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docx

    • 资源ID:10867163       资源大小:32.43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docx

    1、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 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与宣传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可以分为商业宣传和政治宣传。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而宣传是为了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新闻重信息

    2、,宣传重形式。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第四、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二、新闻与舆论舆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舆论与新闻的关系。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三、新闻的特性第一、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第二、强烈的时效要求

    3、。第三、新闻是可以公开传播的一类消息。第四、现代新闻传播业造成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第二讲 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第一、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第二、接受者的不知。第三、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二、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即意见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于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第一、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第二、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第三、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第四、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

    4、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第五、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第六、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第七、凡是含有冲突是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第八、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便越是具有新闻价值。第九、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第十、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四、传播者满足接受者享用新闻使用价值是有限的第一、从意识形态角度看,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这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

    5、一种情况。第二、从传媒市场的角度看,报道一个负责的事实,不如报道一个善恶分明的简单事件。第三、从新闻实务的角度看,事件在一天的什么时候发生、记者是否恰好在场、值班主任的个人偏好、照片的清晰度、版面文字的容量或事件容纳新闻条数的限制、信息登记的确定、版面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新闻价值的实现程度。五、传媒选择事实的实际运作标准第一、传媒运转的时间周期。第二、事实的强度和重要性。第三、事实的清晰度。第四、文化接近或者利益接近相关的事实,容易被选中。第五、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相符的事实,容易被选中。第六、符合报道连续性的事实容易被选中。第七、版面或节目组合中,从整体均衡出发,有对比特色的事实容易被选中。(六

    6、、新闻价值的五个属性:时新性、接近性、兴趣性、重要性、显著性)第三讲 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一、新闻真实受到的各种自然制约第一、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第二、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第三、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第四、选择事实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1.把新闻事实类型化(新闻其实是老故事)。2.新闻礼仪化。3.传媒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4.权势人物占据新闻亮点。第五、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

    7、解也会发生差异。二、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因素第一、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第二、体制性失实,即由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第三、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第四、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第五、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第六、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第七、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四、传媒对科学的误解第一、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第二、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和有很多附加条件的,但是新闻报道的接受者通常希望得到肯定的事实,而且是就是,非就非。第三、以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表达科

    8、学术语,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五、传媒假事件(新闻真实、新闻自律)传媒假事件,即传媒可以制造或推动了事实的发展,然后报道该“事实”。本来事实很小,没有新闻价值,媒体推动事实的发展,或者事实不存在,媒体找个由头,制造真实,然后再去报道。这种新闻是不真实的。“假事件”是假新闻中的一类,但是表现形式和假新闻有些不同。传媒假事件是指一些传媒为了迅速扩大知名度或增加美誉度,以弘扬主旋律的名义,策划、推动的事实。1、假事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最简单的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某些街头采访,实际是找人念稿。(2)相对基层领导的表演事实,传媒明知是表演是在表演,仍然当做新闻加以报道。(3)传媒推动事实的发展。(

    9、4)陷阱新闻。2、“假”的特征:第一、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第二、传媒假事件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第三、方式上,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第四、事件媒介化。即媒体对自己导演的事件进行报道。传媒运用处理新闻的各种技巧,来对事件进行诠释,或通过报道框架,提供给受众一种经传媒精心组合的“媒介真实”。第五、暧昧的“真实”。这种由传媒自己建构的社会真实已经存在,但它是传媒掌控的“客观存在”,由传媒决定事实的发展方向,这是一种社会真实。 3、一些“假事件”中,目的合理性模糊了人们对手段的道德评价。 马克思所说的“目的使手段变得神圣”。通常情况下,目的会对手段形成先在的限制。“以公众

    10、利益”的名义采用不合法或不合理的手段本身,证明了目的的不真实。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一、“客观性理念”出现的历史背景第一、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第二、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第三、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等)支持着客观性理念。总之,19世纪中叶前后报业自身经营理念的变化、当时哲学观念的发展、传播科技的发展,都让人感觉,传媒和记者有可能把这个世界客观地反映出来。客观性理念在无形中形成。二、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的公正”“一般的公正”是与客观相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译为“共同的公正”,即在报道新的事实、争论的观点,报刊一般应持

    11、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平衡的态度。“一般的公正”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姿态,就具体的关于事实的报道或描述而言,“公正”则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全面反映。于是便出现了所谓“客观报道”。马克思把这种方式概括为“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恩格斯则进一步提出了这种报道方式的基本原则,就是你可以有你的观点,但是你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三、客观性首先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第一、诚实。第二、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这是一种职业理念的表现。第三、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第四、不牵扯个人利益。第五、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来。四、客观性成为一种报道方式第一、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

    12、判断)分开。第二、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第三、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不同表述体裁做更为具体的说明:第一、叙述性新闻,所叙述的内容要能够被核实。第二、分析性新闻,能够列出一系列消息源清单。第三、因果性新闻,使用推断和猜测的语句。五、客观主义以往的“客观主义”,是指不分主次、不分本质与现象,把一大堆各不相属的现实加以罗列,以示其客观性,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纯客观”。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概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种认识或主张。政治上的“客观主义”,在以前的背景下,是批评性的政治概念,是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否定。六、我国新闻中较多的主观操纵现象第一、

    13、主题先行,不能客观地描述人物,而是硬要人物服从某种宣传目的,这种报道很难客观,也难以让公众接受。第二、对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的负面报道,则有效地防止了人们认识上的片面和偏激,从而有利于维护国内社会的安定团结。第三、我们的传媒在报道新闻时,通过带有倾向性的副词、形容词和方向性的位于动词,传达了太多的主观意愿。七、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各种自然而无形的影响第一、记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其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存在了,即使他真诚地想要客观报道,但是他本人已经被先前的经营和生活环境规定好了,建构好了。超越个人的局限是可能的,但是超越传统和文化的束缚很难。第二、不少事实本身,体现了一定的立场

    14、观点。第三、人对事实的感觉和知觉具有相对性,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会有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第四、信息时代信息过载,人们在传媒提供的海量事实面前虽然无暇思考,只能接受传媒提供的“事实”,但他们有自己的体验和选择标准,即使记者真诚地以客观的理念来报道所选择的事实,仍然难以让每个受众都感到客观。八、有闻必录过去的新闻理论教材里,“有闻必录”是指只要有人讲过或见之于其他文字材料的事情,采访者即可持之为据,照录报道,而不对所报道事情的真假负责。这里的“有闻必录”是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一种扭曲理解。如果某篇报道以众多事实为依据得出负面结论,有人就会说,我们不能有闻必录,你这是客观主义。“有闻必录”在中国最早出

    15、现在上海的报纸上,它是报纸的广告招徕语,从来不是对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有闻必录”也可以正面使用,它的内涵是自我宣传,尽可能让受众指导一些新闻,而不是把所有东西都录下来,我说得很全面,仅此而已。第五讲 大众传媒的职能一、 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二、 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1.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新闻的党性、阶级性、政治性)2.把传媒的只能比喻为“喉舌”3.传媒的只能表现为某种“工具”,如阶级斗争的工具4.列宁关于“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说法5.传媒教育、引导群众的只能6.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与党派属性7.法西斯主义对传媒性质或职能的极端错误的认识8.传媒与政治关系

    16、的职能定性三、 关于传媒的四大基本职能1.拉斯韦尔和赖特关于传媒四大职能的观点第一,对环境进行监测。第二,是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第三,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第四,提供娱乐。2.瓦耶纳关于大众媒介基本职能的观点第一,主要的报道职能。第二,随意的辩论职能(表达观点)。第三,附带的娱乐职能。3.舆论监测与舆论监督的区别舆论监测是把一个发生的事实客观地报道出去,公众接受以后,他要根据你提供新情况调整和外部的关系,发出一些声音,对所报道的客体造成某种精神压力。舆论监督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关于传媒职能的说法,相当程度上是传媒代表某级党政权力的监督,在较小的程度上是传媒代表公众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监督

    17、。监督是“监测+督察”职能,带有媒体主动出击、由传媒着手解决问题的性质。四、 从传媒与经济的关系,定性传媒职能现在媒介身兼两种职能:一种是文化产业,传媒要盈利,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本身是市场竞争的一部分;另一种职能,即传媒还有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职能。五、 从传媒形态本身定性传媒的职能1、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2、哈贝马斯提到,传播除了政治控制、意识形态控制以外,还有一种无形的控制,就是科技力量的控制。应担心传媒形态带来的“异化”。3、梅罗维茨对电视的研究,认为电视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控制了这个社会,真正控制国家的是技术专家。第六讲 新闻出版自由一、 宗教裁判所和世俗王权的书报检查制度1.

    18、第一个出版自由的文献论出版自由,在多元的信息中认识真理。2.马克思的书报检查的内在矛盾导致新闻出版自由理念的提出。恩格斯提出“绝对的出版自由”指的便是这种法治化的自由。没有人阻止你自由地发表言论,但是你发表的新闻、言论若存在问题,别人可以起诉你,有法庭的判决来决定是对是错。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法治化的出版自由就是绝对的出版自由,指的是一种比较纯粹的出版自由状态,而不是人治的出版状态,与哲学上的概念也有差别。二、 18世纪两个载入新闻出版自由理念的宪法性文献1.法国人权宣言第11条。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以无权利主语的语言结构规定了三项自由权:信仰自由,言论与出版自由,集会与请愿、诉愿自由。三、

    19、 19世纪关于言论自由的文献论自由。注意“多数人的暴虐”和“暗契”的影响。四、 20世纪以来共产党人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文献五、 国际上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文件1.世界人权宣言确定普遍接受的、关于人权的最低标准。2.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保护人们的“积极自由”,即公民要求国家、社会为他做些什么。3.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保护人们的“消极自由”,即公民不希望国家、社会对他做些什么。六、 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理论讨论1.新闻出版自由应受到四方面的法律限制,即在诽谤、侵犯隐私权、侵犯知识产权、泄露国家机密四个方面。2.新闻出版自由的主体,它的主体可以认为是公民个人,也可以是新闻出版机构。3.关于

    20、新闻业自由主义政策的三句话:(1)观点的自由市场。(2)自行调节的过程。(3)传媒的社会责任自律层面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理念要求传媒自律,刚开始受到某些传媒大亨的抵制,后来因舆论的压力而屈服,使其成为职业意识。“社会责任”的内涵:第一、建立新闻业享受“自由”的同时必须担负“社会责任”的观念;第二、言论自由、信息自由是基本人权,而新闻自由仅为传媒发行人的权利,所以,对这种新闻自由的过分保护,并非符合个人和社会利益;第三、鼓励推行新闻自律,维护新闻的自由流通,以及意见表达的公正性;第四、建立新闻评议机构,使受到新闻业伤害的个人,团体有申述的机会。4.对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新理解欧文费斯的言论自由

    21、的反讽。新闻出版自由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强势的人有说话的权利,弱势的人说话的权利有了,但是别人听不到。欧文提出要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需要行政权利出面协调,压制强势人群的声音,给弱势人群发言的机会,还要给他们分发“扩音器”,使他们的声音能让大家听到。第七讲 新闻法一、 区分“法制”与“法治”“法制”主体是统治者,即通过法律进行统治。“法治”,即用法来治理政治,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以法管理。制定新闻分的目的,是要实现就新闻领域的法治。二、 世界上的两大法系海洋法系、大陆法系中国需要新闻法的原因:1.在中国的体制下,所有的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直接领导的,传媒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按照大陆法系的理念,应该由法律

    22、来保护。2.传媒在中国的地位比较特殊,需要有一部新闻法来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权利,重申他们的义务。三、 新闻传播法的渊源1.国际条约和公约。2.中国的宪法。3.国家的基本法、法律。4.法规,即国务院制定的规则。5.行政规章,即由国务院的部门发布的规章。四、 中国新闻立法的历史1.第一个新闻法,光绪皇帝1898年发布的“上谕”,宣布中国以后要开放报禁,准许官民办报。2.1908年,慈禧颁布大清报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新闻法。3.1910年,著作权章程,第一部著作权法。4.1906年,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实行的是初步批准制,后来大清报律改为注册登记制附加保证金。5.1912年,孙中山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23、,实行注册登记制,不得攻击共和国体制,要求实行更正制度。6.1914年,袁世凯出台的多部法律限制程度大于清末。7.1932年,蒋介石新闻记者法对新闻记者的资质和职责提出要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关于记者的法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8.1937年,蒋介石修正出版法,加强了对新闻的进步意义。9.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传播机构成为党政机关的一部分,通过党的文件和内部政策性文件进行管理。10.1988年,中国形成了三份新闻法草案。五、 新闻法的基本理念和应有的内容1.新闻的“四权”理念(1)公众对权力组织的“知晓权”。(2)维护公民的“隐私权”。(3)为新闻来源保密的“隐匿权”。(4)更正与答辩权。联系传播学,

    24、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有“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2.注意区别诽谤和侮辱3.新闻法应包含的大体内容:(1)总则。本法的适用范围,阐述新闻自由的定义等。(2)新闻传播媒体的创办。(3)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4)法律范围内的对传媒的管理。(5)更正和答辩。(6)新闻侵权与诉讼的程序和惩罚条款。(7)外国新闻机构驻在人员的管理。(8)附则,对各张杰没有涉及的问题加以提及、补充、说明。六、 我国新闻法难以出台的原因1、法的刚性与意识形态弹性的矛盾。2、法的权利的普遍性与传媒权利实际上的等级性的矛盾。3、法的稳定性与舆论导向随机性的矛盾。4、法的普遍性与纪律的有限性的矛盾。5、对传媒的随

    25、机控制和依法行政的矛盾。七、 我国新闻实践中的“新闻官司”1、一度存在的“国家诽谤”。2、保护人的名誉。3、我国关于新闻侵权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完善。第八讲 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一、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一般理解1、新闻职业道德,就是新闻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例行的自我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2、新闻自律,是新闻传播行业道德和规范的成文公约或行业公认的惯例,包括现在非法律的新闻行业自律组织的工作规则和处罚条例。3、新闻职业道德在政治和市场之间所处的位置:新闻职业道德与党对传播的政治要求、市场对其作为产业的传媒提出的要求,

    26、有关系。但是由于新闻传播业的特殊性,对其的政治要求和市场要求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地带,就是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即这个行业应该履行的基本的社会职责。传媒基本的社会职责是监测社会环境,向人们报告发生在身边的或遥远地方的重大社会变化,老百姓指导这个信息以后能够采取措施来应对。这是传媒的职责,也是一种职业意识,或叫职业精神。因为记者永远无法照顾到与其报道内容利益相关的所有方面,这是记者在工作产生“道德两难”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以利益作为决定与否的标准,传媒将丧失其基本职能。因而,应该按照一定的职业自律的程序做,记者和编辑不参与传媒利益的直接去的,是最合理的选择。要求记者形成专业医师,需要形成

    27、这种意识的条件,即责任、权利、利益统一。要求记者具备新闻传播的专业意识,就得明确他的责任、权利和利益,三者统一,准确落实,使传媒各种职能或身份的人充分到位。其中的关键在于将编辑部门和经营部分分离开,让记者、编辑专司其职,同时保障他们的权利,这样专业意识就会产生,专业精神才可能得到弘扬。4.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主要指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意识,以及围绕职业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专业(行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第二,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第三,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第四,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制度。第五,专业内部的

    28、自律。第六,专业精神的范例。二、 我国职业新闻从业者道德意识现状:应该是自律解决的问题,由于缺少自律,于是只好用他律来替代。三、 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1、体制转型。2、商业利益。3、行业内混岗。4、记者岗位聘任违规和人员流动率过高。四、 目前首先要做的事情1、将记者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2、立足于同行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内化而形成。3、明确一系列具体的职业规范。4、提升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学术质量。五、 目前普遍存在的违反职业规范的16种现象1、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2、广告版与新闻版混岗。3、新闻栏目拉企业赞助。4、受贿无闻,拿了人家的钱替人家遮掩,闭嘴不说话。5、假新闻。6

    29、、制造“新闻假事件”。7、免费接受被采访方的各种好处。8、侵犯隐私权。9、侵犯著作权。10、媒介审判。11、介入式隐形采访和偷拍偷录。12、拒绝更正与答辩。13、恶炒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14、无人性的冷漠新闻。15、直接展现暴力、血腥、灾难、痛苦的照片或画面。16、虚假广告和庸俗广告。六、 新闻职责忠诚的两个金字塔模式1、新闻从业者职责忠诚的刀金字塔模式:社会职责专业职责组织职责个人职责首先要承担社会职责。其次,要从专业角度履行职责。然后,由于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是不同的,服务的受众群也有差异,所以还要承担传媒组织赋予的具体职责。每个传媒人员,还要为自身发展确定更为具体的职责。2、媒体自律的

    30、正金字塔层级模式:职业层面传媒层面行业层面制度化层面第九讲 宣传学一、 宣传概念的历史和定义中国古代的“宣传”是传达宣布的意思。宣传,即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态度、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首先,宣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各种符号有声符号和无声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其次,达到的目的,一是引导人们的态度,二是控制人们的行为;最后,它是一种社会传播活动。二、 宣传的几个特点首先,宣传的本质是劝服。其次,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人活一群人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它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是辅助性的,因而宣传者始终处于主动者的地位。第三,宣传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

    31、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对于同道者的宣传目的,在于巩固已有的信念,并通过同道者进一步扩大宣传。但是,从宣传策略上看,宣传的重点在于未被卷入的人群。第四,宣传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对宣传者有智慧、思维、风格、知识四方面的要求。三、 几种常见的宣传方法1、西方常用的宣传方法:(1)加以恶名,即标签法。 (2)美化,即光晕效应。(3)假借。 (4)现身说法,即佐证法。(5)以平民自居。 (6)洗牌作弊。(7)号召随大流,即花车巡游法。2、中国常用的宣传方法:(1)“最大最大”策略。 (2)无我策略。(3)求同存异。 (4)小骂大帮忙。(5)适可而止。 (6)微调。(7)强调移情,扮演角色。四、 宣传伦理焦点集


    注意事项

    本文(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