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史研究近代部分17501911.docx

    • 资源ID:12640522       资源大小:18.2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史研究近代部分17501911.docx

    1、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史研究近代部分17501911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史研究近代部分1750-1911 【摘要】 从16世纪即明朝中叶开始,中国的印刷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并由此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比如苏州地区的年画制作就成为一时流行的民间工艺;从明朝初期开始,景德镇成了瓷都,由此开始中外陶瓷艺术的交流;随着中国一西方国际贸易增大,广东不久就成为中外文化一艺术交流的中心。【关键词】印刷术文化艺术交流 一、苏州一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一17-18世纪 从16世纪即明朝中叶开始,中国的印刷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印刷技术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一艺术的发展。1603年,中国木板印刷技术出版了大

    2、型画册顾师画谱并由董其昌写序。印刷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王实甫的西厢记:池得以印刷出版,在一些版本中还有插图即所谓的绣像版本。 也在这个时期,第一批西方的基督教图书开始以中文形式在中国印刷出版。1637年,由意大利天主教教士圭伊利奥?阿兰尼(Guilio Aleni)带进中国的圣经,在中国福建省晋江印刷出版,这是中国工匠用木板印刷技术印制的,从现存的一幅插图耶稣被钉灵迹叠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工匠精湛的制版技术,后来,西方学者发现西方工匠的铜板原版还不如中国工匠的木板细致,漂亮。当时中国老百姓对于这个外来的宗教,是半信半疑的,但他们很喜欢这种绣像插图的圣经,对于他们,这部圣经就同当时流

    3、行的绣像小说一样有趣、好看。这也许是中外文化一艺术交流的例证。 由于中国印刷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也受益得到发展,比如中国民间流行的年画艺术,苏州地区的年画制作也发展成为一时流行的民间工艺。根据历史纪录,在17世纪中后期,苏州的年画和江苏桃花坞的民间木板水印画已经达到了很成熟的地步,而且年产量不断提高。到了1 8世纪初期,开始行销西南、西北各省和印度、缅甸、东南亚一些国家,此后,又流传到地中海地区国家和西欧各国。1688年,西欧有些商人已经开始到苏州桃花坞来订购木板印刷画他们已经开始自己设计图像和图形,邀请中国工匠制版印刷。1700年,江苏省都市扬州已经崛起为文化中心。 不但模板印刷艺

    4、术品即版画得到了发展,作为丝绸之乡的苏州,苏绣也成为西洋人喜爱的商品。早在宋朝,苏州就成为著名的丝绸之都,到了1 7世纪,苏州城里,机房鳞次。夫络妻织,刺绣盛行。于是。苏绣也逐渐由日用品发展成为艺术品一观赏品。到了18世纪初期,苏绣已经成为西方阔人、贵族乃至皇室贵胄喜爱的东西,西欧的贵族们开始自己设计图案,然后拿到中国,邀请中国绣女和工匠织绣。笔者曾经到过西欧的王室中,看到了当时皇室人员包括王公,贵族们当时穿的华贵的服装,很多是苏州出产的锦缎和苏绣制成的。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内就有18世纪英国皇室贵族用中国绸缎制作的华贵的服饰。根据当前市场估价,一件女人的绣袍,价格大约在100万英镑以上。 从一

    5、幅1734年由苏州桃花坞印制的苏州城市图,我们可以看到苏州作为文化中心的繁华情形。 二、瓷都杭州的贡献:17-18世纪 从明朝初期开始,景德镇就成了瓷都,由此开始中外陶瓷艺术的交流。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元朝末期,西方人就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的瓷器。在英语中,“中国”一词为CHINA,同瓷器是一个词,瓷器为china,这说明瓷器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1 995年,在中国南海,荷兰人打捞了一支沉没在深海海底的船只,从这条沉船里面,荷兰人发现了大约100万个中国的青花瓷器,是荷兰商人从中国杭州购买的景德镇出产的瓷器。有趣的是,这些瓷器上的图案、花式、花纹饰,大多是由荷兰和西欧的艺术家设计的,其中还有

    6、不少西方独特的纹饰,花样,例如基督教宗教题材、洋妇人、贵族人物等。图案中除了中国的花、鸟、虫、鱼、田园风景之外,还有中国的神话传说。 作为丝绸之路的中方起点,都市杭州很早就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 7世纪时更为突出。根据统计,当时杭州出口的丝绸和纺织品等占西方市场的30以上,在罗马,中国丝绸的价格一直攀升,市场一码丝绸的价钱是从杭州购买时的5-8陪。此外,西欧一些国家的贵族和阔商也雇佣本国的艺术家一设计师,在自己国内先设计好花样,然后到杭州雇佣中国丝工,纺织生产。当然,由外国人设计的花样,所纺织的丝绸。也在中国市场内获得利润,当时杭州丝绸成为市场的最抢手货。 三、广东的繁盛:

    7、1750-191 1 广东地处中国南部,地大物博,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地区,17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一西方国际贸易增大,广东也发达兴旺,而繁荣起来,不久就成为中外文化一艺术交流的中心。 由于中国的开放政策,广东特别是都是广州的文化一艺术,在17世纪末期到18世纪初,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发达地区了。根据当时历史纪录,仅仅在广州一市就有大约2000多画家。从绘画风格来看,当时广东的绘画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传统形式的中国绘画即传统国画这是后来成为“岭南画派”的基础:第二种,是从西欧介绍进来的西洋绘画风格,在17世纪初,中国的两广地区即广东、广西两省,是西洋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比较流行的区域,这也成为

    8、后来太平天国运动在这里会兴起的原因之一。从16世纪中叶开始,西方传教士就不断来这里进行传教活动,这些外国传教士也把宗教的绘画连同圣经带到了中国,而后,又用中国木板印刷大量印制发行。这样,西洋的版画也就介绍到中国。在这时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西洋宗教介绍进来之后,就和中国传统宗教发生了融合,中国传统宗教的图像和符号也就被引入到西洋宗教之中,一些广东画家就以中国佛教中的佛祖和观音菩萨来绘画天主和圣母,笔者就收藏了几幅宗教绘画作品。例如,有一幅画中的圣母被描绘成为中国佛教中的送子观音菩萨很好看也很巧妙。在广东出现的这一批画家,虽然不是主流,但毕竟是中西方文化一艺术交流的产物。第三种,是一些移民画

    9、家。当时广州还有一些从海外包括澳门等地移民来的画家。有些来自东南亚国家,也有来自日本、朝鲜的画家。他们虽然势力不大,影响甚微,但也是存在的。 英国艺术史学者柯莱格?可隆斯)CraigClunas)提出:“最被大家认同的就是,当欧洲的制作和绘制的大量的画作被带到中国南方重镇广州并作为模式一图案样式被介绍给瓷都景德镇工业以及为了吸引外国顾客而大量生产时,虽然早在16世纪,外国商人就开始这样做了,而到了1 7世纪,此风越来越旺。而由外国人设计图案、图形再由中国工匠烧制的瓷器也越来越多,成为广东地区最大的出口货物之一。” 1 749年,一位名叫威廉?霍伽思)WilliamHogarth)的英国艺术家、

    10、设计师,出版了一部题名为海港之门)The Gate of Calais)的专著,书中有大约200多幅印刷的图像、图形和图案,是彩色印刷的即中国式的手工印制的。根据英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沙里文博士的分析,该书是为向中国景德镇订购彩色瓷器而用的,即以这些英国人设计的图像,图像和图案,交给中国工匠并叫他们按图绘制,烧制而用的。他还指出,霍伽思是为当时英国伦敦著名的伦波尔德家族(Rumbold FamiIy)所用的家用瓷器所设计的。现存在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美术馆的一个珐琅彩瓷碗就是按照霍伽思的图样而烧制成的。目前,英国伦敦戴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搜藏的瓷器中,就有几个由英国人设计,中国工匠烧制的五彩

    11、、斗彩和珐琅彩的瓷器作品,可以看出这种中外文化交流所产生的杰作。 此外,从制作陶瓷的工艺技术来说,在此间,西洋的一些制瓷技术,特别是烧釉技术也从西洋引入到中国。据中国学者马未都先生指出,中国后来出现的珐琅彩一烧瓷上釉色的技术,就是从法国或西欧流传到中国的。 除了陶瓷艺术之外,中国独特的民间版画艺术,特别是木板彩色印刷画也吸引了西方的商人们,他们从中也看到了商机。从17世纪开始,在木板版画领域中,也出现了由外国人出图像、图形和图案,再由中国工匠大量印制的情况。除了为了传教目的之外,大量的这样风格的版画也开始在中国国内流行。有趣的是,在这时传统的中国国画艺术也红火起来,不少西洋商人订购中国国画的木板印制品,然后装裱,再出口到国外特别是英国和西欧等国,其实不是这些外国人欣赏中国的国画艺术,他们几乎一点不懂,他们购买这样的国画印刷品,是当成糊墙纸的,这就是“护墙纸画”(Wall pape rpaintings)。香港学者、艺术史学家万青力先生对于这类画作有过研究,笔者也曾经在美国费城的美术馆和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内看到了这样的糊墙纸画,从笔者观看来说,水平是不错的。


    注意事项

    本文(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史研究近代部分17501911.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