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docx

    • 资源ID:10148137       资源大小:48.42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docx

    1、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王子今内容摘要:秦汉时期,“北边”是重要的政治地理、军事地理、民族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念,也是重要的交通地理概念。由于在与匈奴长期战争中意义显著,“北边”交通成为当时全国交通结构建设的重心。而九原作为重要枢纽的作用,治秦汉史者及关心九原地方历史文化的朋友不可以忽视。作者简介: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西北大学考古专业77级毕业。1984年12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内蒙古大学客座教授。出版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2、疏证、秦汉社会史论考、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闻人肖像、秦汉文化风景等学术著作3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526篇,发表其他学术文章260篇。秦直道九原“度河”方式探讨王子今 刘华祝内容摘要:秦直道通过黄河的方式,尚缺乏直接的资料可以说明。以交通史的视角考察秦的桥梁建造技术,可以推知当时应当已经有黄河浮桥沟通南北,而使得九原与云阳实现高效率的交通连接。汉武帝诏称卫青“梁北河”,这一记录在交通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明当时北边因军事需要“度河”,已经有常设的梁桥以为便捷的条件。即使卫青“梁北河”如一些学者判断,确实在朔方地区,那么,有理由推想,九原服务于直道的

    3、河桥营造,应体现更典型的国家级交通设施的标准。王莽时代更改地名,五原郡五原县改称“填河亭”,也有可能与“度河”方式有关。作者简介: 刘华祝,1974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现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香港珠海学院讲座教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古汉语,古代文化史,社会史等;汉代皇帝的个案研究,古代文化史,社会史诸问题研究。九原:秦汉时期的北边军政重镇孙家洲内容摘要:九原五原郡,在秦汉时期,一直是中原秦汉王朝与匈奴政权集中角力之地。除去开拓性“郡县”机构的设置之外,“直道”的北端选定在九原、“光禄塞”与“光禄城”以及 “稒阳塞”的筑设、标志着九原在“长城

    4、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九原不仅是南北交战的百战之地,也是“款塞”议和的枢机之地。汉朝经略北方的重要支柱度辽将军也曾经以五原为屯驻之地。两汉之交割据北方的卢芳,定都于此,自有其原因可寻。该地在秦汉时期的北部缘边诸郡之中,确实具有军政重镇的地位与作用。作者简介:孙家洲(1955)教授,男,汉族,山东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出版了两汉政治文化窥要、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等多部著作。发表史学论文七十余篇。曾经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教育部“国家级

    5、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建构秦直道研究的大视野侯海英 徐卫民 内容摘要:秦直道自秦建以来,就成为学者研究的问题,至今不衰。本文以为:在目前情形下,秦直道之研究的视野有重新构建之必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其一,从线路到区域研究的扩展。作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区,把直道从单纯的线路研究拓展为整个区域的研究,将有利于深化直道的研究;其二。从建造时代到使用时代的延伸。直道的建立虽短短几年,但作为道路的使用却绵延近千年,梳理其资料,从更广阔的视野对秦直道在历代的使用进行研究,可使秦直道更为清晰地呈现于历史的视野中。其三,直道相关联的关系、影响研究;如直道与长城的关系研究,直道与秦汉民族关系研究、直道与黄河

    6、中上游地理环境变迁研究等等。作者简介:侯海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副编审,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曾在西安市文物局从事文物研究工作。1997年以来,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编辑出版了大量文史类图书,出版专著史记三题,发表出版专业、历史文献专业论文多篇,目前承担西安市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多项。徐卫民,男,1960年1月生,陕西华县人。历史学博士学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秦汉都城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秦汉帝陵制度研究”和教育部 “秦汉长城研究”等项目。多年来主要从事秦汉历史和考古、历

    7、史地理、文化遗产等的研究。已出版了秦都城研究、秦公帝王陵、秦汉历史地理研究、文景之治、秦汉历史文化研究、秦汉都城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等二十多部著作,主编和参编著作二十多部,在光明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先后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多项奖励。汉末地望景观下的并州势力以九原吕布为中心的考察赵 凯内容摘要:在东汉末期的政治动荡中,向来被边缘化的并州势力一度主宰朝廷,成为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地望观念在并州势力崛起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九原人吕布是并州势力的核心人物之一。以吕布为代表的并州豪杰和以王允为代表的太原世族之结合,缘于他们是“州人”。吕布与凉州董卓、幽州刘备的结

    8、合,缘于他们是“边地人”。吕布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地望观念。他的先成后败,也与这种地望观念息息相关。作者简介:赵凯,男,生于1970年10月,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成员,中国史研究兼职编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秦汉史、简帛学。发表社会舆论与秦汉政治、西汉“受鬻法”探论、秦汉律中的“投书罪”、汉代匿名文书犯罪问题再探讨等专业论文二十余篇。秦汉时期九原战略地位考察宋 超内容摘要:秦九原郡,以及在九原郡基础上分置的汉朔方郡与五原郡,由于地处河南地,是秦内史及汉三辅最重要的北

    9、边屏障。在秦汉王朝与匈奴对峙的数百年间,九原郡所在河南地的归属,是影响中原王朝与匈奴强弱态势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秦汉时期九原郡的战略地位,大略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秦始皇三十三年,遣蒙恬北逐匈奴,“悉取河南地”,始置九原郡(治九原城,今内蒙古包头西),其后修长城、筑直道,在尚没有出现匈奴任何侵扰迹象的情况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经营一个新置的北边郡,显然是着重于九原对内史的屏障作用。随着秦末九原郡的废置,以及匈奴势力重新进入河南地,对定都长安的西汉王朝则构成现实的威胁。特别是汉初匈奴的几次大规模入侵,尤以通过河南地的侵扰威胁最巨。因此,重新夺取河南地,成为武帝时期对

    10、匈奴战争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二、在武帝时期决定汉匈形势转变的三大战略决战中,最先展开的就是发生在元朔年间的河南与漠南之战。元朔二年,汉军将匈奴势力逐出河南地,在秦九原郡的基础设置朔方与五原二郡;元朔五年,为确保河南之战的成果,汉军又发动漠南战役。经过河南、漠南二役,不仅确保了京畿的安全,而且断绝了匈奴单于主力与占据河西地区的休屠王、浑邪王之间的联系,为尔后的河西战役奠定胜利的基础。其后汉军数次出击匈奴的军事行动,多次都是通过位于河南地的朔方、五原二郡发动的,显示出汉廷控制河南地之后,已经掌握了对匈奴战争的主动权。同时,以九原为北端起点的直道,也成为呼韩邪单于南下附汉的通道。三、东汉时期,光武

    11、帝刘秀定都中原腹地洛阳,九原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虽然有所下降,然由于卢芳等割据势力依托五原等北边郡,联合北匈奴不断扰边,汉军虽连年在北境防御作战,但功效不著,无法遏制卢芳与匈奴日益猖獗的侵扰势头。建武二十四年,南北匈奴分裂,南单于比仿效其祖父呼韩邪单于入五原附汉,移单于庭于五原,与汉合击北匈奴,不仅稳定了北边局势,亦为最终击溃北匈奴创造了条件。作者简介:宋超,男,吉林长春人,1951年生,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史编审、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主要学术成果有汉匈战争三百年、昭宣时代,以及“匈奴人”与“胡虏”:两汉时期匈奴称谓变化考察等

    12、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东汉时期的五原郡赵国华内容摘要:东汉时期的五原郡,沿袭秦朝创设的九原郡,承继西汉改置的五原郡,是北部边区的重要行政区域。全郡下辖十县,依次是九原、五原、临沃、文国、河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阳,郡府设在九原。据永和五年统计,全郡有4667户、22957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5。与同期其他边郡相比,五原处于中等水平,与内地一些大郡相比,五原就显得非常薄弱。通检有关历史文献,近两百年间见诸于记载的五原太守,仅有随昱、耿夔、陈龟、郭鸿、崔寔、王智、督瓒七人而已。透过这些太守的施政举措,结合其他历史资料,可以窥见五原的区域特征:一、五原作为东汉王朝的边郡,与其他边郡如朔方、

    13、云中、定襄、代郡一样,处在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交汇点,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相互融合的主要区域,无论汉人的北移抑或匈奴人的南迁,都有助于北部边区的开发和发展。二、五原作为一个军事重镇,处在长城与直道的交接点,是东汉王朝抗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掠的战略枢纽。北匈奴、乌桓、鲜卑在长城以北地区建立政权,在一定时期内与东汉王朝相抗衡。东汉王朝为了维护北部边区的安全和稳定,与北匈奴、乌桓、鲜卑进行长期的军事较量,把五原当作军队集结和后勤供应基地。因此,五原的政治和军事情势,就与抗御北方游牧民族密切相关。三、因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加上自然环境的限制,五原经济发展较为迟缓,社会文明相对滞后,故在崔寔任太守期间,

    14、仍要从因地制宜入手,积极发展社会经济,改善民众基本生活。但从客观历史来看,五原社会和经济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北部边区的稳定,关系到东汉王朝的治乱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作者简介:赵国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开设中国通史、中国兵学史、秦汉史、史记研究、孙子兵法研究等课程,主要著作有中国兵学史、赵国华史学论文初编、秦汉史十五讲(合著)等,在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秦汉时期的民族互动与九原郡

    15、的历史地位雷依群内容摘要:秦汉时期中原和北边各民族的交往是学界长期以来最为关注的问题。这种交往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确切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这个时期是中原农业经济与北方草原游牧经济,是中原定居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剧烈互动的时期,这种互动常常表现为战争掠夺和贡赐贸易。其中既有环境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其实质则是两种文化的相互排斥,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是朝着促进历史进步而向前发展。九原位于农牧业交界的边缘地带,曾先后作为赵国、秦国及秦汉王朝边防、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的边防重镇。秦汉时代的九原具有其他地方不具备的许多特点,一是她的开放性,包容性;二是她的强烈的辐射性;三是对国家盛衰的影响。

    16、九原优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在历史上成为多民族、多种文化的汇合之地,九原处于北方的核心地带,其文化对周边(漠北、西域、中原)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国家盛衰是九原历史发展的根本,而九原作为中原王朝的北边重镇她的盛衰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研究九原历史和文化对我们今天文化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极具特殊意义。作者简介:雷依群,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社会兼职: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常务理事;宝鸡市周秦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内蒙古河套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主要著作有北周史稿、西汉长安经学研究、中国古代史新论点等。在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史学月刊

    17、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秦朝长城的历史基础与历史意义的再认识以河套地区为中心臧知非内容摘要: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层面,将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资料相互印证,可以明确得出结论:战国时代,赵国势力未及阳山以南,赵长城止于乌拉山,高阙塞在乌拉山,直到秦朝统一“河南地”一直是匈奴牧场。匈奴本来并非游牧民族,和华夏各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国家形态、社会结构的发展逐步使匈奴成为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并无明显分界。秦始皇用兵匈奴是其统一天下的继续,其长城的修建固定了农牧分界线,其长城才具有着完整意义的军事防御系统,因修长城导致农民徭役沉重并非完全是秦始皇不恤民力,而是有着特定的时代原因。作者简介:臧知非,

    18、男,1958年生,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哲学、中国历史学博士生导师。从事先秦秦汉史、思想史教学与研究,出版周秦社会结构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纲、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合著)、吕不韦传、孝经与中国文化、论语注说、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研究、分职定位、生存与抗争的诠释:农民战争研究、吕后传等专著十余部,发表先秦秦汉史、思想史论文百余篇。九原皇帝卢芳事迹小考吕宗力内容摘要:新莽末年至东汉初年,“军旅骚动,四夷并侵,百姓怨恨,盗贼并起”,各种政治势力称雄一方。安定三水人卢芳自称是汉武帝曾孙刘文伯,在当地少数族群的支持下,割据安定一带。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获得匈奴支持的卢芳在九原称帝,控制五原、朔

    19、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至建武十三年,东汉朝廷收复五原等郡。有关卢芳的事迹及相关历史事件,史学界目前为止讨论不多。本文拟就以下三个方面略作考察:一、从卢芳自称“刘文伯”进一步探讨新莽末年多股军事势力奉刘氏宗室或冒认的宗室为主,不少地方割据集团以“辅汉”为旗号的历史现象及其启示。二、从卢芳与匈奴首领间的互动探讨那一特定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汉匈关系。三、卢芳的九原政权与东汉朝廷间的互动与战争。作者简介:吕宗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东亚系博士。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人文学部署理主任、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

    20、学-弗吉尼亚大学联合学院执行院长。主要著作包括汉代的谣言,中国民间诸神(合著),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主编),日知录集释(合编),困学纪闻(合编),陔余丛考(合编),智囊全集(合编)等。上窝尔吐壕汉墓出土绿釉陶樽浮雕图像释读兼论九原与中原文化的交流郑先兴内容摘要:1994年8月,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在麻池乡上窝尔吐壕村抢救发掘了西汉晚期墓中,出土了“绿釉浮雕陶樽”。其浮雕图像内容,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两个铺首衔环,象征着步入神山圣境的关口;第二狩猎场面,猎犬捕兔与猎人正骑马回首挽弓射箭;第三是西王母打坐于山巅,与洞中的东王公遥遥相对;第四是西王母东王公的配神图像如青龙白虎、九尾狐、三足鸟、捣药兔等

    21、,再就是象征着吉祥公侯的独角羊、猴子、鹿;第五是象征着荣华富贵多多的峰林(丰多)。绿釉陶樽浮雕图像,按其出产区域看,属于汉画像的秦晋区域;从画像的内容看,与中原的图像是极有关联的。此外,九原所出土的汉画像壁画和砖画,其画像的风格,依然是中原洛阳和郑州的特征。由此可以推测,汉代的九原与中原,其文化的交流是十分密切的。作者简介:郑先兴,1961年生,河南南阳市人。教授,史学博士。现任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思想史、汉画像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出版学术专著史家心理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汉画

    22、像的社会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汉代思想史专题论稿(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民间信仰与汉代生肖图像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学术月刊、江汉论坛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九原与扶苏思想探索吴小强 张铭洽内容摘要: 九原是秦汉时期中原汉族农耕文明与塞外匈奴草原文明交融的重要会聚点,也是以法家为主导的秦朝统治思想向以儒家为象征的汉代新统治思想过渡的关键转折点。蒙恬受秦始皇之命,率30万大军在九原修筑长城,防御北方强族匈奴,伤亡巨大,给民众带来极大的痛苦;奉父命赴上郡监军的公子扶苏目睹秦暴政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能不引起反省,其具有儒家色彩的仁孝思想在

    23、上郡和九原地区最终形成。然而,历史的吊诡,使扶苏丧命于胡亥、赵高、李斯的篡权阴谋,其仁义施政思想未能付诸实践。汉初统治阶层和思想家对暴秦苛政的深刻反思,拨乱反正,使扶苏开启的关于高度集权残暴的秦统治模式的讨论与思考,变为新的统治思想和执政原则。九原对扶苏仁义思想的确立和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简介:吴小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档案馆馆长,在中国史研究、江汉论坛、江汉考古、文博、西北大学学报、秦汉史研究论丛、台湾简牍学报、简帛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秦简日书集释(岳麓书社2000年),参编著作多部,曾获广州市哲学社会科

    24、学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张铭洽,男,1949年3月26 日出生,湖北汉川人。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史学硕士学位,2000年评为研究馆员职称。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陕西秦文化研究会理事、陕西司马迁研究会理事、秦俑学研究会理事、河套文化研究会理事,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处处长、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副主编。2007年调任陕西省文物局陕西文物年鉴编辑部副主任,任副主编,负责陕西文物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等相关领域,撰写、主编及参撰有长安史话、话说陕西(西汉至魏晋卷)、秦汉雄风、中国地域文化秦文化卷、黄河文化史(西汉部分)、陕西古代

    25、科学技术、章怀太子墓壁画等十余部著作,整理出版谷粱真伪考、荀子真伪考、颜习斋学谱、晚芳诗草等专著;历年来发表有关秦汉史、秦汉简牍、秦汉政治制度及秦汉经济、军事、文化和人物研究等学术论文50余篇。东汉五原郡社会状况管窥宋艳萍内容摘要:东汉时期,五原郡是汉王朝的北部边防,是抗击北匈奴的重要阵地。朝廷在此驻扎了大量军队,随时打击北匈奴的骚扰。当地的百姓,除了土著外,从秦以来,朝廷几次大规模移民,对五原地区的经济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朝廷根据政治形势,采取了迁民和撤民政策,不利于五原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从汉武帝起,从北方六郡选择良家子充任羽林和期门,五原郡之所以没有在备选之列,或许与长期战争、朝廷移民撤民

    26、等造成民户不稳定等因素有关。一直到东汉后期,五原地区的经济状况不佳,商业、手工业不发达。崔寔为五原太守时,百姓不知纺织,冬天无衣御寒,崔寔购置纺织工具,教给人们纺织技术,才使百姓免于寒苦。东汉朝廷经常推行荒政,赊贷给五原等郡流民下贫谷物,从侧面反映了五原郡经济状况的不佳。作者简介:宋艳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多年从事秦汉经学研究,出版专著公羊学与汉代社会。近年来从事秦汉简牍研究,发表了二十余篇学术论文。汉画像也是本人的研究专长,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北疆南域有不同对五原、南海郡发展路径的初步比较刘 瑞内容摘要:五原郡、南海郡均设于秦而延续至汉,分别位于秦汉疆域的北南二边,相距甚遥

    27、。通过对有关二郡传世文献记载、考古文物资料的比较分析,可以使我们较为清晰的看到二郡在发展道路上所经历的波折与成果。而深入探讨相关现象的主因,对揭示和了解秦汉地域发展差异的产生和影响,自具有一定作用。作者简介:刘瑞,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华南二队队长、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队长。先后参加甘肃武威百塔寺(1999)、河北邺城潜伏城门(2000)、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宫城阊阖门(2002)、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2000、2002-2007)、澳门圣保禄经学院(2010)等遗址调查、发掘与资料整理。从事汉唐考古发掘与研究,开展历史学、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地理学研究,撰写相关学科论文、报告

    28、7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出版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2010年)、南海百咏、南海杂咏、南海百咏续编(2010年)、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2011)等著作三部。论中小型汉墓的分期和分区问题 兼谈包头地区的汉墓韩国河内容摘要:中小型汉墓分期的目的除了类型学的划分,主要是建立汉墓考古学的年代框架;汉墓分区的目的除了研究汉代墓葬文化的演进形态,主要是解决汉墓的区域特征问题。20世纪五十年代洛阳烧沟汉墓发掘报告的出版建立了中国汉代墓葬考古学的基本编年体系,其中出土器物类型学的划分也成为经典的参照标准。之后,广州汉墓、长沙汉墓、长安汉墓、安徽萧县汉墓、广西合浦汉墓、内蒙古中南

    29、地区汉墓等相关考古报告的出版,陆续建立了不同地区的考古编年体系,同时也反映出不同地区汉墓的区域特征,折射出汉墓乃至汉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问题。最近几年,大学考古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大量涉及到中小型汉墓的分期分区问题,只要是汉墓材料公布较为充分的省份和地区基本上都有了相关的探讨和研究。目前的问题是,由于汉墓的分期已经有了较为公认的年代框架(洛阳汉墓),加上纪年墓的存在,历史时期中小型汉墓分期研究的方法和理论需要怎样的总结和改进,值得进一步思考。分区研究也一样,究竟怎样划分才更符合汉代历史文化的实际,值得大家细细品味。包头地区的汉墓,已经建立了西汉中期至东汉晚期(分五期)的年代框架,对其特征分析也

    30、与五原郡乃至边疆历史变迁划上了等号。但是,汉墓年代的划分以及特征的解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东汉中期墓的区分,匈奴族属墓葬的厘定,乃至整个大河套地区汉墓特征反映出的汉文化发展进程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斟酌和分析。作者简介:韩国河,男, 1965年6月生,现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历史学、文学双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秦汉考古、古代陵寝制度。截至目前出版著作9部,发表论文、考古简报等八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二项。曾被评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获全国教育系统模范教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主要学术兼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

    31、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获得的奖励主要有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三等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夏鼐考古提名奖。秦汉对九原地区的经营薛瑞泽 内容摘要:九原(五原)郡是秦汉时期北方边塞地区著名的地方行政建制。在汉匈对抗的特殊历史阶段,它既是匈奴族进入黄河流域的重要战略跳板,同时也是秦汉政府以此为战略桥头堡抵抗匈奴族的重要地区。为了控制这一战略要地,秦汉政府在九原(五原)地区与匈奴族展开了长达数个世纪的战争。秦代为了控制这一地区,修建了从关中地区通往九原郡的直道,并派遣以蒙恬为统帅的大军长期驻守。西汉初年九原地区为匈奴族所控制,到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设立五原郡之后,汉政府通过移民措施增加人口,以实现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此后,虽然汉匈之间在五原地区仍然有交战,但基本保持了相对平静的局面。五原北部的边塞作为战略要地备受朝廷重视。王莽时期,因为错误的民族政策,使匈奴又起而进攻五原等地沿边要塞。光武帝建武二十年,虽然东汉抛弃了五原地区,但到建武二十六年又恢复五原郡。为了巩固五原郡,东汉政府采取充实边境地区的人口的多种措施。为了真正实现对五原郡的占领,秦汉政府实行从经济上对五原地区的控制,并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了驻守军队长途补给的困难。作者简介:薛瑞泽(1962 ),男,


    注意事项

    本文(秦汉北边交通格局与九原的地位.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