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17973281       资源大小:23.6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

    1、随着季节变化鸟类周期性、定向性、集大群的在越冬区和繁殖区之间进行的迁飞的现象,称为迁徙。它是鸟类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本能活动。双列式偶鳍:偶鳍骨排列方式之一,由软骨质的奇鳍骨组成一根多节的中轴骨,辐鳍骨沿两侧对生,具有这种排列方式的偶鳍称双列式偶鳍。这样的偶鳍在离水时不能支撑和移动身体。如肺鱼类的偶鳍。单列式偶鳍:偶鳍骨排列方式之一,仍由软骨质的奇鳍骨组成一根多节的中轴骨,辐鳍排列在中轴骨一侧,其排列方式与陆栖脊椎动物四肢排列相似,具有这种排列方式的偶鳍称单列式偶鳍。这样的偶鳍在离水时能支撑和移动身体。如总鳍鱼类的偶鳍。固胸型肩带:无尾两栖类肩带与胸骨的组合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

    2、喙骨形小而直,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有的种类甚至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乌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这种肩带称固胸型肩带。例如蛙。弧胸型肩带: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形大呈弓形,在腹中线上不相连而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乌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这种肩带称弧胸型肩带。例如蟾蜍。动脉圆锥:为心室向前延伸的膨大部分,能博动收缩,协助心室将血液压入动脉,它属心脏本体,存在于软骨鱼类,两栖类。动脉球:为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部分,不属心脏本体,其构造与血管壁的构造一致,不能博动收缩,只对快速流动的血流起缓冲作用。存在于硬骨鱼类。单循环:具单心房单心室的动物,静脉血由心脏经腹大动脉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

    3、变成动脉血,再经背大动脉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行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交换后的静脉血沿前后主静脉汇集入心脏,整个循环途径只有一条,故称单循环。见于鱼类及其以前的低等脊索动物。不完全双循环: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具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但由于心室单一或分隔不完全,因此动脉血和静脉血在心室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血液循环称为不完全双循环。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心室分隔完全,其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的血液完全在各自的封闭管道中流动,不在心室发生混合,我们把具有这类体、肺循环方式的血液循环称完全双循环。体循环:亦称大循环,血液从心脏的左心室出发,经大动脉及其分支到全身(肺除外)的毛

    4、细血管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沿全身的小静脉、大静脉、腔静脉回到右心房入右心室的循环途径,称体循环。肺循环:亦称小循环,缺氧血由心脏的右心室出发,沿肺动脉到肺部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转变成多氧血,再沿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而入左心室的循环途径,称肺循环。尿囊:羊膜动物胚胎发育中,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自消化道后端发生的一个盲囊状突起称尿囊,逐步向胚外体腔伸入且最终占据胚外体腔的位置,为胚胎的呼吸和排泄器官。颞窝:指头骨两侧的颞部由于相邻膜性骨缩小或消失而形成的洞穿现象,称颞窝,其出现与咬肌的发达有关。颞窝是颞肌附着的地方。初生腭:由颅底部直接成为口腔顶壁的腭称初生腭。次生腭:是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

    5、突和翼骨共同愈合而成的一块覆盖于口腔顶壁的水平隔板,次生腭的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完全分开,内鼻孔后移至咽部,以解决取食与呼吸的矛盾。犁鼻器:又称贾氏器,是一对开口于口腔顶壁的盲囊,为嗅粘膜延伸所形成,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感受器。存在于部分两栖类,蜥蜴类和蛇类。同型齿:爬行动物及其以下的脊椎动物的牙齿均呈圆锥状,其大小、形状也较一致,这种的牙齿称同型齿,只起咬捕食物而不具咀嚼作用。异型齿:哺乳动物的牙齿,分化为形态、大小各异,功能不同的牙齿,以适应取食和咀嚼的需要。依其形态和着生位置不同,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四种。裂齿:食肉目动物上颌最后一颗前臼齿和下颌第一颗臼齿特别发达锋利,上下咬合呈剪刀状

    6、,以利撕裂肉类食物,故称裂齿,也称食肉齿。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鸟类具有气囊,吸气时部分气体入肺进行交换,另一部分未经交换的气体入后气囊储存,呼气时后气囊中未经交换的气体压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我们把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是鸟类对飞翔生活的适应。双重调节:鸟类视力不仅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改变晶状体的凸度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角膜调节肌收缩改变角膜的凸度来进行调节,这种视力调节方式称双重调节。圆口类:又称无颌类,是具有圆形的口、无成对附肢和上下颌、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的低等脊椎动物。鱼类:是体被鳞片、用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用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两

    7、栖动物: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发育变态而成为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的成体,繁殖仍然离不开水的这样一类动物称作两栖动物。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上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鸟类: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适应于陆地和空中飞翔生活。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哺乳的脊椎动物。它在动物界中适应能力最强,形态结构最完善,功能、行为最复杂,分布最广,分类地位最高等。同源器官:存在于不同动物体上的器官,功用不同,形状亦异,但来源和基本结构却相同,这样的器官称同源器官。同功器官:存在于不同动物体上的器官,功用相同,形状相似,但

    8、来源和基本结构完全不同,这种器官称同功器官种群: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自然组合。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7分)(1)体披骨质鳞片或骨板,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1分)(2)具真正的牙齿。具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口腔与鼻腔分开;(3)胸椎、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可保护内脏和加强呼吸作用;(4)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可消化纤维;(5)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后肾;(6)大脑明显分为两半球,纹状体,表层出现神经细胞集中的新脑皮;(7)完全脱离水的束缚,在陆地繁殖,体内受精。3.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9分)(1)陆生的初步适应:基本解决了在陆地运动(1.5

    9、分)、呼吸空气(1.5分),同时发展了适于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1.5分)。(2)不完善性:肺呼吸的功能不够强,尚需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1.5分);皮肤裸露,保持体内水分的问题没有解决(1.5分);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卵受精、卵发育、幼体发育均在水中进行(1.5分)。4.举例说明鸟类是如何完成双重呼吸的。(10分)(1)肺: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密网状管道系统。当气管进入胸腔后分为左、右支气管,即初级支气管,然后再分支为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再分支出许多微支气管。(4分)(2)气囊: 鸟类特有。是呼吸的辅助系统,由单层上皮细胞膜围成,无气体交换功能,共 4对半,位于体

    10、壁与内脏之间。(1分)后气囊:腹气囊一对和后胸气囊一对 (1分)前气囊:锁间气囊一个、颈气囊一对、前胸气囊一对(1分)(3)“dpv”系统、单向流、双重呼吸概念(3分)三论述题答案(共25分 )1论述恒温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0分)(1)恒温调节机制 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平衡(1.5分) 体温调节中枢(丘脑下部)通过神经和内分泌腺的活动来完成协调(1.5分) 产热生化机制:脊椎动物的甲状腺素作用于肌肉、肝和肾脏,激活了与细胞膜相结合的依赖于Na+、K+的ATP酶,使ATP分解而放出热量。(2分)(2)恒温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和发

    11、酵过程;(1.5分) 在高温下,机体细胞(主要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和避敌; 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2.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有几大进步事件,随机举出两个进步事件的意义?(15分)(1)五大进步事件:具上下颌、五指型附肢、羊膜卵、恒温、胎生哺乳。(5分)(2)进步意义。(每个意义5分)A.五指型附肢的进步意义(1)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2)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

    12、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B.羊膜卵出现的进步意义: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 上孵化。体内受精,受精作用可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C.恒温出现的进步意义: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

    13、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数以千计的各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这也是中生代哺乳类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D.胎生和哺乳的进步意义胎生和哺乳对后代的发育和生长具有完善、有利的保护。从受精卵、胚胎、胎儿产出、至幼仔自立的整个过程均有母兽的良好的保护,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而使哺

    14、乳类在生存竞争中占有较高的起点,在地球上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优势。E1.脊索脊索的出现使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的支持,保护,运动的技能有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界中占有统治地位的类群脊索构成支撑躯干的主梁,使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至于肌肉的收缩而失去体缩短或变形,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是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更为准确.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锥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1.哺乳动物为什么最高等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

    15、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 25 37 ),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这些进步性特征,使哺乳类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分布几遍全球,广泛适应辐射,形成了陆栖、穴居、飞翔和水栖等多种生态类群。6.介绍反刍兽的胃及反刍的简要过程.答:反刍兽的胃一般由4室组成,即瘤胃、网胃(蜂巢胃)、瓣胃和皱胃,其中前3个胃室是食管的变形,皱胃为胃本体,具有腺上皮,能分泌胃液。反刍的简要过程:当胃有大量唾液的纤维质物质(如干草)进入瘤胃以后,在微生

    16、物(细菌、 纤毛虫和真菌)作用下发酵分解(有时也能进入网胃),存于瘤胃和网胃内的粗糙食物上浮; 刺激瘤胃前庭和食管沟,引起逆呕反射,将粗糙食物逆行经食道入口再行咀嚼,咀嚼后的细碎和比重较大的食物再经瘤胃和网胃的底部,最后达于皱胃。 1.脊椎动物呼吸系脊椎动物呼吸系统从鱼纲和两栖动物幼年期的腮呼吸,到陆栖两栖纲具有的简单的肺脏系统的以及兼有皮肤粘膜的辅助呼吸模式,到爬行纲的口咽式呼吸(同时发展了羊膜动物的胸腹式呼吸),到鸟纲的具有气囊系统的双重呼吸模式(此模式是为了适应飞翔生活的高需氧量),再到哺乳动物的具有的由鼻孔、鼻腔、喉、气管和肺组成的十分发达的呼吸系统。 统脊索动物起源学说:环节动物说认

    17、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论据:具有两节对称的体制,身体分节。具有发达的真体腔,排泄器官按节排列闭管式循环系统若将环节动物倒置,神经就位于身体背面,心脏与血流方向与脊索动物一致。但不能解释1.将环节动物倒置后,口在身体背侧,头在身体腹侧 2.环节动物无脊索与鳃裂3.环节动物的胚胎发育与尾索动物的差异大。6.试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分类到纲)。1、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复杂结构的脑,称为有头类。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3、咽囊和鳃裂:水栖脊椎动物鳃裂终生存在,作为呼吸器官,陆生脊椎动物发展了肺呼吸。4、出现了完善的捕取食物的口器。 5、完善的循环系统。 6、排泄系统出现了

    18、集中的肾脏。7、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专门的运动器官。身体器官一般可分为十大系统和一个器官: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内分泌、生殖和感觉器官。1.圆口纲:无颌,缺乏成对的附肢,单鼻孔,脊索及雏形的椎骨并存。又称无颌类。2.鱼纲: 出现上下颌,体表大多被鳞,鳃呼吸,成对的前后肢形成适合于水生生的胸鳍和腹鳍。本纲于更高等的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3.两栖动物: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上陆生活,营肺呼吸和用五趾型附肢运动。4.爬行纲: 皮肤干燥,外被角质鳞、角盾或骨板。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或近于两心室。本纲与鸟纲和哺乳纲在胚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故合

    19、称为羊膜动物,其他脊椎动物类群合称为无羊膜动物。5.鸟纲:体表被羽,前肢特化为翼,恒温,卵生。6.哺乳纲: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10.为么说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一、初步适应性的特征: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重,防止水蒸发,呼吸等生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 2、成体用肺呼吸; 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重的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 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 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特别是听觉,出现了鼓膜和耳柱

    20、骨等 不完善的地方: 1.附肢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 2、肺发展还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官;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 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 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在高寒地区很难生存。 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还没有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12.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1.脊椎动物中首先出现羊膜卵的是爬行类。由此,动物的生殖可以摆脱水的 束缚,确保了动物陆上生殖成为可能。羊膜卵的最大特点是受精卵在胚胎 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羊膜围成一个腔,腔中

    21、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 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加上坚韧的卵壳及其它一些构造,因而羊膜卵 可以产在干燥的陆地发育出小动物。 2.爬行类的皮肤一般覆盖有一层角质层鳞,用以防止水分的大量散失,皮肤 的呼吸作用丧失,增强胸廓,开始完全用肺呼吸。 3.机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完善。爬行类骨骼骨化程度增高,五指型附肢和 带骨进一步发展,与中轴骨的联系更为密;颈部出现,颈椎数目增多,前2 枚颈椎特化,与头部形成关节,头部活动更加自如;神经系统又有了发 展,大脑出现新脑皮,脑神经出现12对;代谢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具高 级排泄机能的后肾。 4.爬行动物虽然完成了两栖类没有彻底完成的登陆任务,成为真正的陆生脊

    22、 椎动物,但它还是低等的羊膜动物,在进化过种中,有机体的结构和生 理机能还没有提高到象它们的后裔 鸟类和哺乳类那样的水平,还存在 着一些原始的特征。如:心室分隔不完全;血液循环是不完善的双循环; 保留两个体动脉弓;变温、体温调节能力差。19.哺乳类是脊椎动物发展最高的一纲,其主要进步特征是什么?1、在营养代谢方面,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 2、肺泡的出现和肌肉质横膈的形成,增强了气体交换。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活动范围大大扩展。 5、神经系统和感官高度发达,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 6、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的有较高的成活率。


    注意事项

    本文(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