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范文XX区文物资源状况及保护利用的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16399646       资源大小:30.7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范文XX区文物资源状况及保护利用的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1、地上文物的分布及特点我区文物数量多,分布广,但仍呈现出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在以“三线一街区”为代表的四个区域。1.长河沿线。长河是一条对北京城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古河道。从曹魏时期直至辽金,即已对灌溉及北京城的供水起到了重要作用。元代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为提高大运河上游水位以利漕运,对以长河、西湖为主的西郊水系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客观上为明清时代西郊的园林开发创造了条件。如今北京城内的中南海、北海、什刹海以及故宫筒子河的水,都是通过长河输送的。特别是到了清代,“三山五园”建成后,长河成了清代帝王西上颐和园的水路,因此,数百年来,长河两岸寺庙园林荟萃,人文景观不断,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文

    2、物古迹。从西直门外的高梁桥至颐和园,两岸文物景点如颗颗明珠点缀长河,著名的有高梁桥、广通寺、极乐寺、乐善园、五塔寺、大慧寺、白石桥、紫竹院行宫、延庆寺、广源闸与龙王庙、万寿寺、麦钟桥遗址、立马关帝庙、西顶庙、金河堤碑、颐和园等。在昆玉河南段,有钓鱼台与养源斋、摩诃庵、慈寿寺塔、恩济庄太监墓地等。2.香山路沿线从颐和园经玉泉山至香山静宜园,也是一条重要的古道,是皇帝及王公贵族们出游的必经之路。因而,沿途亦保留了大量文物古迹,有遗光寺山门、玉泉山、金山宝藏寺、景泰陵、普庵塔、妙云寺、卧佛寺、樱桃沟周家花园、团城演武厅、清代碉楼、碧云寺等。在这条线两侧,还大量分布着明代妃子坟、清代王坟以及近现代名人

    3、墓葬等。3.西山山麓沿线。“天下名山僧占多”,西山一带的寺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南接石景山境内的八大处,北到凤凰岭一带,沿山一线分布着以寺庙为主的众多文物古迹。明人王廷相诗云“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可见,历史上的西山寺庙更是繁多。特别是在山后阳台山、凤凰岭地区,佛道寺观林立,碑碣石刻遍布。如山前有海淀区历史最悠久的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兜率宫,清代改建的十方普觉寺,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的无梁殿旭华之阁,寺庙园林碧云寺,以及法海寺、晏公祠等,山后有黑龙潭龙王庙、大觉寺、普照寺、莲花寺、秀峰寺、响塘庙、金仙庵、妙峰山香道及遗址、黄普院、魏太和造像、龙泉寺、上方寺等以及大量田野石刻更是星罗

    4、棋布。4.颐和园至圆明园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一街区,西接香山路,东连海淀镇,集中了北京西郊最著名的古典皇家园林,因其背临西山,南近京城,水源丰沛,因而,明清以来,成为著名的皇家园林区,有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万园之园”圆明园,以及清华园及近春园遗址、淑春园遗址等、畅春园遗址、蔚秀园遗址、鸣鹤园遗址、朗润园、承泽园、吴家花园、达园等众多园林文物。海淀区的文物分布呈现出上述特点,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首先,海淀镇的历史悠久,其聚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北京城的发展,海淀镇也从古蓟城通往居庸关大道途中的一个重要村落,发展成为北京城西郊最重要的文化古镇。金代定都北京之后,西郊园林得到初步开发,“燕京八景

    5、”海淀即占其三,金章宗“西山八院”虽多已不存,但大多在海淀境内也是无疑的。元时,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为提高大运河上游水位“以利漕运”,对以长河、西湖为主的西郊水系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整治,客观上为明清时代西郊的园林开发创造了条件。到了明代,海淀镇已是园林荟萃之地,白石桥北的万驸马白石庄,号称“近郊园亭为第一”,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米万钟的勺园各具秀色。清代经康熙、雍正、乾隆数代经营,在西郊兴起了造园高潮,特别是乾隆年间对西山诸泉的再次大规模开发,把西郊的园林建设推向鼎盛,形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由于皇帝在京的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西郊御园,因而王公大臣和官府机构云集海淀,纷纷在此建造私家宅园,海淀镇空

    6、前繁华,商号多达100多家。虽因清末英法联军焚毁及民国战乱破坏,但时至今日,海淀镇及其附近,仍保留了大量皇家园林、私家宅园及遗址。而以颐和园为中心的“三山五园”,则成为联结海淀文物分布主要脉络上的纽带,使“三线一街区”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海淀区文物资源的主要载体和基本格局,是承载着海淀区厚重历史文化的“文脉”。园林和寺庙是这一“文脉”中的灵魂,是海淀区文物中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海淀区的园林和寺庙,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还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环境艺术和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精华。圆明园遗址虽失去了昔日“万园之园”的辉煌,但却成了近代西方

    7、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香山静宜园在新的时代又成了盛世名园。皇家园林之外,海淀镇的乐家花园、李莲英宅院、萨利宅院以及附近的达园、承泽园、朗润园、吴家花园等王公邸园、私家宅园也都各具特色,它们与皇家园林一起,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海淀古典园林体系。寺庙建筑中,也有很多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大钟寺的明代永乐大钟,有“钟王”之称,堪称稀世之宝;大慧寺的明代彩塑二十八诸天像,艺术价值极高;真觉寺的金刚宝座,为全国现存艺术价值最高的金刚宝座塔;卧佛寺内的元代铜卧佛,重达50万斤,为元代铜铸艺术精品。很多寺庙和园林还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寺庙园林景观。如万寿寺、碧云寺、大觉寺等。海淀区寺庙的另一特色是太

    8、监庙宇众多,或为太监所建,或为太监出宫后栖身之所,如大慧寺、摩诃庵、碧云寺、西禅寺、晏公祠、响塘庙、秀峰寺等。地下文物的分布及特点海淀区有着丰富的地下文物资源,且脉络清晰。目前,能够确定的较大的古文化遗址不多,史前聚落遗址尚未发现,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现,特别是北京大学、上庄马房一带有较多遗存,多分布在近代自然村落附近。汉代聚落遗址多分布于古道沿线,如万寿寺西侧、万泉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地都有发现。古墓中,战国时期的瓮棺墓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墓葬,主要分布在羊坊店至永定路一带。汉代墓葬分布广泛,且多以墓群为主,南至复兴路沿线,北到苏家坨一带,中部从万泉庄到海淀镇再向东北至清华大

    9、学、上地、清河一带,都是汉代墓葬较为集中的分布地区,其中仅上地就出土汉墓千余座。晋唐时期墓以八里庄一带、高粱河沿岸分布较多。辽金时代的墓葬以羊坊店、海淀镇、清河以及沿西山山麓台地分布较为集中。元代墓葬以山前地区分布较多,著名的颐和园耶律楚材家族墓地,尤其是耶律铸墓出土有大批精美的文物。明清时代墓葬数量更是众多,几乎到处都有分布,其中皇室墓葬、王公贵族墓以及太监墓构成了海淀区墓葬的重要特色,明代的金山墓区是十三陵外最大的皇家墓区,葬有很多夭殇的皇子、公主以及妃嫔,著名的景泰帝陵亦在这里。明代太监墓有的规模宏大可比王陵,如高时明太监墓,较大的墓区在八里庄、魏公村一带。清代西山山麓有很多王坟,如七王

    10、坟、九王坟、瑞王坟、礼王坟等。清代太监墓规模远不如明代,多以墓园形式存在,有恩济庄、皂君庙、四槐居等10余处墓园,大太监李莲英墓即位于恩济庄。民国以来,西郊众多的名人墓葬构成了海淀区另一特有的文化景观,万安公墓中分布最为集中,有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墓、哲学家冯友兰墓、史学家商鸿逵墓、八卦掌名家董海川墓、名医肖龙友墓、国画名家刘继卣墓等。在西山脚下,还分布着佟麟阁墓、孙传芳墓、王锡彤墓、梁启超家族墓、熊希龄墓、梅兰芳墓、马连良墓、刘半农墓、刘天华墓等。在我区地下文物相对集中分布的地区,市政府分别公布了恩济庄、金山、礼王坟等三处地下文物埋藏区。地下出土文物是海淀区地下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年来

    11、的考古发掘、配合基本建设工程清理等工作收集有各类出土文物6000余件,主要有金银器、玉器、陶瓷器、铜器及墓志等以及各类石刻文物,其中尤以金银器、玉器、瓷器为珍贵,这些珍贵的文物,限于条件,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却是一项巨大的潜在资料,随着文物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条件的改善,终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状况成绩和经验解放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区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的,从以下一些统计数字可见一斑: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从1958年第一次文物普查时的仅10处发展到现在的80处,包括全国重点、市、区三级保护单位,特别

    12、是1999年区政府公布了第二批18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4项暂保单位后,使得全区文物保护单位类别齐全,特色鲜明。1.依法管理方面。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逐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并且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管理体系,1999年元月1日,区政府公布了海淀区文物保护管理规定,这是我区第一个文物保护方面的行政措施,在全市各区县中也是第一个,使全区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文物修缮方面。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单一投资修缮逐步发展成为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的资金。历年来,通过政府投资和管理使用单位通过各种办法自筹资金,已使45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维修,投入维修资金1亿6千多万元,使一大批文物古迹得

    13、到了较好的保护。3.开发利用方面。在全部80项文物保护单位中,对社会开放的已达40项,其中属管理开放的有29项,突出的有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年客流量达1200多万人次,年收入超亿元,自然开放的有11项,如元大都土城遗址,已经成为良好的城市绿化景观。利用文物保护单位建成并对社会开放的博物馆9个,其中利用大钟寺建成的古钟博物馆,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古钟文化,利用五塔寺建成的石刻艺术博物馆,成为展示和研究石刻艺术的殿堂,利用昔日皇家行宫万寿寺建成的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古代艺术珍品。山后阳台山、凤凰岭两景区,以丰富的文物古迹为依托,使旅游业的发展初具规模。其他还有市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个,

    14、国耻纪念地2个。考古工作从无到有,现在拥有6000余件各类馆藏文物。我区的文物资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表一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资金统计表级别数量历年投入修缮资金数量资金国家拨款单位自筹国家级48197.793839.34358.49市级287679.825985081.8区级24653.754186.254467.5暂保2465.53530.5合计8016596.8446658.5549938.29表二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情况统计表级别数量管理开放单位数量开放单位年客流量开放单位年收入国家级448138142市级28113511652.4区级24848219暂保246

    15、18.338合计80291230.310051.4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文物保护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解放以来我区共进行了三次文物普查,从三次文物普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区登记在册的文物总数呈逐年减少之势,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五六十年代及“文革”时期,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及政治上的“极左”路线的影响,文物资源遭到大规模的破坏。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首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工作掀起了新的高潮,特别

    16、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使我区的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客观地说,在我区众多的文物古迹中,真正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只是少数,尤其是区县级、暂保单位和未列入级别保护的文物古迹,面临的形势就更不容乐观。在区级以上80项文物保护单位中,除了作为公益事业和游览场所对社会开放的29项外,其余部分有些古建筑用作办公用房,有些仍处于不合理使用状态,有些几乎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文物遭到自然和人为破坏的情况仍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程度和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北京是著名的文化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都必须从保护古都风貌出发,海淀区是著名的文化区,在北京的古都风貌中占有突

    17、出的地位,其文物保护工作,更应该服从于保护古都风貌这一大局。文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矛盾突出的工作。只有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文物工作排忧解难,文物工作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我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但在某些单位和部门仍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物保护的思想,只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社会效益,致使在某些工程建设中出现文物为工程让路的痛心事件,如1997年白颐路拓宽工程中拆除白石桥就是一例。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起着教化育人的作用,还能为经济建设服务,拆一处就少一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2.文物保护资金

    18、匮乏文物保护资金匮乏,一直是困扰文物工作,限制我区文物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文物保护工作的许多具体措施就无法落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物保护管理是国家包揽的,文物保护资金的渠道当然也是单一的,尽管目前文物建筑的修缮工作已本着“谁使用,谁维修,谁受益”的原则,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使用单位也在努力自筹资金修缮,但国家仍然是文物修缮的投资主体,这是文物事业的公益性要求的,也是文物作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决定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能够自筹资金进行文物修缮的单位,大多是开发较早、效益较好的文物旅游单位,如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公园等。即便如此,各单位因情况不一样,仍普遍存在程

    19、度不同的维修资金不足问题。当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出现了一些引资修缮开放的形式,如八一中学同大业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合作修缮了乐家花园,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对于整个文物事业来说,目前显然还是杯水车薪。而且由于文物的特殊性,很多年久失修的文物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自然损坏的情况相当严重,如晏公祠、景泰陵等,已经迫切需要进行抢救性修缮,所以,通过市、区财政拨款,由国家出资抢救和保护文物资源,仍将是最主要的方式。由于缺乏资金,我区丰富的地下出土文物也一直被束之高阁,得不到充分利用,6000多件文物保存在只有10多平方米的库房里,连整理研究的条件都不具备,更不用说陈列展览了。3.城市建设、危旧

    20、房改造同文物保护之间矛盾突出城市要发展,道路要拓宽,居民的居住环境要改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很多文物古迹位于老城区或者开发区,势必与工程建设产生矛盾,即使文物古迹本身得到保留,但因其周围不断出现新建高楼,环境风貌往往会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不少文物点除了其本身的历史、艺术价值外,已无整体景观价值可言,造成都市中文物建筑的“盆景化”,如大慧寺、白塔庵塔、西顶、承泽园、李莲英宅院等。至于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违法建设,更是屡见不鲜。工程建设也带来了地下出土文物的流失。从80年代末期,我区地下出土古墓葬的数量和出土文物的数量都呈逐年减少之势,这一方面因为缺少健全的制度,文物部门渠道

    21、不畅,信息不灵,不掌握建设工程的分布情况,开工时间,在工程建设前不能进行全面的考古勘探,造成地下文物保护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因为很多工程建设单位文物保护意识淡漠,视文物保护为挡路石,发现古墓隐瞒不报,造成很多古墓葬被破坏,甚至出现哄抢、私分出土文物的情况。4.文物单位隶属关系复杂,开发利用难度很大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文物单位并非文物部门使用,根据调查,在我区80项文物保护单位中,按产权单位划分,属于各级政府行政机关的有28项,属于各类事业单位的有30项,属于企业的有7项,属于军产的有8项,没有管理使用单位的有7项。其中属于区文物管理部门的只有大慧寺1处。由于管理使用单位纷繁复杂,因而整体开发利

    22、用难度极大。如著名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在学术研究上、宣传上、地域分布上都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但仅圆明园属区属单位,颐和园和静宜园属市园林局,静明园属中央国家机关、畅春园属北京大学。所以,整体开发的条件尚不具备,难以形成统一规划和规模效应,因而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其资源优势。再如上庄翠湖水乡的旅游开发,当地真正具有历史文化含量的东岳庙和龙王圣母宫属北京军区261医院管理使用,因而也难以纳入其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造成了开发利用的难度。三、保护利用的基本思路我区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地带,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发建设工作的迅速开展,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和园区建设的关系,已经成为我区的一

    23、项重要工作。作为北京市的文物大区,我区不能仅仅依靠文物的数量说话,更要在质量上确立我们的优势,也就是要在管理水平上,在开发利用上取得突出成绩。因此,我区将继续加大保护管理力度,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不断开创文物事业的新局面。1.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既给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同时给我们的文物保护、开发利用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朱善璐书记在区委八届二次全会上指出:“园区建设不是单项工程建设,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综合系统工程,是集科技、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等于一体的工程,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

    24、配套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一项大工程。因此,需要方方面面协调推进,缺一不可。”文物工作必然也是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园区的建设必然会更加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园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必然要加大各项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对文物事业都将是直接或间接的有利因素;城市建设和危旧房改造,会创造多种形式保护和利用文物的有利条件;园区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必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文物保护的意识。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做好我区的文物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2.保护好文物是建设新海淀的必然要求保护、开发利用好我区丰富的文物资源,是创建中关村科技园区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护北京这一文化古都以及历史

    25、文化名城风貌的总体要求。建设新海淀,要紧紧依托海淀区的区情,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要创造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鲜明特色。丰富的文物古迹,就是我区区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区的一大特色,保护好文物,就是保护了海淀作为文化区的鲜明特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相互映衬,将会极大地提高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国际国内的良好形象。3.开发利用文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好文物资源,将进一步促进我区的经济发展,如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龙头,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我区丰富的文物资源,正是发展旅游业的最重要的依托,是旅游业的基础和灵魂,保护和利用好文物资源是我

    26、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4.充分挖掘文物资源的教育功能开发利用文物,不能只着眼于其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其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功能,注重其独特的社会教育功能。随着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人的素质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面对的将是学习化的社会,而在学习化的社会中,文物因传播知识、陶冶情操以及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艺术的享受等方面的功能,其充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源,是连接群众与历史文化的桥梁,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区众多的革命文物,如双清别墅、李大钊烈士陵园、三一八烈士公墓、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塔、“保卫华北”石刻等,是对青

    27、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的实物教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特别注重发挥文物资源的社会效益,为我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四、对策与建议1.切实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建立文物保护新体制199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文物工作“五纳入”,即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市政府在1996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文物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了“五纳入”的要求。我们认为,“五纳入”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物保护新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做好新时期文物工作

    28、的重要保证,只有切实落实“五纳入”,才能明确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职责,才能充分体现政府的管理职能,才能使文物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因此,我区应积极、认真地贯彻落实“五纳入”,制定并实施具体措施和方案,以进一步搞好我区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2.加强宣传和研究工作,提高认识,促进全民文物保护北京是全国的首善之区,海淀又是北京市的文物大区,其丰富的文物资源,是海淀作为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特征,因而,我区的文物宣传,要立足高远,从大的文化角度把握,把我区的文物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文物宣传工作要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和“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颐和园、香山公园等开发较早的文物旅游景点,虽不是区属单位,但依然是

    29、我区的文物资源,其旅游业的发展,必定能带动周围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这一类极为重要的文物,无论其归属是哪里,理所当然仍应是我们宣传工作的重点。山后地区丰富的文物点,更应借助阳台山、凤凰岭的旅游开发广为宣传。要充分利用文物工作的独特优势,借助各种媒体宣传文物工作的重要意义,扩大文物事业的社会影响。让文物走近人民,让人民了解文物、热爱文物,促进全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要积极开展地域文化研究,挖掘我区文物资源的丰富内涵。我区丰富的文物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然而,在同某些区县的相比中,我区地域文化的研究开展得显然不够,如宣武区对“宣南文化”的发掘和弘扬,东、西城对“胡同文化”、“四合院”的开发和宣传都做

    30、得有声有色。其实,“西山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厚,其中又可分出众多专题,如寺庙文化、园林文化、太监文化、以妙峰山进香道为载体的西山民俗文化等,都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推动西山文化”的深入研究,推动海淀地域文化的大力弘扬。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文物保护资金资金投入是文物工作的老问题,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坏,同资金投入程度关系极大,我们认为,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于文物修缮工作来说,各级政府的投入是主要渠道,毕竟,大多数文物只是潜在的资源,还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而保护文物,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政府责无旁贷,因而,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各级政府还要不断加大投入。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仅仅依靠国家拨款来从事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用好、管好财政拨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优势,不断探索对文物


    注意事项

    本文(范文XX区文物资源状况及保护利用的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