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

    • 资源ID:1251286       资源大小:231.2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

    1、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4分)1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大致是( )A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 、各占二分之一C 、海洋占三分之二 D 、三分海洋,七分陆地2下列大洲,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 )A 、南极洲 B 、非洲 C 、北美洲 D 、大洋洲3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是( )A 、亚洲 B 、大洋洲 C 、非洲 D 、欧洲4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A 、白令海峡 B 、巴拿马运河C 、苏伊士运河 D 、黑海5三面临水,一面邻陆的陆地称为( )A 、大陆 B 、大洲 C 、半岛 D 、鸟屿6

    2、、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连线,错误的是( )A 、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地壳抬升B 、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断裂下沉C 、非洲的西部海岩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板块断裂D 、地中海将会不断扩张成为新的海洋7、下列观点不符合板块学说的是( )A 、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B 、六大板块在不断运动着C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稳定D 、火山、地震多集中在板块交界地带8世界上火山、地震最频繁的地区分布在( )A 、环太平洋地带 B 、亚洲内部 C 、北冰洋沿岸 D 、非洲9一天中陆地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 )A 、中午12点 B 、子夜 C 、午后2点 D 、日出前后1

    3、0“一山有四季”所包含的地理原理是( )A 、不同纬度气温不同 B 、同一纬度的海陆气温不同C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D 、南方气温比北方的高11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好措施是( )A 、不使用煤、石油、天然气B 、开发新型能源,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C 、多种粮食作物D 、人口大增12小莉今年已经12岁了,可她还没见过下雪,她的家绝不可能在下列哪个城市。() A 、哈尔滨 B 、广州 C 、深圳 D 、海南岛的海口13下面关于降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降水就是指降雨B 、有雨必定有云,有云就会有雨C 、降水与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D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14武夷山的主

    4、峰黄岗山的海拔为2158米,当其山麓地带海拔为358米的黄地温度为10时,黄岗山的温度为( )A 、10 B 、-0.8 C 、-10.8 D 、10.8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事例不能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是( )A 麦哲伦环球航行 B 地球卫星照片C 日食、月食现象 D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 有一位建筑师,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户都对着北方,应当说这样的房子是可能的,你认为应该建在A 北极点上 B 赤道和0经线的交叉点上C 南极点上 D 赤道和180经线的交叉点上读右面“地球自转示意图”,回答34题。3从图中可以看出,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而我们能够感觉到昼夜交替的原因是(

    5、)A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人脑的错觉 D 天气的变化4下列现象中,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太阳东升西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季节变化正午时旗杆影子的长短变化东边总是比西边早看到日出A B C D 5. 晏子使楚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古代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气候6. 我国北方地区在农业生产中流传着这样的话:“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你认为形成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气候变化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指A

    6、天气 B气候 C 温度 D. 季节9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 赤道 B. 00和1800C. 200W和1600E D. 200E和1600W11. 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1天有太阳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日期正确的是( )。A.23.5S 冬至日 B.23.5N 夏至日 C.23.5N 冬至日 D. 23.5S 夏至日12. 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时( )。A. 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运动 B. 保持自东向西的方向C. 地轴始终倾斜于轨道平面 D. 地轴始终垂直于轨道平面13玲玲每天中午12:00下课,发现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暑假前后最短,寒假前后最长。请你帮玲玲找到合理的解释

    7、( )A 玲玲的身高在变化B 玲玲观察的位置不同C 由于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正午太阳高度在变化D 玲玲观察错误读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图,完成1415题。14关于甲、乙两村庄相对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村在乙村的东北方 B 甲村在乙村的西北方C 乙村在甲村的西南方 D 乙村在甲村的东北方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山的海拔高度低于1400米B 甲、乙两村的海拔高度一定相同C 一般情况下,甲村的降水多于乙村D 设计中的甲、乙两村之间的公路M 比N 更经济合理16. 在一张长为62厘米,宽为56厘米的纸上绘制中国政区图,要求图幅边缘各留2厘米。已知我国领土南北长约5500千米,东西

    8、宽约5000千米,则该图最适合的比例尺是( )。 A :1:1000000 B :1:500000017下面四幅图中,城区面积最大的是( )。A B C18. 甲地(40N ,20E )位于乙地(20N ,40E )的( )方向。A. 西北 B. 东北 C. 西南 D. 东南二、综合题1. 读右图经纬网图,回答问题(9分)将A 点(0、0)B 点(20W 、20S )填入图中相应位置写出C 点、D 点的经纬度C DA 点在C 点的 方向,D 点在C 点的 方向 图中A 、B 、C 、D 四点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同时位于东半球和南半球的点是 与20W 组成一个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是 。2. 读图

    9、回答。(10分)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A 、 B、C 、 D、E 、图中小河F 的流向是并用箭头在图中标出甲、乙两山顶之间的实地距离是 。山顶甲在山顶乙的 方向。甲、乙两山顶的相对高度是 米。3. 读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回答(10分)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洲和大洋 A B C D E F G苏伊士运河是字母 处,字母表示的是 运河。 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洲主要有选 择 题 答 案1、A 2、A 3、B 4、C 5、C 6、A 7、C8、A 9、D 10、C 11、B 12、A 13、D 14、B 综合题答案:1、略 10W 、10S 东北东南B 、C 、D 、C 、D 160E2、A 鞍部 B陡崖 C山顶 D山脊 E山谷 自西北流向东南 略 3750米 东北 583、A 亚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E太平洋 F大西洋 G印度洋 H 巴拿马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