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论古代文学诗人陈子昂的诗歌艺术特色.docx

    • 资源ID:11266772       资源大小:26.39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古代文学诗人陈子昂的诗歌艺术特色.docx

    1、论古代文学诗人陈子昂的诗歌艺术特色贵州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古代文学诗人陈子昂的诗歌艺术特色院系: 教学部(校内/校外):贵州函授站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7级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杨小红 学号: 二 年 月 日目 录一、内容摘要、关键词1二、我国诗歌的沿习,诗经以来的光辉的诗歌传统1三、魏晋六朝及初唐诗歌的特征:不注重表现现实内容,华而不实 2四、初唐诗歌的有意识的改革,初唐四杰等诗文运动的开创 2五、陈子昂大力提倡复古诗风,提倡诗歌重在写真情实感 3六、陈子昂修竹篇序是提倡诗文改革的先声,以及它的意义3七、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 4(一)、“兴寄”说及感遇诗的艺术特征和现

    2、实意义 4(二)、“风骨”说及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征,以及它在创作中的特殊意义 5八、陈子昂对他以后诗人的影响及后人的评价 6九、结论:陈子昂的伟大贡献确立了他开唐诗风气之先的历史地位 7注 释7参考文献 7论古代文学诗人陈子昂的诗歌艺术特色摘要 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及至汉魏,诗人们更注重表现现实内容,反映民生疾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豪门望族把持了社会经济命脉,他们不劳而获,极度腐化,尚黄老学说,行无为之治。在诗歌创作上的表现就是绮靡华丽诗风的滥觞。文人更多在用事、对偶、辞藻上下功夫,不少诗赋虽雕

    3、缋满眼,富丽精工,而内容却十分空虚贫乏。他们殚精竭思,以精美的词句吟咏性情、留连风月,自然难以写出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来。关键词 陈子昂 诗文改革运动 齐梁诗风 兴寄 汉魏风骨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从四大发明到长城的修筑,从文字的发明到文学的全盛,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个具有开创意义的时代先锋的不懈努力。在诗歌的王国里,具有开创意义的时代先锋更是不计其数。删诗的孔子,沉江的屈原,采菊的陶渊明,穷途而哭的阮籍等等,他们都为诗歌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初唐同样有这样一位诗人,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改变了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还唐诗一个澄明的发展空间,成就了唐诗光耀

    4、彪炳的千古佳话,这位诗人就是陈子昂。这里,笔者将谈一谈陈子昂是如何开风气之先的。一、我国诗歌的沿习,诗经以来的光辉的诗歌传统我国的诗歌传统可以追述到黄帝弹词,而紧随其后的诗经更是我国诗歌走向繁荣的标志。诗歌俨然成为抒发主人公情怀的最佳通道和最有力武器。诗歌表达民众愿望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展现,它们大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憎恨和他们渴望自由的热切。继四言诗歌发展鼎盛之后的是五言古诗。五言诗首先产生于民间。自汉武帝以后,这种形式的五言歌谣大量地被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它们其中有不少的新颖故事,具有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逐渐吸引了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他们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试行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

    5、人的五言诗。东汉末年,由于社会的大动荡,一些接近民间的文士忧生念乱,愈来愈感觉四言的旧形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就大量产生,而且艺术技巧日益成熟。具体地说,五言句所包含的词和音节可以比四言句多,运用起来伸缩性也较大,所以在表达上确实更灵活更方便些,也更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曾经在东汉末年那历史激荡的岁月中叱诧风云的一代枭雄曹操就写过很多五言诗歌。如其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全诗气度宏阔,笔力雄健。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状终,是诗亦是史,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像他这样用诗歌的春秋之笔写社会的现实,反

    6、映民生艰难的诗人还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安诗人群和正始诗风。二、 魏晋六朝及初唐诗歌的特征:不注重表现现实内容,华而不实魏晋以后,统治者采取“九品中正制”任用豪门望族及其子弟,在社会上掀起了一片不正之风。这些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崇黄尚玄,持清谈之议,好无为之治,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上的表现就是绮靡华丽诗风的滥觞。他们反映皇权的尊贵,宫廷生活的豪奢,形成在诗坛影响极大的“宫体诗”。文人更多在用事、对偶、辞藻上下功夫,不少诗赋虽雕缋满眼,富丽精工,而内容却十分空虚贫乏。他们殚精竭思,以精美的词句吟咏性情、留连风月,自然难以写出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来。在那一时期,只有少数描写山水景物的

    7、诗歌还算能够表达诗人的真情实感,如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诗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国家大都是短命的王朝,他们没有也无力从根本上摆脱宫廷浮艳诗风的影响。到隋朝的时候,虽然隋文帝对文学做了一定的改革,但由于隋炀帝的残酷统治,隋朝又很快陷入分崩离析,军阀割据造成社会动荡,人们很难安定下来,改变诗风文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及至唐朝建立之初经济还不发达,北方还受到草原民族的威胁,再加上内部权力斗争的内耗,在初唐的前期,在文坛并没有出现人们渴望已久的万象更新的气象。相反,文人们还沿袭着南朝诗风,写了大量的浮靡轻艳的宫廷诗歌。如聒噪一时的“上官体”就是一个明证。三、 初唐诗歌的有意识的改革,初唐四杰等诗文运动的开创

    8、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时,初唐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先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生机。这些人包括王绩、“文章四友”、“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他们锐意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唐四杰”指的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和杨炯。四杰活动于高宗、武后时期。在他们之前,诗坛上也曾出现过不与宫廷诗风合流的人物,其中最有名的是贞观年间的王绩。他有感于隋唐丧乱之际变故迭生,无意于仕途争逐,遂在隐逸生活中追求桃花源式出世理想的满足。他以即目触兴的写实手法,描绘田园生活的恬静,透露出对世乱的隐忧,语言质朴,不事雕

    9、琢,显示出与宫廷诗迥然不同的特色。但王绩的诗在当时只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且其风格主要踵接陶渊明,缺乏那种开拓一代新风的内在力量。而初唐四杰都是英姿逸发的少年天才。他们初登诗坛,凭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精神,表现出了睥睨古今的锐气和勇气,反映社会中下层人物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期待,他们正是由此展开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四杰不仅以诗文兼长齐名海内,而且相互呼应,以一种自觉的意识改革文学风气。他们的攻击矛头,集中指向当时的宫廷文学。初唐四杰用自己的诗歌实践拓宽了诗歌的视野,使之从宫苑台阁走向江山和塞漠,从而便于容纳丰富得多的感情内容。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力求振拔,不仅表现为内容的拓展和充实,而且也表

    10、现为形式的创新和完善。他们要以新的章法和节奏来表现新的情绪,在诗歌语言上也作出了向生活靠近的努力。初唐四杰以他们重刚健、重气质的创作实践,在诗坛上起到了解放诗歌的作用,构成了唐诗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但是尽管当时“初唐四杰”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已有所突破和创新,透露出与齐梁宫体诗不同的气息,但是由于统治阶级的主倡,齐梁余风的影响既深且广,再加上四杰早逝,没能蔚然成风,因此难以完全打开局面。四、 陈子昂大力提倡复古诗风,提倡诗歌重在写真情实感生活在初唐四杰之后的陈子昂,从踏上文坛的那一天起,就把改变初唐文风的历史重任坚实地扛在自己的肩上。他是初唐诗文改革运动中,第一个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对齐梁诗风和唐初宫

    11、体诗风提出大胆批评,并在自己的一系列创作实践中努力实践自己主张,开唐诗风气之先的人。陈子昂是第一个自觉地以恢复“汉魏风骨”为己任的诗人,他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他有着进步的文学观,对诗歌的发展历程有一个较正确且深刻的认识。其文学主张和创作的影响所及,对开创唐代新的诗歌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他还关心国事,希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陈子昂在24岁时考中进士,官居麟台正字,后升任右拾遗。他素来直言敢谏,当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

    12、,屡次上书谏诤。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和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陈子昂因父病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五、 陈子昂修竹篇序是提倡诗文改革的先声,以及它的意义陈子昂生活在初唐宫体诗方兴未艾的时代,齐梁诗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诗人们做诗仍然追求华美绮丽,讲究韵巧词工,而不注重表现人的真实情感,更遑论表现出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反映他们的生活了。陈子昂极力反对这种做诗的倾向,他主张诗歌要善于

    13、表现真实的人物情感,发自肺腑之言才能产生亘久的艺术魅力。他深感齐梁诗风和初唐的宫体诗严重阻挠了诗歌的正常发展,必须有所变革才能保证诗歌的正常发展。于是他在一篇文章叫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序中明确提倡复古文风,他说:“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逦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

    14、当有知音以传示之。”陈子昂高扬“复古”的旗帜,在对六朝绮靡诗风的猛烈批判中,他的态度最坚决,作用和影响也最大。他认为初唐以来的“采丽竞繁,兴寄都绝”的局面是五百年“道弊”的继续,极力鼓倡经世致用的诗经传统,标举“汉魏风骨”、“正始之音”。陈子昂对齐梁诗风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强劲的作品。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歌的弊端,击中了要害,他

    15、为此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六、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一)、“兴寄”说及感遇诗的艺术特征和现实意义陈子昂的“兴寄”说是指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有气势,有骨力。他自己的感遇诗是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他的感遇(其二)说:“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

    16、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部分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部分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再如感遇(

    17、其三):“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武则天垂拱二年(686)春,金微州都督仆固始叛乱,南下烧杀掳掠,边境受到很大危胁。陈子昂怀着“感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率领的北征军。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北征的时候所作。从这首诗的首句可知,它作于其年五月唐军进驻同城之后不久。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时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的居处,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今古”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

    18、有的古道也荒废了。对于近处的“亭堠”,诗人在用“何摧兀 ”加以赞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的惨死沙场,暴尸旷野,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在感遇(三十七)中诗人曾经明确写道:“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在这次北征中,他向朝廷上书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也曾指出,边防惨败的沉痛教训之一,就是“ 主将不选,士卒不练 ”,轻率出兵。由此可知,本篇慨叹士卒丧生,亭堠虚设,旨在抨击朝廷任人不当,守边将帅无能,指挥不当。紧承“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漠南”的黄昏景色: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这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曾在塞外遭到了惨败。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

    19、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但见”与“谁怜”呼应,对比鲜明,激愤警切,发人深省。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地荒凉悲惨的景象,抨击了边备空虚、将帅无能,丧师辱国,以及塞上遗孤得不到体恤等弊政,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兵民的同情。在唐近三百年间数以千计的边塞诗中,呼喊出了关切时弊民瘼的第一声。在写作上,这首五言古诗以沉郁悲壮之气贯穿其中,直抒胸臆;见闻与感慨也结合得很自然、紧密;语言质朴劲健,一扫齐梁浮艳之风。(二)、“风骨”说及登幽州台歌

    20、的艺术特征,以及它在创作中的特殊意义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中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指的就是“建安风骨”,即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这种风格的作品。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气势何等的雄壮,境界何等的阔大,语言又是何等铮铮作响,掷地有声。而其内容,前人就认为,是阮籍“广武之叹”,是叹世无英雄,有比兴寄托的内容包含在内。陈子昂这首

    21、登幽州台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陈子昂“非但文士之选”,而且是“大臣”之材,这是完全正确的。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他的全部诗作绝没有一点齐梁浮艳的气息,这更是难能可贵的。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

    22、,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攸宜进言,不但没有被采纳,武攸宜反而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

    23、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感动。在用词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同时,在句式方面则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

    24、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首登幽州台歌因为反映的是平常人都有的怀才不遇,落寞无依的思想感情,很能使人产生共鸣,获得时空上的永久生命力。平实的写实主义手法,却是艺术上成功的关键。这种方法也给后人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七、陈子昂对他以后诗人的影响及后人的评价陈子昂的创作实践和他的理论主张在初唐末期影响很大,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

    25、子昂始高蹈”,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他的感遇诗则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的好友卢藏用说:“宋、齐之末,盖憔悴矣。逶迤陵颓,流靡忘返,至于徐庚,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进之士若上官仪者,继踵而生,于是风雅之道扫地尽矣。易曰: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泰。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君讳子昂,字伯玉,蜀人也。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子昂以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创作实践和创作热情,讴歌了汉、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他追求复古的目的不是向陈

    26、腐低头,而是继承优秀的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和革新。“风雅”和“兴寄”的传统在陈子昂的诗文里得到明确地张扬,他首倡高雅冲淡之音,扫除了六朝以来纤弱绮靡的风气。在他之后,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等人继承他的复古思想,提倡文章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注重反映诗人真实的感情,表达他们经世致用的理想和关怀黎民百姓的愿望。在诗歌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后人踏着陈子昂的足迹,并在他的基础上加以开拓和延宕,反映了更为深刻的民生艰难,表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表达了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后人如李舟、陈振孙、刘克庄、元好问、宋濂、张颐、王士祯、郭绍虞等辈都予陈子昂以很高的评价,肯定了他特殊的历

    27、史地位,高扬了他开唐诗风气之先的壮举。刘克庄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 . ”元好问有诗为证:“沈宋横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宋濂也曾表示:“唐初承陈、隋之弊,多尊徐、庾,遂致颓靡不振。张子寿、苏廷硕、张道济相继而兴,各以风雅为师;而卢昇之、王子安务欲凌跨三谢,刘希夷、王昌龄、沈云卿、宋少连亦欲蹴驾江、薛,固无不可者。奈何溺于久习,终不能改其旧。甚至以律法相高,益有四声八病之嫌矣。八、结论:陈子昂的伟大贡献确立了他开唐诗风气之先的历史地位陈子昂汲取前

    28、人之长,对诗坛陈旧保守的遗风陋习发起挑战。在这过程中,他以刚健壮大的审美追求,力图改变宫廷诗风“绮错婉媚”,致力于表现修辞性装饰性的美,而缺乏诗歌所应有的激情和生气的面貌。陈子昂拓新了诗歌的主题和题材,使诗歌摆脱了颂隆声和助娱乐的虚套,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用现实的人生感受,恢复了诗中清醒而严肃的自我。他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层贵族社会,否定了贵族社会秩序的永恒价值。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诗歌齐梁余风的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被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陈子昂的诗歌不无病呻吟,不吟花弄月,而是言有所指,诗有兴寄,语言有骨力有气势,正如他自己所说是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他的诗雄轶古今,寄托深沉。陈子昂正是因感叹齐梁以来诗风淫靡衰微,才大声疾呼,提倡诗歌改革。注 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悠悠:渺远的样子。、怆然:悲伤凄凉。、涕:古时指眼泪。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文学史


    注意事项

    本文(论古代文学诗人陈子昂的诗歌艺术特色.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