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走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青年朋友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Word格式.docx

    • 资源ID:17854248       资源大小:48.13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走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青年朋友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Word格式.docx

    1、一、认识人文社会科学英文的“科学(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entia”,所对应的动词是“scio”,意为“知道”,“scientia”的意思就是“学问”、“知识”(所知道的东西)。不同国家的学术传统中,对于“科学”内涵的认识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英美学术传统中的“科学”,是具有高度逻辑严密性的实证知识体系,既有严密的逻辑性,能自圆其说,又能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相比之下,德国的“科学”概念,则宽泛得多,往往指一切体系化的知识,可以说,凡是人们通过系统研究后形成的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不管是否呈现自然科学般的规律性,都可纳入科学范畴。以此类推,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解也不相同。汉语中的

    2、“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人文学和社会科学两类。人文学(humanities)源于拉丁文“humanists”,意即人性、教养。原指与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后泛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从中世纪晚期欧洲教会学校发展的情况看,最初的人文学被视为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达芬奇到哥白尼,其研究都被看成是文艺复兴的一部分。在英美的学术传统中,所有学科包括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自然科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科学性,人文知识则不能被看成是科学。德国人把科学分为两类: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文化科学)。其中,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与我们今天讲的人文社会科学相似,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换言之,

    3、人文学也属于科学。今天,英语语境中的“humanities”,有时被译为“人文科学”,有时也被译为“人文学科”。严格说来,在英美学术传统“科学”的“自然科学化”倾向日盛的情况下,将这个指称“thestudyofsubjectslikeliterature,language,historyandphilosophy”(即文学、语言学、历史和哲学等学科)的词译成“人文科学”,则有失偏颇,如林毓生教授将“humanity”译为“人文学科”,而不是“人文科学”,似乎更能表征其中的人文意义;现在我们将其译为“人文科学”,实际上已是“科学”概念的泛化,是“科学”一词的并不严格意义的使用。“人文学科”也好,

    4、“人文科学”也好,都指的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对象的科学,是“关于人的价值其实,英美的研究传统又有差异,就本体论而言,美国强调物质,英国偏重理念;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美国强调科学实在论,英国偏重理性思辨;在方法论方面,美国强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元论,英国偏重历史的和多元的研究方法。参见:HurrellA.Keepinghistory,lawandpoliticalphilosophyfirmly withintheEnglishschoolJ.ReviewofInternationalStudies,2001,27(3):489494.吴鹏森,房列曙.人文社会科学基础M.上海:

    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ProcterP.Cambridge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EnglishS.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3走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代丛书序)及其精神表现的科学”,“主要指以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为研究对象的文科科系的学科。通常包括文学、语言、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人文科学的对象即人类精神文化现象,它从根本上说是“拟人主义和人类本位主义”的,人文学科中的宗教、哲学、艺术、音乐、戏剧、文学等学问都包含很浓厚的主观性的

    6、成分。”相比之下,“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通常指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个以社会客体为对象,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不同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研究使命、研究方法与成果体系都有所不同。我们通常有所谓“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分。其实,基础研究既包括理论研究,又包括对实践问题的经验科学(empiricalscience)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不能不从哲学层面的价值问题,追问人与社会存在中的“为什么”问题;但社会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后,越来越呈现“脱哲学化”的倾向,基于经验事实(empiricalfacts)的经验科学,突出了经验的公

    7、共的可观察的一面,研究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是对人类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的客观描述,旨在揭示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忽视基于现实思考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研究,那就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希望能够给人以解决问题的指导,或是提供技术规范。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哲学理论科学理论实践理论为什么(应当是什么)是什么曾经是什么怎么办价值规范陈述体系事实陈述体系技术规范陈述体系确立社会理想或价值描述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指导社会实践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1810年普鲁士教育部长洪堡(F.W.vonHumboldt,17671835)创办

    8、柏林大黄楠森.人学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517.张光忠.社会科学学科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5.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26.王云五.云五社会科学大词典(第一册)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37.赖金良.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兼论社会科学的“脱哲学化”问题J.人文杂志,2006(5).非归纳主义或归纳科学意义上的经验科学,既区别于人文科学基于体验意义上的经验,又区别于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中单纯的观察结果或实验室中生产出来的事实。陈嘉映.经验科学?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

    9、走向成功/4学时,就倡导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首次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研究更成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科学研究的任务是通过发现、思考、探索和创造,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客观上要求科学研究工作者除具备科学精神和相应学科的科学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想踏上学术之路的研究生或是刚刚“登堂入室”的青年学者来讲,研究方法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所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

    10、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麦克米伦等人(J.H.Mcmillan&S.Schumacher)将“研究”定义为“为某一目的而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的系统过程。”这个定义道出了研究的两个基本过程: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其实,我们通常讲“研究方法”,也无非是收集资料的方法与分析资料的方法。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主题的性质决定了应采用的研究策略与方法。与自然科学以严格可控的重复性实验不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涉及到人,而人既是群体的又是个体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理性的又

    11、是情感的。理论性问题的研究,需要收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加以系统的比较分析。实践性问题的研究,诸如研究市场行为的经济学、研究社会运行的社会学、研究权力配置的政治学等学科,所研究的社会现象,尚可通过调查、观察等方法予以客观地描述,诸如研究价值与人的心理自由的人文学科,则更多地通过质性研究和体验。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囿于观念范围,以定性研究为主,借助逻辑推理方法,其价值取向是观念的,而非实用的。随着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日益复杂化、综合化、具体化,越来越需要应用量化方法,对相关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系统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数学方法为核心的量化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成为一股潮流。

    12、各种数学分支学科,如代数拓朴学、博奕论、泛涵分析、统计学等,已直接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经济学,作为应用数学方法最多的学科之一,已发展成许多与数学相关的学科,如数理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等。甚至在传统的人文历史学科,也出现了计量历史学等与数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选集M.吴生林,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49.McMillanJH&SchumacherS.Researchineducation:AconceptualintroductionM.NewYork:Longman,1997:9.5走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代丛书序)理科学相关的研究。定量方法的应用,招致

    13、强调体验、理解、意义与人文性的传统研究者的反对。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范式战”过程中,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的“混合方法(mixedmethods)”应运而生。人们认为,用两种方法比用一种方法能更好地理解研究问题。混合方法被定义为“一种把定性和定量方法用于问题类型、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和/或推论的研究设计”,“调查者在一项单独的研究或调查项目中对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混合和推断的研究。”混合方法研究的目的是“意义提升”(significanceenhancement),其价值在于:(1)“三角互证”,即把定量数据的结果与定性数据进行比较;(2)“互补”,即在一种

    14、方法的结果与其他方法的结果比较中寻求解释、例证、改进和澄清;(3)“发展”,用某个方法的结果来丰富另外一种方法的结论;(4)“引发”(initiation),即揭示研究问题重构过程中似是而非的观点和矛盾,描述数据中出现的新观点;(5)“扩展”,通过使用多种方法来扩大研究的广度和范围。三、研究由问题开始研究由问题开始,中外诸多知名学者在总结他们的研究经验时,大都会提到这一点。著名学者梁启超指出:能够发现问题,是做学问的起点;若凡事不成问题,那便无学问可言了。所有发明创造,皆由发生问题得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

    15、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混合方法研究,被西方学者看成是继定性和定量方法之后的“第三条道路”(GorardS&TaylorC.CombiningmethodsineducationalandsocialresearchM.London:OpenUniversityPress,2004.)、“第三种研究范式”(JohnsonRB&OnwuegbuzieAJ.Mixedmethodsresearch:AresearchparadigmwhosetimehascomeJ.Educati

    16、onalResearcher.2004,33(7):1426.)和“第三次方法论运动”(TashakkoriA&TeddlieC.HandbookofmixedmethodsinsocialandbehavioralresearchM.ThousandOaks,CA:Sage,2003.),“第三种研究共同体”(TeddlieC&TashakkoriA.Foundationsofmixedmethodsresearch:Integratingquantitativeandqualitativeapproachesinthe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M.Thousan

    17、dOaksCA:Sage,2008.)。TashakkoriA&Sage,2003:711.TashakkoriA&CreswellJW.TheneweraofmixedmethodsJ.JournalofMixedMethodsResearch,2007(1):4.GreeneJC,CarracelliVJ&GrahamWF.Towardaconceptualframeworkformixed-methodevaluationdesignsJ.EducationalEvaluationandPolicyAnalysis,1989,77(3):255274.参见:蒋逸民.作为“第三次方法论运动

    18、”的混合方法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10).梁启超.指导之方针及选择研究题目之商榷A./戴逸.二十世纪中华学案(综合卷1)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19.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6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通常讲,做研究,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波普尔(K.Popper)看来,“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发现从问题出发,科学理论的创新源自提出新的问题;产生原创性理

    19、论的问题有着特定的环境,即“问题情境”,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猜测和假设都可能具有普遍意义,但问题的出现或发现则要依赖于相对特定的情景;问题存在于(原有)理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吻合状态),任何理论都有其解决不了的问题,一旦这样的问题被发现,就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所以,“应当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相比之下,科克斯(R.Cox)虽然认同问题意识是理论的起点,但他更愿意将问题意识定义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意识,问题是客观事实作用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意识的产物,问题与特定社会文化视角相适应。由此看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可以是“新”问题,

    20、是随着社会变革与发展而产生的、以现有知识体系无法解释或解决的问题;可以是“老”问题,对那些已做大量研究的问题,可以以不同的理论、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方法加以新的诠释;可以是“老”问题的新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一些原本存在问题,其类型、特征、性质等,都发生了某些变化,以原有的研究成果难以解释。“研究问题”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一个由研究领域到研究主题再到研究问题逐步聚焦的思维过程,不仅要明确拟研究课题的边界条件,更要明确研究过程中拟解决或探索的问题是什么。研究领域一般是指研究课题所在的学术领域。研究“领域”与“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有差异,日本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领域”是指

    21、认识和系统化的对象的特定化,“学科”是指认识和系统化原理的特定化;一个对象领域可以由几个不同的学科从多方面进行研究,一个学科也可以研究各个不同的对象领域。如此说来,研究领域是拟研究课题的“对象范围”。在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周肇威,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66.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40.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19.科克斯在与名词的“problem”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problematic”,并将其定义为“ahistoricallyconditionedawar

    22、enessofproblemsandissues”。参见,CoxR.Socialforces,statesandworldorderA./KeohaneR.NeorealismanditscriticsM.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6:207.CoxR.Socialforces,statesandworldorderA./KeohaneR.NeorealismanditscriticsM.NewYork:2078,2167.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56.7走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代丛书序)确立研究的“对象范围”的基础上,

    23、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将研究视野聚焦,确立“研究主题”,即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研究题目。一般来说,研究题目即确定了拟研究的“问题”,但同一个题目,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会有所不同,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收敛,聚焦“研究问题”,我们通常会问,某研究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问题”确定过程,是一个由开放思维到收敛思维的过程。一般来说,我们确立了一个研究领域之后,需要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在这个领域,其他研究者都研究了哪些问题,进展到什么程度,提出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研究者只有做出文献综述的“谱系图”,才能进一步发现、聚焦自己拟研究的“问题”。中国学术一直遭受“问题”贫困,其实是“高质量问题”的

    24、贫困。超越对现实存在之缺陷的感性认识,从纯粹理智兴趣与逻辑思维出发,以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自主而自由地探索人与社会存在的规律,不仅可以形成所研究的“问题”,提高“问题”质量,更是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的需要。当然,这取决于研究者研究素养的提升。四、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每个从事与人有关的研究的人都充分地认识到,人们无法为了客观的探究而抛弃自己的人性;抛弃自己的人性,既是不可能的,在道德上也是不可取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除揭示人文社会世界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外,还提升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人文社会的问题既不是单纯的逻辑实证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语义分析的问题,而首先是历史观、价值观的问题,是社

    25、会批判、文化批判所依据、所坚守的理想与信念的问题。作为知识分子的人文社会科学家,是“为理念而生的人”。人类的经验事实是客观存在,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经验事实的选择,却与历史观、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人性的复杂及其丰富的展现形式,人文科学并不追求能普遍认同的发展规律,而是针对各种文化现象探索人性的深度和广度,描述各种具体的人性及其文化表现。正因为如此,人文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目标的求异性和成果的多样性。“所谓人文精神,正是从各门人文科学中抽取出来的人文领域的共同问崔平.生活提问与逻辑提问对“问题意识”健全结构的哲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格巴,林肯.自然主

    26、义探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A.顾建民,译.夏孝川,校.叶澜,施良方.教育研究方法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91.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郭方,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8题和核心方面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审美情感、道德理想、人格完整和终极关怀等文化价值。在定量研究日盛的情况下,社会科学的人文性追求正面临被消解的危险。社会科学通过对人类文化与社会本质、发展规律的研究,在追求科学性的同时,仍需要通过语言、行为

    27、、文字、实物等来进行研究,从而探讨与人类生存、发展、幸福有关的价值与意义,探索包括生活的意义、价值、理想、信念、精神境界等在内的生命与人文意义,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提升生活质量,指导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批判”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特点之一,康德(I.Kant,17241804)确立了“批判”在哲学领域的合法地位,赋予“批判”以哲学意义上的理论内涵,主张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行批判性的检讨和反省,并进一步认为一切事物都必须在理性面前接受批判。后世学者的批判思想,都源于康德所确立的批判精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过拷问科学上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则,不断“拷问”时代的问题,深度挖掘问题产生的现

    28、实根源,直指问题产生的前提,在理论上和思维上予以澄清;同时,确立新的解释框架,并依此重新阐释已有问题,使问题能够在批判中获得新的生命活力。由此,批判不是简单的驳斥,不是一味的否定,批判是既克服也是保留,是继承也是发展,批判意味着扬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传统,而在于思想的获得;不在于破坏性的摧毁,而在于建设性的重构,批判意味着合理重建和再塑传统。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思想,首先是由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提出来的,但他把历史现象看作是逻辑过程中事先安排好的东西,认为先有逻辑,后有历史,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批判改造了黑格尔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方法,使之成为科学的辩证逻辑的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逻辑与历史统一,包括:(1)使研究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现实的历史发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207.从词源学角度讲,“批判”一词,德文为“kritik”,英文为“criticize”,均源于“古希腊语“K


    注意事项

    本文(走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青年朋友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