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心理考试科目.docx

    • 资源ID:11301241       资源大小:26.81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心理考试科目.docx

    1、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心理考试科目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的说,就是研究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理论任务:首要的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试图解释在教育或教学情况下学习者如何学习、记忆、保持、迁移、解决问题以及怎样表现出他们的举止行为等。 2、应用任务:教育心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能为科

    2、学地进行教与学提供指导,促进学校教育实践。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 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 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3, 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4, 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5, 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6, 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 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 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师参与研究第三节 普通心理学基础一、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心理过程:它包括 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 a 、认知过程是指人在认知客观事物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 教师所进行的研究与专家们

    3、的研究往往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1、研究问题来自自己的日常教学经验中的任何问题,而不一定是个大的课题。2、研究途径可以是任何非正规的探索方法,包括作笔记、写日志、谈话记录以及保留整理学生的作品等,而不G一定像专家那样严格遵循研究套路。3、教师可以形成研究者的团体,其中包括教师与其他成员之间的非正式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联合。二、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的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2、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3、问卷

    4、法:问卷法是研究者利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心理、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4、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三、行动研究: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模式 行动研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A,情境性B,合作性C,参与性D,自我评价 行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如下环节:第三节 普通心理学基础一、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心理过程:它包括 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 a 、认知过程是指人在认知客观事物过程中,为了弄

    5、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是指人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愉快、满意、热爱、厌恶、欣慰、遗憾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上统称为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是指由认知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的克服心理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2、个性心理:a 个性倾向性; b 个性心理特征 A 个性倾向性:它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B 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能

    6、力、气质和个性,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具有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着的。(1)个性心理以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为基础。没有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就无由形成。人的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教育下,通过心理过程反应客观现实而逐渐定型化的结果,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2)同时,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反过来制约每个人的心理过程和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研究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二、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

    7、功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3、心理和行为的关系。三、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性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即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当客观现实与主体之间的矛盾被主体本身所意识到,并把客观现实的要求转化为自己新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它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性。 所谓已有的心理水平,是指主体已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心理发展的动力在于内因或外部矛盾。四、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2、行为主义的研究(行为主义强调,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学习

    8、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3、心理分析的研究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第二章 学习的心理第一节 学习的一般概述一、学习的内涵 1、学习的概念(广义上说,学习包括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理解学习这个范畴时,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现象,无论低级动物或高级动物乃至人类,在其整个生活中都贯穿着学习。第二,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第三,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这一特征将学习的结果与其他非学习过程区别开来。2、人类的学习 也是一个言语的过程,是用言语中枢。 人类的学习除了具

    9、有有机体学习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特定的特征,无论在内容上、方式上及性质上都与其他动物有重要的质的区别。 首先,从内容看,动物的学习仅仅是掌握个体经验,而人的学习不仅要掌握个体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以个体的形式掌握社会经验。 其次,从方式看,动物的学习主要是一个自发过程,而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的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而实现的。 再次,从性质上看,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简而言之,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这是狭义的学习概念。3、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 a 学生的

    10、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因此它与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同。 b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的。 c 学生的学习也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其主动性、积极性不是由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激发起来的,而需要教师注意调动。二、学习的类型我国心理学界把学习分为四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心智的的以思维能力为主的学习;4.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学习。 前苏联心理学家的分类:1.反射学习;2.认知学习 奥苏贝尔的分类:1.接受学习;2.发现学习. 加涅的分类:1.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2.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反射

    11、.3.联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的联合.4.语言的联合,指一系列语言单位的联合.5.多重辨别学习,辨别出多种刺激的异同之处.6.概学习,把握事物的抽象的共同的特征.7.规则学习,把握多个概念形成的命题.8解决问题,应用原理解决问题、达到目的。这种分类实质反应了加涅力图融合学习的联结派与学习的认知派的一种折中主义观点。 布卢姆的分类三、国外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理论(行为主义)它提出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2.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 4.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派

    12、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的形式认知结构。 4.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结果是围绕着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它包括结构形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其有三种教学方法:1.随机通达教学2.情境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设计。支架式教学第二节 知识的建构一、知识获得概述1、知识的含义和作用 知识的含义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知识的状态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知识的

    13、作用:知识是人对行为进行定向和调节的基础,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A.知识具有辨别功能B.知识具有预期功能C.知识还具有调节功能。2、知识的表征存储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 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schema) 认知结构3、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过程: 两个比喻A,知识的获得就像吃东西.B,知识的获得就像输血. 知识的建构的机制: 同化与顺应(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与此同时,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同化意味着学习者联系

    14、、利用原有的知识来获取新概念,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累积性。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磨合、协调、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综上所述,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知识学习的不同类型: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与支架学习(根据知识获得的不同方式分)。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获得的知识的不同形式分)二、理解的生成 1、理解的含义(是通过外界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2、影响理解的客观因素: 学习材料的内容 首先,学习材料的意义性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 其次,学习材料内容的具体程度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 学习材料的形式 3、影响理解的主

    15、观因素: 原有知识经验背景影响 首先,它既包括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直接的基础性知识,也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及更一般的经验背景。 其次,这种知识背景不仅包括学习者在学校学习的正规知识也包括他们日常直觉经验。 第三,这种知识背景不仅包括与新知识相一致的、相容的知识的知识经验可以,而且也包括与新知识相冲突的经验。 第四,这种知识背景不仅包括具体领域的知识,而且还涉及到学习者的基本信念包括本体论信念、认知论信念。 第五,这知识背景既包括直接以现实的表征方式存在于长时间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也包括一些潜在的观念。 (奥苏贝尔分析了认知的不同特征对知识的理解及其保持的影响) 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4、概念的理解与

    16、教学 所谓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 概念学习有两种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 A.概念分析(定义、特征、例证、上位概念、同位概念) B.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C.正例与反例的辨别 D.变式 E.比较5、错误观念及其转变 一个人原来的观念要发生转变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a 对原有观念的不满。 b 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c 新观念的合理性。 d 新观念的有效性三、学习的迁移 1、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又会对原有的知识经验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影

    17、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分类:从时间顺序上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从影响的性质和效果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从学习层次性区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2、影响迁移的条件 学习任务情境的相似性 原有知识经验的深度和概括水平 主动联系的倾向和认知活动。 3、迁移与认知结构的发展 促进学习的迁移,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建立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精选教材内容 根据迁移的要求来合理的编排教材内容 依据迁移要求,合理处理教学程序。第三节 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概述 1、定义:是个人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是学习方法与学习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与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2、

    18、分类: (麦尔卡)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沤管理策略 (温斯坦)分为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丹瑟各)分为主策略、附策略。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第三节 1学习策略定义 学习策略是个人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与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2分类图 3认知策略 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4复述策略 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的过程。5经加工策略 是一种深加工策略。6组织策略 组织实质是一种编码过程,但比编码更复杂,层次更高,是对信息进行更深度的加工。7元认知策略 即控

    19、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的监视和控制。有三类: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包括领会监控、策略监控与注意监控)调节策略。8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 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结合科学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注重元认识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9创造性思维的性质 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10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精密性11聚合思维 又称辐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的收敛性的思维,追求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12发散思维 试图沿着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分析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

    20、题的各种可能先都考略在内,而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的答案;而发散思维则围绕着问题从多种角度来寻求解决思路。聚合思维强调在已有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推理,从已有信息推演出结论;而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关注于“新信息的形成”。13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14类比思维 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15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智力、知识、个性(强烈的好奇心,独立性和批判性,积极的心理承受力)、环境(比智力受环境影响大,过于严格的家教方式不利于创造性发展,过于强调纪律不利于发展,社会文化特征对其有影响)16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脑激励法17品德的涵义 即一个

    21、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道德行为准则)做出某种社会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18如何理解品德 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社会行为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19品德的心理结构 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的。品德虽然在结构上可以区分为各种心理要素,但它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又是一个由这些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20品德的发展 皮亚杰道德认识发展论:前道德阶段、他律、自律;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前

    22、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格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八个阶段)。21品德的内化过程 社会规范的依从,表面上接受,实际上缺乏认识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信奉22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环境因素(家庭、社会、班集体和同辈团体);自身因素(智力、个性、学业水平)23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1)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言语说服a.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b.以理服人与以情服人小组道德讨论(2)道德情感的培养移情能力的培养a.表情识别b.情景理解羞愧感(3)道德行为的获得观察学习赏罚控制抗拒诱惑(4)综合性的培养方法角色扮演群体约定道德自律24学习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

    23、不良行为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至处在犯罪的边缘或已经有轻微的犯罪行为(或称准犯罪水平)。(1)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区别: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具有一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过错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具有盲目性、情景性、偶然性、情绪性、易变性等特点。(2)不良行为原因分析外因:A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结构、教育功能。B学校教育的缺陷: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教师缺少师德、学校气氛、学习压力、心理压力等。内因:学生的心里

    24、发展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德过渡阶段,心里特点是:A他们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B自我意识能力差,抗腐蚀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诱惑和熏染。C他们既有独立自主德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D重感情,易冲动。不良行为者的心里特点:A错误的道德观念。B异常的情绪表现。C明显的意志薄弱。D不良的行为习惯。E不健康的个人需要。(3)不良行为的矫正: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25教学设计的内涵 就是为了达

    25、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教学设计活动由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形式、方法、策略,运用教学传媒五个环节组成。26教学目标分析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27教学目标表达 行为观的表述强调以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认识观的表述强调以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学目标;结合观的表述强调综合考虑外显行为与内部过程两者的结合来表述教学目标。其中行为观和结合观的影响较大。28行为观的教学目标表达 行为、条件、标准的表述。29结合观的教学目标表达 心理过程和样例行为。30教材的组织呈现 布鲁纳的

    26、“螺旋”式组织、加涅的“层级”组织、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组织。31不同知识类型和不同课型的教学组织 陈述性知识:关于世界“是什么” A关于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B简单的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C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组织:首先,应明确学生能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是判定其教学效果的依据;其次,教学内容应按上述顺序予以安排,且在安排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再次,组织教学时既要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要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还要考虑寻求新知识的生长点;最后,要注意传媒选择,及时反馈。程序性知识 关于“怎么办”。教学组织:首先,应明确判定教学效果的标志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概

    27、念/规则去解决问题;其次,应把作为教学内容的概念/规则组织进相应的知识网络中进行讲解和联系;再次,概念的教学组织要重视运用正例和反例;又次,规则的教学组织要重视把它们运用于各种新情境;最后,注意把握分散与集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策略性知识 关于“如何学习”。教学组织:首先明确其效果是看“学生会学习”的情况;其次,既可专门组织学习方法的教学,更要把思维方法渗透到另两种知识的教学组织中;最后,教师要善于讲自己内隐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加以效仿。32分析教学对象 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的较为持久的有组织的内在反映倾向。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主要成分构

    28、成。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分析学习者的知识背景。33不利于新知识学习的背景 非正确途径获得的错误知识;正规途径获得的有关知识的遗忘;正规途径获得的有关知识不清晰、未分化。34选择教学形式、方法、策略 四种教学形式:讲解、提问、小组、讨论归纳和演绎的教学方法:归纳是先举例,得出结论;演绎是由一个结论推导出另一个结论。指导与发现的教学策略:指导的教学策略,就是教师按教学要求事先制定教学程序,学生在教师的系统教授和直接指导下学习。发现的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比较有关的学习材料,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得概念、公式和原理。35运用教学传媒 影响因素:教学任务、学习者、教学管理、经济、技术36

    29、教学模式 涵义:符合特定的教学理论逻辑的,为特定教学目标服务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构成:步骤安排 是对教学活动顺序、阶段的安排。师生交往系统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师生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高度集中型、温和型、松散型。反馈方式 指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应。支持系统 指为了使特定的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教学模式的种类:信息加工模式 该模式倾向性是重视教学的信息加工过程。个人模式 特点是重视个人及自我的发展,重视个人知识、经验的建构。社会相互作用模式 重视个体与社会或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行为模式 以行为主义作为理论基

    30、础,重视学习者的外部行为。教学模式的应用:首先,不同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其次,决定具体选择哪些教学模式,需要考虑课程性质和学生的情况等问题。教学模式的举例: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原理: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加以分辨,并把它们归入某一类别。结构:A步骤安排 提出概念名称、呈现资料、反馈和分析、明确规则。B师生交往系统。C反馈方式。D支持系统。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原理:对一种陌生的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找出它的原则。结构:A步骤安排 a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同时把提问的程序、提问的目的和提问的方式告诉他们;b证实、收集有关的信息;c实验;d要求学生对问题作出解释;e对探

    31、究模式和探究类型进行分析。B师生交往系统。C反馈方式。D支持系统。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原理:A改变传统的创造力观念;B理解创造的过程,从而提高创造能力;C创造发明在所有领域都是类似的。 训练要点:A把创造过程上升到意识层面;B情绪因素重于智力因素,非理性因素重于理性因素;C提高对情绪性的非理性因素的认识。 结构:A步骤安排 模式甲 要求学生以一种陌生的眼光来看待习以为常的事物。模式乙 使陌生的东西变成熟悉的东西。B师生交往系统。C反馈方式。D支持系统。37教师心理教师的角色:教书育人的角色 A人类知识的传授者;B言传身教的教育者。行政管理角色 A学生集体的领导者;B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心里导向的角色 A人际关系的协调者;B心里卫生工作者。自我定向的角色 A孜孜不倦的学习者;B学生家长的代理者。教师的成长过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发展的最高目标:专家型教师,特征: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解决教学


    注意事项

    本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心理考试科目.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