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Word格式.docx

    • 资源ID:14133401       资源大小:180.82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Word格式.docx

    1、所得溶液的温度与原来水的温度基本相同所得溶液的温度明显低于原来水的温度所得溶液的温度明显高于原来水的温度实验结论NaCl溶于水后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NH4NO3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降低NaOH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升高实验点拨1.溶解过程中不能用温度计搅拌,应使用玻璃棒搅拌。2.温度计读数时,一定不要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读数。拓展延伸1.浓硫酸溶于水时也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2.生石灰(CaO)放入水中也能放出大量的热,因为CaO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例5】小琪往图3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后,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加入的物质可能是()A.食盐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2、 D.白糖知识点6: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其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2.乳化现象 (1)乳化剂和乳化作用: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做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常用的乳化剂有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等。 (2)乳化作用的应用:用洗涤剂去除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清洗试管内的油污。拓展延伸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常见混合物有溶液和浊液两大体系,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浊液分悬浊液和乳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悬浊液和乳浊

    3、液振荡后都呈浑浊状态,静置后悬浊液中固体会沉淀下来,乳浊液会分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见表3。项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散前被分散物质的状态固、液、气固液分散在溶剂里的粒子分子或离子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外观大多透明且均一浑浊、不均一久置现象稳定,不分层不稳定,沉淀不稳定,分层实例食盐水、蔗糖、水、碘酒泥浆油水混合物相同点都是混合物易错警示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与用洗涤剂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有本质的区别:汽油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汽油能溶解油脂,是溶解原理,形成的是溶液;而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将大的油珠变成无数细小的液滴,是乳化原理,形成的是乳浊液。【例6】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

    4、是()A.用食醋除水垢 B.用稀盐酸除铁锈C.用汽油清洗油渍 D.用洗洁精清洗油污【考点突破】考点1:溶质、溶剂的判断【例1】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考点2: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与物理学科压强知识综合【例2】如图5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可

    5、能是()A.氢氧化钠 B.生石灰 C.浓硫酸 D.硝酸铵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知识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所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判断一种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可在温度和溶剂量不变的条件下,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质不再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

    6、果溶质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1)浓溶液、稀溶液的定义: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对溶液进行分类的,因此两组概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但是,在一定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例1】周末,感到有点饿的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

    7、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1)。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A.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C.凉的糖水底部有剩余的白糖 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知识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1.大多数物质(如KNO3等)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可通过如下方法: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2.极少数物质如Ca(OH)2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需通过如下方法:对于不同溶质的溶液而言,改变溶质、溶剂的量都可以实现上述转变,但改变温度要视具体物质而定,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有极少数固体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

    8、高而减小,因此若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降低温度,若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例2】欲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再加入同种溶质 D.倒出一些溶液知识点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四要素(见表1)。四要素条件标准状态单位内容在一定温度下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g理解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因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则固

    9、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在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人们规定以100 g溶剂为标准,需强调和注意的是:此处100 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溶解度是比较同一条件下某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表示方法,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称其为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是规定标准下的溶质的质量,常用单位“g”来表示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1)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例如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 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处造成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硝酸钾与氯化钠两种溶质的性质不同。20 时KNO3在水中、汽油中的溶解

    10、度相差很大,这是由于溶剂性质不同的原因。(2)外部因素:温度。与溶剂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因为概念已经规定溶剂质量为100 g,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要素“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要素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没有意义,说法也不正确。这也是判断某一有关溶解度说法正确与否的关键。【例3】“1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 g”,它的含义是()A.100 g水中最多溶解80 g硝酸钠B.10时,100 g硝酸钠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钠80 gC.10时,硝酸钠在水中溶解80 g达到饱和状态D.10时,10

    11、0 g水中溶解80 g硝酸钠达到饱和状态知识点4:溶解性与溶解度1.溶解性: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2.固体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见表2)。溶解性难溶微溶可溶易溶20时的溶解度/g10CaCO3Ca(OH)2KClO3KNO31.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2.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溶解度是指20 时物质的溶解度。【例4】20 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3.6 g A物质,则A的溶解性为(

    12、)A.易溶 B.可溶 C.微溶 D.难溶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见表3所示):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举例(如图2所示)(1)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一点表示该溶质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N点表示在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2)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在对应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M点表示在t2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3)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t1时,甲的溶解度为20 g;t3时,甲的溶解度为60 g(4)在曲线上的点表示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在曲线下方的点表示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设A、B点均表示甲的溶液,则A点表示在t3时甲的饱和溶液,而B点表示在t3时甲的不饱和溶液(5)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曲线“陡升型”,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曲线“平缓型”,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曲线“下降型”,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