢的全部因素。南朝的诸大夫不轻易授予武人,并不仅仅出自维系文官政治的正规和常态的考虑,还在于此期浓厚的清浊观念,在文武之间划开了一道深深鸿沟。下面便就这一线索,进一步分析南朝文散官的阶官化为何进展缓慢的问题。学界对中古选官的浓厚清浊观念已论述颇多,人们耳熟能详。由于士族门阀政治的繁荣

    12、,王朝选官开始发生变态。一些士族所习惯迁转的官职,逐渐被视为“清官”而为其独占。诸如旧事东宫官属通为清选,洗马掌文翰,尤其清者 、“黄散之职,故须人门兼美”10 、“秘书丞天下清官”11 之类,已经形成了相当凝固的格局。哪些官职是“清官”来自积习,不但不是行政当局的刻意规划,而且君主的革选往往也无能为力。散骑常侍的沉浮即是一例12 。哪些官儿能成为“清官”,当然是有规律可寻的。首先是要清贵,所以相当于君主近侍的黄门郎、散骑郎等很早即成“清选”,以表明门阀身份崇高、位踞切要。其次是要清闲,如此才能适应纨绔贵游们尸位素餐、安享荣乐的需要。东宫的太子庶子、太子洗马、太子舍人等等,便曾以职闲廪重而为其

    13、分外瞩目。其三,许多“清官”都是文翰性的官职,例如秘书郎、着作郎之类。因为中古门阀从本质上是文化士族,雄厚的经史诗文知识是他们平流进取的凭藉。士族望白署空,是称清贵;恪勤匪懈,终滞鄙俗13 ,文法吏职是不合名流口味的,因此尚书郎初称清显,但自过江,尚书郎正用第二人14 ;侍御史虽负监察重任,然而“甲族由来多不居宪台”15 。重文轻武,尤其是五朝冠冕根深蒂固的偏见;以军士武人起家者,被蔑称为“将种”、“兵家”。因此除了少数禁卫军校之职,一般说来武职官不在“清官”之列。当然寒人军士也可能因战功卓着而获文职、甚至跻身“清官”。但是南朝特重起家官,自幼平流进取、初仕便入清途,那才是门望高华的标志;出身

    14、卑微者即令苦苦奋斗、因缘时会而猎得清位,但那与贵游们起家即是清选,仍不得相提并论。有些“清官”寒人就很难染指,例如秘书郎、着作郎;另一些“清官”如被寒人染指,则其清华光晕往往随即减色。士族名流还曾发出若吏姓寒人,听极其门品,不当因军,遂滥清级的呼吁16 ,力图堵住武人混入清途的缺口。周一良先生指出:大抵南朝甲族着姓起家文职,而 兵户将家 寒门子弟往往出身武位。但仕宦既进之后,又不论出身,文武官位可更互为之。不过这时依然文高于武,并体现在官僚结衔时以文官居前之上。17不难看到,江左的清浊选例更多地体现了士族的偏好:重清闲而轻吏职,重文翰而轻文法,重文官而轻武号。这清浊并不符合行政规律,实际也不是

    15、君主的法律规定。它甚至超越了王朝的法定官品。隋书卷二六百官上:陈依梁制,多更改迁官,未必即进班秩。其官唯论清浊,从浊官得微清,则胜于转。在士族眼中,清浊的区分比班品高下更富于含金量。相形之下,北朝的情况就很不相同。十六国北朝的政治体制胡汉杂糅,这反倒淡化了正规、常态观念,为制度的各种变异提供了众多契机。进一步说,江左政权是文化士族盘踞朝廷,北方政权则由军功贵族构成了统治中坚,后一形态更接近于专制官僚政治。18 由此就造成了南北政治文化的重大差异。军功贵族因其异族征服者身份和尚武传统,他们对文武清浊之辨很不敏感。北魏的名位自初就比南朝猥滥,同样的官位随随便便就授给了地位低微者,或同样身份的人在北魏得到了更显赫的名号,甚至武人、恩幸、蕃胡、宦官之流都能占有黄散、大夫之号,并不算什么希罕事儿。例如皮豹子以有武略而为散骑常侍、王洛儿以善骑射为散骑常侍,乞伏居以高车部人为散骑常侍,娥清以累着战功,稍迁给事黄门侍郎,斛律那瓌以朔州敕勒部人而得为光禄大夫,等等19 。稍稍翻检魏书卷九三恩幸传、卷九四阉官传


    注意事项

    本文(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