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18778681       资源大小:41.93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1、而气体中微粒之间距离大,气体易被压缩。 (探究实验)氨分子的运动 说明分子是不停地运动。如何解 释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比在冷水中快? 能量的变化 2. (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的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3.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地运动。 另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二、水的天然循环 1.意义: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天然的污水处理厂 了解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三废

    2、(废渣、废液、废气)的污染;农业上化肥、农药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 危害: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危害人体健康等。 思考:哪一支针筒的物质容易被压缩?为什么? 叙述现象 观察29页图片并思考 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蒸发? 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P 活动天地30P 交流共享30温度、压强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运动加快;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 用分子知识解释: 认识水的天然循环 P图片观察31 P 多识一点32 认识节水徽记寓意:人们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珍惜、爱护、节约每一滴水。 怎样防止水污染?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工业三废达标排放;合理使用化

    3、肥、农药;生活污水处 理后达标排放。 课堂作业: 在线测试2 板书设计:第二单元 第二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 2.能量的变化 (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 3.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地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课外作业:达标捷径P13-14 教后反思:3 运动的水分子(第2单元第1节第2课时) 邓国廷 总第10个教案 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会区分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小学及中学地理已学过有关水资源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水的净化及纯净物和混合

    4、物 教学难点 水的净化方法的选择及过滤操作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滤纸、载玻片、石棉网、三角架、坩埚钳、蒸发皿、黄泥水 复习:、分子的定义1、分子的性质及应用 2 三、水的人工净化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占全球总水量的的淡水占淡水总储量的13%0.3% 处理黄泥水的主要步骤: 1. 溶解、过滤、灭菌、蒸干 2.过滤操作的要求 过滤器的制作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滤纸上沿要低于漏斗口。 三靠:烧杯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要紧靠三层 滤纸,漏斗的末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过滤后的液体虽然

    5、澄清,但有微生物;滴入氯水消毒后,微生物死亡,蒸干后有固体 举例说明 了解 净化黄泥水 P活动天地32 了解明矾的作用:净水剂 理解、记忆 思考:滤纸与漏斗之间为什 么不留气泡?某同学过滤黄泥水时,4 残留,说明水中有可溶性物质; 将蒸馏水蒸干后,没有留下任何残渣,说明蒸 馏水是纯净物。 3.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如:黄泥水,空气,海水等。混合物中的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世界上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5.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过滤 蒸发 蒸馏 过滤法: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蒸发:把溶解在液体中的固体分离出来。如: 在蒸发皿中蒸

    6、发食盐水可得到食盐。把液体和液体分离。(根据液体的沸点蒸馏法:。不同) 蒸馏烧瓶、单孔橡皮塞、温度计、冷凝管、尾接管、锥形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 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 把肥皂水加到两种液体里,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不产生泡沫的是硬水。过滤两次后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下列说法对吗?有人说:冰水是混合物;市场上卖的“娃哈哈纯净水”是纯净物。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 同种分子构成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 举例 P了解水的蒸馏 34P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34 注意进水管和出水管的位置 2 在线测试1,P 35 多识一点P 35 硬水与软水的鉴别P 长话短说36课堂

    7、作业:35页在线测试 判断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氧气、矿泉水、氮气、蒸馏水、海水、食醋等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三、水的人工净化 1.处理黄泥水的主要步骤: 2.过滤操作的要求 3.混合物 4.纯净物 5.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5 单元第2节第1课时) 水分子的变化(主备人: 邓国廷 总 第11个教案 教学目 标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通过水的分解了解化合反应,并对学过的典型的反应进行分类。通过水的分解,了解化合反应。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

    8、水资源的意识。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演示实验 :水电解器、酒精灯、直流电源、木条、火柴等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第一课时) 一、水的分解、演示实验: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1解 现象:正极:产生的气体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多(两倍),能被点燃,是氢 气。结论: 通电? 氢气氧气+水通电?O H+OH2222、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字母表达式:AB+C+ P 活动天地37 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作液的溶硫酸或氢氧化钠稀加入 用? 熟记文字及

    9、符号表达式、反应现象 分析反应的特点 一变多 通式 6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分析氢分子、氧分子的形成过程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常见的液体、气体等物质是由分子构 成。4、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说明下列物质的构成微粒:(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水、氢气、氧气、铁、金、金刚石、氦气 常见的金属、固态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化学反应的实质) 原子不可再分。 区别分子和原子 相 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点 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2.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区 变化别

    10、联 系 分子 原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子分之间有分子间隔,在不停地运动。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之间有间隔,原运停地子在不动。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应学反在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 种粒子。判断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常有以下三种说法,以水为例: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

    11、一个氧原子构成。7 在线测试:挑战自我:1、2、3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 1.电解水 现象 反应式 2.分解反应 3.分子 4.原子 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 练习册p18:1、2、5、8、9 8 元第2节第2课时) 水分子的变化(主备人: 邓国廷 总 第12个教案 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并对学过的典型的反应进行分类。 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通过变化体现出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性质要与变化相联系。用对比法学习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两种化学基本反

    12、应类型 水的合成及化合反应;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氢气、气体燃烧用导管、木条、烧杯、火柴等 、电解水的现象和符号表达1(复习) 式、分解反应 2 二、水的合成实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烧杯发烫。 点燃 水 ?氧气结论:氢气+点燃O HH+O?222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 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字母表示:A+B+C 相同点:都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基本类 型;区别: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 P 活动天地39 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熟记现象与反应式 反应式的特点:多变一 是分解反应吗? 比较: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9 是一变多。 安全提示

    13、:点燃可燃性与助燃性气体混合物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燃烧为一种反应,会持续一段时间;点燃是燃烧时需要的反应的条件,是一个动作。 氢气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世纪将是氢能源21燃料,科学家认为 的世纪。 资源丰富。优点:无污染;发热量高;目前氢能源没有推广使用的原因: 制取和储存遇到的难题: 小结: 1. 分子与原子 2.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三、物质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腐蚀性等。助燃性、活泼性、如可燃性、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变化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性质是一个静止的属

    14、性。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 在变化中表现出来。 变化的叙述模式为:某物质怎么样了性质一般的描述: 不可、(或不易、可、能某物质易、不能)+变化 如:蜡烛在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能燃烧则是化学性质: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易挥发则是物理性质。 P小结:411. 2. 区别:燃烧与点燃 讨论: 氢能源的优点 P 交流共享40用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 合成水的反应。 上网查询 练习 P阅读40 能否说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为什么?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及联系 P在线测试41 长话短说P41 P挑战自我41 10 3. 4. 5. 阅读下列短文,用序号回答:水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液

    15、体;水被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没有水,人和动植物就无法生存;水是常用的灭火剂;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电石(CaC)仓库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因为它可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具有可燃2性)。水的物理性质 ;水的化学性质 ;水的用途 。二、水的合成 1.氢气的燃烧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2.化合反应 3.氢能源 三、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 变化的叙述 性质的描述 练习册余下练习 11 (第2单元第3节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主备人: 邓国廷 总 第13个教案 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

    16、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原子的构成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对比法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 (复习)什么是分子、原子?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 顿;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英国科 学家汤姆森。一、原子的结构 结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一个“很大”的空间围绕一个带正电

    17、的很小的原子核运 动。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 带电的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约为 电子质量的倍。1836 质子: 原子核(带正电) 中子: 原子 (1电子带 (不显电性)核外电子 2、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 P阅读43 分析图P卢瑟福用粒子轰击金箔43 1.P交流共享44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粒子能够顺利 穿过金箔,而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2.P交流共享44在金原子中,很小的原子核却能把轰击它的高速的粒子反弹回来,这说明 了什么? (1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 1个单位的负电荷) 12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 数交流共享 3.P质子数=核电荷数

    18、=核外电子数45 1.分析原子是否显电性?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2.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 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核上? 通常情况下,氢原子没有中子。3.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二、原子中的电子 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吗?了解排布规律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 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 离核近;电子尽可能在离原子核近的 2个电子层上运动;每层最多容纳2n 最外层电子数不n电子(为电子层);记忆120号(即HCa超过8个电子(离原子核最近的为第一)元素的顺序、2层,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名称和符号 分析P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个)。45 ”表示

    19、原子核带正+表示核内质子数,“ 练习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H、C、N、F、S、Cl、Na、Mg、Al、 示该层上的电子数。K、He、Ne、Ar 3、原子的分类并分析在结构上的特点。 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不稳定,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荷。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结论 个,不稳定,易得到电子,带负电于4 荷。NaCl的形成过程 P分析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6 ,稳定,既不易失为8个,个)(氦是2 去、也不易得到电子。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 发生改变的是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 数)。4、原子的书写方法:写“元素符号” 例:氢原

    20、子:H 学生练习 两个氢原子: 2H 小结: 13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结构示意 3.熟记元素周期表中前20种元素的名称、顺序及符号。写出下列符号:氧原子、两个氧原子、氦原子、三个铁原子、一百个镁原子、n个钾原子 质子:(1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1 P49:原子核(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板书设计: 原子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个单位的负电荷) (1电子带1(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一、原子的结构 个单位正电荷)质子带质子:(11 (带正电)原子核 (不带电)中子: 原子 1(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 二、原子中的电子 1.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排布规律) 2.原

    21、子结构示意图 3原子的分类 金属原子 非金属原子 稀有气体原子 原子的书写4课外作业: 138-11、练习册P20-21:1-5教后反思:14 (第2单元第3节第2课时) 原子的构成主备人: 邓国廷 总第14 个教案 认识离子和元素周期表。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过程方法逐步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衡量结果更接近常规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的含义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 教师活动设计 三、相对原

    22、子质量 (复习)1.原子的结构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4原子的书写 5、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出带几个单位 ,F-2+3+,Al的什么电荷。Mg O2- 2)离子的分类(+,Na带正电荷的离子叫阳离子,如Mg+2+3+ H,等。,Al-,F带负电荷的离子叫阴离子,如:O2-2- 等。S,Cl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 层上的电子数。 、元素周期表6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只有一百多公式1 =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回答和练习 分析: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原子结构的关 系? 观察离子符号的书写, 交流共享: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 系? 你能看出原子的性质与原子的核外 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观察附录 元素周期表 15 记忆120号元素的名称、顺序及符种,它们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连续号。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的性质还有明 显的规律性。个,18(即7个周期)共7个横行思考:决定原子序数的是什么? 109、纵行,每个纵行为一个族(8、 三个纵


    注意事项

    本文(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