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腹膜透析置管术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17656576       资源大小:906.21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腹膜透析置管术Word文档格式.docx

    1、二、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一)置管的原则1. 置管应根据病人肥胖程度、腹围、裤带的位置及生活习惯事先选择好透析管的类型、置管的位置和出口的位置并做好标记,通常多数人选择脐下2cm正中线旁开2cm左右。2. 应尽量避开大血管,考虑到腹壁和肌层动脉的位置,在腹直肌内或外侧缘切开或进针较为安全。3. 导管末端应位于膀胱(子宫)直肠窝,此处腹腔大网膜相对较少,又可避开阑尾。4. 导管的深部的涤纶套要尽量置于腹膜外筋膜之外、腹直肌中,便于固定,减少渗液;皮下涤纶套要根据患者的皮下脂肪厚度选择距出口24cm。5. 隧道出口的位置应低于手术切口的位置,并方向向下,使引流通畅,减少污染。6. 隧道方向要弧形向下

    2、,透析管要方便病人护理、观察、易于保护,免受损伤。(二)腹膜透析管的体表定位1急诊腹膜透析置管体表定位采用脐下2cm 经正中穿刺点。该处没有大血管及肌肉组织,穿刺出血发生率低。缺点为部分患者导管末端难以抵达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易出现导管移位。由于未经过肌肉层,容易并发腹疝。2维持性腹膜透析置管体表定位通常采用耻骨联合向上9 13cm,右侧或左侧旁正中切口。具体定位方法:先确定耻骨联合上缘,再标记出腹正中线,向上9 13cm,正中线旁开2cm左右,标记出切口位置(图5-3)。图5-3 (三)置管术前准备1. 患者评估:了解患者腹部情况,尤其是患者的既往腹部手术情况。2. 出凝血功能检查:包括

    3、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3. 与患者及家属谈话,交代手术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争取患者的配合和家属的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 注意腹部皮肤(包括脐部)的清洁卫生,术前按下腹部手术常规备皮。5根据体表定位方法,标记皮肤切口及导管出口位置。6. 准备腹膜透析导管:通常根据患者身高、腹腔容积大小选择不同规格的腹膜透析导管。儿童因腹腔容积较成人小,需选择腹内段比成人短的儿童腹膜透析导管。7.。置管前嘱患者排尽大、小便,便秘者须做灌肠等通便处理。如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术前需禁食8h。8术前用药:术前1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推荐第一代或

    4、第二代头孢菌素 1 2g;有高血压者应常规降压治疗;精神过度紧张者可酌情使用镇静药物。(四)置管方式的选择1. 慢性腹透置管方式主要有三种:外科直视手术切开法、盲穿法和腹膜镜置管 1 。(1) 外科切开法置管,也称解剖法置管 是指用手术刀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肌层至腹膜,在腹膜上切一小孔,提起壁层腹膜,通过小孔把导管插入到骨盆。要通过“感觉”来插管,应避开大网膜或肠管的缠绕导致引流不畅,深涤纶套固定在腹直肌后鞘之外。(2). 盲穿法置管 是使用Tenekhoff套管针、导丝和管鞘系统进行操作,是在不可视的情况下将导管插入腹腔,深涤纶套仅放置于腹部肌肉组织之外 2 。由于风险过大,易出现出

    5、血、内脏损伤及渗漏,一般不主张使用此法。(3) 腹腔镜置管法采用一个细的套针插入套管,外覆盖螺旋型的Quill导管鞘,在可视的情况下把整个套管系统插入到理想的位置,退出套管针,仅留下Quill导管鞘以引导透析导管到达选择好的位置,建立隧道,把涤纶套置于肌肉中。由于费用高昂,一般不主张使用。2. 急性腹透导管(没有或一个涤纶套)可使用盲穿法置管,但危险性比手术切开置管和腹腔镜置管风险大,如肠穿孔等。不建议使用盲穿法置管,如需使用紧急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衰时,最好就使用维持性透析置管方法如外科手术切开或腹腔镜置管。(五)置管的具体方法 1. 外科手术置管:具体流程见表5-1。表 5-1腹膜透析导管置

    6、入流程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置管的常用方法。该方法确切可靠,并发症少,但要求操作者技术娴熟,有一定的外科手术基本功。具体步骤如下:(1)按腹部手术常规消毒、铺巾(见图5-4)。如估计患者有腹水,可连接吸引器。 图5-4 图5-5(2)用 1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在皮肤切口处进行局部分层浸润麻醉。部分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硬膜外或全身麻醉(图5-5)。(3)在标记的皮肤切口处做长3 5cm的皮肤切口(图5-6),肥胖病人略长些。钝性分离皮下组织直至腹直肌前鞘(图5-7)。 图5-6 图5-7(4)在腹直肌前鞘做纵行小切口(图5-8),剪开2 4cm(图5-9),酌情再次局部麻醉(图5-10),钝性分离腹直

    7、肌或经腹直肌旁到达腹直肌后鞘(图5-11)。图5-8 图5-9图5-10 图5-11(5)提起并切开腹直肌后鞘(图5-12),暴露腹膜。用血管钳轻轻提起腹膜,在确认未钳夹肠管后,在腹膜上切开0.5cm小孔,用血管钳夹住小孔边缘,在距切口边缘0.5 1.0cm处行双荷包缝合,暂时不结扎(图5-13)。荷包缝合时应确认未缝住肠管或网膜,针距约 0.5cm。如患者腹膜菲薄,可连同腹直肌后鞘一起缝合。 图 5-12 图5-13(6)将腹膜透析导管置入生理盐水中浸泡,并轻轻捻压2个涤纶套,让盐水充分浸透。将已用生理盐水湿润的引导金属丝(通常为直径1.5 2mm末端磨圆的钢丝)穿入腹膜透析导管内,导管末端

    8、应空出2 3cm的距离(图5-14)。在外力作用下,导丝不能突出导管外,以确保安全(图5-15)。 图5-14 图5-15(7)如患者无腹水可向导管内注入100 200ml 生理盐水或腹透液, 以免置管时,导管粘附大网膜(图5-16)。 图5-16 图5-17将内含导丝的腹膜透析导管腹内段弯曲成 135的弧形,导管末端进入腹膜荷包口,顺腹壁向下滑行至膀胱底部(见图 5-17,图5-18),然后向左(旁正中右侧切口)或右(旁正中左侧切口)此时患者常诉有便意,表明导管末端已达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可拔出导丝。 图5-18 图5-19(8)助手固定导管的深部涤纶套,以免导管脱出。如患者有腹水,可见

    9、腹水沿导管呈线状流出;如患者无腹水可向导管内注入100 200ml 生理盐水或腹透液,如流出的液体量大于注入液体量的 1/2 或引流液呈线状(见图 5-19),可将荷包扎紧打结。可再次荷包缝合并在荷包扎紧后重复进行引流通畅试验。(9)确认导管周围无渗液后清洁伤口(图5-20),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将深部涤纶套埋入腹直肌内(图5-21,图5-22)。图5-20 图5-21 图5-22 图5-23(10)确定导管在皮肤的出口位置,使皮下涤纶套距出口2 3 cm(图5-23)。沿皮下隧道做局部麻醉(图5-24),隧道针引导导管穿过皮下组织,自上而下呈弧形从皮肤引出,隧道出口方向朝向外下方。连接腹膜透

    10、析外接短管,确认无渗血、渗液后,依次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图5-25)。无菌包扎手术切口和隧道口(图5-26)。 图5-24 图5-25 图5-26(11)连接透析装置,连接钛接头,连接短管,双联系统。2. 盲穿置管术 盲穿法是根据修订的Seldinger 技术来操作的 3 。整个操作床边局麻进行即可,所使用的手术包设备齐全,内含透析导管等。接受盲穿法的患者通常腹部预先灌满透析液。因此方法风险大而不作介绍。:3. 腹腔镜置管术 应用腹腔镜进行腹膜透析置管还没有广泛开展,也没有标准化的腹腔镜置管程序。部分原因是传统的外科腹腔镜装置并不适用于导管置入,且无法明确的证据证实腹腔镜置管术优于外科手术置管

    11、法。具体操作不做详细介绍。(六)置管手术中的注意事项1. 检测导管通畅性和引流情况(1)在结束腹膜透析置管前,检查导管的通畅性看透出液引流是否顺利非常重要。如果一开始引流就不通畅,患者术后很难有改善,应该再调整导管位置,达到满意的引流效果才能结束手术。(2)检查导管是否通畅的方法很简单,用注射器向导管注入50100ml生理盐水,如部分液体容易返流,或者导管内的气液平面随着呼吸而上下移动,证明导管通畅,没有扭曲。此外,也可从导管向腹腔内注入含普通肝素(1000U/L)的生理盐水500ml,观察生理盐水流入是否顺利,进入腹腔后流出是否通畅,引流结束时可在腹腔内残留250300ml液体,以减少腹腔脏

    12、器或大网膜粘附导管的可能性。(3)导管是否通畅的检查时机应包括: 荷包缝线还没有收紧之前; 缝合荷包之后,隧道还没有建立之前; 导管从隧道出口处拉出之后。这样可以避免多重环节可能造成的引流不畅,以免重置导管时,造成不必要的隧道和出口处创伤。如果是腹腔镜置管时发生引流不畅,原因通常是网膜包裹,阑尾或输卵管堵塞等,可通过腹腔镜观察和解除。因此,腹腔镜置管时为了减少手术时间,通常在隧道和出口位置构建后,即检查液体流出效果。2. 涤纶套位置、皮下隧道和出口点的构建(1)深涤纶套置于腹直肌鞘内组织会内生入涤纶套,从而避免导管旁疝、渗漏等并发症 8, 9 ;如果深涤纶套在腹直肌鞘的内侧缘或外侧缘,腹内压力

    13、增大时会形成潜在的或急性导管旁疝。(2)浅涤纶套应放置在距皮肤出口约24cm处见(图 5-23),可避免导管浅涤纶套外露和出口处糜烂等并发症。如果浅涤纶套至出口处的隧道长于4cm,可使到达浅涤纶套前鳞状上皮消失而留下肉芽组织,导致出口处不断有浆液性液体渗出,从而使出口处感染的几率增大。如果浅涤纶套离出口处太近,会反复刺激真皮容易导致出口处持续红肿、炎症甚至涤纶套外露。(3)无论采用何种置管方法,皮下隧道和隧道出口点的原则都一样。皮下导管的出口处应始终面向人体的下侧,以免在出口处蓄积皮肤碎屑、汗水和细菌等。(4)应该注意的是建造隧道所用的导针其直径不应超过导管的直径,隧道出口点应尽可能小,以透析

    14、导管刚能穿过最佳。如果使用一些不合理的器械来建造隧道,如止血钳、腹腔镜端口或其他体积过大的物体,可导致隧道内较大的中空性创伤,增加了隧道内出血、隧道和出口处感染的机会,也增加了导管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机会,甚至导致需拔除透析导管 10 。(5)为了减少感染的风险,导管出口处尽量不用缝线固定,使用含消毒剂安息香酊的无菌粘合纱布固定导管的皮肤外段即可。出口处和其他手术切口处用非封闭性无菌纱布敷料覆盖,再用可透气的胶布固定。所有的连接系统应在手术室完成,避免在有菌的环境中进行相关的操作,避免污染的风险。为预防纤维蛋白堵塞透析管道,可用20ml肝素生理盐水(100U/ml)冲洗整个透析导管系统。参考文献

    15、1. Asif A. Peritoneal dialysis catheter insertion. Minerva Chir. 2005;60(5):417-28.2. Basile B,De Padova F, Parisi A, et al. Routine insertion of permanent peritoneal dialysis catheters in the nephrology ward. The sliding percutaneous technique. Minerva Urol Nefrol. 2004;56(4):359-65.3. Ozener C,Bih

    16、orac A, Akoglu E.Technical survival of CAPD catheters: comparison between percutaneous and conventional surgical placement techniques.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1;16:1893-1899.4. Crabtree JH,Fishman A.Selective performance of prophylactic omentopexy during laparoscopic implantation of peritoneal dia

    17、lysis catheters. 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 2003;13:180-184.5. Ogunc G. Videolaparoscopy with omentopexy: a new technique to allow placement of a catheter for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Surg Today 2001;31:942-944.6. Poole GH,Tervit P. Laparoscopic Tenckhoff catheter insertion

    18、:a prospective study of a new technique. Qust NZ J Surg 2000;20:757-765.7. Bar-Zohar D, Sagie B, Lubezky N, et al. Laparoscopic implantation of the Tenckhoff catheter for the treatment of end-stage renal failure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experience with the pelvic fixation technique. Isr Med Ass

    19、oc J. 2006;8(3):174-8.8. Flanigan M,Gokal R. Peritoneal catheters and exit-site practices toward optimum peritoneal access: a review of current developments. Perit Dial Int. 2005; 25 (2): 132-9.9. Ash SR. Chronic peritoneal dialysis catheters: challenges and design solutions. Int J Artif Organs. 2006;29(1):85-94.10.Crabtree JH, Fishman A, Siddiqi RA, et al. The risk of infection and peritoneal catheter loss from implant procedure exit-site trauma. Perit Dial Int 1999; 19: 366-371.


    注意事项

    本文(腹膜透析置管术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