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11155928       资源大小:60.49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docx

    1、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9草 船 借 箭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特性。3.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底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1.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及经过。2.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3.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三课时。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3.采用查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

    2、生词。4.练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草船借箭的挂图。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文题目后齐读。) 2.出示挂图,简介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3.从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中,你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

    3、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周瑜不提供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需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2)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其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第一部分: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准备造箭。第三部分:写诸葛亮“借箭”。第四部分:写诸葛亮“借箭”成功。学生归纳之后,老师充分肯定,并及时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

    4、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二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生字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督:读d,不要错读成d。惩:读chng,不要错读成chng。寨:读zhi,不要错读成zi。 饮:读yn,不要错读成yn。2.指导学生区分字的结构。(1)加一加。“督”由“叔”和“目”组成,且记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惩”由“征”和“心”组成,这个字也是上下结构。“饮”就是“饣”加上一个“欠”字,这个字是左右结构。(2)换一换。“寨”与“赛”的字形相近,它们上半部分相同,下半部分不同,注意区分。(3)组一组。“罚”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上面是“罒”,下面由“讠”和“刂”组成。3.指导学生理解词义。(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

    5、理解的词语。(2)查工具书理解词义,要求学生掌握下列词语。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迟延:耽搁;拖延。才干:办事的能力。甘受: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疑惑:指心里不明白。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本课指调用。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

    6、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1.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度量、有胆略。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录音磁带。一检查复习1.检查读生词。妒忌商议负责推却都督委托既然迟延胶漆疑惑调度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漫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2.了解分段的掌握情况。请学生说一说分段情况。二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

    7、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具体学习。三学习课文内容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问题。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周瑜嫉贤妒能的狭隘胸襟。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

    8、计时便显得很“高兴”。)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A.这个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孙刘两家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学生要充分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以大局为重,有着广阔的胸襟。B.学生自读这段内容,要抓住诸葛亮的言行体会,看出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务,想用实际行动挫败周瑜的阴谋。C.既然诸葛亮看出

    9、了周瑜的阴谋,他为什么还主动立下军令状?(周瑜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如果诸葛亮表现出犹豫的神色,周瑜还会有别的阴谋。诸葛亮主动请命,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麻痹周瑜,使周瑜觉得自己很高明,让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这样一来他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2)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两个人物不同的语言和神态,分析两人不同的心理活动: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个“先生”的虚假恭维之中包藏着杀机;事后喜形于色,自以为得计。而诸葛亮则早已对周瑜的祸心了如指掌,显得平静自若,胸有成竹。(3)分角色朗读。由于本段人物对话较多,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所以老师在让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分角

    10、色朗读,以便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请同学们跟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下面的问题。从周瑜对鲁肃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诸葛亮请鲁肃帮了哪些忙?他还特别要求鲁肃怎样做?联系上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表明诸葛亮对完成造箭的任务,挫败周瑜的阴谋胸有成竹?鲁肃是怎样向周瑜报告的?你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2)这一部分安排了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弄清这一部分一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周瑜吩咐军匠们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材料,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这一层意思,同学们通过思考第一个问题,就能理解周瑜气量狭窄,妒贤忌才,完全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

    11、难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第二层意思是讲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在这一层中,老师要让学生抓住“自有妙用”这个词谈谈体会,从而了解到诸葛亮早有对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第二个问题中的第一问,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就能答出诸葛亮要鲁肃为他安排船只、军士、青布幔子和草把子。从他需要的这些与造箭完全无关的东西来看,我们也能分析出诸葛亮对粉碎周瑜的阴谋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问是诸葛亮特别要求鲁肃“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特别叮嘱鲁肃呢?联系上文对周瑜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瑜虽然心胸狭窄,面善心毒,但作为东吴的都督,他也是

    12、很聪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华。如果让他知道诸葛亮向鲁肃借的这些东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会千方百计地阻挠,不借给诸葛亮这些东西,从而破坏诸葛亮的计划,使自己的奸计得逞。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险恶用心,所以才特别叮嘱鲁肃那样做。第三层意思是讲鲁肃回去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并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这层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果然”这个词,“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预想的那样发生,然后让学生谈谈鲁肃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要能说出鲁肃是个守信用的人。(3)深层次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思考:诸葛亮为什么敢向鲁肃借东西?他为什么特别叮嘱鲁肃不要把借

    13、船的事告诉周瑜?(因为诸葛亮了解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鲁肃守信用,周瑜奸诈狠毒,所以才会那样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识人,这也是他后来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4)再读这段话,体会这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它按时间的顺序,有声有色地讲述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1)默读并思考下列问题。诸葛亮在什么时间才去开船“借箭”的?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候?(诸葛亮是在第三天四更时候才开船的。因为此时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浓浓的大雾,曹军看不清江面上的情况,使他们不明虚实。)诸葛亮把船停在了哪儿?为什么?(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军水寨的江面上

    14、,目的是一会儿受箭时距离合适。太远,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军看清,识破计谋。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船是怎样停在那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思考时,可事先让学生叠一些小纸船,并把它们贴在一起,读完了这部分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演示。不难看出,诸葛亮把船队“一字摆开”是为了增大受箭的面积,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表现了诸葛亮的才智高人一等。)船停下来,诸葛亮让军士们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与鲁肃各有什么反应?这说明了什么?(诸葛亮让军士“擂鼓呐喊”,其实是虚张声势,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来迷惑曹军,使之在大雾天不敢贸然迎敌,只能用放箭来逼退敌人。鲁肃看到诸葛亮让军士擂鼓呐喊很吃惊,也很

    15、害怕,他担心曹兵出来,这些人就危险了;而诸葛亮却笑着、非常肯定地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还邀请鲁肃一同吃酒取乐。通过对两个人反应的比较,更能表现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超人。另外,还要抓住“一定”这个词分析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曹操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根据曹操的言行,体会出他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对什么事都谨小慎微,不敢贸然行动。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这个弱点才敢这样安排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不仅知己,还能知彼,他善于识人的特点在这里再次得到证实。)诸葛亮在船队刚到时是怎样布置的?后来又是怎样调动的?这样安排是为什么?(诸葛亮先让船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

    16、摆开,等靠近曹营这一面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一方面是让船另一侧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时候顺风顺水,曹操知道上当后追也来不及了。)(2)在讲这部分时,老师还可以画一些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提示学生,长江之水是自西向东流,由此体会诸葛亮布阵的巧妙,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还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缘于诸葛亮对地理环境的了解。(3)总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诸葛亮成功“借箭”有四个原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熟知地理。能在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

    17、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4)老师小结。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课文叙述了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军“借箭”的经过,突出反映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学生齐读这一部分,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诸葛亮按规定期限完成造箭任务以后,本可以讽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却装作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这是为什么?(表现了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难堪,表现出了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范。)(2)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

    18、尾,起到了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以周瑜叹服的话作结尾,既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又突出地反衬了诸葛亮的卓越才干。)四分清前因后果,整体把握故事情节读第一部分,学生能理解正是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引起周瑜的“妒忌”,所以周瑜才设下“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陷害诸葛亮,这是事情的起因。学习第二部分之后,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让鲁肃去查看动静,而诸葛亮却向鲁肃借船,还不让他告诉周瑜,这是事情的发展。课文的第三部分是整个“借箭”的经过,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事情的高潮。从课文第四部分的表面看,事情的结果是如期交箭。但根据事情的起因,我们会发现,这件事的

    19、起因由周瑜妒忌开始,因此结果也该由周瑜“自叹不如”结束。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1.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三国演义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理,还有的说诸葛亮能“借”到箭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地描述了“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探究的重点。如果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

    20、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这些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2.老师梳理、概括以下几种学习方式。(1)读:有感情地朗读。(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有声有色地说一说。(3)演:邀请老师或者几个同学,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5)写:根据看过的、改编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同时允许学生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4.师生互动交流。(1)读:对“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如果你选择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课文中人物情感的理解

    21、,进行个性化的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们觉得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满意?(交流要点:第一,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第二,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2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第三,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第四,说话时态度要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交流。)(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才能身临其境?(交流要点:第一,要编好“剧本”。把课

    22、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第二,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第三,各自熟悉“台词”。第四,准备好简单的“道具”。第五,可以演具体片段。比如第2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7自然段的“饮酒取乐”等;还可以把整篇课文内容都串演一遍。)5.请同学们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老师参与互动。以第7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

    23、设计可参考下文。老师: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这时怎么“笑”?(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声、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是自豪、自信的笑。)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理解,

    24、把“笑”的不同内涵表演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1.谁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下面的关联词训练说话。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点拨:同学们要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理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箭如雨下满载归。神机妙算诸葛亮,世世代代美名扬。请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原著三国演义的体会,如第五十

    25、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等等。1.整体来看,这节课的讲述会有点儿赶时间,所以留给学生的时间就有点儿不充裕。有些体现学生动手、动口的活动没有让学生实践。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分配时间,注意讲解重点。2.本课的故事性很强,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读、多讲、多练,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多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草 船 借 箭诸葛亮神机妙算1.看拼音,写词语。ci gn(才干)d j(妒忌)shng y(商议)d d(都督)chng f(惩罚)y hu(疑惑)li g

    26、(擂鼓)yn ji(饮酒)2.比一比,再组词。3.给多音字组词。把朝4.填空。“草船借箭”是一次智慧的较量,诸葛亮深知周瑜的嫉贤妒能,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奸诈多疑,还利用大雾天气和地理条件,巧妙地安排,运用草船,前往曹营“借箭”。“借箭”的成功,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知天文晓地理又善识人心的人。1.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三国演义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七分

    27、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大体按照历史真实来写,但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一些情节,使小说虚实结合。实,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虚,使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第二,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致。比如,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仁厚、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这些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400多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也不下数十。毫无疑问,这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成就。第三,叙事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构造无数的故事,

    28、虽事件复杂,却不琐碎支离,虽曲折变化,然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三国演义的语言与水浒传等小说是不同的,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这种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使它既能发挥白话之长,又能避免纯粹的文言之短。三国演义不仅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亚洲的其他国家广泛流传。2.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属湖北),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

    29、(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3.周瑜简介。周瑜(175210),三国吴名将。字公瑾,庐山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多谋善断。建安十三年(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因病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病逝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年仅36岁。4.神情描写的作用。草船借箭一文中对周瑜的神情描写仅有三处,但对周瑜形象的塑造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一处是周瑜经过步步紧逼,使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周瑜“很高兴”

    30、。回视前文,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他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最终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这“高兴”,是周瑜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态。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透过这两个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假公济私、心胸狭窄、不顾全大局、无容人之量的周瑜。第二处是当鲁肃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周瑜“疑惑起来”。竹子、翎毛、胶漆都是造箭不可缺少的材料,诸葛亮却不用这些材料。周瑜对此不明白、不相信,但他并未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调查,弄清事情的真相。说明他太自以为是了,以为自己的计谋万无一失,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的。这

    31、也从侧面反衬了他的“才不如人”。第三处是诸葛亮按时交箭,周瑜“长叹一声”。这一叹既有惋惜,又有佩服。自己谋划已久,却仍未如愿,自然惋惜;诸葛亮神机妙算,考虑周密,安排巧妙,非自己能比。面对事实,周瑜只能无可奈何地说:“我真比不上他!”纵观周瑜三次神态变化,不难看出文中对周瑜的描写正是为了反衬诸葛亮。在这场斗智中,周瑜输给诸葛亮的不仅仅是才智,还有他的胸襟、气度和人品。5.正史中的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做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公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


    注意事项

    本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