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八下第三单元笔记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16778619       资源大小:31.64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下第三单元笔记文档格式.docx

    1、4、“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运用了哪类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_。 6、写出描写沙漠的古诗句三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唐】王维 日暮沙漠陲,力战烟尘里。从军行【唐】王维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白马篇【魏晋】曹植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章结构 1、第一段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道出自己的主要观点。 2、第2段:举例说明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在此依次写出了各种声音。如:鸣叫笛声小提琴门框锁链声敲击茶杯声蟋蟀叫声风琴、喇叭、笛子声口琴声蝉鸣等,说明还有许多种

    2、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举例说明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琐碎的举例故事化,读来饶有情趣,在行文中不断丰富作者的观点。 3、第3段:进一步拓展说明知识无限,认识有限。二、重点语句分析 (理解句子的内涵)1“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 在牧童的笛声中,在作者的思考中,认识大千世界的复杂性,说明了正是由于丰富的实践和深刻的思考才懂得知识是有限的。2“从此,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问他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坦率地说知道某些方法,但他笃信还会有上百种人所不知的、难以想像的方法。小小的蝉鸣声尚不知出自何处,怎不感到知识的缺乏,世界上

    3、有多少种声音,有多少种发声方法,怎能说得清,道得明,说明了世间万物尚有许多解不开的谜,同时也证明了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三、写作特色 1、举例典型,叙说生动。文章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认识逐步深化而又愈感困惑的事实为据,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用例颇为典型。且文章把千百年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有趣味。2、层次安排巧妙。故事以人物的经历与感受为线索层层深入。有用大量的时间词和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进行过渡,使文章层次鲜明。四、问题思考另外一次,他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家酒店,以为能看到某人在用弓轻轻触动小提琴的弦,但看见的却是有个人正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使其发出清脆

    4、的响声。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提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他把蝉体翻转过来,看见胸部下方有几片硬而薄的软骨,以为响声发自软骨的振动,便将其折断,欲止住蝉鸣。但是一切终归徒然(1)这三个句子都使用了“以为”这个词语,有什么作用?答:_(2)三个句子都是顺着“以为”的意思一直说下去的吗?句子的后部或下一句与前面有着怎样的关系?哪些词语突出表现了这种关系?(3)三个句子对于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有什么意义?答案参考:(1)“以为”指认为属主观认识。三个句子都使用“以为”,表明“以为”后认识都是个人主观认识,一次次都不符合实际。(2)三个句子并非都是顺着“以为”的意思一直说下去

    5、,句子的后部或下一句与前面有着转折关系,“但”“可”“但是”等词突出表明了这一种关系。(3)三个句子突出地表明个人的知识极为有限,越觉得自己无所不晓就越显得无知,失望之情也就越强。 我还可以试举另外许多例子,来阐释大自然在生成其事物中的丰富性,其方式在感觉与经验尚未向我们启示之时,都是我们无法设想的,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故此,倘若我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那么我是应当受到宽宥的,况且我从未声言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懂得它会以某种不同于我们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对于握在我们手心的蝉儿,都难以弄明白其鸣声生自何处,因而对于处在遥远天际的彗星,不了解其成因何在,更应予以谅解了。1

    6、对“即便经验有时仍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无能”句中的“无能”如何理解?2作者说自己“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是不是说明他的“无能”、“无知”?3作者认为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形成之因“应当受到宽宥”,这显示了他怎样的治学态度?4文中是运用什么写法来表明不了解彗星成因毫不足怪,应予谅解的?5概括本段文字内容。1“无能”表明人们知识的有限,亲自实践,亲身经历,都不足以充分认识客观世界。2不是,这是他自谦的说法,同时,“不能准确地断定彗星的形成之因”,恰恰是他天文知识丰富的反映,他一定是运用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从多方面对彗星的成因进行探讨,但发现一切解释都不能尽如人意,从而感慨自己的无知。3显示了他的坦

    7、然,不以无知为耻。作者充分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实事求是地表明自己不能揭开一切的奥秘。4以对蝉的认识作类比,并以“手心”和“遥远天际”作对比。5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作者在本节用词上也体现了本文的观点,如:“苦于长期经验”说明不是凭空捏造,我“似乎”发现,“似乎”一词并不作全盘否定,表现了作者的谦虚。活板 1、文学常识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8、。2、通假字三、古今异义词四、词类活用五、一词多义 1、印:“五代时始印五经”,用雕板印刷。谓语,动词。 “其印自落”, 印模。 主语,名词。 “密布字印”, 印模。 宾语,名词。 2、火:“火烧令坚”, 用火。 名词做状语。 “再火令药熔”, 用火烧。 名词做动词。 3、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用。 “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 4、就: “瞬息可就”, 完成。 动词。 “持就火炀之”, 靠近。 5、为: “唐人尚未盛为之” 使用、采用。 “满铁范

    9、为一板”, 算作、当作。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算是、认为是。动词。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没有实际意义。加强语气。 “其印为予群众所得”, 被。介词。 六、重点词语解释 1、唐人尚未盛为之 盛为之:大规模的。 2、庆历中有布衣毕昇 布衣:平民。 3、火烧令坚 令:使。 4、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和(hu):混合;搀杂。 冒:蒙,盖。 6、则第二板已具 具:准备好。 7、更互用之 更互:交替,轮流。 8、文理有疏密 文理:纹理,质地。 9、兼与药相粘 兼:并且。 10、不若燔土 燔:烧。 11、用讫再火令药熔 讫:完。 12、殊不沾污 殊不:一点也不。 13、其印为予

    10、群从所得 群从: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 七、特殊句式 八、课文内容理解 1、活板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印刷”的特点活: (1)、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 (2)、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 (3)、每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作法是活的 (5)、更互用之用法是活的 (6)、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法是活的九、主题 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昇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十、写作特点 (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11、(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核舟记一、文学常识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二、文白互译 三、文言词语(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词(三)、词类活用(四)、一词多义1、其: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指船底(则题名其上)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端:一头,

    12、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正(其人视端容寂)3、可:大约(高可二黍许)可以(珠可历历数也)4、曰: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是(文曰“初平山人”,)5、者: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6、为: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7、之:的(能以径寸之木)代船舱(箬篷覆之)指窗户(闭之)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8、奇:q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j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9、绝: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与世隔绝(率妻子邑

    13、人来此绝境)10、云: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说(孔子云)11、并:和(题名并篆文)都(并怡然自乐)12、语:y说话(如有所语)y告诉(此中人语云)13、木:木头(能以径寸之木)树木(以至鸟兽、木石)14:有: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15、而:表承接(启窗而观)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五)、重点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巧:特殊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 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 罔:无,没有 因

    14、:根据,依据 象:模拟 5、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送 6、盖大苏泛赤壁云 泛:乘船浮行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j零数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 可:大约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缓缓地 兴: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1、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 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 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 端:正 15、其船背稍夷 背:这里指船底 夷:平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 17、钩画了了 了了:清清楚楚 18、其色墨 墨:黑 19、其色丹 丹: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 为:刻 21、

    1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尚,还 盈: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修狭:长而窄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中轩敞者为舱。(3)盖大苏泛赤壁云。(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省略句:(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2)则题名(于)其上。(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3、倒装句:(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后置)(3)其人视端容寂五、课文内容理解1、整体感知: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2、核舟记说

    16、明顺序:空间顺序3、文章结构:核舟记:总起(1)分述(2-5)总结(6)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顺序:船中间(船舱):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整体局部) 船头(游览者):第三自然段:三个游览者的神情。(中间两边)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题名和印章。4、本文写作特色: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富于想象。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

    17、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与“核舟”的主题相呼应,如果说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6、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用料体积小 所刻事物繁多 刻物情态毕备7、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8、“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

    18、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9、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10、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12、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3、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19、 。1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1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 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16、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17、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18、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轻松悠闲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专注平静 。19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列数字, 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20、点明全文

    20、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2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叫三声夸克1、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构成2、理解课文 1、物理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最里面是什么? (这句中“类似的问题”指什么?) “类似的问题”是指盒子里装盒子,最里面的盒子里到底是什么。 2、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因为在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盖耳曼把夸克借用过来,无非是一语双关,说明每一个强子都有3种夸克。 (“一语双关”中的“一语”是指什么?“双关”又具体指什么?“一语”指“三呼夸克”;“双关”既指每一个强子都有3种夸克,

    21、又指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地探索。 3、有一种礼品盒,看上去只是一个盒子,不知道里面是空的,还是装了什么东西。打开来看看,里面仍然是一个盒子。好奇心驱使,再打开这个盒子,里面又是一个盒子总之,盒子里装盒子,不知道最里面的盒子里面到底是什么。 (联系全文想一想,这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把这段文字放在全文开头有什么作用?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从内容方面说,可以使读者易于理解文章说明的对象,从结构上看,文章以这一比喻来结构全篇,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4、读下边的文字后,说说科学家们对基本粒子采用了哪些分类方法。 经过分析,发现大多数基本粒子是不稳定的,寿命很短,很容易转化为其他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的

    22、质量大小差别很大,可以根据质量的大小来分类。还有另一种分类方法,它把基本粒子分为两类,一类是轻子,另一类是强子。一种是依据基本粒子质量的大小来分类,第二种是把它们分为轻子和强子。 5、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你能从以上句子中找出词语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吗?“几乎”,说得准确。句子的意思是说原子核的质量接近于原子质量的全部,而电子只占十分微小的质量,所以用“几乎全部”的词语来表述。6、还有人说,物质的最小结构也许就到此为止了。(如果把句中的“也许”去掉,那么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把“也许”去掉,就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原句中用“也许”,表示对这是物质的最小结构这一点不能肯定。事实上

    23、这种结构还可以再分。如果把“也许”去掉,那就表示它肯定不能再分了。7、为什么夸克不能脱离其他粒子而独立存在呢?这真是怪事,仿佛士兵犯了错误被禁闭而失去了自由,难道就没有一个自由夸克吗?(如果把句中画线的话去掉,句子还是通顺的,那么它起什么作用呢? 用比喻,使说明形象生动,引起阅读的兴趣。8、新的发现,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为什么只证实了顶夸克的存在? “3”字有什么意义? 而最基本的问题仍然是: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 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四个问题的提出告诉读者夸克的证明还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激发人们思考,进一步关心和探索这一问题。最

    24、后一句呼应文章开头,同时也是对前几个问题的一个形象概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章主旨与结构分析 1解题 课文的标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个设问句,它起着三个方面的表达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红”)提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联系全文结构看,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每说明一个原因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具有明快的节奏感,增添了艺术情趣。2结构分析 (复习课上总结的提纲)第一部分(第1段):赞叹花朵的红色所起的作用,提出说明的中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二部分(第210段):从不同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共9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26段):以横向说明的顺序(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2段用三个句子分说含有花青素的细胞液呈酸性、碱性或中性时,花朵就相应地呈红色、蓝色或紫色, 第3段以黄色、橙色的花只含胡萝卜素为例,说明它们不呈红色是由于没有红花的物质基础花青素。第4段以白花为例,说明白花呈白色是由于“细胞液里不含色素”,即不含花青素、胡萝卜素等色素,这是常例。接着列举事例,说明菊花、添色木芙蓉


    注意事项

    本文(八下第三单元笔记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