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完整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完全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资源ID:19441326       资源大小:39.31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完整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完全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16、押韵分为三种:A、 句句押韵。B、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21、常见古书术语:A、曰、

    2、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C、 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3、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

    4、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

    5、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D、 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E、代称。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e、以地代人。如“彭泽”。f、以官代人,表

    6、尊重。如“王右军”。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E、隐喻,没有比喻词。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39、文

    7、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二、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

    8、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

    9、、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E、转注:说法不一。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

    10、: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

    11、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15

    1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18、韵脚: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23、叶音法:一种

    13、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14、。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

    15、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

    16、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17、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43、借对: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

    18、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律诗要求每一联中对句与出句的平仄必须相反,这就叫做“对”。如“仄仄平平仄”就要对“平平仄仄平”。如果没有做到平仄相反,就交叫做“失对”。但如果是首句

    19、入韵的话,则因为第二句句末也要是平声字(这是押韵的要求),因此就不可能完全相反,而只能部分相反。如“仄仄仄平平”作第一句,则对句只能是“平平仄仄平”,而不能用“平平平仄仄”。同样,以“平平仄仄平”作起句,则第二句也只能是“仄仄仄平平”,而不能是“平平平仄仄”,因为如果那样,就违反了必须以平声字押韵的规定。 50、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51、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52、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53、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

    20、纯词。54、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55、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5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57、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58、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59、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

    21、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6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61、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62、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6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64、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65、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

    22、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66、对动词用法: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67、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6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69、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如唐代孔颖达编撰的五经正义。70、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71、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72、章句:解说古书

    23、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73、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74、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75、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76、貌,之貌: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77、犹,犹言: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78、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79、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般是

    24、用本字来注假借字。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释字在术语之后。80、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81、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注释体例。82、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注释体例。83、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84、文体:文章的体裁、样式。85、论辩:以立论或驳论的方式所撰写的论说文。86、序跋:对一部书或一篇文章所写的说明、评介的文辞。87、奏议: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公文。88、书说:“书”是书信,“说”属游说之士的说辞。89、赠序:专门

    25、为赠送友人而作的劝勉性文章。90、诏令: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91、传状: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92、碑志:用以封禅、纪功等及对死者悼念赞颂的文辞。93、墓志铭:对死者悼念赞颂的文辞,由“志”和“铭”所组成,“铭”一般是韵文。94、封事:机密性奏议,为防止泄露而用皂帛做囊封住书板。95、答子:即札子,写于竹简上的奏议。96、对策:奏议的附类。由皇帝命题,应举者回答,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97、檄文:诏令的附类。属于军事文书,用于征召、晓喻或申讨。98、行状:提供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作为立传资料的文体,优秀的行状就是一篇传记。99、颂赞:用以歌功颂德和表彰赞扬的文辞。100、箴铭:

    26、用以规劝、警戒的文辞。101、骚赋:摹拟楚辞而写成的赋。102、古赋:除骚体以外的汉赋。103、骈赋:源于古赋,主要指六朝时期的骈体赋。104、文赋:散文化的赋体。105、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的历史散文。106、纪传体:集中而完整地描写历史人物的文体。107、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集中叙述有关某一专题的历史散文。108、哀祭:赞颂死者嘉言善行、致以哀悼怀念的文辞。109、三平调:”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须用仄声,否则便成了”三平调”110、骈体文:是在辞赋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从不用韵的角度说,它不属于韵文而似散文;从使用对仗和平仄来说,

    27、它又不是散文,所以称它是一种特殊文体。111、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112、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113、句读: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一种是“读”,合称“句读”。114、古诗:泛指古人所作的诗歌。特指与唐代才形成的格律诗不同的(也就是不讲究格律的)古人所作的诗歌。它包括唐以前人的诗作及唐以后人们仿古的诗作。一般来说,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又叫做古风,它用韵而比较自由,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又可平、仄互押,可以转韵、通韵;有平仄的区别,但不很讲究,不讲声病;有骈偶而不讲求严格的对仗,可骈可散,对仗的位置也不固定,不求工整,不避用同字;字数可以五言、七言、四言、三言、五七杂言、三五七杂言等,但以五言最常用。总之,古体诗不像近体诗有规矩极严的格律,只是用韵时一般要求双句押韵。古体的名称出现在近体诗流行之后。文人们在使用古体形式


    注意事项

    本文(完整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完全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