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点1 鉴赏形象 讲义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

    • 资源ID:1643151       资源大小:39.12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点1 鉴赏形象 讲义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

    1、考点1 鉴赏形象 讲义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鉴赏形象 讲义考情解读学案引语诗歌形象,也称为意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且都是考查重点。人物形象又可分为诗人自我形象和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又可分为自然景物形象和生活环境形象。2017年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就出现了一道五选二的客观题,对诗歌形象的赏析仍然是重中之重。鉴赏诗歌的形象,景物形象居多,而景物形象分为意象、意境和物象等。尤其是意象和意境是重点,一般在试题中可能会让考生辨识意象,并且要求考生对意境加以概括分析,这就需要平时有一定的积累,能够根据意象对意境特点进行准确概括。而关于人物形象,则通过诗人的描写

    2、抓住人物形象特征。但人物形象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诗人形象要分析清楚。复习时,要牢记鉴赏形象的相关术语,注意把握形象体现的情感、营造的意境等。解构真题引领规范类型一景物形象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答: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要求描绘画面的意境。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好这类试题,第一要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这要求我们平时多储备古典诗歌的意象及

    3、作用;第二要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如幽深僻远、恬淡闲适,等等。第二联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日落、断桥、水、幽树、鸟,此外还有人。其中还有关键字词,如独立、相依等。整个画面主要是景物,并且人处其中,这是人与景的融合,结合意象和关键词可以看出,画面是宁静的。由此对画面进行概括,然后再对诗句进行描绘。3依据模板构思答案答案构成:描绘了的画面;(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或描绘)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4、失分剖析现场答案失分剖析得分答案一:描绘了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夕阳、断桥、幽树、鸟相依,人独立发呆。分析片面,未立足于诗歌整体。前四句描写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两忘的闲适之心。0答案二: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该答案只概括,但没有分析,属于答题不全面。1类型二事物形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

    5、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答: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查鉴赏事物形象的能力,要求概括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概括出诗中描绘的主要物象;其次要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其内在神韵;最后要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寄托的情感。从诗句“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可以看出诗人很喜欢“兰”“蕙”“菊”,再根据注释,可以联想到离骚中大

    6、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比喻自己高洁的品格与情操。此处即引入这一寓意,联系全词及“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等表明词人心志的句子,可以看出“兰”“蕙”“菊”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3依据模板构思答案答案构成:(事物)具有的特点,诗中句运用了手法,写出了的情感。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失分剖析现场答案失分剖析得分答案一:菊是词人热爱田园、追求隐逸生活志趣的象征,也是词人追求高尚节操的象征。该答案只答出了菊象征隐逸的特点,忽略了兰、蕙两个意象,没有答出三者的共性。缺少对整首词情感的把握。1答案二:兰、蕙、菊都是芳香植

    7、物,象征词人对美好政治的追求。该答案理解不深入,没有结合背景及注释综合考虑,答案牵强。0类型三人物形象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答: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

    8、要求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分析首联表现出的诗人性格。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在诗歌中找出对人物行为的叙述性描写,揣摩其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气质,然后找出人物所处的环境,通过对环境的分析,明确诗人的特点;再次找出诗人对人物评价的语言,通过诗人的语言分析人物;最后,当然还要做到知人论世,结合人物的身世分析。关于诗人的性格,主要结合首联进行分析,如“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诗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勉励弟弟不要因远别而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由此可知诗人的旷达。从诗歌的标题来看,是诗人送弟弟苏辙出使契丹,诗人作为哥哥,有对弟弟的担心,也有对弟弟的嘱托,如“单于若问君家世,

    9、莫道中朝第一人”。由此可见兄弟情谊的深重。3依据模板构思答题答案构成:表现了的性格。结合诗句进行分析。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失分剖析现场答案失分剖析得分答案一:表现诗人对弟弟的不舍。该答案只是抓住送别诗的特点,并没有结合典故和重要词句“那因”进行深入分析。1答案二:表现诗人儿女情长,及狂放不羁的性格。没有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经历。0答案三:表现诗人的旷达及对弟弟的担心。该答案理解基本准确,但是缺少具体的分析阐述。2类法总结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10、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4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7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8这首诗中的某物具有什么品格?答题思路1找具体描写形象的句子,逐句翻译,读懂诗句的意思。2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间接描写主要表现为环境描写),从哪些方面,运用哪些手法 ,写出了形象的什么特点,或营造了具有什么特点的画面与意境。3理解形象

    11、特点,结合注释,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核心要点分析景物形象三注意1注意全面把握景色(画面)构成的三要素概括景色(画面)时,要点一般要包括时间(季节、时辰)、地域(地点)和具体景物(静态、动态)等要素。2注意用准确的术语概括景色(画面)的氛围特点描摹景色(画面)的氛围,要从景物特点和情调两个方面考虑。具体概括时一定要结合诗歌主旨进行概括,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常见的描述氛围的术语有孤寂冷清、凄冷感伤、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注意从景色(画面)的特点的角度分析思想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反之,外在形

    12、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情感则是低沉伤感。当然有时是相反的,有的诗歌运用的就是“乐景衬哀情”手法,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分析人物形象三注意1注意抓诗歌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对把握诗歌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比如,同样是边塞诗,盛唐时期和南宋末年,豪放派诗人和婉约派诗人,诗中人物形象的精神风貌是截然不同的。2注意区别形象身份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要分析的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作者之外的形象。如“典型例题”类型三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3注意抓关键词句整体阅读诗歌,筛选与人物有关的动作、神情、细节和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等关键词句,能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比

    13、如,“典型例题”类型三中要分析好诗人的性格,就要抓住“那因远适更沾巾”来分析。分析事物形象三注意1注意筛选、提炼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抓住对事物形象进行描摹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进行分析,把握事物形象特点。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就是形容色彩的,“流”就是描摹动作的。2注意理清体现诗人的情感、品质的词句凡是含有物象的古诗,要么是托物言志,要么是借物喻人。抓住体现诗人情感、处境的词句,就能理清物象有可能蕴含的“志”。这是因为同一个物象,在不同诗句中可能有不同的意蕴。比如,“夕阳”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被诗人用以抒发迟暮悲怀,而“落日”在“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中则表现了诗人的昂扬之气。3注意找准物象与诗人情感的“契合点”由物象的外在的形象特点联想诗人的理想、追求、品质等,找到物象与诗人情感的“契合点”,就能以此把握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比如,满月的特点是呈现圆形,由此联想到游子容易产生同家人团圆的情感,那么团圆就是满月与游子思乡之情的“契合点”,满月由此就具有了一种内在品质:全家团圆的象征。规范


    注意事项

    本文(考点1 鉴赏形象 讲义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