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5篇Word下载.docx

    • 资源ID:18263257       资源大小:41.48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5篇Word下载.docx

    1、5%。与2004年相比,农民工的平均年龄提高了4岁,30岁以下的农民工比重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40岁以上的农民工比重增加了近12个百分点。从性别结构看,女性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低于男性。女性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1岁,30岁以下的占53。8%;男性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4岁,30岁以下的占38。2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从文化程度看,2007年初,文盲/半文盲占3。3%,小学文化程度占16。6%,初中文化程度占59。6%,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18。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7%。与2004年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数据相比,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重由83%下降到80。5%,高中及以上

    2、文化程度所占比重由17%上升到19。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在本次调查中,农民工的平均文化程度为8。7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仍高达80在对“阻碍你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的回答中,164%的农民工认为“文化程度太低”是最主要的障碍,这在所有选项中是最高的。3农民工从事的行业部门有所扩大,但仍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分布于国民经济的几乎所有部门,但是农民工的就业部门仍然比较集中。在720个样本中,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最多,分别占42。1%和36。7%,二者共占78。8%,其次依次是社会服务业占6。4%,批发零售业占4。4%,住宿餐饮业占3。8%

    3、,采矿业占2。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0。8%,其他行业占2。4%。与2004年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数据相比,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也逐年加大。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2002年占22%,2003年占25。2%,2004年占30。3%,2007年初到达42。1%;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2002年占16。6%,2003年占16。8%,2004年占22。9%,2007年初到达36。4农民工家庭务工收入增加,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但大部分农民工认为他们在打工地的经济地位仍然不高调查显示,2007年初农民工家庭平均年收入18588元,人均收入4408元,其中人均务工收入3314元

    4、,人均农业纯收入1094元,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6。根据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2005年的调查,2004年,农民工家庭平均年收入16065元,人均收入3587元,其中人均务工收入2681元,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74。9%。与2004年相比,农民工家庭务工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农民工家庭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虽然,农民工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并有682%的农民工家庭的经济状况在当地农村居于中等以上,但65。7%的农民工认为其家庭经济状况在打工地居于中下等以下,这种反差证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5东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但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

    5、增加,跨省、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下降调查证明,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地区仍然是主要的输入地。在本次调查中,中西部地区输出的农民工比例为71。4%,比2004年高出4。4个百分点;57。9%的农民工在东部地区就业。虽然农民工的输出输入地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农民工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重有所提高。2007年初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比2004年的70%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则较2004年的14%上升了13个百分点,到达27%。二是跨省、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下降。2004年跨省和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50%和

    6、35%,2007年初,这一比重分别为48。6%和32。4%,分别下降了1。4和2。6个百分点。2农民工生存状况的用心变化和存在问题2。1农民工的工资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工资水平仍然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2004年,农民工月均工资由659元上升到780元,增长18。而在2007年初,农民工月均工资超过1300元,到达1305元,比2004年增加了625元,增长801%,可见2004年以来,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加快。从各月均收入组看,2007年初月均800元以下的低收入组的农民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如月均收入在300500元的农民工占29%,比2004年下降了149个百分点;月均收入在500

    7、800元的农民工占156%,比2004年下降了214个百分点。月均800元以上的较高收入组的农民工的比重则大幅度增加,如月均收入在8001000元的农民工占320%,比2004年提高了156个百分点;月均收入在10001200元的农民工占131%,月均收入在12001500元的农民工占172%,1500元以上的的农民工占192%,三者合计,即1000元以上的农民工到达495%,比2004年提高了283个百分点。虽然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显著低于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农民工2007年初的月均工资仅相当于2005年11月全国职工月均工资的85此外,2007年初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5

    8、h,大大超过了城镇职工的平均工作时光。如果按2005年城镇职工每周工作478h计算,则2007年初农民工小时工资仅为2005年全国职工小时工资的628%,农民工的相对工资水平就更低了。2工资拖欠问题有所缓解,但一些行业和地区工资拖欠问题依然严峻在此次调查中,654%的被调查对象从未被拖欠过工资,188%的偶尔被拖欠过工资,158%的经常被拖欠工资,人均拖欠工资384元,而且大多数农民工透过与雇主协商等方式已经追回其中的85%。与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2005年的调查数据相比较,偶尔或经常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降低了137个百分点,人均拖欠工资也下降了近600元,追回的工资比例则上升了12由此可见,

    9、近两年来,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得到必须程度的缓解。从行业和地区的工资拖欠状况看,工资拖欠的行业结构基本持续不变,而地区结构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中,建筑业的工资拖欠问题仍然最为严重,制造业次之,服务业最好。在工资拖欠问题最为严重,政府集中治理力度最大的建筑业,工资拖欠的比重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在本次调查中,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仍到达445%,比全国平均值高出97个百分点。在服务业,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占194%,比全国低152个百分点。从农民工输入地的地区结构看,作为农民工最为集中的东部地区,是拖欠农民工工资最严重的地区,因而也一

    10、向是政府治理的重点地区。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这种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已经超过东部成为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东部地区则成为程度最轻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到达583%,比全国平均高出237个百分点;而在东部地区,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比全国低2中部地区的状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经常或偶尔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比全国高出23政府带给的就业服务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和工作的途径仍然以非正式途径为主调查显示,有174%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使用过政府组织,70%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使用过职业介绍机构,而这一比例在2004年分别

    11、为19%和126%,两者合计共提高了99个百分点。证明农民工就业的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政府带给的就业服务有所改善。但是农民工的非正式信息渠道和就业途径仍然居于主导地位。2007年初,756%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使用过政府组织和职业介绍机构,854%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使用过亲戚、熟人和老乡等个人关系,823%的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依靠亲朋好友等个人关系,只有42%的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透过职业介绍机构和政府组织,58%的农民工则是将街上张贴的招工广告作为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上述对农民工找到工作最有帮忙的信息渠道与农民工获取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基本上一致。由于

    12、缺乏亲朋好友等个人关系的帮忙和政府与职业介绍机构的依靠,仍有116%的农民工认为找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就业信息和没有人帮忙。调查显示,使用亲戚、熟人和老乡等个人关系找到工作的时光,816%的是在1周以内,117%的是在1个月内,66%的是在1个月以上,而未使用过亲戚、熟人和老乡等个人关系找到工作的时光,这一比例分别为704%、176%和120%。虽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使用亲戚、熟人和老乡等个人关系比不使用个人关系能够更快地找到工作,但是透过政府组织、职业介绍机构、报纸电视等媒体以及人才市场等正式渠道获取工作信息或找到工作的农民工的平均工资,要高于透过亲朋好友等个人关系和街上张贴的招工广告等

    13、非正式渠道获取工作信息或找到工作的农民工。在本次调查中,前者的月均工资为1348元,后者的月均工资为1267元,前者比后者高出81元。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数据也显示了类似的结论。那么以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为打工主要目的农民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为什么不愿意选取能够给他们带来较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政府组织或职业介绍机构呢?主要原因是相关组织机构宣传、服务的不到位以及这两种方式本身的不规范、不完善,导致农民工不得已而选取其他的非正式途径。在本次调查中,68%的农民工认为以上两种途径费用太高,266%的农民工对以上两种途径缺乏信任,害怕被骗,130%的农民工仍然不明白利用以上两种途径,536%是由于有

    14、了亲朋好友等个人关系的介绍等原因而放下使用以上两种途径。4农民工超时加班现象依然严重,大部分农民工享受不到法定休息日调查显示,2007年初农民工的劳动时光,每周平均65天,每一天平均100h,比2005年3月的每周平均66天和每一天平均1001h略有下降,但大大高于城镇职工的平均劳动时光。在这种状况下,超时加班就成为农民工工作的常态。609%的农民工表示他们要经常加班,541%的农民工表示在节假日不能得到休息。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是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很多工种岗位具有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特点,超时加班工作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身心健康。虽然农民工要经常加班,以牺牲健康权和休息权为代价,但是很多农民

    15、工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在经常加班的农民工中,有406%的没有加班费。在节假日的加班中,更有601%的没有加班费。5虽然农民工对企业和工种岗位的满意度较高,但农民工的社会满意度较低2007年初,农民工对目前打工的企业和工种岗位的评价较好,满意度较高。在农民工对打工单位的评价中,对打工单位“很满意”的占52%,“较满意”的占253%,“一般”的占525%,“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仅占146%和2农民工对目前的工种岗位感到“很理想”的占54%,“较好”的占297%,“一般”的占495%,“较差”和“很差”的仅占128%和26%。与2005年相比,农民工对企业和工种岗位的满意度都有所提高。从社会地位

    16、方面看,657%的农民工认为其家庭经济状况在打工地居于中下等以下,476%的农民工认为他们的社会地位一般,203%的被访者感觉社会地位不高,个人尊严方面以前受到过伤害,96%的农民工担心受城里人的歧视。6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和实际参保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与2005年相比,2007年初,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和实际参保率均有所提高。2007年初,有665%的农民工表示愿意参加社会保障,比2005年的参保意愿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实际参加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农民工分别占总人数的262%,80%,130%和48%,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98,62,112和41

    17、个百分点。说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程度依然很低,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和实际参保率都有待提高。7尽管大部分农民工愿意市民化,但他们融入城市仍存在很大的障碍和困难只有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才算完成,只有尽可能多的农民工成为市民,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格局才能改变,农民工问题才能最终消失,“三农”问题也才有可能得到解决。从目前的状况看,虽然大部分农民工愿意脱离农村、实现市民化,而且这种愿望还在增强,但是他们融入城市仍存在很大障碍和困难。在理解调查的757位农民工中,在条件或政策许可的状况下,678%的期望脱离农村,成为真正的市民,这一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不期望脱离农

    18、村,成为市民的农民工仅占322%。农民工期望成为市民的原因主要是城乡在收入和生活水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地位上的巨大差距。调查显示,在农民工期望成为市民的最主要的原因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城里人收入高,生活更好”、“孩子能理解更好的教育”、“农民负担太重”、“农民社会地位太低”,分别占337%,219%,10农民工不期望成为市民的原因主要来自城市的工作、生活压力和风险。农民工不期望成为城里人的原因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城市压力大,不如农村生活舒适”、“城市就业风险大,害怕失业后生活没有保障”、“城市房价太高,买不起住房”、“城市生活费用太高”,分别占229%,146%,11尽管大部分

    19、农民工期望脱离农村,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在694个样本中,870%的农民工认为还没有成为市民,58%的农民工不清楚自我是否已经成为市民,只有72%的农民工认为已经成为市民政策性因素是阻碍农民工成为市民的最主要原因。在没有成为市民的农民工中,256%的认为是政策原因造成的,只有113%的是不愿意成为市民。此外,虽然有631%农民工的认为是自身还不具备成为市民的条件,但这并不是说这部分农民工真的不能在城市生活下去,而是恰恰反映了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政府对农民工成为市民的条件要求过高,从而农民工也按照政府的标准来审视自身的条件。在农民工认为成为市民的最主要标志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

    20、是:“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取得了城市户口”和“在城市购买了住房”,分别占379%,256%和17这些成为市民的标志或条件本身就是由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设置的,在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背景下,农民工确实很难具备这些条件。在影响农民工成为市民的因素中,923%的农民工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过高的房价,还有66%的农民工认为是农村土地制度。表1农民工期望成为市民的主要原因项目最主要的原因第二位的原因第三位的原因合计城里人收入高,生活更好33。720。710。064。4孩子能理解更好的教育21。022。419。963。3农民负担太重13。99。

    21、415。038。农民社会地位太低10。67。88。827。2城里人有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障8。414。613。736。7城里人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6。111。717。335。1城里人有体面和稳定的工作2。411。514。128。其他原因3。91。27。表2农民工不期望成为市民的主要原因城市压力大,不如农村生活舒适22。844。6城市就业风险大,害怕失业后生活没有保障21。914。944。城市房价太高,买不起住房14。614。115。744。城市生活费用太高11。221。624。257。不愿意放下土地承包权8。610。129。在城市受歧视,融入城市难5。66。920。城市教育费用太高3。014。1

    22、12。930。没有城市户口,享受不到市民待遇1。75。58。其他原因10。73。01。114。83农民工新状况的原因分析以上农民工新状况的分析证明,农民工的状况得到效的改善,个性是工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拖欠问题所缓解,政府给农民工带给的服务有所加强,农民工的会保障实际参保率有所提高,但是农民工收入低、社会障参保率低、处境困难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农民工比较强烈的市民化愿望还远远没有实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首先是政策效应和制度因素,还包括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农民工问题解决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等。农民工的状况之所以在短短的一年时光内就得

    23、到有效的改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工问题引起社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意见的贯彻,显现出明显的政策效应。而农民工问题之所以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农民工比较强烈的市民化愿望还远远没有实现,主要原因也在于制度的缺陷和政策效应的不足,毕竟国务院意见的贯彻还只有1年的时光,许多政策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政策效应必然有限。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缓慢,主要是由于目前还存在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和城乡土地制度的缺陷。农民工新状况的出现,除了制度和政策原因之外,还因为其它许多因素的作用。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制造业、建筑业、基础设施建设带给的就业岗位更多,因此制造业和建筑业的

    24、农民工比重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也逐年加大。由于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全国各地个性是城市经济都加快发展,都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再加上在本地就近打工,成本更低,困难更少,所以东部地区虽然仍是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但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大幅度增加,跨省、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也有所下降。由于劳动力素质、教育事业发展的周期较长,所以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短期内难以改变,文化程度短期内也难以有较大的提高。农民工超时加班现象严重,大部分农民工享受不到法定休息日,则是劳动力供过于求、农民工素质不高、就业制度不完善、劳动法没有得到有效遵守、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享受不到市

    25、民待遇、遭歧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意愿实际参保率不高,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农民工方面看,工作不稳定、就业流动性大、收入也不高是农民工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障的最主要原因。从企业方面看,大部分农民工是在个体、民营企业就业,这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主观上也不愿意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从地方政府方面看,他们主要是担心强制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会降低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本地的投资环境。4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推荐41落实各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国务院若干意见一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此刻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落实各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根据上述对农民工新状况的

    26、调查研究,我们认为个性要注意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采取有效措施,坚决贯彻落实劳动法,真正纠正对农民工的歧视;整顿和完善政府的就业组织和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强化对农民工的就业信息和培训服务,保证农民工就业的正式渠道的廉洁高效,尽可能使其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主导途径;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首先下决心建立强制性的、规范的、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然后再逐步纳入全国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2最终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在进一步落实各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加大相关投入,逐步消除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和资金困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和“民工潮”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

    27、现的特有现象,最终必然消失。农民工和“民工潮”既是经济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结构转换都还没有完成的结果。农民工和“民工潮”虽然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较大的用心作用,但把二、三产业的劳动者区分为城市职工与农民工两种,毕竟是不正常、不合理的现象;农民工潮水般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毕竟还是一种十分规的成本过高、问题过多、副作用过大的乡城人口流动。农民工问题和“民工潮”现象最终必将消失。那么,农民工问题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工潮”现象怎样才能最终消失呢?我们认为,城市化是农民工问题最终解决、“民工潮”消失的根本途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要害,就是要想办法逐步使大部分农民工市民化,也成为城市职工。因为,只有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工“进厂又进城,离土又离乡”,落后的二元经济才能真正转变成一元现代化经济,“候鸟”式的农民工才能成为永久性的城市职工,农民工才能变成市民,春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5篇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