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16923040       资源大小:29.12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1、3美感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4情绪的紧度有紧和轻松两极表情: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生理的需

    2、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部心理动力。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心理的社会学基础1环境与心理2文化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3人的心理和行为社会化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行为:狭义的行为: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广义的行为:个体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脏活动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

    3、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脏操作条件反射通过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脏的意识控制; 某些心身疾病症状的产生如心跳加快、肠蠕动增加、哮喘等可能与个体的意识性条件操作有关;生物反馈、气功治病等的原理可能与脏学习有关;(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脏学习现象也是对传统的随意和不随意神经肌肉系统概念的一种挑战。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的关键是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

    4、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社会学习理论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观察学习四个具体过程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是后面过程的基础;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认知的主要容1认知心理学2认知与情绪的关系3.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第五章 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5、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作出的鉴定。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会谈法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表所谓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1施测条件2主试者因素3受试者因素4信度、效度及常模信度reliability: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效度validity:是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常模norm: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在应用心理测验时,应坚持下述原则:1标准化原则2原则3客观性原则智商: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

    6、来,以便于人民的理解与比较。第六章 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定义根据过程模型定义: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根据系统模型定义: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应激源(生活事件):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包括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种事件。认知评价的概念所谓评价就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实践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认知评价过程

    7、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这就是次级评价。)应对方式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定义为: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比较相近,但两者理论基础不同,前者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是潜意识的;后者是应激理论的概念,主要是意识的和行为的。但两者也存在着一定联系,例如两者都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措施。应对的分类1.从应对的指向性看问题关

    8、注的应对情绪关注的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 2.从是否有利于缓冲应激看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社会支持保护健康的机制研究有两种理论解释:1缓冲作用假说: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无直接影响,通过提高个体对日常生活中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从而削减应激反应,起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2独立作用假说:通过社会支持本身的作用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进而促进健康。应激的心理反应1情绪性应激反应2认知性应激反应表现为: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减退等3行为性应激反应主要包括: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

    9、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包括GAS三阶段)。这其涉及神经、分泌和免疫三条中介途径。但必须指出,这三条中介途径其实是一个整体,而且其中有关细节问题正是目前深入研究的领域。(1)心理- 神经中介机制 (2)心理- 神经- 分泌中介机制 (3)心理- 神经- 免疫机制应激的行为反应 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helplessness)与自怜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 应激与疾病的伴随关系共同的生理反应假说: 生理反应躯体损害应激刺激脑模块 心理反应身心疾病薄弱部位假说: 易感性基础躯体损伤应急刺激应激反应 正

    10、常躯体 身心疾病应激管理的切入点1针对应激刺激的管理2针对认知评价的管理3针对应对方式的管理4针对社会支持的管理5针对个性特征的管理6针对应激反应的管理应激易感模型:是一个概念,简言之就是通过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在人群中筛选出应激易感者,并进行多种途径的干预。第七章 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包括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吸烟、规律运动、维持合理体重等。损害健康行为:是指偏离个人、团体乃至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方向,是一组相对明显、相对确定的、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1民间医学2文化环境和文化适应3教育、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和城乡差异4落后习俗5工

    11、业化和媒体宣传药物成瘾:是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酗酒的预防和干预(心理治疗)早期干预:适量饮酒的概念及安全饮酒量。制定严格的饮酒法律,控制青少年饮酒。吸烟的预防和干预预防青少年吸烟;改变吸烟环境戒烟网络成瘾诊断标准1耐受性增强;2成瘾症状;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和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6上网使用病人的社交、职业和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如果在12个月中的任何时期有多于所列的三种症状出现,即为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治

    12、疗的根本宗旨是预防为主。心理治疗采用警示卡、团体治疗和家庭治疗。采用药物+心理治疗+行为规+家庭治疗的综合疗法帮助患者戒除网瘾。第八章 病人心理病人:即为患病的个体。病人角色:人称病人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病人角色的转换和适应角色适应:是指病人与病人角色的期望基本相符,如承认自己患病,积极接受治疗,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恢复健康,疾病痊愈后能及时地从病人的角色在转换到原来正常的社会角色。病人的心理需要1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2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3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4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5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慢性病病人的心理特征1主观感觉异常

    13、2抑郁心境3怀疑心理4病人角色强化5药物依赖和拒药心理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包括:1支持性心理治疗,慢性病病程长、病情容易反复,所以,要充分理解和尊重病人,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病人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情绪管理,帮助病人学习识别和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让病人意识到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机体的康复。3认知行为治疗,以更加合理的思考模式来评价自己的疾病、生活和工作,发展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应付生活中的变化,学习适应性的行为,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病人对慢性病综合干预计算的依从性。康复期心理问题1错误认知:2不良情绪3不健全人格康复期心理问题干预的原则1培养

    14、积极的情绪状态2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3纠正错误的认知4积极进行康复运动锻炼,合理地使用运动锻炼程序,对残疾人和病人有良好的心身康复作用。5调动各种积极的社会因素来帮助病人的康复,如家庭、社会、各有关专业人员均参与伤残病人康复工作,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手术病人心理问题及干预1手术前焦虑2手术前焦虑反应的原因及影响因素3手术前焦虑对手术的影响手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特点1手术后常见的心理障碍2术后病人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手术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1心理支持与指导2行为控制技术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1休克-恐惧期2否认-怀疑期3愤怒-沮丧期4接受-适应期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的干预原则1告诉病人真实的信息2纠正病

    15、人对癌症的错误认知3处理病人的情绪问题第十章 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心身关系分为三类:1心身反应2心身障碍3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心理动力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

    16、生发展中的作用。心理生理学理论:心理社会刺激应激反应神经分泌免疫变化疾病发生学习理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如情绪紧、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不再拘泥于某一学派,而是综合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理论等各种理论,互相补充,形成了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理论。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中作用1慢性应激。长期慢性应激状态较急性应激事件更易引起高血压。2人格特征 受压抑的愤怒表达和过分的愤怒表达与高血压发病有关。在不良环境下(受教

    17、育程度低下、社会经济地位低下),采用不成熟应对方式的人容易患高血压。3婚姻状态 根据Framingham的资料,寡妇和鳏夫的血压高于配偶健在者。4不良行为因素发病率与高盐饮食、超重、肥胖、缺少运动、大量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有关,这些不良行为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受心理或环境因素的影响。高血压的心理社会干预.松弛训练.生物反馈是脏学习的过程,血压成为一种能被患者“随意”操作的脏行为,从而达到降压目的。.运动疗法耐力性运动训练或有氧运动训练均有中度降压作用。有人还指出运动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防止粥样斑块形成。.改变生活习惯 减重、限盐、戒烟和控制饮酒是降压的有效措施。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

    18、的作用A型行为模式 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 B型行为:有耐心的,谦虚的,放松的,有安全感的)冠心病患者大都有A型行为。2生活事件。有1/22/3的心肌梗死病例有诱因可寻。其中情绪激动、精神紧及体力劳动最为多见。日常烦恼和生活事件对冠心病的影响,是通过主观评价、应对方式和A型行为为中介的。3损害健康行为 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对社会压力的适应不良等。冠心病的心理社会干预.教育患者认识疾病、减少焦虑。.危险行为的矫正 矫正A型行为、吸烟、酗酒、过食和肥胖、缺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焦虑抑郁的治疗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与发展中作用1、应激性生

    19、活事件。糖尿病的发生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有一定关系。急性应激可使正常人在饱餐后血糖反应峰值延迟。地震、重大火灾后,糖尿病的发病率较灾前明显增加。心理应激可使正常人显示糖尿病的某些症状(如血糖升高、尿中糖和酮体含量增多)。一些患者由于生活事件的突然袭击,病情迅速加剧,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2、糖尿病人格。Dunbar (1936) 认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性格不成熟,具有被动依赖、做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这些人格特点被称作糖尿病人格。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具有倾型、不稳定型及掩饰型个性特征。糖尿病患者的综合心理社会干预1.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2改变生活方式;3治疗不良情绪;4对

    20、出现复杂并发症、病情反复者应当及时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有效的药物治疗。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又称非快动眼睡眠(NREM)。此时相没有快速的眼球运动,全身肌肉力下降,但仍保持一定的力。脑电图随睡眠程度的加深逐渐变慢,根据脑电图变化特点,又可将慢波睡眠区分为4个期。S1期:浅睡期。此期持续0.57分钟,对外界刺激仍有反应,有躯体麻木、颤动和浮沉感等,仍有思维活动,醒后可以回忆;S2期:中度睡眠期。此时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也没有可以回忆的精神活动;S3期:深睡过度期。为S2 向S4的过渡阶段,进入较深的睡眠状态;S4期:深睡期。此时没有眼球运动和肌肉活动,睡眠很深。在此

    21、期间,虽然肌肉松弛,但躯体运动并不消失,一般平均每20分钟有一次较大的姿势调整。慢波睡眠期间,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胃肠蠕动增加等;S4期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加。(2)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FWS) 又称有梦睡眠。此期较慢波睡眠更为深沉,但脑电活动却与清醒时相似,所以也叫异相睡眠;此期眼球出现水平快速移动,所以又称快动眼睡眠(REM)。此期眼电活动显著增强,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肌力进一步减弱,肌肉完全松弛,肌电明显减弱,有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加快而不规则、胃肠运动停止等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的表现,所以临床上支气管哮喘和心绞痛的发作易在此期出现。从

    22、唤醒阈值来看,REM睡眠时的觉醒阈值较S1期睡眠高,介于S2、S3期睡眠之间,S4期觉醒阈值最高。睡眠障碍(Sleep-disorder)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既可以见于心理障碍、躯体疾病的患者,也可以见于正常人,表现为失眠、睡眠过度和觉醒障碍等。失眠(insomnia):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由于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导致睡眠不足的状态,并可引起患者白日不同程度地自感未能充分休息和恢复精力,因而躯体乏困,精神萎靡,嗜睡,注意力减退,思考困难,反应迟钝,情绪低落,焦燥等。(课本定义: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表现:入睡困难;不能熟睡;早醒、醒后无

    23、法再入睡;频频从噩梦中惊醒,自感整晚在做恶梦;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容易被惊醒,有的对声音敏感,有的对灯管敏感。还会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发硬迟钝、头痛、记忆力不集中。很多失眠者喜欢胡思乱想。(1)心理社会因素:如生活、工作中各种事件造成的焦虑、抑郁、兴奋、紧,或过度疲劳、对健康过度关心等。失眠者常对入睡时间估计过长,对睡眠时间估计过短,对睡眠给予过多关注等,可对失眠本身产生较高的心理压力,加重失眠。值得注意的是,个人的不良暗示是导致失眠和使失眠长久不愈的重要心理因素。(2)环境与外在因素:常见的有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强光,噪音以及高温、空气污浊;值夜班、时差反应等睡眠规律

    24、的改变;睡前饮用酒精、咖啡、茶等兴奋性饮料等。这些都可影响入睡或使觉醒次数增多。(3)生理因素:过饥、过饱,性兴奋得不到解决等都可引起失眠。(4)疾病和药物因素:各类心理障碍多伴有睡眠障碍,失眠可以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多种躯体疾病造成的疼痛、呼吸困难、哮喘、频繁咳嗽等;服用中枢兴奋性药物或药物依赖形成的戒断症状等,均可导致失眠。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方面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与实际存在或潜在伤害相联系的,或者是患者从受伤害角度进行诉的一种症状。心理社会因素对疼痛的影响1注意对疼痛的感觉与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方向和程度密切相关。2暗示暗示是指以某种信息如语言、手势、文字、动作、药物等来影响别人心理活

    25、动的一种特殊方式。3情绪 任何一种感知都和情绪相联系。痛觉也是一种感知,因此,它也是和情绪相联系的。4人格一个人的人格,如性格、气质影响他们对疼痛的反应态度。5早期经验对疼痛的影响儿童时期疼痛的经验对以后对疼痛的感知、耐受发生着很大的影响。6认知评价疼痛的产生与一个人对疼痛的认知和评价有很大关系。7社会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对疼痛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疼痛的心理干预(1)认知疗法 对疼痛的认知评价以及应对策略的正确与否都对疼痛产生重大的影响。临床证明,凡能减轻焦虑、紧、抑郁、恐惧情绪的心理措施,都可有效地减轻疼痛。 (2)行为疗法 行为学派认为疼痛、焦虑和恐惧都是通过患者学习而获得的

    26、行为,同样可用习得的方法减轻与疼痛有关的行为模式,以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3)暗示疗法 使用安慰剂和积极的自我暗示可治疗疼痛。 (4)生物反馈疗法和各种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种类很多,常用者有调息法、肌肉顺序收缩松弛法、气功、太极拳、散步等。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自我放松训练疗法,对紧性头痛、偏头痛、背痛、腰疼等效果较好。 (5)转移注意力 疼痛患者都有白天疼痛较轻、夜间疼痛较重的体会,这便是白天事多分心,而夜间注意力集中在疼痛部位的结果。看电视、听音乐、与好友谈话、打牌、游戏、跳舞、散步等都是转移注意力的方法。(6)药物的治疗 第十一章 异常心理问题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个心理过程

    27、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协调一致地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心理异常: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是指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1省经验标准2统计学标准3客观检查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神经性贪食症:也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或性欲倒错,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是指一组以性对象歪曲和性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分类1性对象的障碍2性偏好障碍3性别认同障碍4其他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人格障碍分类1偏执性人格障碍2分裂性人格障碍3反社会性人格


    注意事项

    本文(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