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城规试题复习Word下载.docx

    • 资源ID:16350005       资源大小:302.33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城规试题复习Word下载.docx

    1、代征绿化用地:位于铁路、河涌两侧,每侧规划控制宽度不大于20米的本侧防护绿地代征全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附件“规划设计条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表3.2中的项目提出规划控制要求,具体指标参阅增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建性详细规划篇相关内容。1 用地概况:用地单位、用地性质、用地位置用地面积(净用地面积)、2 经济技术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总建筑面积、人口密度3 规划建筑设计要求:建筑高度、建筑退让、建筑间距、建筑退缩道路、河涌等要求、4 公建配套要求5 绿化规划要求: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防护绿地设置要求、古树名木保护要求、绿地设置位置及要求6 交通规划要求:地块至城市道路相关参数、

    2、交通出入口方位要求、配套停车场(库)要求7 专项规划要求:文物、公安消防、环保、卫生、防洪排涝、电力、交通、地质灾害等要求、竖向规划要求8 规划方案布局及城市景观要求N邻里单位: 人类进入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Neighbood Unit)提出邻里单位的住宅区概念,概念提出: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目的:建立花园式住区原则: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设。2 保证充分的绿地、日照、通风、庭院。3设置日常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设一所小学,形成邻里中心。4 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特色,建筑自由布局。5 邻里单位一般规模为5000-6000千人

    3、,65公顷左右占地,步行距离约400米(居住区3000050000人; 小区7000-15000人; 组团1000-3000人)6 邻里单位布局结构影响至今。N街坊: 将住宅沿城市道路有疏密的布置,降低了建筑密度,留出一些空地可以绿化,形成室外活动场地,并设置托幼和服务中心。1 适应街道狭小的步行社会和对里弄结构的改造。2 封闭的社会意识和地缘性人际关系的适应3街坊内没有车的穿越。4 集中紧凑的住宅群有利于节约用地 5道路网密度大N居住小区(前苏联提出小区/英国提出新村): 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

    4、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在邻里单位和街坊的应用和实践总结之后,一种对前种规划组织结构的改良形式出现-居住小区,其成为组织城市生活结构的基本单元。1 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和自然界限划分。2 以小学规模为下限,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为上限确定小区人口规模。 配置相应的托幼及服务设施。3 设置室外绿地和公共活动场地。4住宅组群的灵活布置,层数为低多层。5 小区规模一般为0.7-1.5万人,由3-5个组团组成。6 城市车辆不进入小区。N 居住区的内容1选择用地位置、范围2确定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3确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

    5、4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布置形式5确定公共绿地、室外活动场地的数量、分布、布置形式6确定道路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7确定有关市政工程规划设计方案8确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N居住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北京恩济里小区N用地构成、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1 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周遍合理间距内的用地的总称。含住宅间绿地和住宅间小路

    6、。R11R21R31R41.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地、绿地、停车场等。含教育医疗-商业-市政行政-.3 道路用地R03:(参P84、P365)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 3.1 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3.2 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3.3 组团(级):路

    7、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3.4 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4 公共绿地R04: (参P84、P365)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户外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休闲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N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1 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800-1000米,小区400-500米,组团150-200米。2 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城市干道合理间距600-1000米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街道办事处3-5万人N 居住区规划的组织原则11需求原则 生理-安全-交往-自尊 -自我2适居原则 卫生-安全-方便舒适

    8、3识别与归属原则识别性:不同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特征(方与圆-归属感:人的领域意识及心理可及性(场所一个界定空间-)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求,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可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因素。场所:指特定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场所不仅是一种空间,它承载的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意义。特征:是事物的一种个性意义,考虑的要素有建筑风格、空间尺度、绿化配置、街道线形、空间格局、环境氛围-。4文化与活力原则营造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社区文明的重要条件。通过设施建设营造认同、参与、交往、肯定的居住氛围5生态原则 5.1 屋顶绿化系统5.2 窗墙温系统5.3 屋顶雨水收集系统5.4

    9、分质水系统5.5 排水系统(分质排水、循环利用)5.6 太阳能供热系统5.7 自然降温、通风系统5.8 交通系统6共享原则保证社区全体居民公平、共享社区的共同资源。公共绿地、景观-社区公建停车场库- 7公共参与原则社区管理、社区发展决策、社区后续建设和社区信息交流-业主委员会N居住区组织结构构成1 住宅群落结构:2 公建组织结构:3 绿地景观结构:4 道路交通结构:5 功能结构:6 开发程序结构:7 管理模式结构:N居住区规划中功能、结构、形态三者的关系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素。结构:是内涵的、抽象的、是功能的内在联系。是经济、社会、环境.空 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他们

    10、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形态:是表象,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素,是结构变化的先导,他决定结构的变化和重组,但结构较功能的影响更为经久。形态是功能和结构的地域体现.。N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 1.1居住区-小区 两级结构1.2居住区-小区-组团 三级结构1.3居住区-组团两级结构N居民评价因子(即规划师的设计目标)1住宅的适用性2公共服务设施的方便性3道路通畅便捷性

    11、4居住安全、领域性5环境安静、卫生6邻里来往与互助7社区内外环境优劣性8住宅经济性N住宅相关概念1 住宅:提供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一般称住宅。住宅、公寓、老年人住宅等。2 宿舍:提供单身人居住的建筑。职工宿舍、职工公寓、学生宿舍、学生公寓等。住宅层数的划分3 住宅层数:1-3层称低层、4-6层称多层、7-9层称多高层、大于10层称 高层1 影响群体组合的因素1.1 住宅日照:指居室获得太阳的直接辐射1.2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1.3 日照间距系数:房屋高度与房屋间距的比值。1.4 住宅间距:横向(两侧)间距、纵向(面对面

    12、)间距侧面无窗6米(消防)、侧面有窗8-13米,多层纵向满足日照要求,高层做日照分析满足2小时。沿街建筑长度大于160米设4x4消防道,建筑长度大于220米设消防道。1.5 建筑自然通风:指空气借助风压或热压而流动,使室内空气得以交换。建筑布局与风向 引风 改变风向-(P84)1.6 建筑朝向:南北向 东西向 1.7 建筑防噪声:交通噪声、人群噪声、工业噪声处理:合理布局 绿地组合 利用地形竖向变化利用设施(隔音壁)N 住宅组群的基本组合方式1 行列式:1.1基本形式1.2变异形式:前后交错、左右交错、前后左右交错2 周边式:2.1单周边:2.2双周边:2.3自由周边:3 混合式4 自由式1

    13、空间构成要素:P571.1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物、高大乔木、较大尺度构筑物-1.2辅助构成要素: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如:矮墙、台阶、灌木微地形- N空间的类型:流动的带状空间和静止的院落空间。P62N 空间的限定: 基本空间:主要由基本要素构成的空间。 附属空间:主要由辅助要素构成的空间 察觉空间-利用空间(共享)N空间的限定方式(1) 围合:P59 -实空间 (2) 占领:-中质空间 (3) 占领间联系:-虚空间感受空间N 限定(围合)空间的特点:是一种积极的空间(1) 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归属感(2) 利于心理监控(3) 提供交往场地、利于邻里交往(4) 减少破坏行为空间结构层次:住宅院落

    14、空间群落空间住宅区公共空间边缘空间空间性质:积极空间-消极空间生活空间层次: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私密空间:指住宅户内空间和归属于住户的户外平台、阳台和院子空间。半私密空间:指住宅群围合的、属于围合住宅院落的住宅居民的院落空间半公共空间:指若干住宅群落共同构筑的、属于这些住宅群落居民共同拥有的街坊、小区或居住区的外环境公共空间:指全部住区居民共有的或城市空间。N居住区交通特征与类型1 特征:生活性特征,其主要功能是上下班、上下学、购物服务等日常生 活行为 2 类型:2.1 通勤性交通:上下班、上下学-2.2 生活性交通:购物、娱乐、休闲、交往-日常生活所需的交通行为2.3

    15、 服务性交通:垃圾清运、居民搬家、货物送运、邮件传递服务性交通2.4 应急性交通:消防、救护-突发事件所需交通N 交通方式:1.1机动车交通: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动力交通1.2非机动车交通: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交通工具1.3步行交通:人的动态与静态活动. N 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2.1 体能:2.1 交通时间:2.3 经济性:2.4 方便度:N 路网分级结构1 居住区级道路 :城市道路的延续,划分小区,红线宽度不小于20-30米,车行道不小于9米(通行公交时10-14米),人行道宽度2-4米,最大设计坡度8%,理想坡度2.5%,转弯半径10-15米。2 小区级道路 :居住区道路的

    16、延续,划分组团, 建筑控制线间控制间距不小于14米(采暖地区),非采暖地区不小于10米,车行道6-8米,人行道宽度1.5-2米。 转弯半径6-9米3 组团级道路 :小区道路的延续,建筑控制线间控制间距不小于10米(采暖地区),非采暖地区不小于8米,车行道3-5米。转弯半径3-6米4 宅前路 :路面宽度2.5米,高层不小于3.5米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1 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原则1.1 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居民生活完整与舒适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1.2 分级布置逐级衔接

    17、,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1.3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1.4 功能复合,营造人性化街道空间,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1.5 空间结构整合,有机统一交通、景观、形态、功能及交通通达性1.6 建立合理的空间框架,合理组织线形、空间比例、尺度,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1.7 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1.8 无障碍设计N组织方式:2.1人车分行:人行系统和车行系统为两个独立系统N原则:1进入住宅区后人行通道和车行通道在空间上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系统2 车行路网系统应分级明确,采用环状或枝状尽端形式

    18、连接住宅单元。3 合理设置停车场(库)4 步行路应串连住宅区内部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2.2人车混行:人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共用一个系统2.3人车局部分行:人车分行与人车混行 的复合系统.美国纽约郊区雷德朋居住区中的人车分行系统模式图N居住区绿地系统构成1 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户外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休闲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2 宅旁、庭院绿地:指住宅四旁绿地。3 配套公建所属绿地:指居住区内学校、托幼机构、医院、门诊等配套公 建用地内的绿化。4 街道绿地: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的行道树等绿地N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规定:1 至少有一个边与相应

    19、级道路相邻2 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少于70%3 便于居民休闲、交往活动,宜采用开敞布局4 组团绿地应保证至少1/3的绿地在标准建筑日照阴影范围之外。5 块状、带状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N居住区绿地系统功能:1 使用功能:具有可活动性,如游戏、运动、散步、健身、消闲等2 生态功能:生态平衡、气候调节的作用如降温、增湿、导风、噪音减弱 空气降尘、水土保持-3 景观功能: 环境的美化与可观赏性N 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1 布局原则1.1 均好 均质 共享的均布原则(服务半径、不同等级-)1.2 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1.3 网络原则:建立有机的绿地系统

    20、1.4 自然原则:结合自然条件,尽可能利用不可建用地创造良好的环境1.5 地方性原则:乡土生态1.6 生命周期及多样性原则2.1按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性质分2.1.1教育: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公益性2.1.2医疗卫生:卫生站、门诊所、医院。2.1.3文体:文化活动站、文化活动中心、居民运动场。公益性 盈利性2.1.3商业服务:粮油店、煤(气)站、菜店、副食店、食品店、饭店 小百货店、综合百货商场-盈利性2.1.5金融邮电:银行、储蓄所、邮电局、邮政所。2.1.6市政公用:锅炉房、变电室、煤气调压站、公共厕所、消防站-2.1.7行政管理: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居委会、房管所、市场管理用房 居住

    21、区综合管理处。2.1.8其它:人防设施、街道第三产业。1.2 居住区公共建筑的布置方式2.1 沿街线状布置2.2 独立地段集中布置 2.3 沿街线状与独立地段集中布置相结合2.4 独立地段集中布置与其它建筑相组合1.1 位置选择 教材P4141.1.1 中心地区1.1.2 边角地区1.1.3 出入口N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2.1 中小学规划布置教材P421-图P4252.1.1用地选择:中学R=1000米左右 小学R=500米左右 角部-边部-中心区N山地坡向划分: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坡向.从日照角度:南-东南西南为全阳坡 东-西为半阳坡 北-东北西北为背阳坡N山地

    22、风向划分迎风区-顺风区-背风区-涡风区-高压风区-越山风区(1) 迎风坡区:风向垂直等高线,通风好,建筑宜平行或斜交等高线布置.(2) 顺风坡区:风向平行等高线,通风好,建筑宜垂直或斜交等高线布置(3) 背风坡区:无直接风,通风不好,不宜布置居住建筑.(4) 涡风坡区:平面上产生窝风,通风不好,不宜布置产生有害气体或易燃易爆建筑.(5) 高压风区:风压较大,不宜布置高层建筑.以免窝风区产生更大的涡流.(6)越山风区:风从山顶越过,夏季凉风多,冬季冷风大,建筑要冬季防风.N规划程序1前期三个必备条件:1.1现场调研(规划师)A 场地自然条件: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表坡度、特殊地貌-场地自然条

    23、件评价。B 场地建设条件:周边土地使用性质、建筑形态、道路交通条件、市政基础条件、风情民俗、地方设计概念-场地建设条件评价。归纳总结自然与人文本质特征1.2业主调研(建设方)A 建设方整体策划报告及设计条件:开发程序计划、开发模式、运营管理模式、市场定位、户型结构、整体形态意向及创意主题。B 协商与合理化建议1.3政府调研(规划局)A 建设用地选址意见书及规划设计条件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限高、退线距离、出入口方位、用地性质、配套项目及标准。N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

    24、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N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工业化(城市的引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农村的推力)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

    25、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结论: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城市化: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的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形转化或强化的过程。(总之,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N“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1、人口的集中: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点的增加,城镇密度的加大;

    26、城镇规模的扩大。2、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的、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N美国城市学者诺真(Ray M. Northam)1975年提出“城市化过程曲线理论”1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30%2 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60、70%3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60、70%N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注册P18)1、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城市化之间体现明显的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工业化前期:轻纺工业 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工业化后期:机电一体化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生产性服务增加、消费性服务增加,第三产业的增长足以取代第二产业的衰退;导致就业岗位的不变或增加。N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任务: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任务: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


    注意事项

    本文(城规试题复习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