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融合教育测试答案解读.docx

    • 资源ID:11851050       资源大小:43.89KB        全文页数:6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融合教育测试答案解读.docx

    1、融合教育测试答案解读平等、参与、融合、共享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民主化的重要特征。在普通班级中,面对学生差异,提供教育支持,尽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特殊教育的需要,是当代融合教育努力追求的目标。谁是特殊需要学生?什么是融合教育?如何在融合的环境中提供特殊的教育支持与服务?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专家团队为您解读“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特殊需要学生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筹) 盛永进 教授第一讲:特殊需要学生导读:讨论四个问题1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2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3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4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一、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1.常见的有障碍学生:视觉障碍学生 听觉障碍学生 视觉障碍学生

    2、 智力障碍学生 自闭症儿童 学习障碍学生:书写障碍、阅读障碍、计算障碍等等。例如阅读障碍的有(爱因斯坦)。 情绪行为障碍 视频洋洋的抽动症症状片段2011年1月24日,上海劳动报整版刊登了“一个10岁老病号的阳光变脸”的文章,引起了社会对“抽动症”的广泛关注,10岁的洋洋患抽动症已有5年时间,5岁那年父母发现洋洋总是有眨眼、噘嘴、喉部发出怪声、无意识摇头等怪异举动,虽然父母多次矫正,但洋洋仍然无法停止这些怪异动作。经医院诊断,洋洋患上了抽动秽语综合症。5年时间,父母为此负债累累,但洋洋的病情始终时好时坏。国别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交流障碍: 民族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交流障碍: 2.特殊需要学生的概念

    3、: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领指出:一切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货其他的任何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这就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或游牧人口的儿童、语言或种族或文化方面属少数民族的儿童,以及来自其他不利处境或边际区域或群体的儿童。特殊需要:即特殊的教育需要,是学生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对特殊的教育条件的支持性需要。为视觉障碍学生提供了斜撑的桌面和放大镜等教育支持 为听觉障碍学生提供手语交流的教育支持 对民族文化差异学生提供双语教学或者加强普通话的训练等教育支持 讨论:个别差异一定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吗?不一定1.个体之间有高瘦胖矮是否为为个体差异,是否

    4、引发特殊教育需要?一般情况下高瘦胖矮不会影响学习而引发特殊教育需要。2.视力有1.2与1.5之差是否为个体差异,是否引发特殊教育需要?差异太小,基本上不会引发特殊教育需要。个体差异要引发教育需要必须要具备的了两个重要因素:个体差异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及个体差异要达到一定的度。特殊需要学生又称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学习上需要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学生。二、特殊教育学生的分类【广义】一切由个体身心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1.文化背景差异学生:主要指出境不利的学生。(1)语言差异学生(2)地域差异学生2.身心特征差异学生【狭义】(1)超常学生(2)障碍学生【重点关注】

    5、残疾学生: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问题学生:情绪行为学生3.术语说明(1)障碍残疾:“残疾”与“障碍”两个概念在中文表达中经常替代互用,实际上有区别。我们这里不做严格区别。考虑到障碍一词在感情色彩上更具中性的,教育领域一般用“障碍”。但是“残疾”和“障碍”有着严格的区别,例如学习障碍学习残疾。(2)障碍学生的分类: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划分中国大陆(医学):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中国台湾(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身心障碍和资赋优异(即超级天才)等两类人群,其中身心障碍包括: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

    6、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孤独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美国:2004残疾人教育促进法案(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简称IDEA 2004)把特殊需要学生分为13类,并对每一类都做了定义,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引用“IDEA”的界定:学习障碍、言语或语言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多重障碍、听觉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其他健康障碍、视觉障碍(包括全盲)、自闭症、聋盲、外伤性脑损伤、发展迟缓。 本课程特殊需要学生的分类(10类):视觉障碍学生、听觉障碍学生、智力障碍学生

    7、、孤独症学生、学习障碍学生、注意或多动症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沟通障碍学生、肢体障碍学生、多重障碍学生。小结:(1)特殊需要学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分类的标准不同;(3)本课程讨论10类常见的障碍学生。三、特殊需要学生的鉴定1.鉴定概念:鉴定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通过检查、测评或其他方式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鉴别诊断出来的过程。2.鉴定原则:(1)公正性:鉴定的过程不带任何偏见;(2)科学性:鉴定的方法和工具都必须是科学的;(3)全面性:要系统的而不能片面的对对象鉴定。3.鉴定过程(1)筛查:平时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2)干预:采取措施帮助克服学习困难;(3)诊断:进行系统

    8、的评估诊断鉴别。小结:特殊需要的学生的鉴定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应采取严肃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工具。4.普通学校教师的任务:平时在教育教学中,注意观察或发现班级学生中有异常或疑似特殊需要的学生要进行初步的筛查了解,向学校和家长反映情况,为干预、诊断和评估提供信息,相应的教育建议。四、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1.障碍学生的非典型发展 非典型发展,又称异常发展,是指个体在发展的阶段、速率及身心某些方面并不按照大多数学生所遵循的发展模式不断地生长和变化,而是超出了正常发展应有的区间范围,呈现出一种“异常”特征。【案例】重度智力障碍儿童:10岁还不能进行20以内的加减运算;超常儿童:3岁会心算1亿减1等于

    9、几的算题,4岁会进行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5岁半懂得“正负数”、“0”的概念,以及负数的减法。2.残疾对学生发展的影响(1)盲相(态)感觉运动受限;(2)盲人摸象认知能力受影响;(3)说话讨人嫌沟通交往问题;(4)衣物反穿生活自理问题; 残疾影响学生发展的领域(1)身体发育(2)感觉运动(3)认知能力(4)语言沟通(5)行为交往(6)生活自理3.残疾可致代偿功能强化代偿是指当体内出现代谢、功能性障碍或组织结构受损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组织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结构形态变化来补偿的过程。【案例】盲人高级调琴师4.残疾引发特殊的教育需要(1)学习信息 (2)学习目标 (3)学习内容 (4)学习时间(

    10、5)学习方式 (6)学习环境 (7)学习辅具 盲人笔记本 沟通板小结:特殊需要学生融合教育的关键是提供支持服务,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第一讲测试题1、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残疾学生特殊需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残疾会引发学习信息传递的特殊需要 选项2: 残疾会引发学习目标调整的特殊需要 选项3: 残疾会引发学习方式调整的特殊需要 选项4: 残疾不引发学习环境调整的特殊需要 答案:选项42、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下列个体差异不会引发特殊教育需要的选项是 选项1: 眼睛失明 选项2: 听力失聪 选项3: 智力低下 选项4: 长相漂亮 答案:选项43、 题型:单选题 分值:1

    11、0 关于特殊需要学生发展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选项1: 特殊需要学生发展是一种非典型的发展 选项2: 特殊需要学生发展是一种非正常的发展 选项3: 特殊需要学生发展是一种非常态的发展 选项4: 特殊需要学生发展是一种最典型的发展 答案:选项14、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学生的特殊需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特殊需要是指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 选项2: 特殊需要是指对特殊教育条件支持的需要 选项3: 特殊需要是指学生有特殊的愿望和理想 选项4: 特殊需要是因学生个体差异引发的特殊教育需要 答案:选项35、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代偿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双手丧失,可以用嘴

    12、含笔写字 选项2: 盲人可以“以耳代目” 选项3: 聋人可以看话明意 选项4: 智力低下可通过学习来提高智力 答案:选项46、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特殊需要学生鉴定流程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筛查 干预 诊断 选项2: 干预 筛查 诊断 选项3: 筛查 诊断 干预 选项4: 诊断 筛查 干预 答案:选项17、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特殊需要学生分类正确表述的一项是 选项1: 多动症学生不属于特殊需要学生 选项2: 天才学生属于因文化背景差异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选项3: 因语言差异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属于狭义的分类 选项4: 中国把残疾的类型分为七类 答案:选项48、 题型:单选题 分

    13、值:10 关于残疾分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中国残疾分类的类别为比美国多 选项2: 美国残疾分类为类为7种 选项3: 我国台湾的残疾分类比美国少 选项4: 智力残疾是精神残疾的一种 答案:选项39、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残疾对学生发展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残疾会影响学生许多领域的发展 选项2: 视力残疾会影响学生的定向运动 选项3: 听力残疾会影响学生的言语发展 选项4: 智力残疾不影响学生的生活自理 答案:选项410、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残疾学生鉴定原则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公正性 选项2: 科学性 选项3: 全面性 选项4: 灵活性答案:选项

    14、4备注:测试答案纯属个人判断,如有错误还请不吝指出。第二讲 融合教育的概述讨论3个问题1.融合教育的概念2.融合教育的演进3.融合教育的实施一、融合教育的概念什么是融合教育?1.教育隔离:(1)不同教育体制之间隔离;普通教育;特殊教育(2)同一教育体制内的隔离:种族身份性别贫富地域2.融合教育(同一体制内接纳苏所有学生的教育):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反对教育体制隔离造成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融合教育主要指的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1)特殊教育即对

    15、特殊需要学生的教育,是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显著性,旨在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促进其身心充分发展的教育。我国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残疾学生的教育。特殊需要融合教育10类障碍学生的融合。为什么要“融合教育”?起源对特殊教育隔离安置的反思。早期隔离安置模式是在普通学校实施普通教育,在特殊学校实施特殊教育。带来的弊端是特殊教育学校专属性:标签化排斥歧视低期望不平等。 二、融合教育的演化1.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的三个阶段:正常化回归主流一体化全纳教育。2.特殊教育融合改革运动(1)正常化(Normalization)二十世纪中期发端于北欧的一种文化思潮。核心理念是帮助所有人过上正常的生活,认为隔离的养护机构使

    16、许多残疾者终生远离“主流生活”,因此应让他们从呗隔离的机构、学校回到社区,回归到正常的主流社会生活中来。正常化思潮直接导致来“非机构化运动”。(2)“回归主流”(Manistreaming)“回归主流”是20世纪中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家掀起的融合教育改革运动。提倡把呗隔离的特殊儿童安置到主流的普通学校进行教育,强调以“最少受限制的环境”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使之回归主流生活,从而拉开了特殊教育融合实践的序幕。(3)一体化(Integration)一体化是20世纪中期受正常化思潮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兴起的将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进行重组合并,从而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合并为一轨,为特殊儿

    17、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和主流社会的教育改革运动。(4)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教育思潮,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反对教育中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促进所有儿童应有的发展。(5)全纳学校全纳学校是指,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从而建立一个没有排斥、歧视的融合学校。3.融合教育的理念:平等、参与、共享4.融合教育的现状(1)国际发达国家90%(2)中国随班就读教育三、融合教育的实施1.随班就读的概况(1)概念随班就读是指特殊需要学生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

    18、普通班中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安置形式。我国台湾早期称之为“走读教育”(2)历程1987年1993年,民间探索阶段:徐白仑先生发起的“金钥匙计划”;1994年2002年,政府推广阶段:原国家教委开展视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试验;2003年至今,推进阶段:教育部进行“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3)现状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特殊教育安置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A。普通班随读;B.特殊班。随班就得成为重要的教育安置方式:1993年达到6.88万人,2010年达到25.96万人。(4)问题随班就读规模不大国际差距随班就读质量不高随班就混(5)小结:随班就读时推进教育发展的一项教育政策;随班就得

    19、是特殊儿童主要教育安置方式之一;随班就读时促进残疾儿童平等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2.随班就读的任务(1)传授相应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强调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包括生活、学习、劳动、人际交往能力。(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时,注重潜在能力的开发。 (3)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基础时,渗透身残志坚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就是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3.随班就得的支持有质量的随班就读需要的支持有:文化支持、行政支持、专业支持、物质支持、家庭支持。(1)建立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学校:

    20、教师、同伴、志愿者等部门:教育、卫生、残联、民政等政府:政策法规、经费等(2)开展随班就读专业合作 (3)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建立在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之中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有效支持与服务的专门场所,相当于就读学校的资源中心。(4)巡回指导巡回指导是指资源中心通过派出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普通学校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指导、咨询与帮助的重要支持方式。(5)专业支持及其保障体系 关键:树立融合的理念人文关怀、拒绝排斥、反对歧视、接纳、参与、共享第二讲测试:1、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我国特殊教育安置形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只适合安置在特殊教育学校 选项2: 只适合安置在普

    21、通学校特殊班 选项3: 只适合安置在普通学校普通班 选项4: 包括以上三种形式 参考答案:选项42、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特殊教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特殊教育特殊在其安置形式上是隔离的 选项2: 特殊教育特殊在需要建立一些专门的学校 选项3: 特殊教育特殊在学生有不同的个体差异 选项4: 特殊教育特殊在学生有特殊的教育需要 参考答案:选项33、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特殊教育融合发展进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正常化回归主流(一体化)全纳 选项2: 回归主流正常化(一体化)全纳 选项3: 全纳回归主流(一体化)正常化 选项4: 正常化全纳回归主流(一体化) 参

    22、考答案:选项14、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随班就读专业合作支持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选项1: 需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合作 选项2: 需要相关医学专业人员的合作 选项3: 需要家长的协助与合作 选项4: 需要包括以上各方面人士的合作支持 参考答案:选项45、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随班就读教育的主要任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传授相应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强调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选项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时,注重潜在能力的开发。 选项3: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基础时,渗透身残志坚的生命意识教育 选项4: 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

    23、其他学生一样达到相应的学业目标 参考答案:选项46、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融合教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融合教育又称全纳教育,是相对于隔离教育来说的 选项2: 特殊教育发展至今一直采取隔离的安置方式 选项3: 教育体制内也可能存在着性别、种族、贫富等的隔离现象 选项4: 融合教育就是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隔离的教育 参考答案:选项37、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资源教室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资源教室是为随读学生提供教育资源的场所 选项2: 资源教室是为随读学生提供的实验教室 选项3: 资源教室相当于就读学校的资源中心 选项4: 资源教室可以提供有效的

    24、支持与专门服务 参考答案:选项28、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随班就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随班就读是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一项教育政策 选项2: 随班就读是残疾学生主要教育安置方式之一 选项3: 随班就读是促进残疾学生平等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 选项4: 随班就读是帮助残疾学生治愈残疾克服困难 参考答案:选项49、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下列关于隔离教育弊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隔离是一种排斥 选项2: 隔离带来标签化 选项3: 隔离是一种歧视 选项4: 隔离是一种保护 参考答案:选项410、 题型:单选题 分值:10 关于全纳教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1: 全纳教

    25、育主张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 选项2: 全纳教育理念是平等、接纳、参与、共享 选项3: 全纳教育要求取消特殊教育 选项4: 全纳教育提倡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参考答案:选项3第三章 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筹) 李泽慧(教授)第三章 第一讲 融合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调整讨论的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融合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调整?2.怎样进行融合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调整?为什么?一、融合教育的出发点1.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大会上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宣言中指出首次把“教育要满足每一个人基本学习的需要”作为教育的目标。2.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

    26、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与会者们一致认为“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一定会经历到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教育需要。”特殊教育需要并非是特殊儿童、残障儿童所必须的教育,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可能发生在特殊教育学校,也可能发生在普通教育学校。在萨拉曼卡会议上,与会者们一致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提出了“融合教育”的理念。二、融合教育的原则倡导特殊学生应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的原则,普通教育学校有责任区除任何不利于特殊学生参与学校或社会活动的障碍。三、融合教育的关键词1.进入:特殊学生能进入普通教育环境,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的权利。2.参与:特殊学生能参与普通

    27、班现场活动并产生良性互动。3进步:特殊学生在参与普通班现场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达到进步的目的。为了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普通教育环境中取得进步,我们必须设计和调整课程,以满足其特殊需要。怎么做?目前,我国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以下主要讨论随班就读的课程设计与调整。一、随班就读课程的特点(一)共性:1.共同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核心理念):重申了人的全面发展,以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同等重要的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整合。强调自主建构式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2.达成基本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开展课程教学、评

    28、估的重要指南;课程标准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依据;达成课程标准是特殊需要儿童享有优质教育的重要标志。(二)特性1.普通课程与特殊课程相结合参与普通课程学习,获得发展和进步;学习特殊课程,满足特殊需要。2.个别化课程与班级课程相结合以个别教学的方式,学习特殊课程提供特殊的、个别的教育支持和服务,参与班级课程学习二、随班就读课程的构成 三、随班就读的课程模式1. 融合参与课程模式融合参与课程模式是基于课堂服务于学生群体多样的异质性假设,而进行的整体融合式的设计。其课程目标是让包括特殊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统一的基于普通课程框架的学习与学业评价,尤其是对那些承载着读写、计算等最基本概念与技能的

    29、核心课程(如语文、数学、科学等),应在尽力满足学生特殊需要的基础上,保证所有学生尽可能地完成基于普通课程大纲所规定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和维持他(她)们可接受的学习水平和机会。课程的“通用设计”“通用设计”指的是让包括那些面临障碍风险或有障碍的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并取得实际成果的一种课程设计方式。它源于建筑领域的无障碍通用设计理念,其核心意旨是:所有的产品与环境的设计,应能使本产品或环境最大可能地便于所有人(包括残障人士)使用,而尽量不再需要在使用过程中的调整或其他补充性的专门设计。“通用设计”的特征A.学习信息的多样呈现:同一学习内容可以调整、替换为不同的学生可以感知的方式,以

    30、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 B. 学习反馈的多样表达:学习表达的运作机制是可以变通选择的,学生可以以自己喜爱的、可操控的方式对学习内容做出反应。 C. 学习方式的多样参与:可以根据其兴趣匹配相应的互动模式,将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参与普通课程的策略参与普通课程的课程变式A.变通课程(Adapted Curriculum)变通课程不改变课程内容的基础,以变通的式对普通课程内容呈现的形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使学生能以感知、理解和参与的方式进行学习;B.增扩课程(Augmented Curriculum )以某些方式对普通课程进行强化或扩展,它针对的不仅仅是普通课程的内容,同时也包括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普通课程学习所必需的技能;C替代课程(Alternative Curriculum)在普通课程的基本框架下,因为学生的特殊需要而对课程的内容、目标、学习水平进行替换、改变。这就形成


    注意事项

    本文(融合教育测试答案解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