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QBU10 中国枪械发展的进步与迷茫.docx

    • 资源ID:11209194       资源大小:412.8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QBU10 中国枪械发展的进步与迷茫.docx

    1、QBU10 中国枪械发展的进步与迷茫QBU10 中国枪械发展的进步与迷茫 作者:怕冷的狗武器和其它工业产品一样,其诞生发展过程受到该国既有历史、社会文化、工业体系水平的多方面影响。作为受我方认识中的“外军经验”,有着浓重“别人有所以我也要有”色彩的QBU10大口径狙击步枪,它就折射出中国枪械发展的方方面面,集落后、先进,保守、激进等种种矛盾于一身。如果从一套完整的狙击系统三大组成来评价QBU10系统,那只能是:落后口径上有限改进的弹药、设计有优有劣制造水平不足的枪械、技术先进设计愚蠢的瞄准系统。一:落后口径上有限改进的弹药我国的工业体系由苏联援建而成,很多方面至今保留着苏联体系,例如12.7m

    2、m弹药的口径标准。国际上12.7mm步机枪弹药主要分为两种口径,美式12.7x99mm和苏式12.7x108mm弹药;12.7指弹头的直径,99和108指弹壳的长度。这两种弹药都是在上世纪2030年代左右,针对坦克、装甲车辆的反器材需求出现的,但性能表现却大不相同。12.7x99mm弹药研制时,美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推崇步枪精确射击的社会文化倾向与工业能力的支持造就了一款典型的美国式弹药:成本容忍宽松,材料、工艺和质量控制水平高,精度威力性能表现上佳。事实上几乎任何一款能在美国自由市场竞争中存活并有所成就的本土弹种,都有着出色的精度表现。该系列口径中的M2普通弹的精度标准是600码上散

    3、布圆直径小于12英寸,也就是2MOA,仍然超过我国最新的12.7mm狙击弹水平。苏联设计12.7x108mm弹药时,由于化学工业的落后不得不加长弹壳以容纳更多火药,以获得和美国弹药匹敌的威力。试图但无论是纸面指标还是我国的实弹测试对比,都证明苏联弹药在更大、更长、更重的情况下,威力大幅低于美国弹药。例如美国M2穿甲弹,发射药15.2g,动能18000焦耳;而苏联32穿甲弹,发射药17g,动能却仅有15570焦耳火药分量超过10%,而威力则低15%。在精度上苏联弹药则相差更远,相似的技术路径下,弹道学设计和机械加工水平上的整体差距几乎没有弥补的途径。12.7x99mm屡屡在远距离射击中大放异彩,

    4、苏联弹药却从未创造过类似的战绩。这种弹道学研究和工业能力差距一直影响到今天:2011年被俄罗斯军方选中的下一代狙击步枪T5000,三个可选口径全部采用了西方标准。QBU10配套了狙击弹药,这对于国内的军队装备来说是标志性的重要突破。对于精确射击意识的匮乏和经济、资源、工业能力的限制,使我国的枪械弹药长期以来更关注于材料、工艺费用的节省和威力提升上,成品只需要能可靠打响就满足要求。狙击弹的出现证明我国已经开始对弹药自身的精度开始重视起来,并愿意为此支付一定的成本。但是这种重视局限性很大,军方的支持限度不会超出现有口径和弹药通用要求之外。12.7mm狙击弹在设计上就面临弹壳带来的2个限制:外形与材

    5、质。一种弹药口径只要不是太短命,弹头、发射药、乃至底火都会经历不断改进更新换代的过程,也是12.7x99mm这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服役史的弹药口径至今能维持性能先进的原因。但弹壳基本外形直接决定子弹与弹膛、枪机等枪械核心结构的匹配,是不能改变的。更改弹壳基本外形后的弹药就形成了新的口径,即使外形仍然相近,但勉强混用的话,也会导致枪机无法闭锁、不能可靠击发、甚至造成炸膛的严重事故。国内就曾有罪犯混用相近口径的手枪弹导致哑火,被顶头射击的警察幸运逃过一劫的案例。弹壳在枪膛内的定位情况影响了弹头的初始指向,定位精度不足会使子弹与枪膛的贴合不能做到紧密、牢固、一致;引起每一发弹头的初始指向都出现较大的

    6、差异,破坏弹道的一致性。即使步机枪弹发展到都以斜肩定位为主以后,定位精度与材料、工艺难度和成本的矛盾依然体现在了弹壳的外形参数选取上,并对射击精度的提升形成了根本性的制约。材质是限制弹壳性能的另一大因素。最好的弹壳材质是黄铜,它具备良好的弹性和润滑性。这一方面使火药爆燃的时候弹壳能均匀膨胀,实现与弹膛的良好贴合;另一方面又有利于顺畅的完成抽壳动作。前者对于提高弹道一致性意义重大,所以迄今为止在精度上有着良好表现的弹药无不采用黄铜弹壳。我国由于铜资源匮乏和经济能力所限,在建国以后包括12.7x108mm口径在内的大多数弹药都逐渐采用覆铜钢、涂漆钢取代了黄铜。QBU10作为一个纯粹的军方项目,强调

    7、与现有弹药的通用性,配套的DBT10狙击弹仍然采用了12.7x108mm口径。不仅保留了弹壳外形,也保留了弹壳的涂漆钢材质黄铜的强度比钢低得多,在大威力自动武器设计上很难实现两者兼容。即使是小口径的95步枪在改进为使用5.56NATO弹药的97外贸步枪时,也多次出现过弹壳底部被抛壳钩拉断,导致下一发弹无法入膛的情况。设计师针对弹壳问题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弹壳斜肩外形在允许范围内经过重新优化设计以更好贴合枪膛定位;一改我国弹壳生产只看外部尺寸,不看质量分布(各处厚薄)的验收标准,强调了内部容积和弹壳收口的一致性。但面对西方相当于我国量具精度的弹药模具精度和远为繁琐严格的验收标准,这些措施的效果只能

    8、说是清偿了一些工艺上的积年欠账,远远谈不上弥补口径设计和材料上的巨大缺陷。发射药对于精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每一次射击时初速的变化上。在2、300米的近距离上,由于子弹飞行时间短,弹道也很接近直线,初速的变化会引起弹着点出现不大程度的偏高、偏低现象。但在中远距离上,大幅弯曲的弹道和更长的弹头飞行时间需要对目标进行较大幅度的高低、提前量和风偏修正;初速变化导致的弹着点误差不仅被会扩散到水平方向,而且距离越远误差也被放大的越厉害。发射药的燃烧性能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些可以被射手总结规律并予以修正,例如气温升高引起燃烧速度加快。但如果发射药本身的材料工艺水平不足引起燃烧性能不一致,射手就无法预测,也无

    9、法修正。对此DBT10狙击弹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枪弹虽不起眼,高性能弹种采用的先进发射药却是一个国家燃烧领域研究、精密化工能力在技术深度与产能规模上的直观体现。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落后使设计师在宣传文章中也无法讳过,只能直言要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还必须等待国内化工水平提升。DBT10狙击弹的弹头设计上,在优化气动外形的同时,使用了加厚的铜质弹头壳和整体钢质弹芯,底部辅以铅垫的组合设计。这种通过简化结构来避免加工误差累加,改善质量分布,保证飞行姿态和轨迹稳定一致的设计思路也是狙击弹设计的通用原则。但比较令人疑惑的是,该弹头的组装工艺还是传统的后装式,钢芯和铅垫从弹头壳尾部向前装入,使用冲子等工具将其冲

    10、压到位,并将尾部收口。这种工艺对弹头的一致性会有一定的破坏,在高精度弹种上较为少见,国内稍晚研制的7.62NATO口径狙击弹就转而选择了前装弹头工艺。但无论如何,弹头还是DBT10狙击弹上和国际水平相差最小的一个部件。二:设计有优有劣制造水平不足的枪械QBU10选择半自动结构并不令人意外。我军吃百家饭长大,长期依靠简陋装备抵挡各方强敌的优势火力压制,对火力强度的渴望深入骨髓;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封闭和国内工业能力的限制,对于精确打击能力认识的觉醒则迟至海湾战争以后,而且至今仍主要停留在导弹等重型制导武器上。弹药一致性不仅取决于生产,还必须保持到它发射出去的那一刻。因此高精度的枪械必须保证枪机推动枪

    11、弹从弹匣中前进、上升,进入枪膛并完成闭锁的过程中,弹头的表面形状不受摩擦、挤压引起的改变,枪弹膛内的定位稳固一致。针对保持弹药一致性提出的无损供弹设计,虽然比较简单而且历史悠久,但国内直到较晚的CS/LR4狙击步枪上才首次实现;应该说QBU10没有采用该设计的原因还是设计方的认识问题,也许是未认识到,也许是认为枪械精度不高,不值得多费手脚。QBU10没有采用无托设计,主要出于精度考虑而非所谓人机工程。在无托枪设计中,枪机被移动到了接近枪托底部的位置,扳机也要通过连杆等结构向后延长以控制击发机构。由于活动部件的增多和机械设计限制,无托枪扳机的操纵性能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比如QBU88就存在二道火不

    12、明显、扳机行程过长等现象,这对于真正的精确射击枪械是不可接受的。尤其是扳机的固定设计也不好处理,QBU88为了简化分解维护操作和避免细小零件丢失,将扳机支点直接设计在枪管上。这使射手食指的力量被直接传递到枪管上,导致QBU88每一次射击,枪管的振动特性都会出现不可预知、不可重复的改变,彻底破坏了弹丸出膛时的射向一致性,这是该枪精度性能低劣的根本因素之一。由于零件加工精度差,我国不能像美国、苏联一样实现枪械制造中部件100%互换,装配工作不得不以人工修配为主,这严重影响了枪械的性能和寿命。西方要做好无托狙击步枪的扳机组件都并不轻松,对我国则更是难上加难。QBU10在有托布局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化设

    13、计,将扳机、保险等组件和小握把做成一个整体,既保证了枪械射击时的精度,又满足了分解维护的方便可靠。虽然不能获得无托布局的重量和长度优势,但QBU10的设计不仅符合我国现有机械加工水平下获得高精度的合理方向,而且是我国枪械设计上一次有着很大正面意义的突破,能够为未来的型号设计提供良好的参照指引。12.7mm狙击步枪的设计中,后坐力过大是一个拦路虎。枪口制退器理论上能够轻易做到8090%的后坐力削减,但设计时会受到材料工艺要求、枪口噪声火光等暴露特征、是否有次口径弹药发射需求、膛口冲击波对射手的伤害等因素的限制。管退式原理依靠沉重的枪管后移和弹簧拉伸吸收能量,能够有效减弱枪械的后坐;但活动枪管因为

    14、间隙等因素必然加大射击振动的不一致性从而较大幅度的影响精度。QBU10制退器的50%效率和管退式原理,都可以认为是在性能与削弱后坐力间取舍所付出的必要代价。但额外引入的导气结构令人难以理解。增加的活塞等结构不仅增加了零部件数量,而且会使枪械的振动变得更复杂、难以控制。枪管开孔引出燃气的措施必然对弹丸在枪管内的运动姿态形成扰动,并随着飞行距离的增加使弹丸逐渐偏离瞄准时的弹道。西方一些先进半自动狙击步枪的精度能在1200米距离上与栓动狙击步枪媲美,但距离加大到600米外后差距就颇为明显,也正是这个原因。从巴雷特12.7mm半自动狙击步枪看,管退式原理的潜力对于发挥DBT10狙击弹的精度是完全足够的

    15、,可靠性也没有什么问题。QBU10在1000米距离上的最好成绩仅有2.6MOA,尚不及使用普通弹的巴雷特的正常表现;由于弹种和瞄准器材的差异,目前很难断言这个差距中枪械因素起到了多大作用。究竟是材料工艺的限制需要采取额外措施增强某方面的性能,还是其设计参考了国内89式重机枪的管退/气吹式混合原理?笔者暂时无从知晓,但如果是后者的话,任何违背奥卡姆剃刀原则的设计都是不明智的。三:技术先进设计愚蠢的瞄准系统 虽然应用了很多先进设计和功能,但是QBU10的一体式瞄准系统设计使白光和夜视瞄准器具不能同时使用,不仅浪费了有托布局的长度,而且正在愚蠢的重犯美国60年代的设计错误。这反应了项目论证和设计单位

    16、不仅自身缺乏实战经验,而且极不善于吸取他国的实战经验。M21在投入越南战争使用之初,由于枪械上只有一个导轨,射手在昼夜交替的任务中必须要根据情况更换白光和夜视瞄准镜。加上当时的ART瞄准镜结构特殊,以至于每次更换瞄具后的校枪对射手的光学器材使用经验和技能要求非常高,而且过程繁琐无比,非常贻误战机。一支没校过的枪,在数百米距离上子弹落到瞄准镜视野范围以外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后来的现代狙击步枪上,专门设计了能够兼容瞄准镜的夜视镜,可以直接安装在瞄准镜前方组合使用。从而彻底避免了瞄准镜的拆卸重装形成的定位误差和随后的校枪工作。无论设计师主观愿望如何,狙击步枪本身具有极强的精密机械/光学产品性质是

    17、无法改变的事实,减少无谓的拆装是在使用中保持实际精度的铁则。QBU10两种瞄准具的测距弹道计算一体化看似减少了重量和简化了安装校枪的工作量,实际上电子部分对光学部分的掣肘严重的破坏了其性能和功能。对于任务要求包括1500米射击的枪械来说,瞄准镜仅有9倍的放大倍率严重不足,视差调节能力的缺乏也会严重影响瞄准的准确性。真正合理的设计应该吸取西方的实战经验,由一款功能完备的白光瞄准镜作为基础,一旦安装、校枪完毕就不轻易拆卸。而带有弹道解算功能的激光测距仪/夜视仪,则针对白光瞄准镜做兼容性设计,可以根据需求随时择一安装在瞄准镜前方。最后必须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两款瞄准镜依靠外接充电的设计蠢到突破极限。无论是谁,都绝不可能保证其内部不可拆卸的充电电池没有因为高强度使用、过冲过放而提前老化、没有因为恶劣的使用条件产生不可预知的隐患;也绝不可能保证所有人都会在任务前保持完整电量的状态。西方特种部队多年来用血的教训证明,这类电子装备一定要统一在任务开始前更换新开封的一次性电池,才能最大程度的杜绝意外失去电力的情况发生。一旦发生电池失去电力的情况,究竟是从充电器里接上电缆充电几个小时快,还是更换电池快?是携带一个5斤重的大盒子方便,还是多携带几节甚至10节高能电池方便?比起弹药口径、工业基础带来的客观条件限制,论证、设计人员的主观认识水平恐怕才是中国狙击步枪发展的最大瓶颈。


    注意事项

    本文(QBU10 中国枪械发展的进步与迷茫.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