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汇总.docx

    • 资源ID:10450223       资源大小:55.51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汇总.docx

    1、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汇总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一、古代中国农业1、耕作方式: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汉代: 普及全国,二牛抬杠(西汉) 一牛挽犁(东汉)唐代:出现了结构更完备的 (耕犁基

    2、本定型)。2、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集体公有制商周: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战国后:封建土地私有制3、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赋税沉重:徭役繁重;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根本原因: 的存在)4、水利事业: 传说英雄: 治水著名工程: (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筑);西域(西北地区)的特色灌溉工程 ,使干旱地区得到灌溉。治理黄河:东汉 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5、认识: 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二、古代中国手工业1、经营形态: 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自

    3、然经济的基本单位 :产品工艺高,不入市场私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市场2、手工业部门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麻和葛)开始烧制陶器商周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生产规模大,水平高。由陶向瓷过渡 出现人工冶铁战国生铁(铸铁),炼钢,淬火工艺汉代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行销欧洲,中国被称为“ ”制度:铁业官营; 燃料:煤; 鼓风:水排南北朝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 、邢窑 (“南青北白”)唐三彩(陶制品);宋代 推广到闽粤等地有了以煤做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景德镇:瓷都 青花瓷明代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新的经济生产方式 清代 瓷器,珐

    4、琅瓷三、古代中国商业商业生产和转运“市”的发展商业城市战国开始兴起秦代对“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商运活跃,开通海、陆 有专门管理机构,长安有东、西9市,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界限分明。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南北朝 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草市普遍,夜市繁荣,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市、坊界限分明长安、洛阳、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宋代海外商运繁荣市首次突破了原先 和 的限制,打破市坊界限,形成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汴京( )临安 (杭州)明清

    5、 出现 (晋商、徽商)商业区繁华工商业市镇兴起,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四、古代中国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又叫“重本弃末”,重视 发展,限制 发展的政策。(2)来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 ,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3)目的 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直接目的: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4)历代措施:(了解即可)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 对经济管理全面、具体、严密汉:加重赋税征收;盐铁官营制度;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社会地位唐:设官市,严格管制 明清:“海禁”政策(5)后果: 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经

    6、济上:推动 ,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政治稳定。消极影响(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 的发展;阻碍了 ,违背了历史潮流。2、“海禁”政策(1)含义: 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 是这两种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3、后果: 。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1、产生: 以后,产生于江南地区的 部门。2、标志: 关系。 3、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发展缓慢。4、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 始终

    7、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直接原因:封建制度及其经济政策的影响( 政策和 政策)封建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资金流向买房置地);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探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时间及标志: 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原因: ;外国商品倾销; 影响: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

    8、强的 和 ;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 和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兴起。 2、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含义: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创办近代工业,以维护清朝统治。影响: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即经济工业化),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阶 段时 间原 因表 现影 响认 识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 (主要)2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的诱导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1.经济上,促进来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2、政治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3、思想上,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1. 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

    9、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要实现近代化,首先要取得 ;3.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重视科教兴国;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2 (主要)3“ ”思潮推动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 民国初期(一战)(1912-1918)1 的鼓舞;2“实业救国”的影响;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4 (主要)短暂 发展国民统治前(1927-1936)1全国的基本统一;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萧条萎缩抗战爆发后(1937-1945)1日本的军事侵略和破坏;(主要)2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萎缩。抗战胜利后(1946-19

    10、49)1内战的影响破坏(主要)2美国的经济侵略3官僚资本的排挤4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工厂纷纷倒闭三座大山: 、 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1.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 ,内地较少;2.从部门分布看:以 为主, 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3.从实力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阻碍发展的因素: (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后天畸形(主要在 领域;分布地区不平衡;未能形成 );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受到三座大山压迫(主要因素;)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2、有利于发展的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 ; 的支持和鼓励;

    11、民众反帝爱国运动有力的推动;企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一、过渡时期(194

    12、91956)1、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491952)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内容:“ ” 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3、 发展生产力(1953-1957)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实施情况: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意义: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端。中国开始改变 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4、 调整生产关系(19531956)内容:农业:农民参加 。 :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 的政策。 实质:使生产

    13、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中国 建立,中国进入 初级阶段。二、十年探索时期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 的报告(1956,毛泽东)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 (1)背景: 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 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变为先进的 。 (3)意义:路线正确,符合国情,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的初步成果。3、失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1)原因: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左倾错误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受苏联的影响;(2)

    14、表现:1958年“ ” (忽视了经济规律) (片面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 (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4)危害:使得 严重泛滥;极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了 的严重失调;挫伤了人民的 。4、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1960)教训:社会 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要循序渐进,反对急于求成。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1、1966:动乱开始全面夺权经济建设大混乱2、1971: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家经济工作出现起色3、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15、)“文革”恶果:政治混乱给 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教训: 认清国情,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 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及时抓住发展机遇。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基本内容: 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 的指导方针;(前提) 工作重心:果断停止使用“ ”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关键)伟大决策:作出实行 的伟大决策。2、历史意义: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中国的

    16、改革开放新时代由此揭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特点: ; 过程:小岗村 、 试行全国推广(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土改后农民个体所有制三大改造后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中心环节: ;(3)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国十四大提出)(4)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原因: 僵化,影响生产力

    17、发展。 (2)实施: 1992年邓小平发表 (奠定思想基础)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 )1997年 (创新)21世纪初(基本确立)(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980:设立 ( 、珠海、汕头、 ,1988年海南省) 1984: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4个) 1985: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上海 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格局: 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3、特点: 。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了全球化需要。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

    18、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变化原因: 的客观影响;(受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推动;近代民主思想的潜移默化。衣食住习 俗传统男: ;女: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传统菜系北方:四合院(家族、等级)婚俗、社交礼仪(封建等级森严)鸦片战后西装传入西餐传入租界开始出现西式住房;民国初期男: 女:改良新旗袍 (特点)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毗连式房屋(厦门中山路)文明、简化、平等二、交通和大众

    19、传媒的进步交通自行车、 、汽车、轮船、 通讯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77年有线电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大众传媒报纸:1873年 开创国人办报先例广播:1926年,哈尔滨广播台电影1905年,中国人拍摄的无声电影 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开端。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现在的中央电视台)建立互联网: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三、认识1、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征:随着中国近现代经济、民主和思想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演变而进行的;趋势是由闭关自守变为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变为向现代化迈进;既存在着新旧冲突,又存在着东西文化碰撞,但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通商

    20、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影响: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课标要求】(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1、背景(了解)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根源:欧洲人对东方黄金和物产的

    21、渴望直接原因: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去东方的传统商路技术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地圆学说的流行2、过程时间航海家支持者开辟的新航线1487年 葡萄牙抵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 西班牙 1497年达伽马葡萄牙绕过好望角,达到印度1519年麦哲伦西班牙实现了第一次环球航行3、影响:对欧洲:引起了“ ”(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中心的转移:地中海区域大西洋沿岸) 引起了“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依靠固定地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对世界

    22、:打破了 ,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 ; 揭开了西欧列强 的序幕。从美洲传到世界的作物有: 。二、早期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扩展(16世纪初19世纪)1、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16世纪)2、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 ”(17世纪)竞争手段:组建 ,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荷兰 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3、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18世纪)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参与黑奴贸易获得巨大财富通过发动商业战争夺取殖民优势,先后击

    23、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 。4、殖民主义的罪恶: 5、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三、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英国条件:资 金 (殖民掠夺)市场(海外扩张)劳动力(圈地运动)技术(手工工场)国家政策 2、概况: 业首先开始,随后出现一系列发明 工厂制度的建立推广 标志: 的发明和使用 交通运输业: 、 涉及领域: 、 3、对英国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 ;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 ; 促进了科学

    24、教育事业的发展4、对世界影响: 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到“ ”; 生产关系: 得到建立和推广,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国际关系: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促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市场: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发电机3、成就(史实):能源:电的广泛应用(主要标志)交通: 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 、 ) 石油化工: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电信:美国人贝尔发明 ,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 传统工业: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4、特点:(了解)科学与技术真正结

    25、合起来 在多国同时进行(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有的国家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日本) 以电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5、影响:生产力方面:促进了 ,使人类进入 ;生产关系方面: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 国际关系方面:促使列强掀起 ,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世界市场方面: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进程,世界市场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课标要求】(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

    26、的作用。(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根本原因: (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 具体原因: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2、爆发:1929年, 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3、蔓延: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5、特点: ; ; 。6、影响:(1)破坏 ; (2)浪费 ;(3)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矛盾;(工人罢工) 资本主义国家与殖

    27、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货币战。)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破坏严重;胡佛继续奉行 使危机加剧;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 2、内容措 施内 容目 的(影响) 紧急银行法,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其开业 恢复 工业复兴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将生产 恢复工业生产,防止盲目竞争调整 农业调整法,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提高农产品价格救济和公共工程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缓

    28、和劳资矛盾社会保障规定政府实行 和 制度,对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3、特点: 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 的局部调整。5、影响:使美国 ,推进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开创了 的新模式;对战后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80年代:国家减少干预(解决经济“滞涨”)20世纪90年代: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出现“新经济时代”) 当代资本主义各国(英、法、德、日)经济发展的新变化:(1)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凯恩斯主义)(2)加强国家福利建设;(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标要求】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