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17576774       资源大小:37.38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1、产生(战国)汉代(普遍) 宋代(重要)明清(普及)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纺织业、陶瓷业上课表格二、生产组织形式1、官营手工业: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 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2、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兴起;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 本主义萌芽。3、家庭手工业三、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练习册)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一、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1、初期发展:原始社会出现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商朝出现专职商人和货币;周朝“工商食官”政策。2、秦汉:严格推行重

    2、农抑商、重征商税3、春秋战国出现高潮:私商崛起;城市繁荣;4、隋唐时期蓬勃发展:运河开通,外贸繁荣,商业都会与港口众多;城镇商业实行坊市分离制,政府对商业严格统一 管理;中唐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官 商分利、商人地位提高。5、宋元出现新的高峰:官府放松了商业监管:城镇经济繁荣,商业在空 间上打破市坊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草市); 商业经营时间取消限制,出现晓市和夜市;海外贸易活跃,泉州等港口城市兴盛;四川出现纸币交子。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6、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大批区域性商人群体崛起。第6课 近代前夜

    3、的发展与迟滞一、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2、标志:明朝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以雇佣 剥削劳动为特征、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私营手 工工场,例如苏州的丝织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手工 工场。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的阻碍(1)政治: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海禁、 闭关(海外市场封闭)(2)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 位;(3)思想:文化专制影响了近代科技的产生,受传统 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价值观的 影响。注意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 是唯一模式。2、注意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

    4、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3、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4、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5、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6、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7、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一、新航路开辟的社会

    5、背景1、根本: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社 会对黄金白银的需要增加;直接:商业危机转口贸易; 传播基督教; 条件:王室支持,天文地理知识丰富,航海造船 技术进步。二、过程:1、葡萄牙:1487年迪亚士抵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 年达.伽马绕非洲到达印度;2、西班牙: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1519年麦哲伦船 队历时三年环球航行三、影响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本,欧洲商路中心由地中 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1资产阶级迅速壮大,封建势力日益衰落,推动欧洲 资本主义的发展;2为殖民扩张创造条件,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3把各文明区连在一起,推动整体世界的形

    6、成;证明了地圆学说,冲击了教会神学;短期内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给亚非美洲带来了灾难。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一、早期殖民活动:新航路开辟之处,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始在东西两个半球的殖民掠夺。二、荷兰殖民史实1、殖民范围:遍及美洲、非洲和亚洲2、殖民方式:组建垄断性商业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进行殖民争霸战争 :英荷战争掠夺殖民地:在亚洲强占印尼、中国的台湾,在北美 建立“新荷兰”3、成果:击败葡萄牙人,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银行 信贷业发达,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称“海上马车夫”三、英国殖民史实1、殖民特点:海盗劫掠;商业战争;黑奴贸易;在殖民地建立垄断性贸易

    7、公司和奴隶制种植园进行 殖民掠夺。3、影响: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沉重的灾难;是英国 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政治前提: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 制度,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市场: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一系列殖民战争最 终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空前扩大,成为 工业革命的必要性; 资本: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展掠夺、海外贸易积 累了大量资本; 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劳动力:圈地运

    8、动使大批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2、技术发明: 棉 纺织机械:飞梭(凯伊、引发了棉纺织领域技术 发明的连锁反应)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 1765、机器、工业革命开始)、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万能蒸汽机(瓦特)(使人类进入蒸汽时 代;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促使工业城市兴起;带来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1807)、(对加强洲际 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蒸气机车(英、史蒂 芬孙1814)(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铁路旅行加 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对社会关系造成 冲击)。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原因条件: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 工业革命使经济水平有了较大增长

    9、,准备了充足 的原料、资金和市场,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商 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电磁感应2、突出特点: 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重工业部门为 主. 在英、德、美等多国同时出现。 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3、成就与新兴工业: 电力的广泛应用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 电车)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 (化肥、染料、合成橡胶、炸药) 炼钢技术的进步(“钢铁时代”);4、影响: 技术: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经济:1“大企业时代”到来 、垄断组织产生、资本输出成 为

    10、主要的经济扩张手段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政治、外交: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 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初 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形成方式与条件:国际贸易发展;资本输出;(3)武力逼迫。小结: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原始积累、殖民帝国(世界市场雏形)-工业革命机器化生产-商品输出、寻求新的殖民地-亚非拉从属于西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稳固、美德等政治制度确立、国内外市场扩

    11、大-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背景原因:1.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2。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3。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二)表现: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表现:洋纱涌入并逐渐取代土纱,使中国传统家庭棉纺织 业的“纺”与“织”分离;2布输入并逐渐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3强大量购买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主,中国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东南沿海等地最为突出。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

    12、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近代企业相继出现:外商企业的出现(19C40s最先在通商口岸出现); 洋务企业出现(近代工业的起步)、民族工业兴起。(三)影响:1.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买办阶层迅速兴起。二、洋务运动(19C60s-19C90s1895)(一)兴起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 患的统治危机;2.清政府内部部分官僚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形成洋务派,并得到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等。(二)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口号

    13、与目的:(本质:维护清王朝统治)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2.目的:“自强”、“求富”;根本:维护封统。(四)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五)领导机构:总理衙门。(六)主要内容: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用工业: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第一家官办军用工业,1862年设计制造成功第一台实用蒸汽机,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工业;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1867年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弊端:消耗高,效率低,技术不精,管理落后,官员贪污。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14、,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张之洞于1888年创办湖北织布局,于1890创办汉阳铁厂。作用:分洋利,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其他工业的发展。筹划海防:从19C70s中期起,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4。创办近代教育:创办新加入西学先进知识式学堂(1861年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詹天佑,开近代 教育先河。比较: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 军用工业:全部官办、政府投资,封建性质,商品自产自销,不入市场;民用工业:官督商办(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15、带资本主义性质,商品流向市场(部分市场化)。(七)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八)结局: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破产根本原因:未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只学技术; 其它原因:列强垄断技术,顽固派阻挠,缺少有力的领导核心等。(九)评价:1.积极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发展了近代教育与军事;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局限: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只限于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没有实现中国的“富强”。三、民族工业的产生(19C60s、70s)(一)产生

    16、背景:1.鸦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某些条件;2.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的诱导。(二)产生概况:(19C60s、70s)对象:地主、官僚、买办、商人民族资阶;2.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民族工业:方举赞上海办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广东南海办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天津办贻来牟机器磨坊.冲击自然经济,加速封建制度瓦解,促进中国近代化;2.伴随着民族工业产生,早期维新思想开始传播开来。四、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C末20C初/甲午战争后-1911前)(一)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2.清政府

    17、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商部,奖励工商;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热情,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收回利权运动的刺激。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2.由沿海向内地扩展;(重庆)3.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1.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运动,加速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解体; 3。形成“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一战期间)(一)背景:1.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促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民

    18、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的社会政治地位。2.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和倡导使用国货,北洋军阀政府的支持;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4“实业救国”风气的推动;5。一战期间,欧洲(不是所有,日加紧了对华的侵略)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商品输出减少。厂矿企业增加、规模扩大;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得到发展,范旭东是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三)影响:1.经济上: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2.政治上:使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为中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与中共成立奠定基础;思想上: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四)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

    19、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二、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显著发展(1927 1936)1.全国基本统一形式上,提供了统一的市场;2.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和“扶植经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中国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三、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抗战时期,19371945)(一)原因: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安定的环境;侵华日军对沦陷区经济的野蛮掠夺:目的:为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方针:提出“适地适产主

    20、义,其实质是把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方式:对工矿业: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控制、垄断金融和内外贸易,实行物质管制制度(便于日军以低价收购方式进行物质掠夺,极大地限制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掠夺劳动力。国统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通过“经济统制( 矿产、钢铁和交通运输业)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打击和挤压,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二)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四、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困境(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3.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

    21、膨胀。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归纳总结】一、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二)

    22、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两半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二、特点三、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地位:1.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

    23、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2.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二)历史作用: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其产生和发展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西学的传播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

    24、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背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二、物质生活的变化(一)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传入中国;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2.表现: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清政府改革官定服饰制度;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洋装促成中式服装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二)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

    25、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三)住房:西式建筑最早出现于租界区,后来一些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如花园洋房;里弄住宅是中西合璧的建筑。三、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社会习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1.“断发”运动:1910,清颁布剪发法令民国剪辫通令“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禁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2.不缠足运动:清曾多次下令废缠足,无效鸦战后:传教会组织“天足会”甲午后:维新变法的不缠足会草例清

    26、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鸦战后:传教会组织“天足会”;维新派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3.日常礼仪简化:(显示民主、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民国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老爷”、“大人等称呼被“先生或“君”取代.4.婚姻礼仪: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和官宦人家。5.丧葬礼仪:19C中期开始,铺张繁琐愚昧的丧葬习俗逐渐改为简洁文明卫生.6。民国成立后,启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7。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四、大众传媒的变化一、报刊1.19C,中国出现近代报刊。1815,英国传教士在马六甲编辑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对象的中文期刊;太平天国运动时,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被称为“中国的泰晤士报、“中国的纽约时报”;1884该报馆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3.各类通俗性报刊受到社会和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以上海为基地的小小说、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4.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