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锡惠公园Word下载.docx

    • 资源ID:16662620       资源大小:31.5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锡惠公园Word下载.docx

    1、(请游客转过身子)在古华山门的墙内,耸立着两尊宗教建筑和雕刻艺术相结合的石经幢。南面的建于唐乾符三年即公元876年,离开现在已有1100多年,它是无锡市区留存至今最早的地面建筑物。这尊经幢通高6 26米,由19节石灰岩构件相叠而成:下面9节组成三层束腰须弥座,其中上层束腰“壶门”内的结伽趺坐佛像,很可能为今天遐迩闻名的惠山泥人大阿福,提供了原始的造型;最上面的9节,则包括狮首华盖,三层束腰及八角攒尖的宝葫芦幢顶等。而上下数都是第10节的幢身,高达1 6米,重1吨有余,上面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序,由番僧波利译经,李端符书,因此该石幢的全称是“李端符书陀罗尼经幢”。北面的经幢与唐幢相距10米

    2、,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通高6 22米,形制仿唐幢;但幢身上按宋代的通行做法,刻“大白伞盖神咒”;因惠山寺当时曾改名为“普利院”,因此该石幢的全称是“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这两尊石经幢各节部件配合匀称,层次丰富,技法圆整,纹饰华丽,整体又有高大雄伟、雕缕洗练的美感;面且唐宋两幢并存,省内仅有,国内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各位游客,我们穿过了“金刚殿”,这里原是惠山寺的头山门,塑有“哼哈”二将,始建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现建筑是1976年翻建的。那上面的“江南第一山”横匾,由当代书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手书。江南第一山指的是惠山。这里面有个典故:乾隆在1751年首次下江南时

    3、,对惠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对随行人员评价江南各地的风物,认为“唯惠山幽雅闲静”。所以他到了苏州虎丘后,见山门上悬挂着“第一名山”匾额,心中不以为然,下令除去,而意属惠山。民间传说:惠山称江南第一山是乾隆皇帝封的,看来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侧身介绍“钱王祠”享殿】请大家看北面那座飞檐翘角、歇山顶、龙吻脊的典雅建筑,它是无锡重要人文景观“钱武肃王祠”的享殿,即供奉五代时吴越国创立者钱镠神位的地方。钱镠生于公元852年,逝世于932年,浙江临安人。他虽贵为一国之君,但立身严谨,生活俭朴,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兴修了钱塘江“海塘”及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对于促进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吴越

    4、国传“三世五王”,即钱镠,他的儿子钱瓘,钱瓘的三个儿子宏佐、宏倧、宏俶。公元978年,钱宏俶遵守祖训纳土归宋,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了贡献。宋朝廷赐给钱镠的谥号为“武肃”,因此后人称他为“钱武肃王”。钱王的后裔先后有两支迁居无锡。一支是钱王的六世孙钱进,在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从浙江嘉兴招女婿于无锡的沙头王氏。当代著名国学大师、在台湾逝世的钱穆老先生是该支的后裔。钱穆曾培养了一位了不起的侄儿,他就是钱王第三十四世孙,著名物理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先生。另一支是钱王第十一世孙钱迪,在南宋宝兴元年即1225年,从浙江吴兴迁居无锡堠(吼)山。当代著名学者、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

    5、生是该支的后裔;钟书先生的父亲钱基博教授,钱基博的双胞胎兄弟钱孙卿,以及钱钟书的堂兄弟等,都是有影响的当代名流。无锡钱氏,人材辈出。钱镠的王陵在浙江临安,无锡的“钱王祠”是他的迁锡后裔所建。据有关志书、宗谱记载:无锡钱王祠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至乾隆四年,即公元1739年时,钱王祠已耸立在这里。到道光丙戌年即1826年,又增建门楼,由于门楼的匾额是皇帝亲笔御书,所以称为“御书楼”。1860年钱王祠毁于战火。光绪戊戌年即1889年,由钱钟书的祖父钱福烱先生等,扩地重建该祠,当时占地8分6厘4毫,折合576平方米。1926年又毁于战火,1928年重建享殿即“五王殿”等。1999年由市政府拨款搬迁了占用该

    6、祠的惠山点心店,由园林部门修复,使它重新焕发了文化光采。【香化桥上】我们站立的石桥,是明代所建的“香化桥”。桥下的日月池,在明代也称“阿耨水”阿耨是古印度湖名,支流盛开吉祥的佛门莲花;由此推测,这个石池在明代应该是莲花盛开的地方。那池壁上的石螭首,俗称“石龙头”,同样是明代遗物。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这里是一幅“清水出芙蓉”的美妙图画。香化桥是单孔石拱桥,请看桥身正中的“云龙蟠旋”浮雕,那两扇石门半开半闭,据说包含“善门开,恶门关”或“佛门半开,有缘进来”,这两层意思。至于日月池的池名和香化桥的桥名,来源于佛教典籍:“信佛升天,进入无量寿国之天;日月飞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乐相迎”。说白了就是

    7、信佛可以进入极乐世界,就像日月升空那样,佛陀用音乐和舞蹈相迎接。【二山门内,金莲池畔】现在我们通常把这堵有着三个拱形券门的黄墙,叫做“二山门”,过去在这位置上,就是被烧毁的惠山寺“天王殿”。值得庆幸的是,殿后的“金莲桥”和比桥资格更老的“千叶莲花池”,却完整地保留至今。这个水池,在唐代“茶神”陆羽所著的惠山寺记中已有记载,他写道:“寺中有方池,一名千叶莲花池,一名纑塘,亦名浣沼”;他又指出,池上有大同殿,因建于梁大同年间而命名。至于池名,陆羽是这样解释的,他转引释宝唱名僧传的记载:刘宋元徽中(473-476年),有位叫“显”的外国和尚,在去南京弥陀寺途中,曾在这里小住,并在寺中的方池内,种植了

    8、他所带来的,据说能“服之羽化”也就是吃了可以成仙的“千叶莲花”。唐末著名诗人皮日休因此在这里吟诗一首:“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听松石床”就在上面不远处,等会儿我们再去欣赏。至于千叶莲花,据中国花经的说法,就是古代名贵的重瓣荷花。又因为这方塘中的池水,来源于惠山泉的“源头活水”,池水分外清洁,陆羽把它比作“西施浣纱”的若耶溪,在当时这里也确实是山村农妇“漂纱涤缕”的地方,因此就有了“纑塘”或“浣沼”这样风雅的名称。至于“千叶莲花池”后来被改称“金莲池”,可能与明代初期或更早一些时候,池中改种金莲花有关。金莲花又称“萍蓬莲”,与千叶莲花一样,都是睡莲科

    9、的水生植物,它的根可以作为药材,但服用后不能成仙。横跨金莲池的“金莲桥”,桥长10 7米、宽3 4米,是三孔石梁桥。它以18块石板组成桥身;用莲花望柱和寻杖、荷叶净瓶式透空石板组成桥的栏杆;另有4个螭首、4个鱼首、4个抱鼓石作为装饰件;又在桥身两侧的华版石上,雕刻宋代典型的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也就是在牡丹花的连续图案中,雕刻着生动活泼的童男童女,具有富贵吉祥的寓意。金莲桥造型优美、匀称、稳固,雕饰华美,是古典庭院桥梁中并不多见的优秀作品。根据专家的考证,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将惠山寺赐给抗金名相李纲,作为他纪念父母的“功德院”,恰巧在金莲桥桥身南侧的华版石上又刻着“懋德

    10、堂李府”五个字,说明该桥与李纲的家属有关。据此推断金莲桥的年龄已超过800岁,是江苏省最古老的庭园桥梁。因此它早在1982年,就与前面所介绍的“惠山寺经幢”一起,双双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乾隆御碑亭内】各位游客,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乾隆皇帝和他祖父康熙皇帝一样,都六下江南,七游惠山,可见他对惠山确实是情有独钟;他又是位到处写诗题字的风流皇帝,在惠山留下了好几十首诗词和大量御书碑刻,这座乾隆御书碑亭和亭中的御碑,就是这段历史的象征。大家知道,封建时代的建筑十分讲究规格制度,因此这座御碑亭的大小,就成为无锡亭子的最高纪录;它所采用的建筑形式,也是仅次于重檐庑殿顶这个封建时代最高建筑规格的重檐歇

    11、山顶;它又用台阶来提升亭子的高度,使整幢建筑看起来很有气派。在亭子的前后方形门阙两侧,各开圆形窗洞;左右墙壁上又各开4个圆窗,俗称四通八达。亭中的这座御碑,通高3 4米、宽1 1米,是无锡迄今最大的青石巨碑。它的正面、反面和两侧,分别镌刻乾隆第一、第二、第三、第五次南巡时,在惠山寺所作的御制诗。这尊御碑的原碑,在“文革”中被打碎,而且无法拼凑恢复原貌,现碑是1982年仿制的。请大家注意御碑正面的最后两句诗句“闍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我简单作点解释)闍黎指的是佛门禅师,公案是佛教禅宗通过“斗机锋”来明彻佛理,达到“顿悟”境界的一种语录案例。这首诗,乾隆作于辛末年即1751年,他在感叹自

    12、己好像一刹那间已做了十六年皇帝的同时,又追忆起自己在当皇子时,与一位和尚在北京圆明园斗机锋的往事。这位和尚,就是早年在惠山寺出家,又去北京法源寺受戒,并由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恩准在圆明园行走,后来又回到惠山寺当方丈的成莹禅师。乾隆皇帝与惠山寺的老和尚在寄畅园“郁盘”亭内下棋;又说他在吃了惠山寺的名菜“翡翠绿玉瓣”即青蚕豆后,下令免缴惠山寺十八亩半蚕豆田的皇粮等等,都与这位成莹和尚有关。【洪武古银杏树下】刚才我们讲了惠山寺清代高僧成莹的故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棵古老的银杏树,又与惠山寺明代初期的另一位高僧有关,他就是既有文化又爱绿化,法号叫做“普真”的性海和尚。据传在明洪武初年,普真从山门至大同殿种

    13、植了18棵银杏树,象征佛门十八罗汉。经过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这棵“洪武古银杏”硕果仅存,现树高21米,直径1 91米,是无锡市区最古、最大的树中寿星。银杏树又称公孙树,白果树,意思是讲爷爷种的树,要等到孙子才能吃上白果。银杏树是雌雄异株植物,洪武古银杏属雄性树,只开花不结白果。但在树上寄生着一棵常绿的藤本植物“薜苈”,它能结果,因此清代诗人秦琳写了一首诗:“大雄殿下绿苔滋,银杏浓荫复石墀;笑指树头新结子,青青多在寄生株”。然而在1982年8月14日,偶而发现这棵雄性古银杏离地约10米高的一个树枝上,挂着一串好像牛奶葡萄的幼嫩“白果”;当年9月11日采下了已成熟的这串白果,一数共7颗,这事好像公

    14、鸡生下了鸡蛋一样地希奇。更加希奇的是第二年5月16日将其中的4颗播种后,居然有一颗于6月7日出苗,并存活了46天“公鸡蛋”终于孵出了“小鸡”。据植物学家解释:雄银杏发生“性反转”,开雌花结白果,仅1930年日本三好博士有过一例报道,因此是十分罕见的,究其原因,可能是一种“返祖现象”。【听松石床前】各位游客,惠山寺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你们看到了奇花、奇树,现在再请看这块奇石。大家还记得吧,刚才在金莲池畔,我为大家背诵了唐代皮日休的一首诗,最后一句“松子声声打石床”,指的就是这块“听松石床”。您看,这坚韧、褐色、平坦的天然巨石,长1 99米、宽0 87米、高0 56米,后面翘起刚好像个枕头,可以让人

    15、舒服地躺着;这石端上篆体的“听松”两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族叔、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所写;而且当时在石旁,又长着两棵六朝古松,所以称为“听松石床”。在篆书右侧,另刻有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张仲贤等所题行楷10行;石床平面上,有南宋嘉熙三年(1239),宋太祖九世孙赵希衮题刻的行书21字,笔意类似黄庭坚的瘗鹤铭。明成化七年(1471年),听松石床搬至听松庵;清康熙十年(1671年),迁回古银杏树下原址。道光十五年(1835年),地方官筑六角亭加以保护,并刻碑石把这件事记录下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听松亭是1886年重建的;亭上的匾额是当代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所书。红楼梦又称石头记,1983年园林

    16、部门请研究石头记的专家,书写保护家乡石头的亭匾,可说是缘份不浅,留下了一段佳话。下面请大家走上高台阶,去大同殿参观。【大同殿院落内广场】前面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惠山寺当年的遗物。走了这么长一段路,大家一定好奇怪,作为寺院主体建筑的大雄宝殿在哪里呢?它的遗址就在上面这块草坪上;因为它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所以又称“大同殿”。在历史上,大同殿曾作过多次重建和维修;但于1860年毁于战火后,至今没有得到恢复。清同治三年(1864年),当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奏请皇上,在大同殿前后的废墟上,建起了因镇压太平军而阵亡的淮军和湘军将士的“昭忠祠”,并被保留下来。1927年北伐战争后,这里曾改为“

    17、革命忠烈祠”兼作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场所。建国后,这一组建筑仍沿用“大同殿”原名;1958年成为无锡市博物馆馆址,博物馆搬迁后,里面辟作无锡历史名人馆、风俗馆、屠一道根艺珍藏馆等;另有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南京礼部尚书、无锡籍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邵宝撰写的“点易台铭四面碑”。好,请大家随我向左拐,游览与明代普真和尚和清代乾隆皇帝都有关系的“竹炉山房”。【竹炉山房内庭院】元代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惠山寺遭到严重破坏。明初,在普真和尚的主持下,重修惠山寺,使败落的香火再度兴旺。在这同时,普真在寺院附近,开辟了茶园。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普真又请湖州竹工编制了一个竹茶炉,用来煎煮二泉水,冲泡

    18、本山茶竹炉煮茶,为当时的茶文化写下了古雅朴实的一页。为此,普真请寄寓在惠山寺的著名画家王绂绘图,学士王达撰文,名流唱咏,装帧成卷,名竹炉图卷,成为惠山寺的镇寺之宝。后来竹炉及图卷都收藏在寺内的弥陀殿。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弥陀殿失火,不久由退职官员邹迪光重建,并更名为“竹炉山房”。1751年阴历二月二十日下午,首次南巡的乾隆皇帝,在竹炉山房内,汲二泉水,用惠山寺竹茶炉煮泉,冲饮他自己带来的龙井雨前茶,重演“竹炉煮茶”故事。吟出了“此日真成四美具”的浩叹。所谓“四美”指的是泉美、茶美、茶具美、环境美。乾隆在高兴之余,仿制了两具惠山寺竹茶炉带回北京,又在玉泉山“静明园”和“盘山行宫”内,分别

    19、仿建竹炉山房,用来贮放竹茶炉。直到今天,当年乾隆仿制的竹炉,还有一具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在竹炉底板上,刻着乾隆的亲笔御制诗,说明仿制经过和他的心境。对于那帧明代流传下来的珍贵的竹炉图卷,乾隆同样十分喜爱,在南巡途中,多次借阅,并在上面题了好几首诗。1797年,当时任无锡知县的邱涟,见图卷已破损,带回县衙准备重新装裱,谁知当晚县衙附近民房失火,殃及县衙,图卷被烧毁。乾隆在北京听说此事,十分恼火,本拟严惩邱涟,在江苏巡抚据实奏报后,改为罚邱涟俸银(工资)二百两,赔偿给惠山寺。后来,乾隆仿王绂笔意,亲补竹炉首图,命人补绘补写全部图咏,重新装帧为竹炉图卷,又将内廷收藏的王绂溪山渔隐图赐给惠山寺;乾隆

    20、再御题“顿还旧观”,表示功德圆满。请各位游客走进竹炉山房的“雨秋堂”,抬头往上看,那黑底金字的“顿还旧观”匾额,就是乾隆当年的亲笔御书。那墙上镶嵌的38方明清碑刻,大部分与竹炉煮茶那段逸事有关。顺便说一说,现在我们看到的竹炉山房建筑,是清末重建的。【云起楼及爬山廊下】请大家往上面看,那山坡上有幢精巧典雅的三开间楼房,名“云起楼”。这座小楼由清康熙年间的无锡知县吴兴祚始建,楼名是当时人称“江南三布衣”之一的著名文人姜宸英给取的。乾隆下江南时,一度叫做“皇亭”,用来珍藏康熙、乾隆赐给惠山寺的墨宝。再看作为云起楼起脚的“爬山廊”。廊子下面的那棵银杏树,因遭雷击火焚,有半棵树干是用水泥修补的,无锡人开

    21、玩笑说它是“半真半假”;但爬山廊造的真是不错。您看它乘势盘旋而上,连接“古戏台”和“朱衣阁”,最后以云起楼作为总结,首尾呼应,蟠曲自如,活脱脱是条穿云腾飞的巨龙。在廊子的下面,还有松泉和罗汉泉;廊子的外侧,古松和奇石,组成了一幅天然的图画。如果顺着爬山廊往上走,在廊子的中间,可以看到一方题刻“隔红尘”的砖额,说的是当年康熙巡幸江南时,和惠山寺和尚参悟佛理禅机的一段掌故,点出了这段爬山廊非但造得巧妙耐看,它所蕴涵的文化,又是多么的深厚和绵长。各位游客,当我们穿过这树着“乾隆御碑”的竹炉山房门厅,拾级而下,那里就是大家都早就希望身临其境的天下第二泉。【二泉亭畔】外地旅游者一到无锡,往往就要打听“二

    22、泉映月”在哪里?现在大家明白了,原来它的源头就在这里。二泉映月是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瞎子阿炳”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被誉为“东方命运交响曲”,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十大名曲之一。如果说二泉映月使“天下第二泉”走向了世界;那么明代江南才子文徵明在1518年清明节创作的惠山茶会图,因为于1997年被印成邮票公开发行,邮票雅称“国家名片”,这幅画就同样使“天下第二泉”飞到了地球村的每个角落。有的来宾可能知道唐代有位著名的茶叶专家“茶神”陆羽,他是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在该书中有专门的篇章谈论适合煮茶的水。陆羽是唐代竟陵州即今天湖北天门人,后来长期在浙江、江苏一带活动。他一生中曾两次到无锡,并在惠山

    23、寺住过一段时间,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惠山寺记。在这篇记中,有他实地研究惠山泉水的记载。大概受陆羽的影响,在唐代大历年间即公元766年至779年,无锡县令敬澄在这里根据古图,开凿疏浚了“惠山泉”。因为陆羽和当时的刑部侍郎刘伯刍都把该泉水评价为“天下第二”,因此又名“天下第二泉”或称“陆子泉”。在这泉亭的上面有“陆子祠”,是纪念陆羽的地方。此后,无锡出了位著名的诗人李绅,他的悯农诗千古传诵,妇孺皆知。李绅在少年 时代及30多岁时,曾两次在惠山寺读书,他把惠山亲切地叫做“家山”,并在二泉之畔筑过“读书台”。李绅在离开家乡时曾写过一首别泉台的诗,称赞二泉是“人间灵液”,“茶得此水,尽皆芳味也”,因此他把

    24、二泉水带到了京师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当朝宰相李德裕嗜饮二泉水,竟檄令递送公文的驿站,为他运送二泉水,称为“水递”。对于这种以权谋私的行为,皮日休曾写诗讽刺:“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到了宋代时,著名文人梅尧臣、王禹偁、苏东坡、秦观、蔡襄、黄庭坚、杨万里等等,都先后到二泉煮茶品茗。在这期间,宋徽宗赵佶于政和二年(1112年)四月初八,在御花园的“太清楼”设盛大的宫廷茶宴,用二泉水煮刚刚贡到的新茶,招待以蔡京为首的高级臣僚。两年后他干脆下令把二泉水列为贡品,“月进百坛”,即每个月要供应朝廷100坛二泉水。到了明清时期,二泉茶文化又有新的发展,刚才我们在“

    25、竹炉山房”已作过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下面我把二泉亭本身的情况说一下。根据记载,在唐代时,泉上就建房11间,内有“梁源亭”。宋代时,高宗赵构南渡,曾在二泉品茶,因此在泉亭的亭顶上,装饰二龙嬉珠图案,题额“源头活水”。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手书“天下第二泉”五字,原来制成木匾,后来改为石匾,这就是嵌在亭子墙壁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块匾。大家看到这泉亭里有两个泉眼,上面那个围八角形石栏板的,一般称为圆池或上池,紧靠着上池的称方池或中池。根据古代志书的记载,圆池的水十分清澈,方池的水有点儿混浊。对此,乾隆皇帝曾一度迷惑不解,经过数次实地研究后,他的结论是:天圆地方,天清地浊,把中国古代对于天地的理解

    26、,融会贯通到了泉池上。这件事在乾隆的二泉诗中有记载,并不是我在这里“假传圣旨”。【漪澜堂回廊前】刚才我们提到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现在在这与苏轼有关的“漪澜堂”前,重点讲一讲他与二泉的缘份。东坡先生两次到二泉,第一次在熙宁七年(1074年)的初夏季节,并留下了一首十分优美的七律:“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风万壑传。”诗中第三句的“小团月”指的是当时极其珍贵的朝廷贡品“龙凤团茶”,用一“小”字,说明是“一斤二十饼”的“小龙团”。根据宋代著名文学家又是朝廷重臣的欧阳修记载,这种茶皇帝轻易不肯赏赐给大臣,在重

    27、大活动中偶而赏一次,还要“四人分之”,它的价格“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东坡先生携来二泉试茶的小龙团,因是皇上也就是“天子”所赐,所以说它来自“天上”。从这句诗中,我们每位游客,您都能体会到苏东坡对二泉水的感情,是多么地深厚。苏轼第二次到二泉,是五年后的元丰元年春季,与他同行的还有他的学生秦观、杭州诗僧参寥。这次他又赋诗一首,诗中写道:“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这句诗就是这幢建筑名字的由来。东坡先生晚年,曾一度居住在阳羡也就是宜兴;而宜兴的“阳羡茶”,早在唐代就列为贡茶。因此他根据他对两者的切身体验,又吟出了“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的诗句。1979年,园林部门把这诗句制成

    28、楹联挂在漪澜堂前面,可说是了却了东坡先生当年的一段“二泉情结”。请大家向前走几步。【二泉下池东南角一带】在二泉的泉池中,要数这下池的面积是最大,将近50平方米。它开凿于北宋明道年间,900多年来,每年秋季阴历七月半的晚上9时至11时,一轮皓月就会倒映在这清池之中,是天然的“二泉映月”。那池壁上有石螭首,俗称“石龙头”,为惠山“九龙十三泉”中的第一个龙头,是明弘治初无锡人杨理重新制作的。二泉上、中池的泉水,经过漪澜堂下面的暗渠,从石龙的嘴巴中跌落下池,颇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情趣。请看池子前面的太湖石,中间的主峰,多么像观世音菩萨站在鳌鱼的头上;两旁的,一块像双手合十的“善才童子”,一块像轻

    29、舒翠袖的“龙女”。这组观音石,原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顾可学“蕙岩”别墅中的遗物,乾隆下江南时被移到了这里。请再看对面墙上“天下第二泉”那五个写得十分有力的榜书,它出自清雍正年间大书法家、吏部员外郎王澍之手,擘窠巨制,遒劲丰神。游客们都喜欢在这里摄影留念。也有人把陆羽评泉,苏轼题诗、王澍法书相提并论,称为“二泉三绝”。各位游客,二泉的茶文化,二泉的造园艺术,二泉的诗词、绘画、书法、音乐,无论哪一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它留给您的印象,大概会像乾隆皇帝一样地深刻吧。好!请大家随我走出二泉,欣赏下面的美景。【二泉门洞外侧,请游客面南而站】这条高低起伏的爬山长廊,称为“垂虹廊”。春天,廊子下面的迎春花,就像金色的小喇叭,吹奏着欢迎大家到来的迎宾曲。廊子的里面,有万卷楼,遂初堂和锡麓书堂,


    注意事项

    本文(锡惠公园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