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docx

    • 资源ID:10651170       资源大小:18.2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docx

    1、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 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 名称研究水滴里的生物实验 时间 2016年9 月 6 日班级六年级(1)班小组第 组实验 目的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2、能借助显微镜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实验 器材显微镜、载玻片、滴管、水样实 验 步 骤1、听老师讲解显微镜使用方法。2、学生分组观察。3、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实验 结论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这些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生物,叫微生物。 指导 教师 评定 等级 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 名称做酸奶实验

    2、时间 2016年9 月 12 日班级六年级(1)班小组第 组实验 目的探究酸奶制作所需的条件。实验 器材新鲜牛奶、蔗糖、酸奶、烧杯、酒精灯、保温桶等实 验 步 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桶里,盖上盖子。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实验 结论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指导 教师 评定 等级 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 名称馒头发霉的条件 实验 时间 2016年9 月 17 日班级六年级(1)班小组第 组实验 目的1、 使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对馒头发霉原因的探究,经历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中走进真菌的世界。2、 在设计对比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定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 通过认识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认识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正确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实验 器材新鲜馒头、培养皿、保鲜膜实 验 步 骤1、使第一块馒头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馒头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2、在第三块馒头和第四块馒头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三块馒头放进冰箱,第四块馒头放到温度较高的地方。(约7天可以观察到现象3、观察填表。 实验 结论我认为食品或物品在

    4、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指导 教师 评定 等级 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 名称 火山喷发的原因实验 时间 2016年 10月 24 日班级六年级(1)班小组第 组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理,养成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实验 器材铁盒、土豆泥或黏土、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实 验 步 骤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然后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实验 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

    5、浆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指导 教师 评定 等级 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 名称地震形成的原因 实验 时间 2016年 11 月 1 日班级六年级(1)班小组第 组实验 目的用实验模拟地震,以正确理解震级和烈度的关系,强化学生防灾减灾自我救护的意识。实验 器材纸箱、小木块或积木、记号笔实 验 步 骤在纸盒上画出街道的图形,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用小木块垒成楼房。然后在纸盒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实验 结论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小,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此外烈度和地质构造也有关系。 指导 教师 评定 等级 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 名称流水搬运碎石 实验 时

    6、间 2016年 11 月 7 日班级六年级(1)班小组第 组实验 目的了解水流搬运过程中岩石的变化。 实验 器材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实 验 步 骤1、将木板一端垫高,把泥、细沙碎石块等捏成一团“岩体”放在斜坡上端,观察有什么变化。2、用两块木板架成槽状,并在上面铺一块塑料薄膜。将搭成小斜坡。把泥、细沙、碎石块等物体堆放在坡顶上。用盆装水从上往下冲,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 结论流水具有搬运携带碎石的作用。指导 教师 评定 等级 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 名称 探究蜡烛的变化实验 时间 2016年11 月 15 日班级六年级(1)班小组第 组实验 目的1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

    7、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另一类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2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实验 器材蜡块、酒精灯、蒸发皿或金属片、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干抹布实 验 步 骤1、 蒸发皿里加热蜡块;2、 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3、 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4、 将一只蒸发皿放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观察其底部。 实验 结论蜡烛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能燃烧的气体。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灰烬等新物质。指导 教师 评定 等级 科

    8、学实验报告单实验 名称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 实验 时间 2016年 11 月 28 日班级六年级(1)班小组第 组实验 目的1.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试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2.知道钢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实验 器材无锈铁钉、试管、干燥剂、凉开水、植物油实 验 步 骤 1明确研究的问题。2.组装实验装置. 3观察记录发生的变化(一周后). 4.实验总结实验 结论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指导 教师 评定 等级 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 名称变色花 实验 时间 2016年 11 月 29 日班级六年级(1)班小组第 组实验

    9、目的1、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实验 器材紫甘蓝、温水、塑料袋、烧杯、牙签、白醋、洗衣粉、盐、试管实 验 步 骤1、 将紫甘蓝撕成小碎块,装入塑料袋2、 往塑料袋中加入半杯温水3、 握住袋口,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流出紫色的水为止。4、 将紫甘蓝汁倒入小烧杯。 实验 结论紫甘蓝水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物质会变绿,遇到中性物质则不会变色。指导 教师 评定 等级 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 名称研究环形山的形成 实验 时间 2016年12 月 13 日班级六年级(1)班小组第 组实验 目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实验 器材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实 验 步 骤1、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 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3、 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一的石子。实验 结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指导 教师 评定 等级


    注意事项

    本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