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安庆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资源ID:19422410       资源大小:40.97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安庆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 (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分析,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春望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天宝十四年叛军攻占长安,七月,肃宗即位,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诗歌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

    2、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故答案为: D; 望岳表现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

    3、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2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颈联中,诗人以“_”“_”自比。(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诗人在扬州写了本首诗来酬答白居易的赠诗。诗人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对向秀的怀念。诗人在酒乐之中忘却了被贬之悲痛。【答案】 (1)沉舟;病树(2)A (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

    4、,表达出两重情绪:一是感到惆怅,因为经历长时间的贬谪生活,已是世事沧桑、人事皆非:二是不失达观,意指自己虽屡遭贬谪,但新人辈出,也令人欣慰,表现出诗人面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B.“离开巴山楚水之地已经二十三年了”,表述错误。二十三年: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被应召,约22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三年。“二十三年”指诗人遭受贬谪二十三年了。C.诗人借闻笛赋来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D.全诗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并非忘记被贬之痛。 故选A。 故答案为:沉舟;病树; A。 【点

    5、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诗中哪些诗句照应诗歌题目“行路难”?(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答案】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多歧路

    6、,今安在?(2)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1)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作者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则直接感叹自己前行之路的艰难。 (2) “闲来垂钓碧溪上”指的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忽复乘舟梦日边”指的是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作者在这里借用典故

    7、,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表达了诗人对从未来仍有所期待。欲渡黄河冰塞川; 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那个完成此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句的内容、运用的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诗句。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词中“胜”的意思是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 (1)超过(或:胜过);

    8、浓艳(或:艳丽)(2)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1) “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超过(或: 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

    9、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秋闻笛(宋)朱淑真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的特点。(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答案】 (1)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

    10、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李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米诗: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

    11、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据此作答。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 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分析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感情。一般答题格式为:诗歌描绘了一副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情感。【附参考译文】

    12、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人名)的诗_。(2)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这首词的“时空美”。(3)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1)曹操;观沧海

    13、(2)上阕“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下阕“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1)原诗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14、“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3)这首词写于1954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

    15、 故答案:(1)曹操 ;观沧海; (2)上阙“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阙“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观沧海为步出夏门行组诗的第一章。这首诗作于曹操屯军无终之时诗中描写登山所见海上雄浑壮观的景色,是古诗中 写景的四百名篇;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一般要通过景物

    16、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7阅读诗歌,完成问题。行路难(其一)金梅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写出了诗人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感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明诗人渴望遇到明君,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坚定探寻出路的自信与旷达。这首诗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 (1)

    17、C(2)乐观自信,积极进取。(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ABD正确;C错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 表达了作者内心彷徨与苦闷之情。 (2)本题考查诗句所表达的感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运用典故,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1)C; (2) 乐观自信,积极进取。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

    18、)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癖江边。【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1)【甲】诗中“左迁”的意思是_;【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的两个人物分别是_和王质。(2)请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答案】 (1)降职(贬官);向秀(2)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异:【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1)根据平时对词语的理解及

    19、这个典故的积累即可知答案。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

    20、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

    21、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意对即可。降职(贬官); 同: 异: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以及积累诗歌典故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古诗中运用的典故,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提出来,因

    22、此平时学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下来。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唐)杜甫(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诗人很难得到家信。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案】 (1)B(2)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1)ACD正确;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战火而不是“大火”; 故选:B。 (2)

    23、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春天望去,诗人对国家破败、山河破碎的局面十分忧虑,几乎到了白发“不胜簪”的地步;家书难得则可表现出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1)B (2)本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10古诗词赏析 望 岳杜甫(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特点。(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 (1)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24、(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1)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眦:眼角。“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

    25、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眼角; 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1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水仙子咏江南 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曲题是_。(2)下列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曲中“淡”字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淡淡秋意。“看沙鸥舞再三”句为江南美景平添了几分孤寂。“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暗示了江南水乡的富丽。“爱杀江南”作结尾,既突显主题,又直抒胸臆。【答案】 (1)张养浩;(2)B (1)水仙子咏江南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创作的散曲。(2)B错误,“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故答


    注意事项

    本文(安庆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