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docx

    • 资源ID:10653039       资源大小:29.74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docx

    1、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听过一个关于“心”的故事 绿色的麦田里住着一个稻草人,表情永远单纯木讷,他不哭,不笑,不开心,也不悲伤,因为他没有心,它只是一个守卫麦田的孤独稻草人。麻雀妈妈一次无意的选择给了他一个机会,老麻雀钻进稻草人的身体,在里面按了一个家,让稻草人产生了人的感情感觉身体里有东西跳动时的惊讶,发现并相信有“心”存在时的喜悦。稻草人明白了:原来,伤心、开心都是因为有颗善感的心啊!鸟宝宝们很快长大了,他知道分别的一天就要到来,于是,难受的感觉终于让他流下了眼泪。我想:虽然这种离别的泪水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我还是感到欣慰,因为稻草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既体验了温馨与快乐,又体验到了伤心与失落他

    2、已不再是一堆干枯的稻草,而是一个能在这个世界里感受悲欢的生命了。 作为拥有丰富情感的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陪伴孩子们快乐的成长,有时为孩子们点滴的进步而激动着,有时又为孩子们的不懂事而愤怒着有时又为一些小事而哭笑不得等等。这使我想起我曾在教学中遇到过的一件事,记得03年我带第一轮课改年级,我这人上课经常忘带红水笔,所以课堂上就要问学生谁带了红水笔借我用一下,每次说完总是听到铅笔盒稀里哗啦地响个半天之后有人送上来,其他人见有人已送上去了就不再找了,我每次总要随意说上一句轻一点儿啊,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认为那种行为已经很小心了,后来,等我话刚一说完就有人送上来了,我没在意。再后来,只要我刚一

    3、拿起作业本就马上就有人送红笔来,我这才注意到每次都是这一位学速度最快生而且每次红笔就挂在他的脖子上,想想好像挂了一些日子了,我好奇的问:你为什么总把这支笔挂在脖子上,是觉得他好看吗?他说了一句让我意想不到的话:老师,等你忘带红笔的时候,我借给你! 这孩子的话着实人让我惊了半天,他平时不爱学习,调皮捣蛋,很是不讨人喜欢,可没想到他是个这么有心的孩子!突然间,我觉得这孩子从来就是个好孩子,只是我没有注意他,这支红笔仿佛有了生命,每画一个对勾都印在我心里,在以后每次批改作业时我的心里就出现了这个学生,我这才明白在学生的心里始终住着一个鲜活的我。那时我更本就没多想,更没和教育理念联系起来,到后来我才明

    4、白这是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陈旧了,教学行为已滞后了。没能及时捕捉教育情境,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 当前,正在全面实施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是基础教育领域所进行的全方位的革新。它关联和涉及到教育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管理、教材开发和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对于我们广大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课程改革是一个无法回避并不断探索的现实课题。要完成课程改革这项历史工程,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重要任务: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 (二者的关系)(幻灯3) 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是课程改革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教育理念影响和指导教学行为;教学行为蕴含和体现着教育理念,没有开放和创新的教育理念

    5、,则不可能有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行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一波接一波的课程改革研究和教师培训热潮中,存在着明显的两轻两重现象:重宏观研究,轻微观研究;重教育理念的理论讲解、研究和新教材 (只是一种教学材料)的分析、培训,轻教学行为的研究和操作层面的指导。这就是不少地方新课程、新教材研究培训轰轰烈烈,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重要原因。(一)、教师发展的实质性要素:(幻灯4)有三种思路1、实证理性模式:这是第一种思路,认为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就能做好教学工作。我们称之为“实证理性模式”。说法不成立!2、熟练技术模式:这是第二种思路,研究者探索教师所应掌握的教学技能,认为不是某种抽象的理论,而是教学的

    6、技能水平,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这种模式称之为“熟练技术模式” 。 人们也在质疑这样的教学理论是否存在。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认识弊端很多,所以单个的技能训练,并不能保证教学的综合行为的成功。3、心理学模式:这第三种思路就是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求得教师教学实践的成功。可称之为“心理学模式”。教学能力相比教学技能是一个较好的概念,但是也存在许多的问题。综上分析,成功的教学需要的是教师的实践知识与智慧。我们暂且称之为“实践知识与智慧的模式”。归根结底就是要重视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二、特征与内涵教学行为研究初探我们把教学行为定义为(幻灯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与

    7、能力、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应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诸多因素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的总和。(一)、教学行为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幻灯6)1、教学行为具有实践性的特征2、教学行为具有个人性的特征3、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的特征4、教学行为具有生成性的特征三、反思与实践教师教学行为的发展与创新(幻灯7)看过这样一个故事,题目是:留一只眼睛给自己,讲得是: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请教老师:“以徒儿的资质,练多久能成为一流剑客呢?”宫本答:“至少10年。”柳生一听,10年太久,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

    8、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宫本说:“那,也许,需要20年”。柳生急了:“如果我再付出多一倍的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宫本叹了口气答道:“如果这样的话,你只有死路一条,哪里还能成为一流的剑客?”柳生心生疑惑:“为什么我越努力,成为一流剑客的时间反而越长呢?”宫本老师平和地说:“因为你的眼睛全都盯在了一流剑客上,哪里还有眼睛看你自己呢?”“要想成为一流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不知道反观自我,不断反省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为不了一流剑客。”宫本不愧为一流剑客,言之凿凿,字字珠玑,柳生听后恍然大悟。留一只眼睛给自己,剑术如此,教学也如此。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几十年

    9、如一日,孜孜不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充其量他只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教书匠,而永远成不了一流的教育家! 教学重在反思,要学会静下心来不断叩问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如果只知重复,一味照搬按以往的曲子跳舞,教学工作“年年岁岁花相似”,又哪会出现“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新气象呢?”因此反思这一步很重要,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只有将粗糙的、混杂的、表面的、肤浅的、零碎的教育大杂烩,经过反思的发酵、过滤、提炼、蒸发,最终才能煮成一道道精美喷香的教育美餐!反思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手,要有“留心处处皆学问”的眼,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心,要有“跳出庐山看庐山”

    10、的胆。如若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每日反思自省的习惯,那么你会始终保持与最前沿最深刻的教育思想接轨!做研究型教师(幻灯8)反思1、反思是自我提高的必由之路;第一,反思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的探究心态;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习惯于听从专家的理论,不管对于错。我们只是照做就是了,教学就成为实现别人思想的一种行为。而现在我们强调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对他们的理论思想不是照搬,而是要学会扬弃,多进行反思,提倡我们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第二,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强调教师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但没有反思的经验毫无价值。这一点儿明确指出了教师反思的重要性。反思的视角(幻灯9-10)

    11、第一,回顾教师作为学生自我经历来反思;第二,通过榜样来反思;第三,通过对自己教学的回顾进行反思 (“超自我”的视角);第四,通过学生的眼睛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第五,通过邀请同事、专家观察研究、教师教学来反思;第六,通过阅读理论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第七,通过家长对学生发展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教学。校长要创造教师反思的氛围(幻灯11) 思考与创新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教学后记、案例研究、反思日记、课后备课等。那么如何给自己寻找一只认清自身反思自我的眼睛?我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认为反思须具备这样三个境界:苦闷闲暇清醒!苦闷:苦闷就是当你为某个教育问题辗转反侧,最后将痛苦的额头深深地埋下时的

    12、艰难;就是当你为某个教学环节上下求索,最终感到“路漫漫兮其修远兮”时的彷徨;就是当你为某种教育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将迷茫的双眼射向天空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时,你会觉得苦闷正撕裂着你对教育的信心!此时,就要认真地反思,挖掘曾经被“冲洗过的脑”,曾经充的电,让你思想的潜流悄悄地涌动,苦闷彷徨之后,山穷水尽之后,必会呈现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新局面,迎来“柳暗花明双一村”的新境界!这时你会发现,原来,教育是诗一样沉郁顿挫却又是美丽绚烂的!闲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这是爱因斯坦的至理名言!如果我们的双眼被忙忙碌碌毫无闲暇的教育生活所蒙蔽了,如果我们的大

    13、脑塞满了教育中的繁杂琐碎平庸无奇,那么我们将和那个柳生一样,难以睁开自己那只独立思考的眼睛,也难以在自己心中清理出一块静心反思的窨(yn)。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自由时间是根,它滋养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上好一堂课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然后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清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捕捉课堂教学时的某个细节,及时记下课堂中的一个精彩的小插曲或倏忽而至的灵感!这样的一份闲情很重要!还比如,一天工作之余,在寂静的夜晚,平静从容地优游于书籍之中,如鱼得水一般逍遥,如鸟得林一般自在,追求一份自得其乐的闲情,营造一处充足舒适的逸致。在读书中反思,在书香中成长,让教育名著擦亮自

    14、己的双眼,炽热自己的教育情感,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人闲胜似三秋景,落座无言听心音。”有了闲暇作保证,才能倾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声音! 清醒:我们要善于时时给自已找一面反思的“镜子”,要处处具备对教育的独特的嗅觉和灵敏的触觉,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不要亦步亦趋,淹没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常规中而绊住了双脚。教育事业是精彩纷呈、千姿百态的,不要盲从,不要人云,更不能陷在教育的“庐山”中而分不清东南西北!面对一种即使别人认为习以为常教育问题或者微不足道的教育现象,也要清醒地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否轻易地被别人所左右了?在这问题或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顺

    15、着思,反着思,整体思,局部思,从多个角度或换个角度看问题,思想也就日益成熟、日臻完善了!比如现在的课堂流行“小组讨论”,流行热热闹闹:你看,学生一会儿耍起了“大胆质疑”的把戏,一会儿又玩起了“小组合作”的游戏,最后再加上个“现场表演”的展现,把整个课堂的气氛烘托得“生生互动”,煞是热闹!课堂成了乱哄哄的你来我往的茶馆,教室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戏台,这样的教学俨然把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但如果你能保持一份清醒的话,你就会冷静地反思“这样的课堂教学,疑点在学生的讨论中不攻自破了吗?教学难点在热烈的气氛中迎刃而解了吗?教学要点在表面的繁荣中沉淀到学生的心中了吗? 留一只眼睛给自己

    16、吧,这样你才会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幻灯12)给大家留一个问题(作业):请选择一种形式,谈谈自己是怎样进行自我反思的。导言一节的结束语:(幻灯13)你奉献你的成功,人人多了一个成功;我总结我的教训,人人多了一个教训。我研究你的成功,我研究你的教训,共同寻找我们理解的特征,深入理解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思考我的课堂,思考我的改革。课程改革在研究中进行说到底新课程课堂行为的创新这本书对老师来说,最根本的是发展教师有效地教学行为。因此,如何形成有效的教学行为就我们要学习的的重点。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角度来讲,新课程的实施就象一股春风为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小学

    17、生开辟了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但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努力提高品德课的真正实效,正是我们要探索的方向。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教育的价值,所以品德课要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以品德课的内容确立教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品德课教学具有实效性、实践性。所以品德课要实行开放,与其它学科、与家庭、社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才能成为一池活水,才能得到有序发展。 专题一:倡扬

    18、开放、创新的课堂指导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组织创新问题: 2)、你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吗?说说你较为得意的情境创设?(这个故事不讲)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1942年曾描述了一个这样的场景: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一只彩蝶翩翩飞来落在鲜花上津津有味的吮吸花蜜,冷不防背后划过一道绿色刀影,转眼之间,蝴蝶已在螳螂的绿色大刀下奄奄一息。螳螂正要品尝美餐,蛤蟆出其不意地吐射长舌,一下子把它卷入口中。蛤蟆还没来得及吞咽螳螂,悄悄爬到近旁的长蛇猛的一窜,准确无误地一口咬住蛤蟆。正在这时,盘旋在天空中的鹰一个猛子扎下去用利爪紧紧抓住蛇,在大自然里,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场面。” 教学情境的效能 可以为师

    19、生共同创设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的学习环境,促使师生在共同发展的教学情景或氛围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情感感染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文本中的各种意境。教学情境对于学生的作用: 1、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思维;可以激励学生去探疑、解疑;可以以情激趣,调动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情境对于教师的作用:1、促使教师转变观念,形成创新的教学观念。2、促使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技术,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如学习如何把影视、图形、图像、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怎样创设教学情境1、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

    20、 要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是一种假教学情境。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时才能叫做好情境。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问题,能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要适时适当,尽量做到简洁。2、情境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 要分析学生中否对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感兴趣,学生是否适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等。3、情境要注意时代性。 情境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如果还是停留在以往陈旧模式上,就难真正吸引学生。专题二:呈现真实、深刻的生命光芒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行为策略创新问题

    21、:品德课堂教学行为策略创新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选其中任意的一项内容加以举例说明。(44页71页)三维目标的定位:1. 知识 切合课程标准要求 抓住核心学科知识 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2. 能力 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 重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 发掘学科的育人价值专题三:重建生动、多元的生活语境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问题: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来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专题四:走向对话、探究的主题学习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学习方式指导问题:学生在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习过程中,哪些学习方式

    22、最具实践价值,并选其中的一种结合案例或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103116页)“合作学习” 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异质分组前提之下的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问题反思1、合作分组可随意搭配吗?2、合作内容需要精心策划吗?3、合作形式只是围坐谈话吗?合作技巧的指导1、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

    23、分配学习任务;2、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角色;3、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4、指导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5、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6、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同讨论;7、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8、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9、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每一个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合作学习最终应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这有待我们熏陶感染。为此,有一段漫长的道路等待我们走过。专题五:维持有序、积极的教育情境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管理与调控问题:试结合课例或自己的教学实际说说

    24、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管理与调控?2、观看课例3、出示学习要求:(幻灯14)1)、请各小组成员先按自己的专题围绕表中提出的问题自学,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研讨,得出小组的结论,并填在表内。2)、讨论所举实例可以结合观摩的课例,当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更好。4、自学专题。5、小组内交流自学所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6、各组互动交流。7、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其他人补充。三、重点讲的内容专题三: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一)、目前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幻灯15)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

    25、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已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然而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却出现偏差,主要表现有:1、眼花缭乱。 有人认为,课程资源多多益善。于是说唱歌舞、书画音网,包括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十八般武器能搬的全搬进课堂,让人应接不暇。这种表现在一些公开课上尤为突出。2、照本宣科。 有的老师兼职的学科较多,时间也紧,他们认为,教材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只要把书本内容讲清楚就行了,况且,去找那些辅助性的教学资源,费时费力不愿做。因此,他们照本宣科一下,几分钟就完事了。3、自由随意。 有的老师认为,教育即生成。课堂上,很随意,有生成就自由

    26、发挥一下(有时效果也挺好的),没有生成就随其自然了。他们对课堂的准备不够充分,有脚踩西瓜皮之嫌。课标还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其实,只要做个有心人,品德课程资源是可以灵活有效地开发与运用的。(二)、品德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话题一:从品德课程标准到课程资源开发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观,把课程资源定位于课本内容和参考资料,按照传递+接受的方式,把课文的内容有些只是很简单的道理,根本不需要辩论便知对错的问题,不管学生认可与否,有没有学习的意向和动机,硬塞给学生,要求学生去分析对错,浪费一节课许多宝贵的时间,也未能让学生真正感悟“理

    27、之所在,理出所处”。由于历史的问题,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都得不到重视,担任课程教学的是语文兼课老师,大部分老师都把精力放在要检查考试的语文、数学教学上,上思想品德课只是为了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谈不上结合课文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而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我们欣喜地发现课程内容丰富了,开发课程资源的空间开阔了,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给了我们许多结合教学得以开发课程资源机会,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话题二:谁来开发课程资源过去讲是少数专家来开发课程资源,而现在我们都知道除了少数专家(其实就是教材编者)来开发课程资源外

    28、,还要有教师、学生等参与的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多样的,(幻灯1624)资源的开发是非常丰富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去开发和运用。新课程观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我们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例如在教学安全系着你我他交通规则一课时,我们可以把全国、宁夏、青铜峡在某一个时期交通安全事故统计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触目惊心的图片、数据展示后,对交通安全的认识提高到

    29、了一个高度,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编自演违反交通规则的案例,这样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话题四:生活是教学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走向生活就是走向了课程资源的开发。”“生活就是课堂教学的源泉。”但大家都知道长期以来,小学品德教学远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课堂教学不可避免的失去了对学生真实生命需求的关注,无法建立学生的主体参与等。近几年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品德课堂带来了生机,关注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学习延伸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强调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使学生的学习结果得以拓展和迁移。 “生活世界”是真实的,同时也是基础性

    30、的、本源的。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生活化”。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高度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

    31、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以改变过去那种过分注重“未来”而忽视“现在”,品德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 虽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但教材是相对静止的,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而学生的生活是鲜活的、丰富多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课标”,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尤其是要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话说社区一课,教科书上讲的都是城市社区的一些情况介绍,而我们大部分的学校都是在农村,我们的社区是由村民委员会管理的,我们社区的活动也有别于城市,为此教师就应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进行自主探究,在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得出在乡下如何开展社区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有捉泥鳅、赶集、舞龙灯、逛庙会、种植花草等。品德课程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多方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关键是切合实际,提高实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程成为学生“生活的课程”,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下面就整合后边所有的话题来讲(五九):品的学科课程资


    注意事项

    本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