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10532244       资源大小:30.66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docx

    1、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O一O年十一月目 录前 言 1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2(一)发展现状 2(二)面临的形势 4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7(一)指导思想 7(二)基本原则 7(三)发展目标 8三、重点领域和任务 9(一)节能产业 9(二)环保产业 13(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18四、产业布局 19(一)总体布局 19(二)产业基地 19五、保障措施 23(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23(二)加大财政政策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23(三)加强监督管理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 24(四)加快人才培养引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5(五)建立组织协调体系,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25前 言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保障的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紧密结合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具有跨行业、宽涵盖面的综合性特征。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装备、节能环保产品、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以及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加速发展,培育壮大

    3、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皖政2009119号),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十五”以来发展迅速,产值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2009年我省节能环保产业从业人数9.5万人,总销售收入428.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8.1亿元。其中,节能装备和产品生产总销售收入166.9亿元,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总销售收入29.9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总收入12.8亿元,

    4、资源综合利用总销售收入218.4亿元。2、科技实力显著增强我省拥有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水泥研究院、蚌埠玻璃工业研究院及安徽国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单位;拥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瓦斯治理工程研究中心、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研究开发出智能电网技术、电动汽车技术、余热利用设备、烟气除尘设备、水处理设备和药剂、环境监测仪器、高效曝气等多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铜陵有色通过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矿产资源回收率超过60%,冶炼硫回收率超过98%,

    5、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100%。2009年,阜阳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占全国三分之一,成为国家级第二批有色金属资源再利用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海螺集团高效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使得每吨水泥熟料节电38千瓦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3、区域集聚度有所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地区分布特色鲜明,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据2009年不完全统计,合肥、芜湖、马鞍山和蚌埠四市节能环保服务业总收入占全省的77.6。合肥、芜湖、蚌埠三市2009年环保产品生产和环保服务业两项销售收入占全省的61.5,其中,合肥、蚌埠市集中了全省环境保护装备和产品总销售收入的59.5。目前,全省较大的高效节能装备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合肥和芜湖,两市节能变压

    6、器、高压智能节电系统、节能电机、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制造等行业在国内具备一定优势,产业化较为成熟。蚌埠市玻璃窑炉低温余热发电工艺技术优势明显。合肥、蚌埠、马鞍山、淮北及安庆五市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生产企业。铜陵、阜阳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产业已成规模。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化不足。目前我省虽然已经发展出一些具有研究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开发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产品,但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平台,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滞后、龙头企

    7、业和知名品牌较少,尚未形成具备一定综合实力的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节能环保的规模效益有待提高。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多数企业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开发能力差,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环保装备总体上仅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部分关键技术与装备还依赖进口。产学研互动性不强,产业、科技“两张皮”现象仍较突出。激励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动力不足。三是配套政策机制不完善。能源资源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价格体系不能支撑市场回报,税收优惠激励力度有限,生产者责任制尚未建立。投融资渠道不畅,信贷成本过高,节能环保企业融资困难。(二)面临的形势1、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全

    8、球金融危机后,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发达国家正在着手研究征收“碳税”、“碳关税”,实施绿色壁垒、贸易保护。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把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经济发展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安徽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抓手。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省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没有改变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产业链短,层次较低,结构体系不完善,资源环境压力大。

    9、安徽要实现快速崛起及又好又快发展,沿袭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成为当务之急,对我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产业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为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节能环保产业是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朝阳产业。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节能和环保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税收优惠和节能改造财政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大城镇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10、、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工程的资金投入,刺激节能环保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节能环保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预计“十二五”末全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4、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加强资源环境支撑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为国家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为保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顺利实施,我省必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工业节能、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示范区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建设,腾出和扩大环境容量、促进经济社会可

    11、持续发展,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成功典范。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水平为重点,以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我省科技创新优势和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政策引导,健全技术标准,培育规范市场,加快形成市场竞争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着眼于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

    12、发展的紧迫需求,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产品,加快做大做强,优化节能环保产业结构。2、坚持产业集聚,发挥优势。促进节能环保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布局的产业基地。3、坚持自主创新,培育特色。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重视技术标准的研制,加快实现产业化。缩小在重点领域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设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国节能环保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和产品品牌。

    13、4、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本地市场资源来培育本地节能环保产业,引导产业规范有序发展,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5、坚持创新服务,引导消费。推动节能环保技术服务市场化,鼓励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服务外包,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和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倡导绿色环保消费理念,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扩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消费市场。(三)发展目标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

    14、飞速发展,预计年产值可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40%以上,约占当年GDP的25%。其中,节能产业4500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1000亿元,环保产业500亿元。2、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2015年,在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形成5-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以上,2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具有一定核心竞争能力的节能环保产业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扶持和壮大一大批中小企业;创建510个中国名牌产品、15个中国驰名商标,建成布局合理、品牌效应明显,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基地。3、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研究开发投入占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组建1520个国家级、

    15、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0个以上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攻克15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500项以上,获得发明专利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10项。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部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4、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依托现有产业优势、特色和发展趋势,统筹布局,打造8个各具特色的国家级或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地,加快节能环保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以及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行业服务体系,使节能环保服务业占全省节能环保产业的比重大幅提高,年均增

    16、长50%左右;加速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技术标准和市场体系。打造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较强的国际及区域合作和竞争能力。三、重点领域和任务(一)节能产业重点发展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变压器、智能电网、节能电机、清洁煤等技术和设备制造,大力推进节能汽车、节能家电、绿色照明以及节能建材的使用和生产,着力推动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打造我省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涵盖技术、制造、产品和服务的节能产业体系。到2015年,实现节能产业年产值4500亿元,其中,节能技术装备制造业500亿元,节能产品生产3800亿元,节能服务业200亿元。1、 节能技术与装备领域余热余压利用。重点发

    17、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钢铁烧结余热发电、转炉汽化蒸汽发电、利用焦炉加热烟气余热实施煤调湿(CMC)技术、高炉冲渣热水发电技术和装备等,加强余热干燥、余热蒸馏设备和余热发电锅炉设计、制造及应用。充分发挥海螺、马钢、铜陵有色等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着力实现余热余压利用技术装备制造国产化,推动装备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推进余热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工业锅炉(窑炉)。加强六大高耗能行业工艺流程和节能设备更新改造,开展工业系统节能降耗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的研制应用。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型锅炉、窑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广高效煤粉、富氧/全氧燃烧等高效燃烧技术和装备,燃煤磁流体发电、高温空气无油点火、

    18、高效层燃炉技术和设备,燃烧自动调节控制技术装备以及煤粉大型循环流化床等高效节能锅炉。电力行业。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控制技术、无功补偿技术与装置、低压智能节电系统、节能变压器、高压智能节电系统、节能风机、低损耗配变技术。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技术,极力扶持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工程化、产业化水平不高的分布式发电与微型电网技术、大规模电能储存与优化运行技术以及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研发,抢占未来智能电网技术和设备制造的制高点。电机系统。加快电机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电动机用铸铜转子技术等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中小型三项异步电动机、通风机、水泵、空

    19、压机以及变频调速技术和设备等产品,提高电机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清洁煤利用。重点围绕煤炭、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大力发展清洁煤产业。重点发展煤炭液化技术、大型煤气化技术、水煤浆制备和应用一体化技术、燃煤联合循环发电和多联产技术等。积极支持利用先进的煤气化、煤液化技术生产煤基燃料。重点推进“两淮”水煤浆技术产业化,支持水煤浆出口,抢占国际市场。2、 节能产品领域节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小排量经济型轿车和微型车、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加快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车辆动力蓄电池和新型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偶合动力系统、车用动力系统和发电设备等技术装备,开展先进的内燃机技术、电机系统技术及控

    20、制技术研究。鼓励和支持江汽、奇瑞公司发展自主品牌小排量节能汽车产业,率先实现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加快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大力发展节能型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节能电器。发挥我省家电产业优势,加快研发空调、冰箱等高效压缩机及驱动控制器、高效换热及相变储能装置,各类家电智能控制节能技术和待机能耗技术,重点攻克空调制冷剂替代技术等。充分发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效应,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节能电器,重点引导节能空调、冰箱、洗衣机、平板电视、单元式空调、冷水机组等高效节能家电、办公及商业节能产品生产和销售,使节能家电产量占全部家电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绿色照明。突破一批LED

    21、(发光二极管)和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提升绿色照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LED节能环保的照明应用、LED显示器件、汽车车灯、仪表盘、LED背光、TFT显示技术以及景观装饰和室内外大型展示屏应用等技术和产业。大力推广城市路灯绿色照明工程,加速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在行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应用。节能建材。大力发展加气混凝土、复合保温砌块和轻质复合保温板材、光伏一体化建筑用外墙玻璃等新型墙体材料;大力推广节能建筑门窗和屋面防水保温系统;大力推广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推进建筑节能成套技术及部件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低能耗绿色建筑。3、 节能服务领域重点推行合同能

    22、源管理,培育专业化节能服务龙头企业,尽快形成节能服务产业体系。鼓励和支持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能源计量和审计、能效测试、项目设计、施工、融资、节能监测、信息咨询等节能服务。建立节能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和信息平台,加强节能监测(检测)标准化建设。推动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高能耗企业定期能源审核,节能产品定期认证与推广等服务。(二)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三废”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继续引进和推广应用国外先进的环保设备制造技术,重点加强环保设备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研究和制造。重点加强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泥处理技术的研究,加大城镇污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推进环保材料、

    23、药剂、仪器设备及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应用。发挥我省环保工程设计服务国内领先的优势,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到2015年,实现环保产业年产值500亿元,其中,环保技术与装备300亿元,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50亿元,环保产品生产50亿元,环保服务业100亿元。1、 环保技术与装备领域水污染防治。开发高效城市污水处理、工业污水处理节能设备、节能工艺及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和设备。开展复合高效脱氮除磷技术,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沼气回收利用技术,以及难生物降解有机废水和藻毒素的处理新技术设备攻关和推广应用。研发地下水饮用水源净化技术和设备。开发适合中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大气污染防治。

    24、开发高可靠性、低运行消耗、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及同步控制与治理技术和装备,工业有机废气和有毒有害废气净化及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与设备。重点发展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高效除尘器、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高效清灰技术。开展燃煤汞污染、二恶英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重点发展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废弃物、有毒有害废物以及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装备。加强生活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填埋气回收及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研制,支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和装备产业化。开发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和

    25、二次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开发污泥脱水、干化、固化、消化技术和设备,重点开展污泥制肥料、建材、施工用土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研制。2、 环境治理工程继续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管网覆盖范围,实施污水深度处理,实现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负荷全面达标,提高城乡垃圾收运能力,加快建设城市污泥处置和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实现所有市县基本建成一座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到2015年,年集中处理污水量达到25亿立方米,污泥处置量为5303.86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75%。加大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处置能力。2015年基本形成包括城镇

    26、污水、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处理工程设计、建造和运营总包的完整产业链。3、 环保产品领域环保材料和药剂。研究开发和推广新型载体填料、新型絮凝剂、吸附剂等水污染治理新材料。提高袋式除尘器的材料质量、技术性能,开发高效固硫剂、耐高温(250)、耐腐蚀用于烟气净化的特种滤料,改进制备工艺和后整理技术。开发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噪声振动控制新材料等。加快研发生物除臭剂和杀虫剂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环境监测仪器仪表。支持发展饮用水源中重要有机、有毒污染物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与设备。积极发展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的多参数废水及烟气排放在线监测和无线传输技术以及成套仪器设

    27、备。鼓励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便携式污染分析检测设备。支持自主研发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在线监测以及机动车尾气、室内环境等监测仪器,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仪器仪表产业化和应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大力推广低排放产品、可降解产品,以及生态纺织品、水性涂料、无石棉建筑制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产品等。支持获得相关环境标志产品、有机食品、节能产品、节水产品等认证的环境友好型产品生产。推进可生物降解的餐盒、包装材料、塑料制品、地膜的制备及产业化。4、 环保服务领域依托我省环保工程设计服务优势,重点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鼓励从融资、设计、设备成套、安装、调试到运行的一条龙服务,培育集科研、设计、制造、工程总承

    28、包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环境工程公司。大力推行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及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运营。推进生态效率评价服务、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等。(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开展“城市矿产”工程,加快工业废弃物、废旧汽车、家电、废钢、废铜、废铅酸电池以及废旧塑料和轮胎等废弃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大力推动绿色再制造技术自主研发和工程建设,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大型装备再制造业。推进建筑废弃物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到2015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1000亿元,其中,“城市矿产”

    29、废弃资源回收再利用可实现年产值850 亿元,绿色再制造70亿元,秸秆综合利用50亿元,煤层气开发利用和其他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20亿元,建筑废弃物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10亿元。1、“城市矿产”领域重点开展废旧汽车、家电、电机、塑料、轮胎及废金属等再生资源分拣、拆解、分离、无害化处理等再生技术研发和应用,鼓励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企业扩大出口。大力推动废铜、废钢、废铝、废铅等废杂金属回收及再生,率先发展再生铜、铅、铝及不锈钢等再生金属产品及其高附加值下游制品,大力支持废钢、废铜等资源精加工项目,废铅酸蓄电池资源化的城市矿产示范工程,废旧塑料高效加工再利用产业化项目,以及废

    30、旧轮胎、橡胶资源综合利用。建立一批“城市矿产”集散与处理区域中心,再造多座“城市矿山”,形成废旧钢铁、铜、铅、塑料、橡胶、轮胎等再加工利用的产业链。2、绿色再制造领域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电产品再制造为主体,加快研究各类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再制造无损检测及评估技术及设备,构建系列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规范及产品认证体系。在再制造领域,培育具备成套处理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打造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及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基地。3、建筑废弃物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引进、消化、吸收移动式建筑物拆除及分类大型设备,推广建筑废物生产无机复合改性树脂等技术。建设餐厨废弃物无

    31、害化、密闭化、专业化收集运输体系,推广微生物厌氧发酵技术,低能耗高效灭菌技术。鼓励食用废油生产生物柴油、化工制品,利用餐厨废弃物生产高效有机肥产品。4、秸秆综合利用领域推广应用秸秆固化、气化技术,大力发展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技术,重点开展秸秆热解液化和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实现秸秆发酵生产燃料乙醇产业化。开展农作物秸秆固化压块、生产人造板技术和设备研发及应用,重点支持秸秆生产中、高密度板、复合地板等。加大秸秆和粪便混合生产沼气及有机肥料的技术研发与示范力度,加快秸秆沼气发电、沼气集中供气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秸秆沼气电站设备,推动户用沼气技术的发展和沼气工程建

    32、设。 5、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重点加强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攻关,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加速煤层气发电、煤层气化工、煤层气工业和民用燃料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加快开发有色金属矿、铁矿等矿物分离、富集与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率。四、产业布局根据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和潜力,依托我省现有产业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打造八大产业发展基地,因地制宜加快节能环保产业聚集、规模化发展,为我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新兴产业支撑。(一)总体布局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产业主要布局在合肥、芜湖、蚌埠和马鞍山市。节能环保汽车以及节能建筑材料等产业重点依托合肥、芜湖和安庆市发展。节能空调、冰箱、洗衣机、平板电视以及绿色照明等产业着力在合肥、滁州、芜湖市聚集发展。环保材料、药剂、检测仪器设备和环保产品重点集聚在合肥、蚌埠和芜湖市发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再制造产业重点布局在阜阳、铜陵、安庆、池州以及


    注意事项

    本文(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