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医整体观念.docx

    • 资源ID:11934204       资源大小:25.07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整体观念.docx

    1、中医整体观念中医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如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能活动中是相互协调为用的,在病理变化中是相互影响的。同时又认为,人与自然之间也是一个整体,自然间的变化(如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医治病时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环境之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同进,人又是社会整体事的一部分,所以,社会的变化必然

    2、对人体产生影响。当然,人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社会和人体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阴阳阴阳基本概念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朴素的矛盾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说来,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低下属阴等等。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例如胸与腹相对

    3、而言,胸在上属阳,但与背相对而言,胸又属阴。阳热动兴奋强壮明亮无形轻上增长阴寒静抑郁衰弱晦暗有形重下衰减在人体中阳体表背五脏机能活动机能亢进阴体内腹六腑组织结构机能低下阴阳变化的规律阴阳二气是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称为阴阳交感。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阴阳的交感使对立着的两种事物或力量,统一于一体,于是产生了自然界,产生了万物,产生了人类,并使自然界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1)阴是的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如表。阴阳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例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使水沸腾而化气等。温热与火属阳,寒冷与水属阴,这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

    4、取得了动态平衡。就人体的生理机能而言,机能之亢奋为阳,抑制为阴,二者相与制约,从而维持人体机能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并非平静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百是时时刻刻在相与制约着对方。(2)阴阳的互根阴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没有阴,就不可能有阳,没有阳,也不可能有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种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始终贯彻在生命的全部过程,一旦“阴阳离决”,生命也就终止。(3)阴阳的消长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进行着“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斗争。人体中阴阳在一定限度内不断的有消有长,有盛有衰

    5、,这是生理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过程出现异常,就会发生病理变化。正所谓“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内寒”。(4)阴阳的转化中医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如,机能亢盛的阳证可以转化为机能衰竭的阴证。2.临床应用(1)在发病方面祖国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环节就是“阴阳失调”。例如,根据阴阳消长的道理,阴盛的病证常常引起阳衰,阴虚的病证往往引起阳亢。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当阴阳任何一方有明显虚损时,常能导致另一方的虚衰,即所谓“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2)在辨证方面中医临床辨证首先要辨别“阴阳”。例如:发热口渴、喜饮冷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

    6、苔黄、脉数等属于阳证;怕冷、口淡、喜热饮、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等属于阴证。外科疮疡局部发红、灼热、肿胀、发展迅速、易溃易愈、溃后脓稠者为阳证;反之,不红不热、平塌陷下、发展缓慢、脓液清稀者为阴证。阳发热口渴喜饮冷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阴怕冷口淡喜饮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3)在治疗方面根据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情况确立治疗原则。如阴不足要滋阴,阳不足要温阳;阳偏盛要清热,阴偏盛要散寒。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调整机体阴阳的偏胜或偏衰,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以药性的寒、热、温、凉四气来分,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来分,辛、甘为

    7、阳,酸、苦、咸为阴;以药物的升、降、浮、沉来分,升、浮为阳,沉、降为阴等。阳温热辛甘淡升浮阴寒凉酸苦咸沉降五行1. 基本概念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祖国医学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1) 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用五星图表示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

    8、具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出现异常现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变化。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过度的相克,超过了正常制约的程度,其规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虚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来是自己所能克胜的,却反而被它克胜,其规律与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时土

    9、克水,若土气虚弱,或水邪泛滥,水就反过来侮土。(2)五行归类祖国医学中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和体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形态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五大类,其关系简列如下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心包)脾肺肾六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忧恐五神魂神意魄志五窍目舌口鼻耳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主色嗅味声液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嗅臊(膻)焦香腥腐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声呼笑歌哭呻五荣爪面色唇毛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谷麻麦稷稻豆五菜韭薤葵葱藿五果李杏枣桃栗五畜鸡羊牛犬猪五时(年)春夏长夏秋冬五时(日)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五常(天)风热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2.临床应用祖国医学的五行学说,

    10、是将人体各部分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肝风”等;望诊时,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用药时,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即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联系。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以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辨证论治

    1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搜集来的所有临床现象(症状和体征),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别其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作出辨证结论;然后以辨证结论为依据,确定相应的治疗法则。君臣佐使组成一个方剂,不是把药物进行简单的堆砌,也不是单纯将药效相加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而成的。这种组方原则,前人称为“君、臣、佐、使”。君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三个意义。1. 治疗兼证或次证候的药物;2. 用于因主药有毒,或药性峻烈

    12、须加以制约者;3. 反佐作用,用于因病势拒药须加以从治者,如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药,以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现象。使药:即引经药,或调和药性的药物。综上所述,决定方剂中的药物的君、臣、佐、使,主要是根据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主次、药量的多寡、药力的大小来区分的。四气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还有一些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

    13、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比如板蓝根;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比如附子。一般来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本经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伍关系,故习称五味。药食的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滋味

    14、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解释药食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后世对五味的作用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发挥,结合前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分述如下: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仅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古代对药物气臭的论述十分粗略,但对芳香之品的实际应用积累了不少经验。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外来香料、香药不断输入。到了宋代,由于香药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不断丰富。芳香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

    15、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酸味药的作用与涩味药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苦:能泄、能燥。泄的含义较广,有指通

    16、泄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除能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有指清泄的,如桅子、黄岑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苦能坚”的提法源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后世举知母、黄相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抗盛的痿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之。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

    17、因而苦能坚阴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檄瘕等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下通便等。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获苓、薏苡仁、通草等。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

    18、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由以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井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而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用“味”来提示、归纳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

    19、作用和性能。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例如,紫苏、辛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前者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后者发散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

    20、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因而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升降浮沉之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一般具有升阳发表、法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有的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如南瓜

    21、子的杀虫功效。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一般说来,治病应“顺其病位,逆其病势”的原则,如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病势逆上苔,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牡蛎、石决明潜降;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阳温热辛甘淡升浮阴寒凉酸苦咸沉降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前人重视药性升降浮

    22、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认为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然而,前人也认识到,上述关系井非是绝对的,如旋覆花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是沉降的;苍耳子祛风解表,善通鼻窍,药性是升浮的。药性升降浮沉与质地的关系是前人根据用药经验旧纳出来的,但是这种归纳并不完全。因为两者之间并无本质联系,所以现代并不以药物的质地轻重作为判断或解释药性升降浮沉的根本依据。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配伍。例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

    23、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而在某些情况下,又需要利用升降配合以斡旋气机,恢复脏腑功能。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即指药效所在,是针对药物的治疗部位而言的。归经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结合药物的临床作用总结概括出来的。每种疾病有其各自的性质和部位,如慢性腹泻,属脾经病,故能治疗此证的药物则归脾经;又如风寒表证,表属肺,故治疗表证的药物归肺经。从应用来说,掌握归经有利于选择用药。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可根据脏腑间的相互关系,选用本经药或选择其它经的药物,如肺虚久咳除选择本经药,即补肺药物外,有时还可选择与其相应脏腑的药物,如可选择补脾药物,以补脾益肺,达到“

    24、培土生金”的目的。归经还要与药物的性味相结合,即与气味合参,如同归肺经的药物也有寒热之分。因此,治疗肺热喘咳,应选择归肺经的寒凉药,反之,如肺寒咳嗽则应选择归肺经的温热药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的“七情”。其中首先谈到“单行”。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前人总结的“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现分述如下。(一)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25、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二)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痢,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为主,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效果;雷丸驱虫,配伍泻下通便的大黄,可增强雷丸的驱虫效果。(三)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26、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四)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五)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并非二药的各种功效全部相恶。(六)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上述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整体观念.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