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三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资源ID:10797759       资源大小:254.18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三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1、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三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高三年级考试生物试题一、选择题: 1.下图甲表示某生物膜结构,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乙和图丙表示物质运输曲线。若某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细胞内、外该物质浓度变化符合图丙,则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分别对应图甲和图乙中的A. d、N B. b、M C. c、N D. c、M【答案】C【解析】【分析】自由扩散特点:物质从高能度流向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协助扩散特点:高浓度流向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运向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需要消耗能量。【详解】由图分析甲,a需要蛋白质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

    2、散,b、d不需要载体协助,属于自由扩散,c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且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图乙中,物质M的运输速度与细胞外浓度成正比,不受其它因素影响,属于自由扩散;物质N的运输速度一开始是大于M的运输速度,可能有载体蛋白协助,后运输速度不变,说明载体蛋白饱和。图丙中,当细胞中的物质浓度高于细胞外浓度是仍然往细胞里运输,是从低浓度运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所以对应甲图中c和乙图中N。故选C。2.许多科学家认为,约十几亿年前,有一种真核细胞吞噬了原始的需氧细菌,被吞噬的细菌在细胞中生存下来了,从宿主细胞那里获取丙酮酸,宿主细胞从需氧细菌那里得到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

    3、。在共同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需氧细菌进化为宿主细胞内专门进行细胞呼吸的细胞器线粒体。以下哪些证据不能支持这一论点A. 线粒体能像细菌一样进行分裂增殖B. 线粒体内存在与细菌DNA相似的环状DNAC. 线粒体内的蛋白质,少数由线粒体DNA指导合成,大多数由核DNA指导合成D. 线粒体和细菌DNA中无遗传效应片段的比例,比真核细胞低【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线粒体的结构和物质组成与原核细胞的结构和物质组成的异同点的考查,回忆线粒体的结构和物质组成与原核细胞的结构和物质组成,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详解】A、根据该观点可知,线粒体的前身是原始需氧细菌,因此线粒体能像细菌一样进行分裂增殖,A

    4、正确; B、线粒体含有环状DNA,细菌也有环状DNA,支持内共生学说,B正确;C、由于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此证据不支持该观点,C错误;D、原核细胞中DNA的非编码区少,线粒体和细菌DNA中无遗传效应片段的比例,比真核细胞低,D正确。故选C。3.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B. 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 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形态发生变化D. 细胞凋亡不会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成年后也有干细胞的分裂,A正确;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多,实质是基因选

    5、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体积变小,C正确;细胞凋亡发生在个体发育的各个阶段中,也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D错误故选:D。4.下面图一为某高等动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图二表示该动物的某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CD段含有4个染色体组,核DNA分子有12个B. DE和GH段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细胞一分为二C. 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发生在FG段,此阶段的核DNA含量是CD段的一半D. 若图二表示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则该时期为曲线图的HI段【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1为某高等动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

    6、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其中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B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DF段表示分裂末期;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GI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 分析图2: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根据图2可知该生物的体细胞核中含有6个DNA分子,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染色体上的核DNA分子有12个,A正确;B、DE段染色体数目减半,表示有丝分裂完成每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GH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B正确;C、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半句正确,

    7、但此阶段的核DNA含量和CD段相同,C错误;D、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表示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则该时期为曲线图的HI段,D正确。故选C。5.关于下图所示代谢过程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所示的过程叫做翻译,一个mRNA上可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B. D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只位于DNA上,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只位于RNA上C. 携带肽链的tRNA会先后占据核糖体的2个tRNA结合位点D. 最先进入核糖体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在肽键形成时脱离氨基酸【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分析,是mRNA,是核糖体,是多肽链,是一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翻

    8、译的过程。由于多肽链最长,所以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右往左。【详解】A、图中是形成多肽链过程,是翻译过程,一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形成多条多肽链的过程,A正确;B、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B错误;C、核糖体同时占据两个密码子位点,携带肽链的tRNA会先后占据核糖体的2个tRNA结合位点,通过反密码子与密码子进行互补配对,C正确;D、最先进入核糖体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在肽键形成时脱掉氨基酸,继续运输其他氨基酸,D正确。故选B。6.下图为果蝇体细胞中一个DNA分子上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I、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I、也可能发生

    9、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B. 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C. 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时间相对较长D. 若b、c分别控制果蝇的白眼、红宝石眼,则b、c为等位基因【答案】A【解析】【分析】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真核细胞中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不连续的,染色体上存在不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 2、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详解】A、为非基因片段,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B、基因突变具有普遍

    10、性是指基因突变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中,B错误;C、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发生DNA复制,C错误;D、题图中的白眼与红宝石眼等眼色的基因是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是等位基因,D错误。故选A。7. 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 )A. 单倍体育种 B. 杂交育种C. 人工诱变育种 D. 细胞工程育种【答案】B【解析】【详解】培育隐性纯合子最简捷的方法是杂交育种。故选B。8.下图不能用来准确表示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A. 1表示细胞外液,24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B. 1表示生

    11、物膜系统,24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细胞核膜C. 1表示免疫系统,24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D. 1表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24分别表示大脑、小脑、脑干【答案】D【解析】【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又称为细胞外液。2、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都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系统。3、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4、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详解】A、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A正确; B、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

    12、、核膜、细胞器膜组成,B正确; C、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C正确;D、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脑、小脑、脑干,D错误。故选D。9.如图所示神经元N只接受来自两个独立神经末梢a和c释放的递质的作用,神经末梢b通过突触与神经末梢a相连。下列有关叙述最可能成立的A. 若a、c不释放递质,则N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 若a释放递质,则N内会检测到a释放的神经递质C. 若c释放递质,则b处可记录到膜内外电位的反转D. 若a、c同时释放递质,N的膜电位会变为外负内正【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

    13、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详解】A、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受到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若a、c不释放递质,说明此时N的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因而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正确;B、若a释放递质,则N的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识别到a释放的递质,并产生动作电位,释放的递质产生作用后被分解,不会进入N细胞内,错误;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神经递质存在于突

    14、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c释放递质,在b末梢处不可能记录到膜电位反转,错误;D项,若b释放的是抑制性的神经递质作用于a后,这种作用不会传到N,此时c若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则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不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b释放的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这种作用会传到N,此时c若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可能不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释放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则一定会引起N电位的变化,错误。故选A。10.研究指出,有些人可能具有抵抗HIV侵染的能力,原因是其细胞中含有HLAB57基因,能使身体内产生更多功

    15、能强大的某种免疫细胞,该种免疫细胞能产生大量可抑制HIV活性的蛋白质。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说法,比较合理的是A. 机体只能依赖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消灭HIVB. HLAB57基因表达产生的蛋白质可直接消灭HIVC. 含有HLAB57基因的细胞可能具有识别HIV的能力一D. T细胞在HIV侵入人体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其免疫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详解】A、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A错误;B、由题意知,HLAB57基因作用机理,能使身体内产生更多功能强大的某种免疫细胞,该种免疫细胞能产生大量可抑制HIV活性的蛋白质,B错误;C、含有H

    16、LAB57基因的细胞可能具有识别HIV的能力一,C正确;D、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给B细胞,仍然发挥作用,D错误。故须C。11.林业研究者为了研究徂徕山森林公园中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乔木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密度/株hm-2%密度/株hm-2%密度/株hm-2%A1100100.000000B5031.065534.165634.78C504.95807.9288087.13A. A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B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C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B. 研究者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

    17、机取样C. 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宜采用标志重捕法D. 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物种的繁殖能力强【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年龄组成三种类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数目最多,老年个体数目最少 ;稳定型:各年龄结构数目比例适中 ;衰退型:老年个体数目偏多,幼年个体数目偏少。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3、群落演替指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详解】A、A中只有老年树,属于衰退型,B中有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且比例差不多,属于稳定性,C中幼年树多,老年树和成年树少,

    18、属于增长型,A正确;B、大树属于植物,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C、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宜采用标志重捕法,C正确;D、群落演替的原因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故选D。12.2018年3月20日,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被安乐死。作为地球上第三大陆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级营养级,北部白犀牛曾经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中部地区。由于传统医学和手工艺品对犀牛角的需要,多地的北部白犀牛被彻底猎捕,到了1984年,野外仅剩15只幸存。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

    19、性北部白犀牛。下列关于北部白犀牛的叙述错误的是A. 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人类的乱捕滥猎B. 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与其出生率低、死亡率高有关C. 北部白犀牛的灭绝会导致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的食物链中断D. 可尝试利用克隆技术保护北部白犀牛【答案】C【解析】【分析】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种群数量多少直接决定因素之一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A正确;B、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与其出生率低、死亡率高有关,B

    20、正确;C、北部白犀牛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其灭绝不会导致食物链中断,C错误;D、可尝试利用克隆技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D正确故选C。13.研究者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丛林中的房子里,将一只没有交配的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尽管当晚风雨交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洒满樟脑丸和汽油,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的兴趣。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B. 该实验证明雌蛾能发出行为信息C. 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雌蛾分泌的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可以吸引雄蛾来交

    21、配繁衍后代,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干扰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详解】A、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干扰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A正确;B、雌蛾分泌的化学物质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B错误;C、雌蛾分泌的某种物质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D、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D正确。故选B14.东北马鹿生活于高山森林,喜欢群居。近几十年随着森林不断遭到砍伐,马鹿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下表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能量营养级同化总量/106J储存能量/106J呼吸消耗/106JA95623672

    22、0B1001585C413D17611A.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7B. 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没有增加C. 马鹿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导致马鹿的环境容纳量降低D. 建立马鹿自然保护区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中的就地保护【答案】B【解析】【分析】1、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是某营养级的同化量除以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2、能量流动过程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在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经过计算A为第一营养级,B为第二营养级,D为第三营养级,C为第四营养级。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23、为环境容纳量。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详解】A、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17/100=17%,A正确;B、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分析表可知956720+85+3+11,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的总能量是增加的,所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B错误;C、马鹿的栖息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导致马鹿的环境容纳量降低,C正确;D、就地保护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马鹿自然保护区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中的就地保护,D正确。故选B。二、选择题: 15.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研究人

    24、员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用苏丹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胚乳中的脂肪B. 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CC. 实验第11d如果提供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即可使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显著增加D. 与自然条件下萌发生长的幼苗相比,上述种子萌发的幼苗无光合作用【答案】B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种子始终放在黑暗条件中培养,因此种子没有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而题中提出“脂肪含量逐渐减少”,而曲

    25、线中看出,在前7天种子的干重在增加,这说明脂肪在不断转变成其它形式的有机物。种子萌发后期,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增多,使得干重减少。【详解】A、观察种子中的脂肪,常用苏丹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橘黄色的脂肪微粒,A正确;B、实验最初几天里,脂肪含量逐渐减少,最可能原因是脂肪转化为了糖类;种子萌发时首先必须进行大分子有机物的水解,这需要种子吸收大量的水分。干重增加应该是脂肪水解时加入的水的质量,故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B错误;C、实验第11d后,要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需提供阳光、水分和矿质元素等条件,C错误;D、题干中“黑暗环境中培养”,所以与自然条

    26、件下萌发生长的幼苗相比,上述种子萌发的幼苗无光合作用,D正确。故选BC。16.某科研小组观察牵牛花的阔叶、窄叶(由基因R、r控制)和红花、蓝花(由基因M、m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用纯合牵牛花做了如下实验:亲本组合F1F2阔叶红花阔叶红花阔叶蓝花窄叶红花窄叶蓝花阔叶红花()窄叶蓝花()16272103111阔叶红花()窄叶蓝花()15870112910分析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基因R、r和基因M、m都位于常染色体上B. 可能基因型RM的花粉不育C. 可能基因型RrMM和Rrmm的个体死亡D. 若基因型RrMM和Rrmm的个体致死,将F2阔叶红花自交,后代窄叶蓝花个体占124【答案】

    27、ACD【解析】【分析】通过表格分析,阔叶红花和窄叶蓝花进行正反交,子一代都是阔叶红花,说明阔叶和红花都是显性性状。亲的基因型为RRMMrrmm,子一代基因型为RrMm,子二代中性状比例为7:1:3:1,不符合9:3:3:1,说明其中有死亡个体。【详解】A、后代中性状比例与性别没有联系,可推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B、第二组实验中,由于双亲纯合:阔叶红花(RRMM)()窄叶蓝花(rrmm)()结合后代F1为阔叶红花(RrMm),说明亲本后代产生精子RM,B错误;C、根据数据,F2中红花:蓝花=5:1,正常情况下F2中基因型比例为MM:Mm:mm=1:2:1,红花:蓝花=3:1;若RrMM和

    28、Rrmm的个体死亡,则F2中MM有一半死亡,mm中有一半死亡,所以F2中基因型比例变为MM:Mm:mm=1:5:1,红花:蓝花=5:1,符合数据,C正确;D、F2阔叶红花自交,F2阔叶红花为1/16RRMM、2/16RRMm、2/16RrMM、4/16RrMm,其中RrMM个体死亡,所以F2阔叶红花RRMM:RRMm:RrMm=1:2:4,F2阔叶红花自交过程:1/7RRMM1/7RRMM(不存在死亡个体);2/7RRMm1/14RRMM、1/7RRMm、1/14RRmm(不存在死亡个体);4/7RrMm自交后代中,窄叶蓝花rrmm=4/71/41/4=1/28;由于基因型RrMM和Rrmm的

    29、个体致死,RrMM概率为4/71/21/4=1/14;Rrmm概率为4/71/21/4=1/14,所以死亡比例为4/28,将F2阔叶红花自交,后代窄叶蓝花个体,1/28(1-4/28)=1/24,D正确。故选ACD。【点睛】在C选中分析中,若RrMM和Rrmm的个体死亡,则F2中MM有一半死亡,mm中有一半死亡原因:由于MM基因型有(RRMM:RrMM:rrMM=1:2:1),RrMM死亡个体占据1/2,所以MM有一半死亡。17.科学家布里吉斯经过大量的观察发现,白眼雌果蝇(XwXw)和红眼雄果蝇(XwY)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0003

    30、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也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已知含一条X染色体的果蝇(XY、XO)为雄性,含两条X染色体的果蝇(XX、XXY)为雌性,含三条X染色体或无X染色体的果蝇胚胎致死。关于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A. 父本、母本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均发生了基因突变B. 母本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C. 子代红眼雄果蝇的精原细胞中不存在Y染色体D. 可对子代红眼雄、白眼雌果蝇体细胞制片后,通过显微镜观察探究原因【答案】BC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白眼雌果蝇(XwXw)和红眼雄果蝇(XWY)杂交产生的子代中,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异常的白眼雌果蝇和异常的红眼雄果蝇基因型分别为XwXwY和XWO,结合亲本的基因型分析可知,异常的白眼雌果蝇(XwXwY)应该是亲本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对X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对X姐妹染色体没有分离,产生的基因型为XwXw的卵细胞与正常精子(基因型为Y)结合形成了受精卵;而异常的红眼雄果蝇(XWO)应该是亲本雌果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对X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对X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产生的不含


    注意事项

    本文(山东省泰安市学年高三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