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专题19科普文章阅读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17097623       资源大小:33.2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专题19科普文章阅读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1、(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生动需要: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3)内容的通俗性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三、科普文章的结构特点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第一部分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后面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四、科普文章的说明顺序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

    2、、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科普文的整体布局还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五、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科普小品文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阅读过程中应该关注其语言特点,命题者常会在这些地方设置考题。科普文章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之外,不可避免地会使用一些术语。还有从外国翻译过来的科技说明文,与我国的语言表达习惯有某种程度的差别,甚至文中出现外文单词。考试说明将科普文章阅读列

    3、入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 其题型、分值都与其他现代文文本阅读相同,且放在同一题位上,考查点和其他文体一样,故其解题思维和其他文体的解题思维一样,在此不再赘述。因为科普文章讲究文笔生动,讲究标题的趣味性,所以在此我们重点复习“科普文章的语言”和“科普文章的标题”。题型一科普文章的语言“科普文章的语言”要和“文体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如运用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等。科普文章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这也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由于展现的科学内容需要

    4、具备客观性和科学性,因而语言就必须严谨准确。这不仅体现在用词、造句方面要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而且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也必须准确无误,毫无歧义。但是,语言的严谨性并不代表着一定要板着面孔说话,科普文章重在普及科学。介绍某一现象,解说它所包含的科学原理,是为了让没有拥有这一知识的人更方便地获取相关知识,语言生动可以帮助读者克服心理障碍,在自然轻松中获取相关知识。因此,对科普文章语言的考查,侧重两个角度: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科普文章语言的生动性。有时又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考查,所以,答题时应根据题干要求,辨明方向。常见设问方式2015年广东高考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2012年山东

    5、高考第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2012年福建高考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其他设问方式:(1)科普文章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3)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4)科普文的语言也可以生动,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例一(2015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

    6、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

    7、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

    8、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

    9、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

    10、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

    11、馆,2014年,有删改)(4分)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第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种子选择发芽时机的重要性;第句用语专业,且列举了相关数据,其中的“大部分”“远小于”等使文章语言准确严谨。参考答案第句用分娩的不可逆转和攸关生死来比拟种子选择发芽时机的重要性。语言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第句使用专业术语和数据来说明日光被遮蔽前后红光/远红光的比率变化。语言平实准确,令人信服。解题方略科普文章语言风格“3思路”1如果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2如果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1)从记叙和描

    12、写方面考虑。记叙的曲折生动、描写的精彩等。(2)从穿插趣闻方面考虑。(3)从运用的修辞方面考虑。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品味。(4)从语言的语体方面和句式方面考虑。如口语的活泼、短句的干净利索等。3如果要赏析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严谨)、简明,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1)从遣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方面考虑。高考选入的文章在介绍科技成果时,或展望推广应用后的情景,或预示向纵深发展的前景,因而较多地运用“如果”“假如”“可能”“将会”等预测性词语,有时也会运用“基本”“根本”“重要”“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这些都是分析语言的准确性需要关注的。(2)从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准确无误、

    13、毫无歧义方面考虑。(3)从所引用的事实确凿、数字具体方面考虑。题型二科普文章的标题一般人阅读科普文章的习惯是先浏览标题,如果标题能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才会去仔细阅读全文。所以,标题的吸引力、感染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普文章的利用率。因此,高考常常在标题方面设题。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1)本文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请结合文本探究“”标题的意蕴。例二(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古怪的重水叶永烈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

    14、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

    15、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0 结冰,在100 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 结冰,在101.42 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 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 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

    16、地混合在一起。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据统计,提炼1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

    17、资。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

    18、,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6分)解题指导文章标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尤其是科普文章。在探究标题是否合适时,要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仔细分析文章写作的内容是否与标题内涵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题目是否合适,就要看题目和内容是否一致。题目中的“古怪”一词是否在文中有所体现应是探究的重点。参考答案(示例一)合适。“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

    19、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答出两条即可)(示例二)不合适。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科普文章标题“3关注”1关注标题的关键词,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或思想。分析时一定要把它与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2关注标题本身所用的表达技巧,如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或者化用歌词、古诗等。3关注读者的接受性,如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激发其阅读兴趣等。“科普文章阅读”专项强化练

    20、时间:25分钟满分: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潜在影响葛剑雄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忽然一个阴影开始遮蔽阳光,天空渐渐暗淡,太阳完全没入阴影,天上现出点点星星,大地一片昏暗。毫无准备的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灾难,有人以为末日来临,惊恐得匍匐在地;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不知所措,奔走呼号;有人举火照明,有人鸣锣击鼓。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没过多久,天色渐明,太阳重现,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人们转悲为喜,纷纷叩谢上苍的庇佑,也有人依然忧心忡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天降奇祸。这是古人描述的日食发生时的情景。在人类对日食产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

    21、做出预报,出现这样的情况毫不奇怪。尽管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每次能观察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100多万平方千米,只占地球面积很小的一部分,并且有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察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所以,一个人一生中能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即使以往见过,或者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心理。奇特的日全食更会引起震惊。在中国史书竹书纪年中就记载着这样一项重大事件:“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意即懿王元年,在郑这个地方,天亮了两次。这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千真万确,并且已经得到科学的验证。1997年3月9日,科学家在新疆观察到了一次类似的日全食:

    22、早上日出前,天已大亮,这时日全食发生了,天空重新变得黑暗,星星闪烁,然后第二次天亮。有了这样的实证,科学家断言,“天再旦”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28分,今陕西省华县(当时的郑)一带可见到此次日全食,于是当地人产生天亮了两次的感觉。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是国家、部族、家族乃至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人们还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时,只能尽力观察自然的变化,包括天象、星象的演变,以便做出解释或判断。相传尧已经设立“掌天地四时”的专职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通过观测太阳和星宿来推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具体日期,以利农事。尚书胤征记载,夏王仲康时期(约公元前2050年前后)

    23、发生了一次日食,由于天文官羲、和二氏沉湎酒色,疏于观测,没有及时做出预报,以致引起全国震惊。尽管这些传说还没有充足的证据予以证实,但到春秋时期,天文官已对日食做了完整的记录。在春秋所记的242年中,发生了37次日食,每次都有年月日的记载。照理说,日食不会像其他自然灾害那样给人类带来直接损害,既然有了预报,大可不必再惊慌,为什么还会被视为不祥之事,被当作灾难呢?这是因为,中国古人一直有一种“天人感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将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与人事相对,太阳自然是与国君相应,所以太阳中若出现黑子,就说明国君有错误,应该好好反省;而太阳居然被黑暗遮蔽,这说明国君肯定有更大的罪过,所以上天才要发出警告,或者

    24、预示着惩罚的降临。其实天文官心里明白,并非每次日食的出现都能找到对应的灾害,即使勉强能与某次灾害挂上钩,也不存在严格的时间、地点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方面当然是敬畏天命。天威不可测,即使不明白也不能不重视。另一方面,包括天文官在内的臣民都明白,国君再昏庸无道,再骄横残暴,对老天爷还是怕的。所以像日食、月食、异常星象、地震这类灾异发生后,正是向国君进谏的好机会。“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合”,国君照例要换上素服,停止娱乐活动,降低膳食标准,临时住在偏房中闭门思过,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广泛征求臣民的批评建议,采取赦免罪犯、减轻赋税等具体措施以示悔改的诚意。就这一点而言,日食对

    25、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今天,日食现象已经为科学理论所完全解释清楚,稍具科学素养者都不会相信“天人感应”论。它作为一个小小的历史话题,已经留存在故纸堆中,供部分好古者翻检、猎奇。(选自东方早报,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了日食发生后的情景,既增强了科普文的生动性,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日食的说明。B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但受发生时间、面积、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不可能有直接经验。C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发生于郑的日全食现象已得到科学的验证,是我国史书记载的最早的日全食现象。D相传,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但有的天

    26、文官有时会疏于观测,不能对日食做出及时预报。E发生日食、月食等异常天象后,国君都要闭门思过,颁发罪己诏,征求批评建议,采取相关措施以示悔改。解析:B项,“人们不可能有直接经验”错,原文是说“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C项,“最早”错,于文无据。E项,“颁发罪己诏以示悔改”错,原文是说“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并非每次都这样。参考答案: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2从文中看,古人为什么会对日食感到恐惧?答: 古人对日食产生的原理不了解,没有多少直接的经验。古人有“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日食出现就说明国君有很大的错误,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3(科普文章的语言题)请说明下面的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而太阳居然被黑暗遮蔽。 (2)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1)“居然”写出了古人对太阳被黑暗遮蔽的惊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体现了科普文章语言生动的特点。(2)“一定”说明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体现了科普文章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4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所产生的“潜在影响”的具体内涵。(8分)古人认为日食是灾异,对日食感到恐惧、震惊。促使朝廷设置天文官,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古代君王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间接地使百姓获得一定的益处。(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事项

    本文(三维设计高考语文专题19科普文章阅读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