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北京等通用卷地区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 资源ID:12149860       资源大小:40.26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等通用卷地区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1、北京等通用卷地区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2019年北京等通用卷地区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汇编说明:1.这些地区多以全省通用卷为主,涉及地方有北京、天津、安徽、河南、河北、重庆、陕西、山西、江西、吉林、新疆、海南等(如果有误,请指正)2.为方便查阅对比使用,保持试题原题号不变,全部有答案,部分解析。1.【北京中考】(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共8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

    2、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B.人恒过 过目不忘 悔过自新 言过其实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

    3、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链接材料一】赵襄子攻瞿,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

    4、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链接材料二】(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注: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翟(d)春秋时期的国家。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抟(tun)饭捏成团的饭。虞考虑,防范。从同“纵”。罄(qng)用尽,消耗殆尽。干戈不戢(j)战事终年不休。殒(yn)死亡。答: 【答案】12.

    5、 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难度易。A.举:被任用/提出/向上抬/行动; B.过:犯错/经过/过错/超过C.虑:思虑/忧虑/思考/思虑 D.色:神态13. 【答案】【乙】【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与理解,难度中。【甲】中理解错误,理解中的内容相当于把“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了一遍,其中“行拂乱其所为”,翻译错误,不是有做不完的事,而是扰乱他的行为,使他的行为不顺。故选【乙】。14. 【答案】(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

    6、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解析】不随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难度适中。结合题干,子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的体现,大致理解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材料一中的“忧”“”空,料二中的“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陨”即可。2.【天津中考】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

    7、,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岁:岁月B.不必若余之手录 若:像,如同C.生以乡人予谒余 谒:拜见D.言和而色衰 和:谦和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C.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写太学生

    8、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B.作者以“其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答案】9.A 10.A 11.C3.【福建中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乙

    9、】师川外甥奉议: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已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奉议:官名,即奉议郎。奉思:思念。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1)不知其旨也 旨: (2)然后能自

    10、反也 反: (3)诚能如是 是: (4)令心意不驰走 走: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D.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3分)(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2 分)9.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答案】:6.(4分)(1)味美 (2)反思,反省(3)这,这样 (4)跑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7.(3分)B8.(5分)(1)(3分)虽然有最好的

    11、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2分)(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9. (4分)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说明:意思答对即可。4.【重庆A卷】(二)阅读小石潭记,完成912题。 (15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

    12、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佁然不动( )(3)俶尔远逝( ) (4)以其境过清(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

    13、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C第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12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4分)【链接材料】仆1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2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3,一遇和景4,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注】1仆:对自己

    14、的谦称。2已:过一会儿。3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囚禁在圆形围墙之中。4和景:温暖的日光。 【答案】:9大约;静止不动的样子;忽然;凄清。10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交错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11D12被贬谪的境遇,让柳宗元时时感到如同被囚禁在“圆土”中无法解脱。面对小石潭的美景,作者也只能有片刻的欢娱,最终还是会泛起“凄神寒骨”的伤感。5.【重庆B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15、,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

    16、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处处志之( 做标记 )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3分)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C.“不足为外人道

    17、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2.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4分)链接材料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注: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甘:美味,以为甜美。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6.【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18、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

    19、涕零,不知所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二)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注: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操心制行:思虑行动。孙氏:孙权。言如蓍(sh)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闻 不求闻达于诸候隔篁竹,闻水声B.明明灭可见以伤先帝之明C.足兵甲已足不足为外人道也D.谋陛下亦宜自谋肉食

    20、者谋之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17.语段(一)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分)18.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3分)【答案】D(2分)因此感奋激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感激”,1分;大意1 分。共2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对刘备父子的忠心。复汉室的决心。(意思对即可u点1 分,共3分)颇具政治远见。忠心赤诚。感恩图报。治国有方。用兵仁义。(答出任 意三点,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7.【

    21、河北中考】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14分)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夕落,浅陋无识,诡僻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

    22、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选文有删节)迥异:相差根远。开:开导,启发。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倍蓰(x):数倍。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华: 花。 诡辩:荒谬邪僻。左国:左传国语。华腴(y):丰美有文采。曹:辈。拱璧:大壁,泛指珍宝。义蕴:内在的意义。发越:散播。举:举出。去:距。枵腹:腹中空虚。极:通“亟”,急。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

    23、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1)时文固不可不读固:(2)若朝华夕落若:(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尽:(4)然后思通其义蕴通: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9.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诞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 (3分10.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解答】7. 固:本来;若:像;尽:全、都;通:通晓、理解。8.(1)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安”、“以”各一分,句意通顺)(2)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

    24、省(自省)。(“宜”、“省”各一分。句意通顺)9.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10.(1)读书务求成诵(2)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3)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8.【海南中考】(三)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1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 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25、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 小石潭记8.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晓雾将歇(h) B.沉鳞竞跃(yo)C.参差披拂(c) D.佁然不动(ti)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青树翠蔓 (4)俶尔远逝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实是歌界之仙都。(2)潭中鱼可百许头。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2分)【解答】8.

    26、(2分) C9. (4分) (1)交相辉映 (2)四季 (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 (4)忽然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有错字、别字,不给分10. (4分)答案示例:(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评分标准:每题2分。翻译正确,表意通顺给2分,有欠缺酌情扣分11. (2分)清澈、透明、纯净评分标准:意思相近即可9.【吉林中考】(一)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3题。(10分)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7、。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1分)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

    28、的一项是 (2分)A.又何间焉/间不容发 B.望其旗靡/所向披靡C.公将鼓之/锣鼓喧天 D.小信未孚/信手拈来11.对“齐师伐我”一事,曹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12.阅读第二段,从曹刿简短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战斗形势?(2分)13.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3分)(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5分)造白糖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

    29、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节选自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释】粘手则信来矣: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瓦溜:用糖膏重力分离糖蜜以取得砂糖的陶制工具,类似过滤漏斗。黄泥水:取黄泥水上层溶液,起脱色、除蜜作用。14.“量上一层厚五寸许”中“许”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1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3题。(10分)9.肉食者鄙 一鼓作气 再衰三竭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答出任意一个即可,错字

    30、 不给分)10.解析:A参与/空隙;B倒下;C击鼓进军/打击乐器;D信用/随意。11.曹刿积极参与,挺身而出,献计献策。“乡人”置之不理,漠然视之。(围绕曹刿“积 极”的态度与“乡人”“消极”的态度回答即可。曹刿与“乡人”的态度各1分)12.紧张(紧迫)(紧急)(形势危急)。(答出任意一点即可)13.战前要取信于民(或者得民心);战场上要一鼓作气(或者沉住气,不能硬冲硬撞)(或者要善于蓄士气)(战中把握战机);要细心,胜利当前,要详察敌情再追击。(围绕“取信于民”“把握战机”“详察敌情”回答,答出三点,每点1分)(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5分)14.左右,大约(表示约计的数量即可)15.此时(蔗汁)仍然是黄黑色,拿桶盛放,(蔗汁)凝结成黑沙。(“将”释义1分,语句通 顺1分。将:取,拿,用。) 16.时间顺序10.【新疆、兵团】(三)文言文阅读理解(16分)阅读下面【甲文】【乙文】两段文言文,完成913题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等通用卷地区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