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体远近不同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发散程度不同;已经有了通过观察实验得结论的能力,能利用实验发现,发散程度不同的光线被会聚的难易程度不同,厚薄不同的凸透镜的折光能力不同。也就是说,理解本节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同学们能够自己探究得到本节的两个重点问题对学说的分析能力要求极高,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分层完成 【教学设计思想】 我们认为,作为光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的一节课,肤浅潦草的对待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全面理解教材,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合理编排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自己从光学的角度认识眼睛及视力矫正,并实现本节课的能力价值和教育功能。所以,我们让学生在上节课后,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现象中的原因为载体
2、,弄清了:厚薄不同的凸透镜的折光能力不同。使课本图中隐含的光学道理显性化,为分析本节内容打下基础。课上在学生回忆眼睛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后,重点引导学生经历了两次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渗透科学 2 探究的目标,深入浅出的达到了较高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方式多样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基本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2)明白正常眼通过调节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光学原理; (3)明白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配戴眼镜能进行矫正的光学原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在
3、凸透镜成像和眼睛的对比中,认识物理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形成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正常眼通过调节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光学原理; 2、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配戴眼镜能进行矫正的光学原理。【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水透镜,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凹透镜,光屏,火柴,废物杯。 【教学结构图】 【教学程序设计】 3 一、汇报课前探究结果,认识三条光学道理,为后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师:上一节课我们做了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知道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发现对于同一个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近,像距越远;对于不同的凸透镜而言,即使物距相同,像距也会不同。我给同学
4、们布置的课外探究任务是,试着探究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哪一组愿意给大家讲讲你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生1:为什么同一个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近,像距越远? 根据点光源的发光特点,画图说明:物体远时射向凸透镜的光线张角小、近时张角大,即:物体越近,进入凸透镜的光线越发散。 实验演示:让发散程度不同的光线进入同一个凸透镜,结果光线越发散,会聚点越远。 结论:物体越近,光线越发散,越不容易会聚,会聚点越远,即:对于同一个凸透镜,物距越近,像距越远。 生2:为什么不同的凸透镜成像时,即使物距相同像距也不同?让发散程度相同的光线射向不同的凸透镜,发现凸透镜越凸,会聚点就越近。凸透镜越凸,会聚能力越强。对于不同
5、的凸透镜而言,物距相同时,像距会不同。 设计意图:将课本图中隐含的知识提取出来,作为上节知识的深化,安排学生探究,为学生自己分析本节问题、主动获取知识铺路搭桥。 二、眼睛的构造和人眼视物的基本道理 师:其实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可广泛了,你身上有一个重要器官就用到了它,它是什么呢?(眼睛)今天我们来学习眼睛与视力矫正。 (出示眼睛的结构图)生物课上你已学过了眼睛的构造,你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你知道眼睛看清物体的光学道理是什么? 生:回忆、交流认识了:晶状体、视网膜、玻璃体、视神经、瞳孔、角膜、睫状体及其作用。认识了眼睛视物和凸透镜成像实验很相似,物体相当于实验中的蜡烛,晶状体相当
6、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在视网膜上成 4 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神经把像传递给大脑,大脑处理后我们就看到正立的物体了。回顾生物课上学过的内容,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使同学们对本节课产生熟悉感,用轻松的心态进入学习。 三、正常眼的调节作用 1、提出问题 师:正常人的眼睛既能看清远处的山,又能看清近处的字,这说明眼睛能把远处的山和近处的字都成像在焦点附近的视网膜上,这与上一节我们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的情景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比较眼睛视物与凸透镜成像的不同发现: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物距变化,像距一定变化,正常眼能把远近不同的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上,从而提出既然眼睛也是一个凸透镜为什么它成像时物
7、距变化像距不变呢?正常眼为什么能把远近不同的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上?渗透“比较两种现象的不同特点提出问题”的目标要求。 2、科学猜想 师:在同学们回答出眼睛有调节作用时,教师马上追问:眼睛是怎样调节的?并出示图1中的三组光线,用它们代表远近不同物体发出的光线,假设中间的这组刚好能成像在视网膜上,那么远了会成像在哪里?近了呢?让 学生依据前面的探究结论猜一猜,眼睛该怎样调节让它们也能成像在视网膜上? 图1 5 生:讨论、分析、提出猜想:远处光线平行易会聚,晶状体变扁平些,会聚能力变弱些;近处光线发散难会聚,晶状体就变凸,会聚能力变强些,从而都成像在视网膜上。让同学们利用前面的结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
8、的看法,渗透“依据知识进行猜想”的目标要求。 3、实验验证 教师出示、介绍水透镜,学生用蜡烛作为被观察的物体,改变物距,通过抽水和注水改变水透镜的凸起程度,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验证猜想是正确的。让学生自己实验,验证猜想是正确的,感受成功的快乐,在认识眼睛是一个会改变焦距的凸透镜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四、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1、近视眼的成因 师: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提出新的问题:可是眼睛的调节能力是会变化的,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物体,睫状体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晶状体就会变凸,就容易得近视眼。近视眼的同学,你们看东西时哪清哪不清?为什么呢?根据经验知道:近处能看清远处看不清。利用前面
9、的三条结论讨论分析得出:近视眼的晶状体凸,会聚能力强,能把近处较发散、难会聚的光线刚好会聚到视网膜上。远处光线较平行、容易会聚的光线当然就会聚在视网膜前了。 2、近视眼矫正办法的猜想 师:进一步追问: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凸,这不能改变了;而来自远处物体光线的发散程度也不能改变了,要让近视眼也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该怎么办呢?其中的道理是什么?配戴凹透镜,让远处的光线发散一下再进入人眼,使像点向后移,成像在视网膜上。进一步渗透“依据知识进行猜想”的目标要求,提高学生的 6 分析能力。 3、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办法的猜想 师:谁能仿照近视眼来说说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办法?年纪大的人,容易得远视眼,远视眼的晶状体
10、扁平,会聚能力比较弱,它把远处容易会聚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使人看清,近处不容易会聚的光线,当然就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所以就看不清近处物体了。应配戴凸透镜,让近处的光线会聚一下再进入人眼,使像点向前移,成像在视网膜上。渗透“对比分析”的思想方法。 师:参与同学们的讨论,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鼓励正确的,纠正错误的,适时引导,进行总结后布置新的学习任务:以上是大家通过理论分析得到的,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在没有经过实验验证之前,这只能算是我们的猜想。下面通过实验来验证。 4、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一个凸透镜当晶状体,另一个镜子当眼镜,蜡烛当被观察的物体,光屏分别承接不戴眼镜和戴眼镜时的像,
11、并记下像的位置,看一看,近视眼(远视眼)戴上凹透镜(凸透镜)能否使像点向后(前)移,改善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各小组先根据研究任务讨论实验该怎么做,然后再动手去做。 实验后汇报交流。经历了分析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提出矫正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过程,完成了探究活动。 五、爱眼小活动 同学们自己统计班上的视力情况,交流视力下降的原因,提出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措施。在活动中认识到青少年近视状况的严重性,受到了爱护眼睛的“自我”教育。 六、小结 从知识、方法、情感三方面总结本课内容。 7 七、作业 .填写下表,总结近视眼和远视眼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症状 产生的原因 成像的位置 矫正的方法 用眼过度 光污染视网膜_配戴_透近视眼只能看清_等 方 镜 物体 肌肉松弛 张力不视网膜_配戴_透远视眼只能看清_足等 方 镜 物体 .到生活中了解,除了戴眼镜还有哪些方法能矫正视力?其中的道理是什么?知识在课堂也在课外,了解生活中矫正视力的其它办法,体会物理知识的巧妙应用,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 由于初二学生刚学物理,学习能力有限,教师引导的还较多,怎样处理好课堂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实效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