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技术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16495458       资源大小:215.72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技术文档格式.docx

    1、学习有效性目录1 绪论 (1)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 1.2.1 移动互联网 (1) 1.2.2 教育技术 (2) 1.3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2) 1.3.1 研究内容 (2) 1.3.2 研究方法 (2)2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有效性学习的调查研究 (3) 2.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3) 2.2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及分析 (3) 2.2.1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认知 (3) 2.2.2 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情况 (3) 2.2.3 移动互联网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影响 (6) 2.2.4 影

    2、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效学习的原因 (6)3 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8) 3.1 信息资源的累积 (8) 3.2 学习情境的建构 (8) 3.3 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 (9) 3.4 情感体验 (9) 3.5 学习有效性交互 (9) 3.6 学习的主动性 (9)4 结语 (10) 4.1 研究结论 (10) 4.2 创新之处 (10) 4.3 研究展望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3)附录 (14)1 绪论1.1 研究意义和背景1.1.1 研究背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

    3、互联网的用户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7报告表明手机成为了我国移动互联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互联网普遍应用于人们的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等等。当前人们使用手机几乎是广泛普及的,并且每人至少拥有一台移动互联网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例如,学生在查阅大量的资料不需要再跑去图书馆,直接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学生遇到问题时,不需要再去问老师或同学,移动互联网就是你的老师,不仅可以搜索到你想要的答案,还能通过共享平台与人们共享自己的信息等等。由此证明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很大的变革。1.1.2 研究意义各种移动设备走进人们的生活

    4、和学习中,并推动着如终身学习理念等新的教育理念的传播。学生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上提供了很多的便捷服务。在本次有效学习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影响学习效率的原因。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调查和分析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有效学习的情况,以此来推广和普及有效性学习的理念以及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能够满足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并且为以后学生的职场生涯再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实意义在于为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的盲目性给予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大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者随时随地的获

    5、取知识,学习者如何有效学习是本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因此,通过调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有效性学习,进而有助于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发展。1.2 相关概念的界定1.2.1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一体,是指移动用户利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络终端,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取得通信服务和网络服务。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场所的制约进行学习。第二,提供学习内容。移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设备直接上网搜索知识内容,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第三,学习活

    6、动具有情境性。知识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才能更加的理解、掌握。第四,普及性。只要你拥有移动互联网设备,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学习与信息交流。移动互联网能够使学生的视野与知识范畴更加的开阔,同样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网上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1.2.2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具备的信息素质:第一,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例如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能够正确无误的操作信息系统工作等等。第二,寻获信息的能力。寻获信息资源的能力是信息资源的浏览与查找能力和现场信息收集的能

    7、力。第三,评估信息信息理解能力。 信息资源中有着大量信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利用它们之前必须能够理解它们。第四,应用信息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够解决网络中遇到的困难,在利用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做的更好。1.2.3 学习有效性的含义 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有效性意味着既有效果、有效率、又有效益。学习有效果,指通过学习带来的个人进步或发展。学习有效率,主要是指以较少的学习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学习有效益,即有效学习不仅要求学习有效果,而且要求学习效果或结果与学习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

    8、教育需求。学习有效性是对学习活动结果与社会和个人的需要是否相符和相符程度的高低进行价值判断,也就是遵循学习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实现特定学习目标,取得尽可能多的学习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学习价值需求。1.3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1.3.1 研究内容 (1)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情况; (2)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有效性学习的调查; (3)移动互联网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影响; (4)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原因。1.3.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分析国内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掌握其研究的

    9、现状和最新动态,从而为本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问卷调查法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之上,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对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倾向以及学习有效性等几方面设计问卷。问卷共编制了21道题目,问卷的发放的对象多数是山西大同大学教育技术专业在校大学生。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移动互联网对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影响以及促进有效学习的情况。(2) 统计分析法笔者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处理、分类、统计,整理出有效问卷,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并总结其规律。2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有效性学习的调查研究2.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为了了解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有效学习的现实情况,因

    10、此笔者选取山西大同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山西大同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有效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发出100份,其中有效问卷回收了97份,无效问卷回收有3份,回收率为97%,其中男生回收有效问卷19份,无效问卷1份;女生回收有效问卷78份,无效问卷2份。大一回收问卷24份,大二回收问卷25份,大三回收问卷23份,大四回收问卷25份。2.2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及分析2.2.1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认知 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移动互联网不了解的对象个数仅占到总人数的17%,可见移动学习的概念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群体中己经比较为人所了解;超

    11、过九成的对象对移动互联网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认可其发展潜力并愿意尝试参与。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程度不同,大四学生占总人数的25%,大三学生占总人数的23%,大二学生占总人数的18%,大一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最少。2.2.2 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情况 根据图1可见,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都拥有自己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次之,平板电脑的数量则最少,占设备总数的12%,此外还有对象补充的一些移动设备,例如MP3MP4MP5、电子词典等;移动设备在调查对象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大多数人都经常使用移动设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在上网时通常使用最多的移动互联网设备还是手机,其

    12、次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占设备总数的12%。图1 手持移动互联网设备情况(2)学生每天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时间 根据图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上网,学习时间在1小时到2小时的人数最多,占调查对象总人数的47%,学习两小时以上的学生次之,占总人数的33%,学习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几乎很少人不进行网上学习。可见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的频率不高。 (3)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目的 根据图2可见,调查对象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目的是聊天,占到总人数的37%,玩游戏占总人数的11%,看影视听音乐占总人数的34%,用来学习知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2%。其

    13、它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玩微信和微博的用户占总人数的3.2%。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网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每天都会上网浏览网页,大部分调查对象上网关注最多的是娱乐类网页,新闻类网页次之,学习类网页和专业信息类网页最少,由此表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学习知识的情况不是很理想,每天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聊天、看影视听音乐和浏览娱乐类网页。图2 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目的 (4)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 由图3可见,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获取学习资源利用搜索引擎查阅资料的人数占总数的39%,在论坛中得到学习资源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3%,进入网站搜索学习

    14、资料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4%,而走进学校图书馆查阅学习资料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1%,其它的学习途径如通过新闻、老师和同学中得到帮助的占总人数的3%。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一部分人学习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有少部分人是走进学习图书馆去寻求自己所需的资料。表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模式还没有走进他们的课堂、生活,移动互联网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将势必会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效学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寻获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有效加工、累积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3%,即学即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7%,信息传播与利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3%。有47%的调查对象同意信息有效加工、累积有利于提高教育技

    15、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23%的人认为即学即用能够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28%的人认为信息传播与利用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3 获取学习资源途径 (5)网络对学习的帮助情况 根据图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帮助最大的调查中,调查对象认为网络对常见问题解答的帮助最大,学习指导次之,课程作业最少,其它的如讨论占总人数的5%。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约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互联网对课程的学习提供很大帮助,少部分人认为帮助一般,很少的人认为持否定态度。表明移动互联网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疑问解答能够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有效学习,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解决问题的老师,为他们的有

    16、效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6)移动互联网对学生学习交互情况 根据图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论坛中的大部分人只有老师要求才会去看帖子或者不去看,也会对帖子上的问题与人进行讨论并且作出解答,还有一少部分人会经常看但不给予回复,一部分人会经常看帖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帮助的人占总人数的46%,调查对象认为情况一般占总人数的28%,不会及时解决问题的占总人数的26%。表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交互性学习模式,严重影响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效学习2.2.3 移动互联网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影响 (1)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应具有信息传播的能力。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

    17、调查对象缺乏这种能力,而且根据关联理论来讲,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环境是人人共建共享的资源分享环境,但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2)信息资源的搜集和获取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各种学习模式有很大的影响。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作参考,而这些信息资源从移动互联网上很容易获取,学习者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归纳,自主构建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生成知识,学习者通过亲身活动获取答案。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利用主题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学生需对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核心主题,然后由主题内容进行展开进行学习。学习者通过对信息资

    18、源的剖析能够提高自身的逻辑理解能力,培养了学习者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根据调查显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很少利用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对知识学习不够深入。这样的情况下会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发展。2.2.4 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效学习的原因 (1)对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累积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技术学专业大部分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了解,而且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其了解情况不同。由图2-5可见,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一部分人学习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有少部分人是走进学习图书馆去寻求自己所需的资料。表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模式还没有走进他们的课堂、生活,移动互联网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根据

    19、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寻获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有效加工、累积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3%,有47%的调查对象同意信息有效加工、累积有利于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由此表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缺少信息有效加工的能力,对移动互联网能够进行有效学习认识不足,这将势必会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效学习。 (2)学习情境的建构根据调查显示,52%的人认为构建知识的情境下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表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中有一部分人不完全认同学习情境的构建促进有效学习,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学习情境重要性有很好的认识。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寻获和处理与新知识相关的参考信息,

    20、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缺少寻获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搜集的学习知识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因此在学习情境的构建中不是很完善,从而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有效学习。(3)不能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不及时解决但最终得到解决的人数次之,对问题置之不理的人最少。这表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少部分人缺乏制定有效学习目标的能力。确定有效的学习目标可以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有效学习是一个有目的的认知过程。一旦学生决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一般都能够成功。学习目标的确立是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效学习的原因。 (4)情感的缺失学习者

    21、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极大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还能让学习者在接下来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理基础。有效学习不仅仅是形成对知识的有效理解,还要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不仅能促进学习的发展,更能让学习者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笔者通过调查结果了解到,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虽然学习过程很艰苦,有些知识建构起来很困难,但是如果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还是能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满足,这说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端正的。可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点甚至讨厌学习。因此,情感的缺失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效学习有很大影响。(5)有效交互的缺失有效交互主要是指学习

    22、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获得知识并形成有意义的建构,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交流也是多方面的,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设施和相关软件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超时空的交流,这种的时间和地点不再固定,而是随时随地的交流,从而使交流更加方便和高效。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调查对象会选择与教师或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但是学习者在与教师交流的内容大多数是提交作业、咨询考试、课后习题答案等简单活动,很少的学习者交流学习想法或讨论开放性问题并且很少学习者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交互学习。这使得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有效交互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有效学习。(6)学习主动性的缺失根据调查显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大部分利用移动互

    23、联网来看影视听音乐、聊天、玩游戏,而用来真正学习的学生很少并且时间也不是很长。他们上网浏览网页最多的是娱乐类网页,浏览学习网页的人数不是很多。对网络自主获取知识的现状不是很好。表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主动学习的人不是很多,过多的上网时间用在了娱乐方面,学习自主性缺失,这将势必会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效学习,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了抑制作用。3 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策略3.1 信息资源的累积研究表明对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积累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有效学习,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缺乏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处理与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获取信息资源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获

    24、取信息最基本的能力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中进行浏览与查找,选择适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能够将其保存。所以,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需提高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3.2 学习情境的建构 研究表明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学习情境的建构不完全认同。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学习情境重要性得有很好的认识,对学习内容要有足够的理解,这就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具有寻获信息和信息理解的能力。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前,需要搜集与新内容相关的资料来帮助学习者理解新知识,学习者具备了信息理解的能力,就可以轻松的得到与新知识有用的信息资源。这样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情境的构建具有很大帮助。3.3 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制定

    25、有效的学习目标使得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迷失方向,避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做无用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表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不能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并且网上时间大部分是用来自娱自乐,学习者可以将上网娱乐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在学习一个新内容时,学习者可以向老师和同学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听取他们的建议制定出一个有效的学习目标,或者利用网络查询得到一个有效的学习目标。这样坚持下去就能够找出其中的技巧,从而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学习目标。3.4 情感体验 学习者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极大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让学习者在接下来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理基础。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

    26、调查对象认为学习的过程很枯燥,很辛苦,他们讨厌学习。只有很少的人认为学习虽然很艰苦,有些知识的情景建构起来很难,但是知识能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满足,但是他们觉得很幸福。这说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情感缺失。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不仅具备寻获信息和信息理解的能力,还具备应用信息的能力。而移动互联网学习情感的缺失需要技术服务,这就需要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应用信的能力,但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缺乏培养应用信息能力的人帮助。3.5 学习有效性交互根据研究表明,大多数调查对象会选择教师或同学进行学习性的交流,而且在与教师交流的内容几乎是作业、考试和课后习题等有关的问题,很少有学习者交流学习想法或讨论开放性问题,

    27、并且很少有学习者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和讨论学习内容,这使得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有效交互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善这种局限性的方法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学生的控制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并且留一些交流性、开放性的活动,将学生在娱乐网站的精力转化到学习讨论平台上,以此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交互性并且达到很好的效果。从而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有效学习。3.6 学习的主动性 在本研究中,调查对象的上网时间大部分都花在了娱乐类网站上,而且对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解决的态度不是很好,表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首先要学习者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

    28、,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情境的构建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正确引导也是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一个因素。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有建构学习情境的能力,也需要教师的帮助。4 结语在当前的信息化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为有效学习的实现提供的良好的基础,只有关注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有效学习才能更好的促进个人专业素质的发展,最终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本论文在总结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和有效学习的相关理论之后,构建了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有效学习的问卷,并通过问卷调查,全面分析了目前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效学习的原因,指出了目前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在有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如

    29、何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效学习提出了几点意见。4.1 研究结论 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研究表明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移动互联网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学生不是很乐观。在移动互联网设备的使用上,几乎所有学生都是用手机上网。结果显示,移动互联网还没有真正走进教育技术学专业,移动互联网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影响很大。而移动互联网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效学习的原因分别是有效信息的积累、建构学习情境和学习目标的制定。4.2 创新之处 初步探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有效性学习的现状,移动互联网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影响以及教育技术学生的技术对于有效学习的相互作用同时根据研究结果指

    30、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有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未来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4.3 研究展望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年龄的限制,给那些想不断充实自己的人提供了绝好的学习机会,为“终身化学习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对有效学习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重要方面,在过去人们研究最多的是传统课堂中的有效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有效学习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有效学习还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只有达到有效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只有真正掌握知识,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才能呈现辉煌和灿烂的一片天空。参考文献 :1 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07):21-26.2张浩,杨凌霞,陈盼.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软件导刊,2010(1):48-50.3chabra T, Figueiredo J. How To Design and Deploy Handheld Learning.2007,09,03.4Rae,Andrew;Samuels,Peter.Web-Based Personalised System of Instruction:An Effective Approach f


    注意事项

    本文(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技术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