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试论佛道节日的形成内涵特点与意义.docx

    • 资源ID:12133498       资源大小:27.5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试论佛道节日的形成内涵特点与意义.docx

    1、试论佛道节日的形成内涵特点与意义试论佛道节日的形成、内涵、特点与意义李英华2012-7-30 10:12:15来源:哲学在线近年来,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意义的话题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所谓“传统节日”,一般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等民俗节日,很少涉及更不用说重点阐述佛教和道教的节日及其意义。而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由儒释道三教共同构成的,谈传统节日而忽略佛道节日,显然有失片面。有感于此,本文尝试探讨中国佛道节日的形成、内涵及其特点。权作抛砖引玉而已。一、佛道节日的形成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比较复杂,是由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但大致可分为三类:首先,传统节日

    2、大多和历法、节气有关,如春节与清明;其次,与神话传说或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有关,如七夕节与端午节;再次,还与中国佛道节日有关,如中元节与腊八节。(1)中国佛道节日的形成,一部分与节气有关,但更多的是与佛道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的纪念有关。换句话说,佛道节日的形成,主要与佛道本身有着密切关系。依据佛教节日的形成因素,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根据佛教戒律而制定的比较特殊的修行日子。如佛教规定,僧众应当于每月望晦(农历十五日、三十日)两日齐集一处,共诵戒本,自我检查有无违犯戒律之事。如有违犯,便应按照情节轻重,依法忏悔。这叫“布萨”,意即“长养”,即断恶长善。汉地简称为“诵戒”。在一年之中,自四月十五日

    3、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中,雨水较多,应当定居寺中,专心修道,不得随意外出,这叫“安居”,又叫“结夏”。如因事延缓,不及定居,最迟也要在五月十五日定居下来,这叫“后安居”。在安居日满,即七月十五,僧众仍应集合一堂,任凭他人检举自己一切失误,从而忏悔,这叫“自恣”。可见,这类节日与节气有一定关系。第二类是诸佛菩萨的圣诞及纪念日。汉地各寺院流传一些不见于经典的诸佛、菩萨诞日的纪念仪式。如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诞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贤菩萨诞日,三月十六日是准提菩萨诞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诞日,七月十三日是大势至菩萨诞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日,九月三十日是药师佛诞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诞日,特别是二月

    4、十九日观音诞日,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涅槃日,等等。但这些节日已很难考定。因为,除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是与释迦牟尼同时的印度人外(即便如此,他们的生卒年月也不可考),其余诸佛菩萨都属于彼岸世界,根本不可能用世俗的岁时来推算其诞日,何况也无岁月的记载。(2)因此,这类节日大概只能理解为一种象征性的纪念符号。第三类是所谓“佛欢喜日”。(3)包括四月初八佛诞日的“浴佛法会”和七月十五自恣日的“盂兰盆会”。“浴佛节”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是我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亦名佛诞节。相传在2600多年前,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5、”。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据此,世界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即以浴佛等方式来纪念佛的诞辰。至于“盂兰盆会”,盂兰是梵语,义为倒悬;盆为汉语,是盛供品的器皿。意谓此供具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这是根据佛说孟兰盆经而举行超荐历代祖先的佛事。据该经说:目连(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目连尽管神通第一,但不能救济其母,于是求救于佛。佛说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此功德,七世父母及现生父母皆可解脱。在汉地,要算梁武帝最初举行这个法事。其后逐渐在民间普遍举行。道教节日的形成也大体可分三类:一是“三会日”、“三元日”、“五腊日”等历史较为久

    6、远的节日;二是诸神和祖师的圣诞;三是如来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少数佛菩萨的生日。需要指出,由于道教各派在信仰上的差异,所崇奉的神灵和祖师有同有异。一般说来,各派共尊的最高神三清、最高天神玉皇,以及历史悠久的三官诞辰、社会上影响很大的西王母、东岳大帝、文昌帝君、真武大帝等“诞辰”日,是各派共奉的节日。而各派所奉的祖师,如正一派的张陵、三茅真君和许真君,全真道的吕洞宾、王重阳和邱处机等,他们的诞辰日,则是各派分奉的节日。值得指出,道教关于诸神的圣诞日期,除少数被尊为神灵的历史人物大体可查考外,其他多出于传说。因篇幅所限,这里主要阐述“三元日”和“三清圣诞”。“三元日”的由来已久。“天”、“地”、

    7、“水”三官是东汉末期五斗米道初创时所信奉的主要神灵。魏晋南北朝时,三官信仰盛行不衰,出现了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时人认为三官于一年的特定三天中分别下降人间,考核世人的功过,决定世人的寿命。南北朝所出的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说:“一切众生生死命籍、善恶簿录,谱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过,毫分无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天官检勾;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地官检勾;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即水官检勾。”后来,这三个日子便演变为三官的生日。明代所出的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目录圣诞令节日期说:“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圣诞;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圣诞;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圣诞。”从此,三元日作

    8、为道教重要节日,一直留传至今。所谓“三清圣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又分别称作天宝君、灵宝君(或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三清”作为道教最高神,早在唐初即已确立。其中,元始天尊、灵宝天尊本为“道”之化身,无始无终,本无所谓生日。但经后世道教徒的解释,仍赋予它们以明确的生日。在他们看来,元始天尊象征混沌,为阴阳初判的第一个大世纪,因此,以阳生阴降、夜短昼长的冬至日为其诞辰;灵宝天尊象征混沌始清,为阴阳开始分明的第二个大世纪,因此,以阴生阳消、昼短夜长的夏至日为其诞辰;第三位道德天尊,即老子,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仅能判断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而略早于孔子,却无从

    9、知晓他的生年月日。但在魏晋南北朝的佛道斗争中,道教为推崇和神化老子,不断将老子生年提前。至唐末杜光庭作道德真经广圣义,把老子生活年代推至殷商,并认定了年月日。该书卷二释老君事迹氏族降生年代说:“老君降生年代,即殷武丁九年庚辰岁二月十五日也。”关于老子的这个“生日”,为后世老子传记著作如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南宋谢守灏混元圣纪与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元陈致虚金丹大要仙派等所沿袭,遂成为老子生日的定论。二、佛道节日的内涵前文业已指出,佛教节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根据佛教戒律而制定的比较特殊的修行日子,第二类是诸佛菩萨的圣诞及纪念日,第三类是所谓“佛欢喜日”。佛欢喜日在佛教节日中最为隆重热烈,因此,这

    10、里主要阐述佛欢喜日的主要内涵。佛欢喜日有两个,一是四月初八佛诞日的“浴佛法会”,一是七月十五自恣日的“盂兰盆会”。这两天僧人在殿堂作法事,念佛号或举行其它纪念仪式。浴佛节前,佛教徒将寺院打扫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净。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许多善男信女即已云集佛寺准备参加于次日清晨举行的纪念法会。此时寺院幢幡宝盖招展,香花灯烛及各色供品林立。香花丛中的几案上安放着一个铜盆,盆中盛满了用旃檀、紫檀、沉香、麝香、丁香、龙脑、郁金等配制成的香汤,盆中供奉一尊太子像,即释迦牟尼佛诞生像。太子像一般是数寸高的童子形立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4)全寺僧侣及信徒要以香汤沐浴太子像,作为佛陀诞生的纪念。沐浴前,寺院

    11、住持率领僧众礼赞诵经,随后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僧众和居士们边念边拿小勺舀汤浴佛。浴毕再用一点香汤点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灾除难。如果很多人参加浴佛,则由僧人手持杨枝醮浴过佛的净水为信众点浴。整个仪式庄严隆重,展现出一片吉祥喜庆的气氛。(5)另外,僧人在早斋或午斋前都要举行供佛祭祖仪式。而善男信女都愿意在这一天来寺院烧香还愿,或布施钱物,或礼佛诵经,或听法师讲经,或打斋供众,或请僧人做佛事等等;同时在寺外,各种经贸和文娱活动亦丰富多彩。这些活动往往持续多日,且人数众多,年复一年,因而形成了传统的庙会。(6)在“盂兰盆会”期间,除施斋供僧外,寺院还举行诵经法会,放焰口、放灯

    12、和水陆法会等佛事活动。其中,水陆法会是佛教寺庙中所举行的大型佛事活动,它的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有的叫水陆道场、水陆斋,因为这种佛事是以供饮食为主,为超度水陆一切亡魂而设。(7)水陆法会所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先亡者祖先幽灵所作的追善菩提,二是将此功德回施到施主自身及其眷属,得以延寿增福,三是救济六道众生普超三界。水陆法会有三大特点:一是时间长,多则四十九天,少则七天;二是规模大,参加的僧人从数十至上百,乃至多达千人;三是法事全,凡佛教各种常见法事无不包括在内,还要悬挂多则两百余幅,少则一百二十幅的“水陆画”。“水陆画”可分为三类:一是佛教系统的诸佛菩萨、诸天、明王、罗汉

    13、、护法神等;二是道教和中国民间神祗,如三清、五岳、八仙、十二真君、二十八宿等;三是佛道和民间信仰并已汉化的龙王、阎王、六道中的畜生、饿鬼等。水陆法会的道场分为外坛和内坛。外坛多设于环绕大殿或法堂的厢房配殿中,是念佛诵经的坛场;内坛多设于寺庙中心的大殿或法堂,是法会活动的主要坛场,前来观看的人特别多。道场按七天进行。在这七天中,每夜都要放焰口。(8)第六夜放“五方焰口”,即针对东西南北四方和地下幽冥的焰口。这台焰口规模最大,为水陆法会的高潮。在道教诸神圣诞日中,社会上影响最大的是三元日。道观照例要建醮,拜忏修身谢过,并与民间庆贺、祭祖等风俗结合起来,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道士认为在圣诞日建醮、诵经

    14、,功德倍于常时。民间也以宫观庙宇为核心,举办打醮、赛会、神道出巡等民俗活动。三元节中的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它与民俗元宵节结合在一起,又称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张灯的习俗与道教前身方仙道及道教的活动直接相关。特别是正月十五定为天官的生日,从而张灯与庆祝天官生日联系在一起,“天官赐福”为元宵更增添了欢乐气氛。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而在农村,则举行诸如放焰火、踩高

    15、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文娱活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地官赦罪。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核。道教在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另外,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兰盆节。因此,此日是佛道两教共同庆贺的节日,并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中元的民俗活动,围绕着祭祖祀鬼,有城隍出巡,道观举办普度法会,超度亡灵,民间则多上新坟。随着华人迁移到东南亚等地区,也将中元节的风俗带到那些地方。马来西亚槟城的中元节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远近闻名。下元节的影响不如上、中元节,从略。总之,道教节日的主要内涵,大

    16、体可从教内、教外两个角度去说明:一是对教内道士来说,主要是斋戒、建醮。斋戒既是道教徒的日常修持,也是节日举行仪式之前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保持身心的洁净,虔诚奉道。中国古代就有斋戒之说。(9)道教创立以后,继承了斋戒之法,用以检束身心,祭祀天地神灵。“醮”为道教对其祭祀仪礼的一种称呼。“醮”之大者,为“罗天大醮”,是道教大型综合仪礼的总称。罗天,即大罗天,道教指天之三界以上的极高处。“罗天大醮”极言其请降神灵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以及设醮时间之长,规模之大。道教建醮目的是为国泰民安、忏罪谢恩、超度亡灵等等。二是对教外民众而言,在道教重要节日一般要举行比较隆重的还愿活动,通常采取报赛或称赛神的方

    17、式,即在一定地域民众集体参与的、规模较大的酬神活动。他们用鼓乐、歌舞等形状来娱乐神灵。(10)按其组织方式的不同,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家一姓或者个人为祈求、还愿举行的报赛活动,规模较小,没有定时;另一种是某一地方有势力者出面组织,民众集资的报赛活动,规模较大,一般在神诞日、庙会中举行,称为赛会。三、佛道节日的特点根据前文对佛道节日之形成、内涵的阐述,可进而分析、概括佛道节日的若干特点如下:第一,从佛道节日的形成依据及活动形式看,与普通传统节日比较,自然性、客观性的根据不够充分,而宗教色彩比较浓厚,主要与佛道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的纪念有关。正所谓“神明圣诞各以义起者也”(王逵蠡海集引清姚福均铸鼎

    18、余闻卷一)。这句话表明了佛道节日的一个主要特点。另外,佛道节日的活动形式一般有一整套、一系列的宗教活动程序与议轨。但透过这些宗教活动程序与议轨,可以看出,其实质内涵却是一种人文理性或文化自觉,亦即“义”的表现。第二,佛道节日与传统民俗节日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把佛道节日视为传统民俗节日的特殊部分,那么从逻辑上讲,它们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佛道节日包含于民俗节日之中。只不过,某些佛道节日的民俗化程度、也即社会化程度不够深广,只是局限于某一区域或佛寺道观之中。从史实上讲,佛道节日与民俗节日存在交叉、重合关系,如道教上元节与元宵节。从历史演变上讲,佛道节日与民俗节日存在转化关系。例如,农历十二月(又称腊

    19、月)初八,俗称腊八。早先传说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后来成为民间习俗,以示五谷丰登。第三,佛道节日之间的交叉、重合关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合一”观念表现在节日上的反映。例如,农历七月十五既是道教的中元节,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另外,佛道节日之间的交叉、重合关系,不仅表现在时间上的重合,而且体现在节日的某些活动内容上的一致。此外,在佛寺道观中,尽管原有自己对本身神灵菩萨的一些设定,但在长期的演变中,佛道之间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特别是某些乡间民众所立的庙,其中神仙、菩萨与人鬼同供一堂,就更为普遍了。例如,观音菩萨本属佛菩萨系统,后来,由于民众信仰的需求而走进了道观。道教

    20、吸收观音之后,一般称为慈航大士。第四,佛道诸神圣诞的庆典活动在民间的影响,视其法力大小、道行高低及与民众生活的疏密关系而程度不同。以道教为例,有的尊神地位崇高,如老君、玉皇、九皇、关帝、东岳大帝、吕祖等,其圣诞的民俗活动遍于全国;有的神道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如城隍、土地、灶君等,其生辰的庆贺活动,也久传不衰。有的神祀偏于一隅,影响地方民俗,如五圣盛于江南,杨泗将军之祀在长江中下游。不过,也有些地方神祀渐盛于全国乃至远播海外,如妈祖之祀。第五,佛道法事的规模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与等级。例如,道教所谓“三箓斋”,斋,是道教对其崇拜仪礼的传统称呼;三箓,指的是金箓斋、玉箓斋和黄箓斋。南宋高道白玉蟾海琼白

    21、真人语录说:“三箓者,一者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国王,惟帝王用之;二者玉箓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惟后妃臣僚用之;三者黄箓斋,济生度死,下拔地狱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由此可知,三箓斋法的使用范围是随尊卑、等级之异而不同。 第六,佛道节日与佛道信仰、教义及修持有着密切关系。佛菩萨的圣诞和纪念日,寺院中都要举行各种纪念仪式。按照佛教的惯例,释迦牟尼佛圣诞适宜放生念佛,有不可思议的功德;释迦牟尼出家日、成道日、涅槃日诵经一卷,比常日有百千万功德;观音菩萨圣诞念普门品一卷,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地藏菩萨圣诞念地藏经一部,胜造恒沙七宝塔之功德;阿弥陀佛圣诞念佛一句,罪灭河沙,等等。另外,修习忏法是大乘修

    22、行的不可缺少的行仪。其组织的程序是:1.严净道场,2.净身,3.三业供养,4.奉请三宝,5.赞叹三宝,6.礼拜,7.忏海,8.行道旋绕,9.诵经,10.坐禅正观实相。这些行仪的主要目的是借礼敬、赞叹、忏悔以安定心思,然后从诵经、坐禅两方面正观实相,如是周而复始的修行,以达到证悟。道教也是如此。度人经集注称:“修斋持戒,行香诵经,功德既深,福报亦重。上可以消灭天灾,保镇帝王之祚;下可以禳除毒害,普度苍生之厄。”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说:“斋戒者,道之根本,法之津梁。欲学道者,清斋奉戒,念念正真,邪妄自灭。”明代天师张宇初道门十规讲:“凡持诵之士,必当斋戒身心,洗心涤虑,存神默诵。诚如对越上

    23、帝,默与心神交会。心念无二,句字真正,涧声正气,神畅气和,庶几有功。”总之,佛道均认为,在节日中斋戒、诵经、施法、建醮,功德倍于平常。因而可以说,佛道信仰、教义及修持为佛道节日活动注入了浓厚的宗教文化精神。那么,怎样理解这种宗教文化精神?概括地说,佛教的核心信仰是“佛”,而“佛”的实质内涵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道教的核心信仰是“神仙”,而“神仙”的本质是道德的化身,所以,道教实质上是以“道德”为核心信仰。它以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佛教强调慈悲、平等,遵循“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八正道”等佛门戒律,道教强调性命双修、身国同治,实践“守道”、“积德”、“自然”、“无为”、“清净”、

    24、“寡欲”、“柔弱”、“不争”等道教信条。正是这些内容决定了佛道节日的文化精神和道德意义。并且反映了佛道节日文化的最本质的特点。四、佛道节日的意义佛道节日有何意义?特别是,相对于其他传统民俗节日,有什么独特意义?不妨首先反思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当下境况。试以春节为例。春节是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也是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来临,几乎家家挂灯笼、贴春联、贴年画、装居室。春节之前的“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零点前后,炮仗连绵,响彻夜空,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人们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人

    25、们还举行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等文娱活动,好一派喜庆热闹、和谐安定的景象。这是对春节的一个粗浅的描述。进而言之,在春节期间,人们注重对祖先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注重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络和沟通,这对于家庭凝聚、调节身心、改善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等都有着特殊意义。春节,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还有更深远的意义,这就是“辞旧迎新”:(11)人们总结、欢庆过去一年的收获和成就;同时,祈盼来年的平安幸福和更大发展。这是新旧交替之际人们的普遍心理,也是春节的核心内涵。这也是春节为什么能够绵延几千年、并在诸多节日中占据最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但值得注意,春节也有“另外一面”:在社会,不少人在春节期

    26、间大吃大喝,甚至酗酒赌博;在机关,一些官员利用春节跑关系、走后门,春节竟成了滋生贪污腐化的一个高峰时间段;在商场,一些商贩趁春节期间不择手段,坑蒙拐骗,惟利是图,把节日看成赚钱的大好时机;在百姓,“一部分青少年过春节攀比压岁钱的多少,把春节看成致富的机会;拜年的形式依旧,内容却变了味,鞠躬、磕头之后立即伸手要红包,把拜年也变成了一种经济活动。”(12)由此可见,尽管春节一直是国人的重要节日,但春节的“年味”(真正意味)却越来越淡,渐行渐远。有学者指出,“不但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不小的变化,就是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13)因此,笔者不禁要问: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究竟还有多少“一元复

    27、始,万象更新”的深意呢?如果这种深意已经缺失,那么,所谓“过春节”又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呢?正是基于对春节这些负面现象的观察和反思,笔者认为,佛道节日文化中的某些内涵与精神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发。首先,佛道信徒在节日期间斋戒、诵经,这对于个人净化身心和提升道德品质不无裨益;其次,佛寺道观在重要节日期间做法会、办道场,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乃至世界和平、人民幸福,这对增进社会、国家(民族)和世界的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再次,佛教、道教在节日期间特别提倡和讲究素食、放生,强调关爱自然、保护自然,这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无意义。所以,如果要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那么佛道节日文化中的这些内涵与精神都值

    28、得参考和借鉴。比如,在春节期间,不妨提倡读点四书、史记和唐诗宋词等等;在家庭成员团聚时,除了欢声笑语,也不妨提倡静坐片刻,做一点“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的功夫;在社区,不妨组织一些公益性的爱心活动。诸如此类,无论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应该说都是有意义的。综上所述,佛道节日的文化理念对世俗畸形变味的过节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纠偏作用。当然,佛道节日文化自身也有局限性。这是不可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因为宗教不是一个单纯的精神信仰,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文化体系。不仅自身混杂各种成分,而且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千差万别的。关键在于宗教自身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

    29、进;同时,人们对宗教的思想认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唯有如此,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之间才能相互促进,共同缔造一个和平美好的理想社会。注释:(1)当然,中国传统节日都是中国传统民俗的重要体现。而传统民俗的形成,一般又与传统宗教(牟钟鉴先生称之为“宗法性传统宗教”,见牟钟鉴著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卷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关。从这个角度说,传统节日的形成亦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2)或传永明延寿禅师的生日是十一月十七日,以永明为弥陀化身,就以此日作为弥陀诞日;正月初一日是布袋和尚诞日,以布袋和尚为弥勒化身,就以此日作为弥勒诞日。(3)根据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出家、成道、涅槃同是

    30、四月八日。但是汉地习惯以四月初八为佛诞日,二月初八为佛出家日,腊月初八为佛成道日,二月十五为佛涅槃日。在南传佛教盛行的东南亚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根据上座部的传说,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生日,同时也是佛成道日、佛涅槃日。(4)太子像一般为高约六寸的铜质镀金童子裸体立像,据太子成道经记载,悉达多太子诞生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但汉传佛教的太子像恰好相反,大多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这样尽管不合佛经,但却符合中国汉地“以左为大”的传统习惯。(5)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报本章卷二的“佛降诞”条中,对浴佛仪制有了明确的规定并广为奉行。但另有一些寺院的浴佛方法侧重于法会的仪规,具体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恭迎佛像

    31、。第二,安座沐浴。第三,祝圣绕佛。第四,回向皈依。(6)过去在佛诞日,寺庙还经常举行“行像”的仪式,即用庄严宝饰的车载着佛像巡行街市。但“行像”费用极大,又妨碍城内交通和治安,故后来汉传佛教寺院不再推行,而以浴佛代之。(7)关于水陆法会的缘起,据释门正统中记载:相传梁武帝梦见一位神僧告诉他,六道四生受苦无量,应作水陆斋普济他们,这是所有功德中最大的功德。于是,梁武帝撰水陆仪文,在金山寺依仪修设。梁武帝亲临法会,并诏僧佑律师宣读仪文。这是水陆法会的肇始。(8)所谓“焰口”,亦称“面燃”,佛经中饿鬼名。据焰口饿鬼经称,阿难夜见饿鬼,名焰口,为免使自己堕为饿鬼,并使诸饿鬼解除痛苦,于是求佛帮助,佛遂

    32、为其说诵经咒。密宗有专对这种饿鬼施食的经咒和念诵议轨,据此举行的仪式称为“放焰口”。(9)周易系辞上称,“洗心曰斋,防患曰戒。”孟子离娄下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庄子人间世也有“心斋”的说法。礼记的曲礼和祭法篇都有关于斋戒的记述,称“斋戒以告鬼神”,“及其将齐(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心不苟虑,手足不苟动”。(10)这一风俗由来甚古。古代民间常用女巫歌舞事神,以后相沿,无论是佛教、道教的佛菩萨、神仙,还是一般民间信仰的神庙,在祭祀中都常用歌舞娱乐一类形式。道教在民间影响很大,民间报赛的不少活动与道教有关。(11)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年的开头。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但其辞旧迎新的意义并没有因此而改变。(12)钱逊谈谈“节日文化”,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2月8日第2版。(13)韩晓东断裂、整合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载中华读书报2005年2月23日。参考文献:1


    注意事项

    本文(试论佛道节日的形成内涵特点与意义.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