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广州历史故事教学文案.docx

    • 资源ID:11178244       资源大小:212.7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广州历史故事教学文案.docx

    1、广州历史故事教学文案广州为什么被称为五羊城呢。很久以前,广州发生过一次大饥荒,人们已经几天没米下锅了。可是做官的老爷却象强盗一样,照旧向老百姓要粮食。那时候,城里的坡山脚下住着父子二人,因为交不出粮食,父亲被抓走了,官老爷让儿子三天之内把粮食交齐,不然就要他父亲的命。这少年十分孝顺,但是却没有一点办法能救父亲,哭声感动了天上的五位仙人。仙人把谷穗交给少年,让他赶快把谷粒种进土里,明天天亮时,就能收获很多的稻谷。第二天果然收获了几大筐稻谷。在官老爷逼问下,马上命令差役去坡山脚下捉拿仙人,少年急忙告诉仙人们,并把剩下的谷种撒到地里,差役们到了,五位仙人腾空而起,仙人带来的五只羊留在了草地上,差役们

    2、刚要去抓,五只羊簇拥在一起,变成了一块大石头。今天,在广州的越秀山上看到那五头石羊呢,中间的一只公羊,口衔谷穗,昂首天外。这个五羊的传说是一则广州的史前拓殖故事,表达了古代的广州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在白云山脚有个小村庄,住着一个青年人叫郑安期。他的父亲早已去世,只有一个年老的母亲,母子相依过活。郑安期幼年曾跟随父亲行医,学得一点医药知识,便在村前开了一间小店,摆卖生草药,兼替村人治病。他家里虽然贫困,但富有同情心,穷苦的人来看病,不但不收诊金,连药费也减免,因此深得当地村民的爱戴。有一年,白云山一带发生一种流行病。得病的人首先怕冷,接着发高烧,同时全身酸痛,流鼻涕,咳嗽不

    3、止。如果救治不及时,就抽筋昏迷,直至死亡。郑安期翻尽医书,试用各种药物,都没有见效,眼见一个个乡亲痛苦呻吟,悲惨死去,他心如刀割,焦躁万分。 一天深夜,郑安期为乡亲们看病回家,母亲见他神色憔悴,满面愁容,便问他近日治病的情况。郑安期唉声叹气,便把流行病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告诉她。母亲听了,也连声叹息。她想了一阵,然后说:“早年听你父亲说过,医治这种流行病,最好用九节菖蒲,但这种药不容易找呀!”郑安期经母亲这一说,好像在黑暗中忽然见到一丝光明,连忙问道:“那九节菖蒲的形状是怎样的,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呢?”母亲说:“听说它叶瓣如兰,茎分九节,身似匙柄,有股清逸的幽香,偏偏生长在高山大岭的悬崖峭壁上面。这

    4、种药物真难找呀,你父亲找了一辈子也没有找到,你也不必妄想了!” 郑安期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他心里想:“不!就算走遍天涯海角,我也一定要找到九节菖蒲,好把乡亲的病治好!”第二天,郑安期安排好母亲的生活,便背起竹筐,拿着锄头,出门去了。去哪里找呢?他想,白云山最近,应先到白云山寻找。白云山古木参天,白云环绕,流水淙淙,百鸟喧鸣,对于这一切,郑安期都无心观赏,他一心想着的,是把九节菖蒲找到手。他不停地在山上寻找,专向那些从未到过的悬崖峭壁爬去。尖锐的岩石割损了他的脚,锋利的荆棘划破了他的手,他丝毫感觉不到痛苦。他由白云山的西边走到东边,已经找了将近一天了,连九节菖蒲的影子也没有看到。? 夕阳西下,暮

    5、色沉沉,郑安期感到失望了。他在崖边的一块大石上坐下来,到这时候他才感到汗水湿透衣服,肚子饿得咕咕叫,全身疲倦无力。就在这时候,忽然微风吹过,送来阵阵香气。这种香气比兰花清新,比玫瑰馥郁,使他精神一振。他立即站起来,沿着香味寻找。终于发现悬崖下二、三丈的地方,长着一棵像兰花似的植物。他往花的茎上一数,不多不少,正好95264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 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

    6、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清朝时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也是中国最早对外的通商口岸。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曾经三次建立了临时政权。毛泽东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彭湃、马思聪、邹小杨、钟杰武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 1982年国务院宣布广州古

    7、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羊城传说 广州又称“五羊城”、“穗城”。 关于广州的别名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周朝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上有骑着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衔着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赐予百姓,并祝福此地永无饥荒。仙人离去后,五只仙羊因为依恋人间而留了下来,保佑当地风调雨顺。百姓为感谢五位仙人,在他们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观”,观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此传说被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所应用。 文物古迹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9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个

    8、。中山四路一带先后发现了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战争故事三元里抗英斗争 发生时间: 1841年 所属年代: 清代 发生地点: 广州三元里 直接原因: 1 英军开棺暴骨(停战后,部分英军开进城北双山寺,寺中存放了一些 的棺椁,英军不明风俗,出于好奇开棺看尸,后被村民误传为刨坟掘 墓) 2 英军劫掠财物 3 英军强奸 调戏妇女(有名姓记载的:村民韦绍光之妻李喜) 事件介绍: 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

    9、月初五),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最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仅一里,大炮可直轰城内。清军统帅奕山等求和,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三元里民众料到英军必会报复,所以在三元古庙集合,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军司

    10、令卧乌古(又译作“郭富”)亲自带兵出击。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时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印度雇佣兵,英方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隧发枪,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团练民众冒雨反击,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追击过程中,英军第三十七团的一个连(60人)被义军截至稻田中,三四十名印度雇佣兵被刀砍毙伤。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雷管枪”(不怕雨天)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后,英军撤退至四方炮台。 据郭富报告,英军战死5人,受伤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另一说法死7人,伤42 人)。31日清晨,广州手工业工人以及附近州县如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也陆续赶来,围台民众增至数万,

    11、相约饿死英军。卧乌古不敢再战,转而威胁官府,扬言毁约攻城。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先安抚英军,复率番禺、南海两县令向团练中士绅施加压力。士绅潜避,团练逐渐散去,台围遂解。他们用土枪,土炮,矛戈,盾牌,锄头,镰锹等,与英军作战.可谓刀斧犁头在手皆成武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 三元里之战,英军惨败,6月1日英军退出了广州.战争故事六二三路与沙基惨案 广州市内完全用数字命名的马路只有一条-六二三路。它是在1925年由当时广州市政府命名的,初叫“六月二三路”,后简为“六二三路”。它是纪念一个曾令中华民族遭受耻辱的日子-1925年6月23日。 六二三路的前身是沙基。沙基开筑于第二次鸦片战

    12、争英法联军侵入广州之时。 沙面原是珠江中名为“中流沙”的小岛,后因江岸线南移与珠江北岸由浅水区连成一片。1857年12月,英法联军占领广州。1859年7月,两广总督黄宗汉同意英法联军在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所定赎城费中提支费用,人工开挖沙基涌,将沙面筑成四面环水的小岛,用作英、法租界,随后在沙基涌北岸沿线开筑沙基,并把沙基以北的浅水区围筑成陆地。沙面建有东桥(今人民桥脚)、西桥(今清平路口)连通沙基。 1861年9月,两广总督劳崇光正式与英法签订沙面租约。10月1日,英法联军撤出广州。但英法却从此有了在沙面的驻军权,沙面从此成为租界,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才恢复对沙面行使主权。 清末民

    13、初,沙基开设有学堂、医馆、印务所、米埠等,日趋繁华。1901年黄沙粤汉铁路总站建成后,沙基又是连通车站与广州城的主要通道之一。据说,为不失国威,市政当局还强调在沙基建造的房屋要有一定的规模。1902年,英国想把租界扩至沙基一带,遭清廷拒绝。 1925年6月23日,广东各界在东较场举行了声讨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大会,会后举行了示威游行。中共广东区委主要领导人陈延年、周恩来均参加了游行。下午2时15分,游行前队抵达沙基,秩序井然地转入菜栏街,朝散队地点西瓜园(今广州日报社址)行进,后队继续有序地行进在沙基、西堤一带。2时40分,当岭南大学、坤维女子师范学校、圣心书院、执信和广州二小等校学

    14、生及黄埔军校学生等队伍行进到沙基时,沙面西桥旁的域多利酒店(今胜利宾馆)上一名外国人首先用手枪向游行队伍打响第一枪,已处于戒备状态的沙面内西桥脚的英法军队即用机枪向沙基扫射,游行队伍走避不及,当场死伤多人。为避免事态扩大,参加游行的中国军人和军校学生均遵守纪律未予还击。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廖仲恺夫人何香凝,亲率光华医院医务人员赴现场抢救。事后统计,此次惨案造成游行群众共有61人死亡,170多人受伤。 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愤怒。廖仲恺先生愤笔写下“帝国主义残暴之证据,次殖民地惨状之写真”的遣责帝国主义暴行的题词,以及悼念沙基死难烈士的挽词:“丹心扶汉族竟遭英吉利毒计阴谋一齐殒命,碧血溅沙基与黄花岗

    15、魂侠骨千古同芳。” 惨案发生当晚,西堤嘉南楼周贯明医务所医师周贯明,首先奋笔致书当时奉行革命政策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提议建立纪念碑,以留永久纪念。后经广州市政府批准建造。此碑当时由张养记承建,位置建在沙面西桥北岸桥脚旁,上刻“毋忘此日”四个大字。于六二三惨案一周年时落成。但此碑较矮。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拆去此碑,改在沙面东桥脚新建了一座更高更雄伟的纪念碑,上刻“一九二五年六月廿三日沙基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两行大字。 惨案发生后,6月28日在国民党广州市特别党部大会上,国民党左派人士陈其瑗提议请市政府把沙基改为“六月二三路”,获全体一致通过。 而今屹立在人民桥脚的六二三路纪

    16、念碑,已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激励着中国人民,不忘昔日耻辱,发奋图强,振兴中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历史典故六榕无树记东坡六榕寺的大门旁有副对联,上联曰:“一塔有碑留博士”,下联是:“六榕无树记东坡”,上下两联分别记述了六榕寺与唐宋两位著名的大文豪的渊源。相传唐上元二年(675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到广州,应宝庄严寺(六榕寺前身)主持之邀,挥毫写下了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记。不料“自古才子佳人多薄命”,王勃随后不久便在往南海探亲的途中遇溺身亡,这篇碑文竟是他的绝笔。这位写下了千古名篇腾王阁序的天才诗人,少年时便已名满天下,却又一直怀才不遇,“一塔有碑留博士”

    17、,是民国初年后人撰写的,纪念王勃为舍利塔撰写的碑文。而另一位大文豪的遭遇却迥然不同。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苏轼从海南北归,路经广州,时净慧寺(亦即六榕寺)僧人慕东坡之名,力邀其为寺题字。苏东坡见寺内有六棵枝叶繁盛的古榕,便欣然提笔写下 “六榕”二字,字为楷体,遒丽奇雅,厚重雍容。后人慕其为人,爱其文才,便将净慧寺改为“六榕寺”,六榕寺之名因此而来,至今寺门仍悬挂着东坡手迹“六榕”二字。寺内有亭一座,名曰“补榕”,皆因今六榕寺的六棵古榕早已不存,“六榕无树记东坡”,为了纪念苏轼与六榕寺的渊源,人们便建起了这座补榕亭。厅内有白色玉石所铸苏东坡塑像,东坡衣袂飘然,立在一方刻有“六榕”二字的石基

    18、上,石基背面刻着烫金字体的定风波。当年一个莫须有的乌台诗狱,苏东坡被群小所诟,无奈之下被贬黄州,甚至亲朋都不与来往,刚开始时的寂寞悲凉、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可想而知,他的一首卜算子以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然而正如余秋雨所说的,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并没有就此沉沦,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由此显现,他在寂寞中反省自己,反省过去,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突围而出,他的艺术才情也同时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苏东坡是幸运的,一次磨难,却于无意中成就了他,也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页华丽的篇章。气势磅礴的念

    19、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诞生于被流放的黄州,奏响了唐宋诗歌中豪放的旋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于磨难中成熟,成熟于一种突围而出后的再生。然而与他为敌的政界小人却依然不肯放过他,将他一贬再贬,最终贬到当时所谓“隔绝障海,水土气毒”的海南岛。而此时的东坡早已不是当初被贬黄州时的那个孤苦无告的贬官了,他在艰苦的生活中依然自得其乐,甚至生活得兴致勃勃,并且发掘出海南岛的景色之美、人情风物之美: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总角黎家三两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

    20、意,溪边自有舞云风。好个“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云风”!苏东坡此时的情怀,已不是一种寻常的豁达通透了,在历经了种种人生的跌宕起伏后,面对人世,笑看风云,成熟于一种了悟后的旷达。所以当被赦北归时,欣然留字“六榕”,使得古刹与文豪从此互相辉映,流传千古。此时东坡的心情,定风波一词已然道尽: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后人将这首词刻在了六榕寺,和默默无言的古寺榕树一起,透过千年风雨,目送着东坡飘然归去的身影。历史典故广州荔枝进贡 广州地区栽培荔枝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汉

    21、初统治岭南的南越王赵佗,曾以荔枝作朝贡品,长途运往京都长安(今西安)。汉武帝时,还从南越取荔枝树百多株运往长安,特地筑“扶荔宫”栽种。 后汉书和帝纪说:“旧南海(今广州)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指驿站),五里一候;奔腾阴险,死者继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病橘中,曾以此借古讽今,批评唐玄宗:“忆昔南海史,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 广州城西今荔湾一带,曾是历代盛产荔枝之地。南北朝进,这里已有成片的荔枝洲出现,唐代有一座以荔枝驰名的“荔园”。明代,这里以“荔枝渔唱” 列入羊城八景。清代,“荔枝为业者数千家”。增城挂绿是荔枝中的珍品,宋代杨万里说:“五羊荔枝,上上者为挂罗(即挂绿)。”杨贵

    22、妃也认为“南海荔枝胜蜀者”,如今荔枝品种中就有“妃子笑”。北宋诗人苏轼赞美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历史典故陶陶居月饼 南海康有为与广州陶陶居的不解缘让陶陶居声名大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广州最好赏月的地方就是陶陶居楼顶的天台上那个凉亭。 陶陶居创办时间一说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一说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陶陶居原是一位大户人家的书院,到了清光绪年间,这间书院已换上“葡萄居”茶楼招牌,专营苏州风味的酒菜,兼营茶面。后来葡萄居易手由一位姓陈的老板经营,陈老板改茶楼字号为陶陶居,寓意来此品茗乐也陶陶。 陶陶居是广州最早期的豪华食府,多有文人骚客趋慕,康有为在广州讲学时,曾

    23、经常到陶陶居品茗,还应老板之请即兴题写了“陶陶居”三字,现在陶陶居的招牌,就是康有为的墨宝。陶陶居素以浓厚的饮食文化几十年来成为名人雅仕聚会之地,书画名家定期在此展出新作,90年代三楼的霜华小苑还连续举办书画展,古石爱好者在三楼霜华小院设“陶陶石轩”,免费提供古石供宾客观赏。宴会大厅设“西关古坛”,邀请了广州市著名的说书艺人免费为宾客登台讲古。还有提供宾客演出粤曲、杂技等服务,使宾客在陶陶居既可品尝美食,又可享受视听之娱,真是乐也陶陶。 百年老字号里里外外皆古色古香,马路边的柱上刻着当代书法家秦咢生手书民国时征联的典雅长联,还有栩栩如生的浮雕显出这老字号的大家气派。陶陶居的名菜不少,如猪脑鱼羹

    24、、五彩鲜虾仁、姜葱炒肉蟹、西湖菊花鱼、手撕盐焗鸡、片皮挂炉鸭、云腿爽肚、雪里藏珍等。点心名师先后有号称“月饼泰斗”的陈大惠,绰号 “百花强”的崔强,以及廖柏、廖国喜等,月饼五仁咸肉月及五仁白绫酥就是陶陶居脍炙人口的点心。 百年老号月饼泰斗陶陶居,一个享赋盛名的品牌,一百年来一直秉承祖传月饼制作精髓,精工制作的蛋黄莲蓉月饼、蛋黄白莲蓉月饼、双黄莲蓉月饼、双黄莲蓉月饼全部选用百分百优质莲蓉、皮薄馅靓,有广式月饼“四大天王”之美誉,年年热卖的大七星伴月更是绝对超值,深受中外人士欢迎。 陶陶居继续贯彻大胆创新的造饼风格,推出独具岭南饮食文化内涵的陶陶古韵月饼、故乡茶韵月饼等不同主题的特色月饼,为传承发

    25、扬中国月饼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神话传说黄大仙历史传说、典故叱石成羊:黄湓村的黄初起,有一个弟弟叫黄初平,初平15岁那年,赶着羊群到南山(金华山之南)放牧,就没有回家,家里人和亲戚朋友,满寻找,都没有一点影迹。一年又一年四十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音讯,黄初超现在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还是经常记挂起年轻时失去的弟弟。 这一天,黄初起听人说,兰溪集市上来了个求卦道人,很有灵。于是,他就到集市上来,请求卦道人为他弟弟黄初平一卦。道人听了他的一番回忆,说:“我曾在金华山中见到你弟弟黄初平,你弟弟叫黄初平吗?”他一听,高兴得心都快跳到喉咙,连声说:“是叫黄初平。”连忙叩头跪拜,央求道人带他去见弟弟。 道人带

    26、黄初起来到山中石室里,果然见到了黄初平,兄弟俩抱在一起,高兴得眼泪满面流,说长道短,说个不歇。 哥哥对重新见面的弟弟,一看再看,好奇地说:“弟弟,四十年过去了,你皮肤还那么白嫩,头发还那么乌黑,牙齿还那么整齐,同当年十四、五岁时一样。时间四十年过去了,面容却还是昨天的样子,那么你当年的羊还在不在呢?” “当然在罗。”弟弟黄初平有把握地回答。 “在哪里?”哥哥黄初起惊奇地问。 哥哥随即跑到山的东面去看,只见白石磊磊,根本不见一只羊,回来对弟弟说:“你真会开玩笑,那里哪里有羊!”弟弟说:“有的,是你没看见。” 于是哥哥就与弟弟一起来到山的东面,只听到弟弟大声叱喝:“羊起!”同时仙帚挥转了几下,先前

    27、初起看到的磊磊白石,随着初平的叱喝,立即变成活生生的羊:有的吃草,有的蹦跳,有斗角的满坞都是羊,总有几万头。 初起明白了初平已经炼成法术,修道成仙,就要求弟弟教导修炼。经过了三十年一心一意的刻苦修行,道法大成,能在青天白日之下不见身影,也成为神仙。 兄弟二仙回故里黄湓村来看看,认识的亲戚朋友都不在人世了。他俩为乡亲做了许多善事,后来被人们识出真相,大家就尊称先成仙的弟弟黄初平为“黄大仙”, “黄大仙师”。 民间传说 黄大仙其实是玉皇大帝宫前的金龟,经过多年的修行,已得到了宇宙灵气,法术高强,有一天,金龟看到凡间大片土地,潇河无水,田稻被晒得如同干草,老百姓干渴得舌燥唇焦。金龟心肠十分善良,就把

    28、天河的水偷偷往下界喷洒,大降阵雨,老百姓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巡守天河的水神向玉帝禀报了金龟私自偷降雨人间的事。玉帝大怒,斥责金龟擅自动用天河水,犯了“天条”,于是罚他下凡人间为人,指派天庭侍卫押金龟到人间投胎,这位天庭侍卫官十分同情金龟被贬罚,很想择一户高贵人家让金龟投胎,召来几位城隍和土地夜询问,可是有一户人定,几代究苦,妻子怀胎就要临盆之时,金龟立即表示愿意去这户人家投胎,就在一个山麓下留下原身,灵魂跟随土地爷飞去黄盆村,从产妇的肚脐进入胎婴的肉体。这时,产妇户中金光四射,红光江满屋,产妇觉得腹内一阵转机,婴儿就产生了。其时为晋代,成咸和三年(公元328年) 这家人姓黄,三年之前得了长子,取

    29、外“初起”,意思是希望从儿子这一代起,能摆脱贫困厄运。现在次子出生时,出现金光、红光,不知道是什么古怪,他希望次子能平安地成长,就取名为“初平”。黄初平八岁就在家放羊,性情纯洁灵存在慧,孝长尊幼,勤而好学,乡中父老都赞他圣贤。在黄初平十五岁的那年,有一天他在金化山下放羊,有一只小羊失足受伤,他就细心为小羊疗伤,小心护理,小羊依偎着他的膝下,甚为感动的样子。黄初平顿感悲伤,想到小羊长大以后,必然受到屠宰,帮而起了恻忍之心,十分烦忧,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恰好有一位道人经过,问初平为何如此的烦忧,初平就将原因说明。道士问好黄初平想小羊怎么样,初平说希望羊能长生不死,道士说这就简单了,于是施展法力把羊化

    30、成白石于山间。初平见了很惊奇,觉得很玄妙,同时起了修道之心,恳求道士收纳他为初平回答说: “徒儿笃信不移,不辞劳苦,无牵无挂,但求学道成功。”道士听了笑着说:“你有修道慧根,况且很有仙缘,只有勤于修炼,心成正果,你如此有恒心,老道就答应你了。”道士将黄初平引入赤松山的金华古洞,理悟修道玄机,刻得法道。 初平回到家乡,其父母已经仙逝,只见到他的哥哥黄初起,于是初平告诉哥哥他四十年的经历。哥哥问起初平当年的山羊到哪里去了,初平说仍在山中,哥哥不相信,于是初平就带他哥哥到山上看,只见一群白石,哪里有山羊呢?只见初平口念法咒,将手执的拂尘向山一挥,一声“羊起”,山上的白石顿时应声而起,变成千万只羊。他

    31、哥哥顿然觉悟到道法的玄妙,于是与弟弟一同修炼法道,经五百年的修炼,黄大仙乘着仙鹤,哥呵骑着仙鹿一齐登上仙府,修得正果同列仙班,这就是黄大仙的生平和“叱石成羊”的典故。 初平得道成仙之后的民间施医赠药,警恶除奸,普善杉善,深得民心,广大民众称他为黄大仙或赤松仙子。 广州、西樵山、香港、东南亚一带,甚至美国均有许多信徒为他建庙立祠,香火旺盛。黄大仙的传说源远流长,民间颂扬他惩恶扬善,除妖捉怪,行医救人,劝善行善,种了关心人民疾苦的事迹。据金华县志的记载,宋朝嘉定年间,有一位叫唐季度的人,他的左眼经常不断的流眼泪,看了不少名医也没法治好。有一天他上山从一块很大的石头旁边经过。突然有人在叫他的名字,这

    32、个唐季度一看,原来石头上坐了一位道翁。道翁说唐季度乃善良之辈,不应受如此疾苦之罪,于是道翁把草药沥汁,敷在他的左眼,结果把眼疾医好了,后来唐季度得知这位道翁就是黄大仙,为了感谢医疾之恩,在家供奉黄大仙仙像,朝晚上香,而那块石头就叫黄大仙石。 宋元裕三年(公元1087年),这一年江南大旱,江河无水,稻草晒得如同干草,老百姓唇干舌燥,官府到金华山的赤松宫求雨,得到显灵,金华附近午里得甘露滋润,消除了旱灾。黄大内固有“救人之功”和“祈雨祈晴”“随感随通”的仙迹,在宋孝淳熙十六年(1189年)和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得到皇帝封以“养素帝君“和“养素净正帝君”两个封号。 相传在古时候,南海西樵曾发生一场瘟疫,幸好黄大仙经过此地,为百姓解除了困疾,但由于患病的人实在太多,葫芦里的仙药不足。黄大仙


    注意事项

    本文(广州历史故事教学文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