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沪教版《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资源ID:19350497       资源大小:23.7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沪教版《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本节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的意图、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我们淮安市中考说明,我确立了如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及其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树立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教学重难点: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四、教学准备

    2、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上网查阅有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与“低碳”相关的资料。3、学生分组,每一小组:“雪碧”或“可乐”一瓶、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软质矿泉水瓶、各种橡皮塞、导气管、大小试管、酒精灯、锥形瓶、试管夹。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请你猜谜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猜一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展示课题:奇妙的二氧化碳 展示一幅幅绿水青山的图片。过渡:那么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呢?阅读P40图回答下列问题:学生

    3、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是二氧化碳气体。理解并领悟CO2参与的光合作用。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阅读课本P40图,回答并填P39表用一则谜语来引入新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初步见证CO2的“奇妙”,认识CO2是自然界美的塑造者之一。联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自然界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过程?提问 你知道“低碳”吗?过渡CO2 奇妙在哪里呢?,你知道CO2有哪些不同于其它气体的特殊性质?今天我把它带来了展示:教师展示一瓶可乐。同学们,这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一份礼物,祝大家“百事可乐”。在生活中,大家都喝过可乐,二氧化碳就“隐藏

    4、”在其中。提问: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瓶可乐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要想研究它,我们先把它取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把这瓶可乐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赶”到集气瓶中?(强调:收集有CO2的集气瓶要正放在桌上,为下面探究CO2的密度作铺垫)引导根据刚才的一系列实验,你能说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学生展示课前网上查到的资料,从“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领悟“温室效应”,真正理解“低碳”的重要意义。学生相互讨论,请一位同学上台协助教师收集可乐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学生讲述的答案有多种,并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注意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通过趣味实验,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思考如何“取”气体,充分把学生的味口调起来,有助于激发其探究实验的热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引出二氧化碳,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让其顺乎自然地进入到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问有的同学说CO2是无色的气体时为什么要加上“通常状况下”或者说“空气中的”呢?讲述二氧化碳三态的变化视频人工降雨、人造云雾、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学生讨论,回答理解、归纳总结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视野。讲述你们每个小组都带来了各种汽水“可乐”、“雪碧”等里面装了二氧化碳了吗?我们如何知道呢?思考营造了求知氛围,引导学生进入了“愤

    6、”、“徘”的情境。二、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你会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吗?学生实验一:课本P41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汽水瓶口,把导管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振荡汽水瓶。学生实验二用干净的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并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将课本P41的【观察与思考】改成学生实验,让学生结合课本自主设计实验,加强实验设计的体验,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初步学会检验人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灭火提出问题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呢?如何设计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讲述请同学们大胆地去猜想,并设计

    7、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引导请同学们把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倒入装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灭火实验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结论二氧化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学生猜想:CO2密度比空气大(大多数学生)CO2密度比空气小(少数)不知道(极少数)。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得出结论1、用二氧化碳填充气球,向下坠落,可知猜想正确2、前面我们把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可知猜想正确;3、通过前面的视频-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我们知道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它必然会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可知猜想正确4、学生灭火实验(课本P43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倒入燃有高低

    8、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学生合作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完成学习材料。学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在快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知识,许多学生都能够分析出原因。设计的目的不是仅仅获取最终的结论,因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我这样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感受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通过非常简单的探究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先猜想,而后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推出结论。借用CO2的灭火实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CO2的用途,理解CO2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从这一点上来说CO2是“灭火先锋”理应受到我们的爱戴,她是美丽的天使。让学生能体验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的乐趣和轻松(化

    9、学性质)3、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我们打开汽水瓶,就有二氧化碳逸出,能不能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呢?同学们能否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出结论呢?提示 可以利用气体溶于水,导致瓶内气压减小的原理设计实验。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并给予恰当的鼓励。实验将二氧化碳溶于水这一看不见的现象转化成了我们能够看得见或者能够感觉到的现象,这种化隐性为显性的思想很重要,以后我们将会多次用到。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L水中大约能溶解1LCO2气体。学生交流合作设计实验并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装置草图,讲解原理,教师给予评价。学生动手实验,快速向装有二

    10、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半体积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并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部分学生如果实验失败,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实验。 部分学生可设计多组实验装置,并加以比较。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让学生初步领悟“使看不见的现象转化成了我们能够看得见或者能够感觉到的现象”,这种化隐性为显性的思想。4、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我们下面通过一组实验加以理解补充演示实验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小花喷洒稀醋酸小资料酸能使紫

    11、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紫色石蕊试液是一种指示剂补充演示实验2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小花喷洒水补充演示实验3把紫色花放放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并讨论得出结论现象1:紫色花变红色结论1: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现象2:紫色花不变色结论2: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现象3:结论3: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补充实验的原型是一题中考题,将它转化为成课堂演示实验主要是通过这一组对比实验使学生真正理解CO2与水的反应,并理解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初步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补充演示实验4把喷水后的紫色花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点拔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水都不

    12、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为何喷水的紫色花放入二氧化碳中就会变红呢?讲述请同学们把汽水倒入锥形瓶中,快速用瓶塞塞紧,并把导管通往紫色石蕊试液中,振荡锥形瓶。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把变色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观察现象。提问为什么变红的溶液又变回紫色?现象4:结论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碳酸CO2 H2O H2CO3 学生动手实验。 分析原因,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 水+二氧化碳H2CO3 H2O CO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用生活中的物质来做实验,大大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且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对知识的掌

    13、握将更为深刻。讲述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你能写出二氧化碳的哪些用途?为什么?练习巩固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讲述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有关二氧化碳的哪些知识?同学们可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XX一下)有关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所收获,期待下节课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展示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同学们去拓展知识面,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留有疑问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六、教学反思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建构知识。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求知需要是教师的突破口,生活的实际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意事项

    本文(沪教版《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