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简支梁截面抗弯模量计算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

    • 资源ID:14631009       资源大小:1.65M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简支梁截面抗弯模量计算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

    1、四 梁纯弯曲时的强度条件1梁纯弯曲的概念纯弯曲梁的横截面上只有弯矩而没有剪力。Q = 0,M = 常数。2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纯弯曲时的变形特点平面假设:1)变形前为平面变形后仍为平面2)始终垂直与轴线中性层:既不缩短也不伸长(不受压不受拉)。中性层是梁上拉伸区与压缩区的分界面。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变形时横截面是绕中性轴旋转的。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切应力。 由于梁横截面保持平面,所以沿横截面高度方向纵向纤维从缩短到伸长是线性变化的,因此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沿横截面高度方向也是线性分布的。以中性轴为界,凹边是压应力,使梁缩短,凸边是拉应力

    2、,使梁伸长,横截面上同一高度各点的正应力相等,距中性轴最远点有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中性轴上各点正应力为零。梁纯弯曲时正应力计算公式在弹性范围内,经推导可得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任意一点的正应力为 式中, M为作用在该截面上的弯矩(Nmm); y为计算点到中性轴的距离(mm);为横截面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mm4)。在中性轴上 y=0,所以s=0 ;当y=ymax 时,s=smax 。最大正应力产生在离中性轴最远的边缘处, 或_横截面对中性轴z的抗弯截面模量(mm3)计算时, M和y均以绝对值代入,至于弯曲正应力是拉应力还是压应力,则由欲求应力的点处于受拉侧还是受压侧来判断。受拉侧的弯曲正应力为正

    3、,受压侧的为负。弯曲正应力计算式虽然是在纯弯曲的情况下导出的,但对于剪切弯曲的梁,只要其跨度L与横截面高度h之比L/h 5,仍可运用这些公式计算弯曲正应力。3惯性矩和抗弯截面模量简单截面的惯性矩和抗弯截面模量计算公式4梁纯弯曲时的强度条件对于等截面梁,弯矩最大的截面就是危险截面,其上、下边缘各点的弯曲正应力即为最大工作应力,具有最大工作应力的点一般称为危险点。梁的弯曲强度条件是:梁内危险点的工作应力不超过材料的许用应力。 运用梁的弯曲强度条件,可对梁进行强度校核、设计截面和确定许可载荷。例76在例73中的简支梁,若选用D=100mm,d=60mm的空心圆形截面钢制造,已知梁的跨度l=3m,a=

    4、1m,b=2m,集中载荷F=25kN,许用正应力s=200MPa。 不计梁的自重,试校核该梁的强度。五 纯弯曲时梁的正应力在平面弯曲时,工程上近似地认为梁横截面上的弯矩是由截面上的正应力形成的,而剪力则由截面上的切应力所形成。本章将在梁弯曲时的内力分析的基础上,导出梁弯曲时的应力与变形的计算,建立梁的强度和刚度条件。为了研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布规律,取一矩形截面等直梁,在表面画些平行于梁轴线的纵线和垂直干梁轴线的横线。在梁的两端施加一对位于梁纵向对称面内的力偶,梁则发生弯曲。梁任意横截面上的内力只有弯矩而无剪力,这种弯曲称为纯弯曲,这种梁称为纯弯曲梁。通常从变形的几何关系、物理关系和静力平衡

    5、条件三个方面来推导出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公式。1、实验观察梁发生弯曲变形后,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横向线仍是直线且仍与梁的轴线正交,只是相互倾斜了一个角度2、纵向线(包括轴线)都变成了弧线。3、梁横截面的宽度发生了微小变形,根据上述现象,可对梁的变形提出如下假设: 平面假设:梁弯曲变形时,其横截面仍保持平面,且绕某轴转过了一个微小的角度。 单向受力假设:设梁由无数纵向纤维组成,则这些纤维处于单向受拉或单向受压状态。可以看出,梁下部的纵向纤维受拉伸长,上部的纵向纤维受压缩短,其间必有一层纤维既不伸长也木缩短,这层纤维称为中性层。中性层和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即图中的Z轴。梁的横截面绕

    6、Z轴转动一个微小角度。2、变形的几何关系图中梁的两个横截面之间距离为dx,变形后中性层纤维长度仍为dx且dx=d。距中性层为y的某一纵向纤维的线应变为:即梁内任一纵向纤维的线应变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y成正比。 3、变形的物理关系由单向受力假设,当正应力不超过材料的比例极限时,将虎克定律代入上式,得:可见矩形截面梁在纯弯曲时的正应力的分布有如下特点: 中性轴上的线应变为零,所以其正应力亦为零。 到中性轴距离相等的各点,其线应变相等。根据虎克定律,它们的正应力也相等。 在图示的受力情况下,中性轴上部各点正应力为负值,中性轴下部各点正应力为正值。 正应力沿y轴线性分布。最大正应力(绝对值)在离中性轴最

    7、4、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5、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切应力。由于梁横截面保持平面,所以沿横截面高度方向纵向纤维从缩短到伸长是线性变化的,因此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沿横截面高度方向也是线性分布的。 以中性轴为界,凹边是压应力,使梁缩短,凸边是拉应力,使梁伸长,横截面上同一高度各点的正应力相等,距中性轴最远点有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中性轴上各点正应力为零。6、梁纯弯曲时正应力计算公式在弹性范围内,经推导可得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任意一点的正应力为 I为横截面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mm4)。 在中性轴上 y=0,所以s=0 ; 或 _横截面对中性轴z的抗弯截面模量mm3) 计算时, M和

    8、y均以绝对值代入,至于弯曲正应力是拉应力还是压应力,则由欲求应力的点处于受拉侧还是受压侧来判断。 弯曲正应力计算式虽然是在纯弯曲的情况下导出的,但对于剪切弯曲的梁,只要其跨度L与横截面高度h之比L/h 5,仍可运用这些公式计算弯曲正应力。惯性矩和抗弯截面模量梁纯弯曲时的强度条件六梁纯弯曲时的强度条件梁纯弯曲的概念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1梁纯弯曲时的变形特点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2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3梁纯弯曲时正应力计算公式_横截面对中性轴z的抗弯截面模量(mm3)七 提高梁强度的主要措施 提高梁强度的主要措施是:1)降低弯矩M的数值 2)增大抗弯截面模量Wz的数值降低最大弯

    9、矩Mmax数值的措施1)合理安排梁的支承最大弯矩,只为前者的五分之一。2)合理布置载荷2、合理选择梁的截面 合理的截面应该是:用最小的截面面积(即用材料少),得到大的抗弯截面模量Wz1)形状和面积相同的截面,采用不同的放置方式,则Wz值可能不相同 竖放时(左)抗弯截面模量大,承载能力强,不易弯曲; 平放时(右),抗弯截面模量小,承载能力差,易弯曲。 工字钢、槽钢等梁放置方式不同其抗弯截面模量也不同,承载能力不同。2)面积相等而形状不同的截面,其抗弯截面模量Wz值不相同 材料远离中性轴的截面(如圆环形、工字形等)比较经济合理。 对于矩形截面,则可把中性轴附近的材料移置到上、下边缘处而形成工字形截面。 工程中的吊车梁、桥梁常采用工字形、槽形或箱形截面,房屋建筑中的楼板采用空心圆孔板。3)截面形状应与材料特性相适应 对抗拉和抗压强度相等的塑性材料,宜采用中性轴对称的截面,如圆形、矩形、工字形等。对抗拉强度小于抗压强度的脆性材料,宜采用中性轴偏向受拉一侧


    注意事项

    本文(简支梁截面抗弯模量计算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