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三讲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阐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资源ID:16404632       资源大小:37.3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三讲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阐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思考题作业题1、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什么?2、为什么说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上的一场伟大的革命?3、根据德意志意识形态说明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轨迹。4、怎样认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5、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形态“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了怎样阐述?主要参考文献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教学后记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天才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完成了自神圣家族开始的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

    2、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学会自觉地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今天的现实问题。第三讲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阐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天才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完成了自神圣家族开始的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一、应知知识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掌握形态是如何运用马

    3、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去分析社会问题的;把握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分工、市民社会、异化等概念及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本书篇名与出版情况德意志意识形态全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B.鲍威尔和M.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意识形态一词当时有特殊含义,即用来指谎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出来的,没有任何根据、没有生动内容的理论和幻想。简言之,就是被歪曲了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一术语来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所代表的德国思辨哲学,以及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先知,是和这个流行的看法有关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著的第二部著作

    4、,写于1845秋至1846年5月。共分两卷。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在自己1859年发表的序言中作过概括的说明:“当1845年春他(指恩格斯)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划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从马克思

    5、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 并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此外,更重要的是,著作的主题是要:“阐述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本人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

    6、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全书包括两卷,第 1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第 1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年 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第 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这卷的第2、3章的手稿已遗失。1846年5月第1卷手稿的主要部分曾由J.魏德迈带到威斯特伐里亚,准备请当地的企业家、“真正的社会主义者”J.迈耶尔和R.雷姆佩尔就地出版。但是在1846年7月,在第2卷的大部分手稿寄给他们以后,他们却改变态度,拒绝刊印。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虽

    7、经多方努力,争取出版,终未奏效。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只在1847年8月和9月份的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上发表了第2卷第4章,批判格律恩。恩格斯逝世后,手稿一直存放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库中。由于F.梅林的坚持,本书的个别章节曾公诸于世,直到1932年才由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了本书的德文全文。著作标题和第1、2卷的题目是根据马克思的驳卡尔格律恩这篇论文而加的。1938年上海言行出版社曾出版郭沫若的部分译文。全书的中译文载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二)写作背景1845年春,恩格斯移居布鲁塞尔,马克思向他叙述了当时大体已经形成的唯物史观。这时,欧洲

    8、革命形势逐渐临近,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同一些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他们的理论已经获得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在德国西部的一些知识分子的拥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无产阶级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正在这时,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公开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同年10年,鲍威尔和施蒂纳也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杂志维干德季刊第 3卷上发表文章,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和M.赫斯。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立即动笔,以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进行总批判的形式来作出回答。鲍威尔的哲学虽然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基础上形成的,但是他仍然囿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的哲学

    9、思想也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他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显得过于苍白;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早就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反感。因此,他们决定将自己的哲学思路与整个德国的哲学思想界来一个全面清算,他们将自己这一著作的全名定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一、中心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既是一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宏伟巨著,又是一部批判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者”的论战性著作。正面阐述和理论批判相结合,在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中贯穿着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同时在对反面观点的批判中也正面发挥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第1卷(

    10、研读重点),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该书论证了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科学历史观的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生产力制约着交往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就变成了它的桎梏,从而必然要为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因此,这种历史观的要点在于: 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

    11、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由此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的产生的过程。该书提出: 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在于“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人类解放和社会的联合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共产主义将消灭分工所造成的限制,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并首次提出共产主义是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的思想。二、历史地位及其意义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

    12、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天才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完成了自神圣家族开始的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因此,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三、逻辑结构全书共2卷。原稿除个别地方外,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苏联出版时根据原稿的内容由编者加的。第1卷共3章,分别批判了费尔巴哈、B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其中对费尔巴哈批判的一章没有完成,但却尤为重要。这一章进一步发挥了实践的原理,指出了局限于单纯的感觉和

    13、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自觉地把能动的创造原则和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基础结合起来,并且特别集中地阐发了唯物史观的主要原理。第2卷共5章(现只有第1、第4、第5章,缺第2和第3章),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观点加以清算。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根本缺陷在于,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从“纯粹的思想”中产生的,把共产主义学说同现实的社会运动分裂开来。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立足点,因而教材只节选了第1卷,也是全书的重心。第1卷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当时流行的德国哲学和以这种哲学为基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指出所有这些观点都没有超

    14、出以黑格尔抽象哲学为代表的德意志思想体系,即所谓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而且实质上都是以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运动的历史唯心主义为依据的。为了阐发唯物史观,著作首先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前提,提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是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而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著作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并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虽然著作一般用“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等不确切的术语来表达生产关系,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根本内容,并以此为据,依次分析了

    15、原始部落所有制、奴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相继更迭,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社会政治结构同生产的相互联系,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原理。指出,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借以运动的形式,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但是,对于全部社会政治结构和观念的意识形态来说,却构成决定它们性质的经济基础,而社会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则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著作具体说明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著作第一次经典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基本公式:“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是他们生活的现实过程

    16、,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正因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的生产资料,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著作还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论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是在序言以前对唯物史观的最完整的表述。 (1)实践是

    17、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首先,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把实践看作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22)“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23)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其次,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

    18、很大的优点:他们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熟感性活动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观念化了的爱情和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可见,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24)所以,“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以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24)“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

    19、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身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要素或四个方面: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家庭,社会关系进行了考察,以“交往形式”感念揭示了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乃至一切其他的社会关系(包括观念的关系或思想关系)的感性本源。 (25-26)正是通过费尔巴哈章,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们通常所了解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内涵:“生产关系”是个人在其中实现其感性劳动的交往形式,即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因此一切生产关系(包括家

    20、庭、经济组织、政治国家、宗教共同体等)都受生产力的决定。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根本原理。因为,建构感性世界的感性劳动,不是单个人的自然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性生彼此创造其社会存在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社会本质。因此,生产既不是单个人所拥有的自然力,也不是一般人类理智的物化力量,而是人们之间的感性交往理论,因而它本质上是社会力量。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感性基础,它不是思想的产物,也不是理智的产物,而是以个让人们感性交往得以进行和发展的社会形式。这个形式本身是感性的:在它身上直接体现了感性劳动对于社会的生产。因此,正是在生产关系这个概念中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洞见人们在劳动中不仅生产出物质生活

    21、资料,而且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物质联系”的方式,即生产关系,并且间接地生产出其他一切社会关系。这就是历史运动的本质真相,是历史运动区别于思想运动的根据。关于生产关系的概念。1843年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而转向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发现了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是私有财产,并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在神圣家族中通过“实物关系”的研究,初次接触到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并使用了“生产方式”术语。接着在评李斯特的手稿中,剖析了“工厂制度”,把工业

    22、劳动本身中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区分开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标志生产关系的独立范畴。生产关系还多用“市民社会”、“交往方式”、“交往形式”、“所有制形式”、“所有制关系”来表达。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在意识与语言的关系中,语言是一种现实的实践的意识,它只是由于人们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 (26)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与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第26页) 这表明,意识是内在的语言

    23、,“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就是语言的内容。人们为了生活,就要生产,要生产就要交往,交往中就要有语言和思维,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由于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 (4)分工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间矛盾的根源第一,从分工的起源看。马恩认为,分工是伴随着意识产生的,要分析分工的起源,首先要弄清意识的起源。马恩认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26)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相区别,“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

    24、系存在的。”(26)也就是,因为动物之间不存在社会关系,所以也就不存在意识。动物所具有的只是一种本能。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的本能是一种意识到了本能,或者说人的意识代替了本能。虽然历史地看,开始生产生活资料和意识的产生很难确定先后顺序,但是,逻辑地看,生产生活资料先于意识的产生,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所以马恩认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7。在论述了意识的起源之后,马恩紧接着指出:“与此同时分工也发展起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27但是,分工并不是意识的产物,在

    25、唯心主义者那里,也许就会将分工看着是意识的产物。但恰恰相反,分工是人类交往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社会的产物。分工伴随着意识产生这一论断只是表明,分工是“有意识”的分工,是人类为了适应交往的发展需要,而主动采取的。了解了分工的起源之后,就会知道,分工是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的,可以说自有人类始,就有了分工。而“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那么分工是否会消灭呢?分工的消灭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分工已经不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地,他起一种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而分工的发展,不仅仅在一个家庭内部,一个社会内部,而是只要人类交往所及的地方都有分工。马恩所讲的消灭分工并非是在人类的生产中不再有分工

    26、这种形式,否则生产本身就是无法想象的。马恩所讲的消灭分工只是指使人类不再屈从于分工,而是能够驾驭分工以及通过分工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马恩提出的关键就是消灭私有制以及社会调节生产,这样人类也就驾驭了分工。也就是说,抽象的分工,或者说社会调节生产条件下的分工,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分工形态。这里马恩所讲的消灭分工和消灭劳动一样,不是消灭“劳动一般”,而是消灭作为人类的对立面的这种“异化劳动”。第二,从分工的发展阶段看。在马恩看来,分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性行为的分工阶段。这是动物也具有的,因此,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工。第二个阶段,是自然形成的分工阶段。“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

    27、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27第三个阶段,是真正的分工阶段。“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27。分工的扩大导致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使劳动对人的异化程度不断提高。第四个阶段,是消灭分工阶段,“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28)。第三,从分工和私有制的关系看,分工和私有制是同义语。“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产生了私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形式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儿子是丈夫的奴隶。家庭中这种诚然还非常原始和隐蔽的奴隶制,是最初的所有制,但就是这种所

    28、有制也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学家所下的定义,即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28“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28“其次,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28“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28国家“特别是在我们以后将要阐明的已经由分工决定的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28因此,分工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矛盾的根源。第四,从分工包含的矛盾看。“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

    29、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27-28“分工中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一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28“最后,分工立即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这种力量。”29“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

    30、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29“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9)分工最终引起了人的“异化”,也就是说引起了人们对于自己的劳动产品或创造的生产力的异化关系。共产主义社会消灭分工。这种“异化”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其一,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29);其二,“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30。更为重要的是,马恩同时指出,“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3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三讲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阐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