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摘要: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有其成为经典之处一一精神瑰宝。我们需要去阅读经典重读经典。笔者喜欢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早已深深被马克思、恩格斯那深遂而严谨的洞察力,博大而精深的思想所震撼,对两位伟大革命导师的敬仰只能说是越来越强。与此同时,感到欣慰的是,本学期开设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这门课程, 在对学生授课和交流下,使笔者更加系统而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笔者试图将所学著作之体会与理解感悟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此后出现 简称提纲)进行一个解读。提纲的解读主要涉及提纲的写作背景、主要思想、经典段落语句的展开以及意义(包括当时、现代、及思想政治专业 的意义)。以此来重新
2、梳理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继续领略伟 人的风采。以下是对提纲所涉及内容的几点看法,因认识能力有限,不妥之处再所难免,敬请读者加以斧正。关键词:物质 意识 实践 真理1 背景1.1 时代背景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到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已在欧美一些国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获得奇迹般的提高。社会化大生产使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同时这种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使社
3、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随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相继爆发,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 这就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1.2 思想背景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7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3在思想领域方面上,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瓦解之后,费尔巴哈重 新恢复了唯物主义哲学的权威,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是,费尔巴哈不了 解实践活动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脱离了社会实践活动抽象理解人的本质、 以及在宗教观
4、上的不彻底。是“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2。同样,哲学经过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固化下,经院哲学家们把哲学套进了书斋里,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和宗教服务。为了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变成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3 现实背景1845 年 2 月 5 日,马克思被驱逐来到了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马克思用大量的时间从事理论研究,“当我们 1845 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再次会面时,马克思已经从上述基本原理出发大致完成了发挥他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于 是我们就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些新观点了”3。在此之前,马克思一直从事政治学方面的研究,写了巴黎手稿,他的研究
5、只有一个目的, 就是阐明一种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在人们实践基础上的新的世 界观。在 1844 年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主义思想的影响做了清算,马克思准备队费尔巴哈的影响做一次彻底的批判,因而写作提纲。2 物质与意识2.1 意识的能动性“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4。但是,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一一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一一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 地发展
6、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5。在这里, 马克思一方面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没有把客观世界当做实践的对象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41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19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72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来理解,仅仅只是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看作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同时把实践从人的认识过程中排斥出去,只
7、看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一面,没有看到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一面,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能动反映物质世界的复杂过程片面化、简单化、直观化;另一方面揭示了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歪曲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精神的能动性无限地夸大了,把意识看作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创造物质世界的能动性主体。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其本质在于不了解实践的本质、实践活动的意义。2.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派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但是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能动的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体现出来的。集中表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意识具有目的
8、性和计划性;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我们应当坚定物质决定意识,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人生。3 实践与真理3.1 实践的本质什么是实践?卢梭在筹办德法年鉴时曾向费尔巴哈提问: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实践。他们的区别存在的问题。费尔巴哈说:“暂时只在一个人头脑的 东西就是理论,而在许多人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就是实践。”很明显,费尔巴哈 没有分清实践的本质,与理论混为一谈。把人的活动理解为仅仅是一种理论或 认识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把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经商某利或利己主义的活动。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
9、,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6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毛泽东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7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实践是社会的历史6 列宁全集第 5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83 页。7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77 页。的活动。总之,实践的本质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3.2 真理的本质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旧唯物
10、主义由于不了解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把这种“符合”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的结果。对 认识的真理性的理解是形而上学的。认识的直接目的是获取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 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 质属性的它的客观性。3.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心主义从主观方面去寻找真理的标准,把某种主观的东西当做真理的标准,属于主观真理标准论,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从而无法根本上怀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旧唯物主义上,费尔巴哈认为,真理的标准有两个:第一,是感性的直观,认为真理性、感
11、性、现实性是一回事;第二,意见一致是真理的标准。费尔巴哈离开了社会实践谈真理标准。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只有从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的统一中去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才能真正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 环境、教育与人4.1 环境决定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论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他认为希腊民族兼有两 种优良品德,主要是因为希腊处于寒冷与炎热的北南气候之间的自然环境所致。到 18
12、世纪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 用,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19 世纪,德国的拉采尔继承和发挥了上面二人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命运皆决定于地理环境 的理论。1819 世纪的旧唯物主义和空想者,他们信奉“环境决定论”认为有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5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4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环境变了,人才改变,环境没变,人也不会变。4.2 教育万能论教育万能论是 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论点,他否认先天
13、观念,认为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教育万能论”者十 分强调教育的作用,把教育看成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及。洛克认为,儿童的心 灵就像一块光洁的黑板一样,每个人都是如此,至于成年人中有好人、有坏人, 有有用的人、有无用的人,这些差异都是由于受到不同教育的结果,费尔巴哈 也是如此。4.3 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马克思认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理解为革命的实践。”9“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者们片面夸大了
14、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没有看到无论是环境还是教育,其来源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果而产生的,其实质就是忽视了实践去谈环境和教育,这样的观点就会把社会成员分立成先知先觉者和无知群氓。人不能自由地选择他们出生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但是, 人在环境和教育面前不是消极的接受驱奴,而是能够通过积极实践去能动的改变环境和教育。对待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过分夸大而走极端,应该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将其二者统一起来,客观公正地看待。5 人与社会5.1 人的本质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15、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显然是错误的。社会是人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本质属性。“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建立在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在共同生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5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5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5产活动中做结成的相互关系,如:政治、宗教、法律、伦理等各种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从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没有从人与实践活动的统一中去探讨人 的本质问题。因此,也就孤立地抽象地,而不是具体的历史地来考察人的本质, 同样也就无法用社会属性去说明人的本质,而仅仅只是用自然属性去说明。5.2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11。人是“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和“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的统一体。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生存;人的存在和发展收到社会的制约。社会也总是人的社会,由无数的个体所组成,离开了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人在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