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宋明理学.docx

    • 资源ID:10830106       资源大小:93.91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宋明理学.docx

    1、宋明理学1唐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出发,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这一运动A. 促使三教开始融合B. 实现了儒学官方化C. 奠定理学思想基础D. 加速了佛道的衰落2哲学家谢林指出:“经过宗教原则的彻底转变和世俗化中国人的意识完全避开了宗教过程,并在一开始即达到了其他民族经过神话过程才能达到的纯粹理性的境地”。谢林意在说明A. 儒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B. 理学从神学政治转向社会伦理道德C. 理学背离了传统儒学的精神D. 儒学从哲学角度开辟了发展新路径3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

    2、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A. 注重调和儒道促使儒道兼容B. 融合儒佛道三教体现三位一体C. 坚持儒家名教强调儒家正统D. 鼓吹“天理”宣传存天理灭人欲4有学者认为: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A. 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B. 经济重心南移C. 儒学走向思辨化 D. 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5唐代佛学盛极一时,似有一统天下之趋势;宋代以后,儒学注入了时代新内涵,逐渐成为控制整个国家社会

    3、意识形态的官方哲学。这表明儒学A. 具有民族凝聚力和使命认同感B. 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C. 倡导的理念随王朝更替而成熟D. 显示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召力6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 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B.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 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D.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7“在言语上,中国人受方块汉字的局限,不能向多音节发展,而单音节必然产生大量的同音字,大量同音字的汉字,只宜

    4、于用来书写,不适合用来宣读,而佛经是需要向听众宣读的。形势促使他们改用白话文外,又必须在音调上补救。”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A. 佛教为汉文注入新鲜血液B. 佛经是白话文体的主要源泉C. 中国方块汉字具有局限性 D. 汉文化需要外来文化充实8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曾经出现了“他们强化的是儒家的人伦道德实践,但后来自身却又流于佛教禅学的空疏”的现象。这一现象是A. 佛教思想影响儒学理论建构的反映B.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结果C.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趋向活跃的产物D. 儒学正统地位遭受冲击的体现9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的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

    5、命。此后,逐渐形成儒道联合攻击佛教的局面。儒道联合攻击佛教的重要原因可能是A. 儒道融合B. 华夷之辨C. 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D. 佛教开始挑战儒学地10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11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

    6、解释是A. 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B.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C. 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D. 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12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A. 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13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班眩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

    7、、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A.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B.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C. 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D. 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14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A. 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B. 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C. 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D. 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15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 佛教思想冲击着中

    8、国的传统文化B. 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 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 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16三国时期,官学一撅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 “贵儒”又“尊道”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17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A. 三教合一的趋势

    9、B. 社会经济的繁荣C. 天理人欲观对立 D. 佛学诗词的兴盛18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这一思潮A. 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 B. 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 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 D. 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19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

    10、儒学源流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20唐朝后期学者李翱提出“复性说”。“复性说”主张:人性本善,圣人不为情欲所累,故未丧本性,一般人往往溺于情欲而迷失本性,以致世风口下,道德沦丧。要扭转道德沦丧造成的社会混乱,必须劝导人们灭掉情欲,从“弗思弗虑”中求得“至诚”。由材料可知,李翱“复性说”A. 以佛教思想完善传统儒学 B. 体现三教合一趋势C. 要求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D. 带有佛、道融合的倾向21朱熹强调:“如树,初间且先斫倒在这里,逐旋去皮,方始出细以事之详略言,理会一件又一件;以理之浅深言,理会一重又一重。”这体现了A.

    11、 格物致知B. 先理后气C. 存天理,灭人欲D. 理气同源22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直截简明,容易激活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明中期以后迅速传播开来。这说明A. 经济生活影响市民价值取向B. 心学已经取代了程朱理学C. 心学适应君主专制强化需要D. 科举制推动了心学的传播23朱熹曾强调:“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降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指出:“患夫愚如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麼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A. 修身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B. 儒学对伦理道德的重视C.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D.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的人世思想24南宋朱熹主张“

    12、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他们共同关注的是A. 经世致用 B. 君主权威 C. 教育普及 D. 道德修养25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有一段关于“鹅湖之会“的记载:“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下列选项对二者主张理解错误的是A. 陆九渊主张心立为根本;朱熹则主张格物而穷理B. 双方对当时社会转型发表各自见解C. 双方论争旨在复兴儒学D. 二者都汲取了佛道之精义解释儒家义理26某思想家曾作诗咏中秋:“吾心自

    13、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该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李贽27“人之一身应事接物,无非义理之所在,人虽不能尽知,然其大端宜亦无不闻者要力行其所己知,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矣。”材料所强调的观点是A. 格物致知B. 经世致用C. 知行合一D. 明道救世28理学被认为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北宋时受到外界强烈的抨击,以至于程颐被朝廷禁止授徒讲学。理学“反动”表现为A. 用“天理”来阐释儒家思想B. 过分束缚思想压制人性C. 强调伦理道德忽视君权D. 利用佛道宗教抑制儒教29明儒王龙溪认为:“良知之外别无

    14、知也。鄙夫之空空,与圣人之空空无异。空空者,道之体也。世儒不能自信其心,谓空空不足以尽道,必假于多学而识,以助发之,是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自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据材料判断A. “空空”是“天理”,亦是“人欲”B. 王龙溪推崇四书章句集注C. 王龙溪推崇“慎思明辨,格物致知”D. 其观点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30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A. 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B. 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C. 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D. 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31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

    15、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曰:“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而你心中有妓”。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A. 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B. 程颐主张知行合一C. 宋代市民文化繁荣D. 二程思想走向对立32宋明时期某思想家有诗曰:“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此诗旨在强调“求理”应该A. 从理先气后到知先行后B. 从向外穷理到内心体悟C. 从重知轻行到重行轻知D. 从格物致知到经世致用33为保证理想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宋代士大夫亦努力“致其君为尧舜之君”。为此,朱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A. “正

    16、君心”B. “格物致知C. “本心体悟”D. “致良知”34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35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A. 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B. 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C. 天理与义利相辅相

    17、成D. 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36传习录载:“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材料体现了这位思想家A. 反对迷信权威B. 反对封建礼教C. 抨击君主专制D. 提倡经世致用37某思想家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A. 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B. 知行合一是获取天理的关键C. “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D. 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38有学者认为: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

    18、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即要求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这说明程朱理学A. 重在经世致用B. 蔑视君主权威C. 追求普遍真理D. 实质虚伪教条39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材料信息说明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C. 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 D. 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40(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

    19、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这表明A. 儒学强调先天的善性和后天的努力合二为一 B. 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C. 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D. 阳明心学继承了朱学的衣钵宋明理学参考答案1C【解析】理学是吸收佛教和道教基础上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奠定了理学形成基础,C正确;A是魏晋时期;B是北宋时期;D中衰落错误。2D【解析】材料论述的背景是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冲击,完成了思辨化的过程,D正确;儒学一直是贵族化,A错误;理学是吸收神学色彩,B错误;理学发扬儒学思想,不是

    20、背离,C错误。3A【解析】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思潮主张维护纲常名教、君臣上下的统治秩序,这明显属于儒家学说,“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体现了道家思想,所以魏晋玄学体现了儒道融合的趋势,所以A正确。三教合一是说儒道佛三教,材料中没有体现佛教,所以B错误。理学兴起是在宋代,所以D错误。C项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排除。4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宋朝程朱理学兴起,儒学走向思辨化进入新阶段,故C项正确。AB两项并不是宋代所独有的,排除。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是明清时期,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综上所述,所以C选项正确。5A

    21、【解析】魏晋时期,儒学思想吸收佛、道思想并形成新的思想体系,南宋时期逐渐成为官方哲学,主要说明儒学的民族凝聚力和使命感的增强,A正确;B中共他发展不符合事实;C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与时俱进说法不符合事实。6C【解析】从材料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可得出C正确;AC只符合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这一个方面,说法不全面,故排除;D只符合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这一个方面,说法不全面,故排除。7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方块汉字具有一定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得到佛经的逐

    22、步修正,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了白话文的发展;B、C项和题干材料有联系,但只是其中某一方面;D项说法过于抽象,故理解最为完整的是A项。8A【解析】从材料来看,儒家和佛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对儒家思想有很深刻的影响,故本题选择A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的是儒学的改变,而不是佛教的改变;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特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学正统地位的问题。9B【解析】儒家和道教联合在一起攻击佛教,这体现出中原本土势力与外来势力的对抗,体现出的是华夷之辨,故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C选项没有体现与儒家的关系;D选项不是道教攻击佛教的理由。10C【解析】理

    23、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弥补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故C正确;A项不涉及“天经地义”的信息;B中三纲五常没有上升到天的高度;D中是对传统儒学批判。11C【解析】从材料中的梁武帝“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来看,南朝时期出现儒家思想与佛教融合的现象,双方并非属于你死我活的斗争。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儒学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2A【解析】根据材料“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代儒学逐渐回归先秦儒学,故A项

    24、正确;A项是汉代,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13B【解析】葛洪强调“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B项正确;三教合一在材料中未体现,A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4C【解析】从理学的思想来源上看,它不仅仅是思想领域上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宗教、逻辑以及哲学上的融合,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特点;B选项说法过于狭隘;D选项不是材料叙述的主要含义。15D【解析】“子女感恩、孝顺父母”是在宣传“孝”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思想和主张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并借佛陀之口说出来,这体现的是D,故选D。16B【解析

    25、】根据“遵儒者之教”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说明两人都“贵儒”,根据“履道家之言”和“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两人都“尊道”,故答案选B。三国时期,儒家思想虽遭到一定的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传统文化没有断裂,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佛教,排除D。17A【解析】李白、杜甫、王维都是唐朝诗人,“仙人自诩”体现道家的思想,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了儒家社会责任感和入世精神,“远离尘世,人称诗佛”体现了佛教思想,故A正确;材料与BC无关;D项不符合李白、杜甫,排除D。【名师点睛】根据关键信息“飘飘欲仙”“政治抱负”“人称诗佛”体现唐代道、儒、佛三教合一。18

    26、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理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教合一是宋代理学产生的一个背景,即三教合一这种思潮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教合一开始出现在魏晋时期而非隋唐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佛教在中国一直未处于主流地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教不是合归佛而是合归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要理解宋代理学的产生的背景,认识清楚三教合一和宋代理学的产生的关系。19D【解析】韩愈是在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树立儒家的自身权威,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韩愈并未仿照佛道做法而是在强调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宣扬格物致

    27、知的是朱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韩愈并未汲取佛道精髓而是在建立儒学道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面对佛教道教等的冲击韩愈是主张复兴儒学的。20A【解析】李翱提出“复性说”要求人们“弗思弗虑”,“心”不受外物和情欲的诱惑,人的善良本性就可以得到恢复。可见李翱的“复性说”是利用佛教的心性论思想对儒家传统的心性论进行改造,其“去情复性”学说,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故选A。“弗思弗虑”是佛教思想,排除BD;唐朝后期儒学依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点睛: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

    28、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21A【解析】格物致知是朱熹求理的途径,是通过研究事物来寻求事物的根源,从而达到理最高境界,A正确;B和D属于理学来源;C属于伦理道德。22A【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追求自由贸易精神,与王阳明“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相符合,A正确;心学属于理学的分支,B错误;材料说明心学对于市民基层的影响,C错误:科举制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宋明理学区别23C【解析】无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都将儒学思

    29、想由于日常的行为相结合,用儒学理论解释生活中一些行为礼仪,由此可以得出世俗化的特点,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思想;B选项错误,王阳明的这番话没有体现出这一内涵;D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内容。24D【解析】无论是朱熹的“格物致知”还是王阳明的“致良知”都体现出对人道德的要求,讲求人的品行,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B选项错误,两者的这两种思想都没有此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教育问题。25B【解析】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未出现转型,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社会转型的见解。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陆

    30、九渊主张向内心求理,朱熹主张向外求理;二者都主张复兴儒学;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26C【解析】“吾心自有光明月”体现作者主张世间万物都是“我”的主观产物,强调人的主观感受,结合所学可知这最有可能是心学家王阳明的主张。故答案

    31、为C项。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排除A项;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排除B项;李贽的思想特点是离经叛道,排除D项。点睛: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人都有良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认为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陆王心学属于理学,是对程朱理学的新发展,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27A【解析】根据题干“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可知要贯通,必须要花功夫,格一物,需由近及远,层层而进,体现了宋明时期二程和朱熹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A项正确;经世致用是由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形成,主张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题干中未涉及到社会现实问题,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明中期思想家王阳明提出,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与题干探究事物无关,故C项错误;明道救世是顾炎武的思想,明道就是明白道理,救世就是要对社会有贡献,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28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即


    注意事项

    本文(宋明理学.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