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说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 资源ID:13181228       资源大小:383.5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说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强和改善擂鼓墩古墓群的文物保护工作,确保擂鼓墩古墓群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按照文物保护的国内法律法规及相关国际准则,制定擂鼓墩古墓群文物保护措施,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1.3. 规划依据说明本规划的编制依据分为“国家法律、法规与文件”,“地方法规、文件与相关规划”,“国际宪章、公约与文件”和“相关档案、研究成果资料”四部分:“国家法律、法规与文件”包括国家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技术规定和相关文件,以及涉及的相关国家法律;“地方法规、文件与相关规划”

    2、包括地方关于文物保护的法规、技术规定和相关文件,以及遗址所在地的城市总体规划;“国际宪章、公约与文件”包括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性的国际、国内文件;“相关档案、研究成果资料”包括擂鼓墩古墓群的考古报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以及擂鼓墩古墓群考古研究相关资料。1.4. 成果形式及使用范围根据国家文物局制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本规划的成果包括四个部分: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一起作为擂鼓墩古墓群保护的指导性文件。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的补充和解释。本规划适用于约1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的

    3、文物保护与展示、考古发掘、土地利用、建设工程和选址布局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凡在此范围内的任何修缮、拆迁、扩建和新建项目,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和要求。2. 擂鼓墩古墓群概况2.1. 区位擂鼓墩古墓群地处湖北省随州市区西北擂鼓墩大道以西的岗地上,东经113L19M113L21M,北纬31L43M31L45M,东南距武汉市约138公里。随州市境内有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和随岳高速公路(在建)通过,交通便捷。2.2. 自然环境(1)地形地貌随州市地势由南北逐渐向中部微缓倾斜,其北部为淮阳山脉西段桐柏山,西南为大洪山(即涢山),中部为海拔百米以下的丘陵坡地。擂鼓墩古墓群即位于中部丘陵地带,桐柏山地东南边缘

    4、,南倚涢水,东临水。擂鼓墩古墓群所处区域为近南北走向的系列垄岗,包括东、西团坡、吴家塆、擂鼓墩、庙凹坡、吕家塝、王家塆和蔡家岗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75102米,整个遗址区比周围平地高出约20米。吕家塝团坡一线以东、庙凹坡吴家塆一线以南分别是水与涢水形成的冲击平原。(2)地质本区大地构造属于秦岭褶皱系的南襄断坳区,前白垩纪地层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强烈。而白垩纪地层构造简单,为向南面缓倾的单斜岩层,断裂不发育。区内裂隙少而短,岩砂细而密。擂鼓墩古墓群内分布的地层为白垩系上统胡岗组砂岩,上更新统残坡积和坡洪积粘性土,以及近代人工堆积等。白垩系上统胡岗组砂岩,岩性以紫红色、粉红色厚层中细粒砂

    5、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含砾砂岩及少量薄层砂层泥岩。这样的地层有利于墓穴开凿,穴壁坚固。岩层之上堆积有厚薄不等的上更新世黄、褐色粘土。(3)水文流经擂鼓墩古墓群的主要河流有涢水、水,均为山溪性常流河。涢水发源于大洪山北麓,从擂鼓墩古墓群南侧流过,平均流量37立方米秒,流速3米秒。水为涢水支流,发源于桐柏山南麓,流经擂鼓墩古墓群东侧。二水于擂鼓墩古墓群东南汇合。遗址区地下水主要是第四系孔隙水和白垩系砂岩孔隙裂隙水,厚约19米不等。这两类水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共同组成遗址区内的浅层潜水,且地下水埋藏较浅,最浅处埋深小于0.5米。遗址区地下水的补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主要依靠大气降水;上世纪六十

    6、年代以后,遗址区范围内人类活动加剧,除大气降水外还有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水。由于曾侯乙墓处在具有一定透水性的风化岩层中,且墓坑大部分低于地下水位,大气降水虽不能直接进入,但在墓坑周围木炭吸水饱和后仍能不断渗入墓室内,直至与地下水位持平。(4)气候随州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4;1月份最冷,月均气温2,最低气温16.3;7、8月份最热,月均气温28.1,最高气温41.1。年平均降雨日175天,降雨量1064.1毫米,最低665毫米,最高1170毫米;以7、8、9月降雨量最大,占全年66左右,10、11、12月降雨量最小,占全年9;7月时见暴雨,最大

    7、日降雨量214.6毫米。全年无霜期245天;降雪日约9天,积雪日612天。全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频率12;最小风向为西南风,频率1。2.3. 历史沿革随州历史悠久,上古即为神农烈山氏部落所居,春秋时域内有随、唐、厉(赖)等姬姓诸侯国,楚灭厉、唐,战国中期灭随,秦代以后建制为随县、随州等不一,民国为随县,1979年11月,设立随州市(县级),次年7月,县市分设建制;1983年8月,国务院决定随县并入随州市,为省辖县级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地级市,辖曾都区、广水市(县级)。随州历史上是周代姬姓诸侯随国的封地,而随州境内的曾国不见于史籍。但是出土文物则支持了曾国的存在,却没有发现一件随器

    8、。根据擂鼓墩古墓群考古勘探、部分墓葬的试掘、发掘情况判断,擂鼓墩古墓群是曾国王陵区。由于没有更多史料支持,在擂鼓墩古墓群的研究过程中,曾、随关系成为一个长期讨论、悬而未决的课题。目前,学术界赞成“曾”即“随”者占多数。2001年,湖北省随州市文物部门对随州市擂鼓墩古墓群地区进行遥感测量,发现市郊曾都区安居镇一带有土城遗址。遗址位于安居镇区西北角的王楼村,这一城址约建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废弃于汉代,与现已发现的齐鲁古国都城相似。内城南北约190米,东西宽170米,城墙东、北、西三面保存较好,墙基宽约10米,从地表上能看出一定的轮廓;城内有厚薄不等的文化层和大量陶器碎片;内城四周有护城河遗址,外城大

    9、都已毁弃,只在距内城西北方向一公里处发现有多处夯土,专家判断为外城墙遗址。经专家论证初步认定土城遗址为周代随国古都城(曾都)遗址。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擂鼓墩古墓群是存在于曾都附近的曾国王陵区的结论。2.4. 考古调查、发掘历史1977年底1978年初,解放军武汉空军后勤部雷达修理所在扩建营房的施工过程中,于东团坡工地内初步发现、确认了特大型古墓的存在;1978年3月,东团坡发现的特大型古墓被正式编号为擂鼓墩一号墓,并于同年5月7月进行了发掘,发掘结果表明这是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木椁竖穴墓,根据墓主身份,将之命名为“曾侯乙墓”;1981年7月,在曾侯乙墓以西100米处的西团坡又发现了团坡墓地M2,

    10、并于同年8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1983年在吴家塆擂鼓墩砖瓦厂发掘了30座中、小型墓葬;1997年国家文物局拔专款10万元做擂鼓墩古墓群总体保护规划,省市考古工作队在以曾侯乙墓为中心的1.5平方公里内,经过考古调查、勘探,发现了庙凹坡、王家包、蔡家包、吕家塝、王家塆等五处墓地,新发现大、中、小型古墓葬100余座,并试掘了蔡家包1号墓(蔡M1)。1999年1月,抢救性发掘清理了曾侯乙墓5座陪葬坑。2.5. 保护等级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擂鼓墩古墓群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 遗存类别古墓葬群。2.7. 遗存年代战国时期。2.8. 遗存规模擂鼓墩古墓群分布在东至顾家塆、南至擂鼓墩中学

    11、和曾都一中、北至蔡家岗、西至庙凹坡的岗地上,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2.9. 遗存内容和布局经过近三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目前已发现大、中、小型各类古墓葬共100余座,已发掘其中的30余座。墓葬可分为带封土的墓葬(以下简称冢墓)和不带封土的墓葬。其中冢墓的分布基本上是一墓占据一处岗地的制高点,彼此独立,自成一体。有的冢墓附近或分布有中小墓葬,但与冢墓之间在布局上并无直接关系。依照山岗自然地势,可将擂鼓墩古墓群划分成8处墓地,分别为团坡墓地、擂鼓墩墓地、吴家塆墓地、庙凹坡墓地、吕家塝墓地、王家塆墓地、蔡家包墓地和王家包墓地。1团坡墓地位于东团坡和西团坡

    12、,解放军空军军械修理厂和空军雷达学院军通系院内。东团坡和西团坡两条小岗地并列分布,其原生堆积主要为砂岩。东团坡长约600米,除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外,坡地上还发现有零星岩坑墓,在其中一座墓葬中钻探出黄、红色彩绘陶簠残片,故知此墓年代不早于战国中期。东团坡南部是一高丘,经勘探,发现了两座东汉时期砖室墓,其中一座带有近5米长的土坑墓道,规模较大。此圆丘断面上常见绳纹、几何形残墓砖,估计原有不少汉墓。1999年1月,在曾侯乙墓之西又发现一排5个陪葬坑。西团坡较东团坡矮小,南北长约250米,除团坡墓地M2外,在其南50米及200米处发现有18座小型岩坑墓,部分墓中有鼎、罐、豆等随葬器物。由于该墓地

    13、所在的区域地表上大部分覆盖着现代建筑,无法进行勘探,目前已知在岗地以西分布有战国时期小型墓葬,在整个岗地还零星分布有汉代墓葬。(1)团坡墓地M1(曾侯乙墓)位于东团坡,解放军空军军械修理厂内。此墓为战国早期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规模庞大,形制特殊。坑口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面积220平方米,墓室深13米以上(现残存墓口最高处距坑底11米)。坑内构建巨型木椁,由171根巨型长条方木垒成,椁室东西长19.7米,南北宽15.72米,总面积略小于墓坑,使用成材木料达378.63立方米。经检测,木料全部为梓木。全墓分为四个椁室:东室、中室、西室、北室。东室、中室最大,北室最小。四

    14、椁室底部有门洞相通,门均呈方形。墓内共出土木棺24具,随葬物品15404件,其中包括国宝级文物9件(套)。器物铭文证明墓主为曾国国君“乙”。(2)团坡墓地M2位于西团坡空军雷达学院军通系院内,距曾侯乙墓102米。该墓为岩坑竖穴木椁墓,墓圹建在红砂岩上,正东西方向。发现时封土已被平去,残存墓口近似方形,长7.3米、宽6.9米,墓壁不甚规整,墓室残深1.4米,墓底为正方形,边长6.2米。墓内填原坑红砂土,墓底有20厘米厚的青膏泥。墓内棺椁均已腐烂,仅见残痕,结构已难以辨认。木椁痕南北宽约5.47米、东西长约5.74米。木椁底板朽痕之下,南北两端挖有宽约30厘米、深约20厘米的沟槽,槽内均留有一根枕木的痕迹。木椁内北部偏西有棺痕,东西向,长约3.3米,宽约2米,这具棺较大,推测应有外棺。墓底的西南角有一具小棺痕迹,残长约2米、宽约0.70.8米,应为一具陪葬棺。墓


    注意事项

    本文(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说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