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19519223       资源大小:21.6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

    1、一、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二、英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三、亚洲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6学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我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是:硬件设施大幅度增长,应用大大落后于设施建设。运用信息技术环境来促进教育深化改革,大幅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健康、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另外,广大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方法的认识与掌握有待加强。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

    2、涵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 1、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CAL(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3、IIT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1、美国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2、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效果3、英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4、澳大利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的发展现状2、对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现状的分析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一、在技术世界里迷航 1、对

    3、技术的抵触与盲目依赖并存 2、以课件而不是教学过程设计为核心 3、追求高、新技术,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4、信息技术使用“泛化” 二、错误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 1、将主体地位绝对化2、片面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3、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4、无效的协作三、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创设教学情景时,过分依赖多媒体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内容3、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四、资源建设和认识上的偏差1、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资源的提升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3、重视“教”资源的建设,忽视助“学”资源的建设4、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组织领导、总体规划和分工协作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

    4、法一、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二、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三、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四、建设丰富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五、创建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各学科教学模式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6学时)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讲解教学机构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是教育思想、教育学理论的集中体现。目前学校中有两种教学结构: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两种教学结构有不同的特点,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吸收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这两

    5、种教学结构的优点,其核心在于学教并重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第一节 教学结构理论一、教学结构的定义及其特征 1、依附性 2、动态性 3、整体性4、层次性5、稳定性二、现行两种教学结构 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三、“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四、教学结构与教学深化改革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的理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4、建构主义的策略观三、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教育深化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理论一、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二、创造性思

    6、维机构及其组成要素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2、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3、视形象思维的培养4、要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5、要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第四节 多元智能理论一、多元智能理论简介二、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 1、每个人有八种智能2、大多数人是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的 3、各种智能之间通常以复杂的方式起作用4、每一种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形式5、存在其他职能的可能性 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1、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多元智能发展的活动平台2、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多元智能发展提供丰富的、给予活动的学习3、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增进学生优势

    7、智能的发展4、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和评价工具,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1)作为效能工具(2)作为信息获取工具(3)作为情境创设工具(4)作为交流通信工具(5)作为认知工具(6)作为评价工具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12学时)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方法,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设计相结合的产物,把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法与步骤有机结合起来,做以适当的补充就形成了“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第一节 信息化教学环境一、信息化教学环境概述 1、教学环境的含义2、教学环境要素分析(1)物理教学环境(2)技术教

    8、学环境(3)情感教学环境二、典型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组成及特点 1、投影多媒体教室2、多媒体网络教室第二节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二、“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三、“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1、教学目标分析 2、学习者特征分析3、“发现式”教学分支的设计4、“传递接受”教学分支的设计 5、评价的设计四、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1、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2、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的模板第三节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一、信息化学习资源概述 1、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概念 2、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分类 3、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形态 1、作为获取所需信息的工具2、作为创

    9、设情境和自护在探究的工具3、作为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4、作为构建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5、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三、素材型学习资源的收集与加工1、信息资源的来源 2、学习资源的手机与加工 四、其他类型的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2、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3、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五、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管理1、共享目录管理 2、远程FTP管理3、专题资源网站的管理4、静态学科资源站点的管理5、动态学科资源网站管理6、教育资源库管理7、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管理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案例分析(10学时)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关系;信息技术与课程

    10、整合的常用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常见的信息技术与文理科教学整合的模式;多学科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我国与国外常见整合模式的区别。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一、教学模式及相关概念1、教学模式2、教学策略3、教学方法二、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于联系 1、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2、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3、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述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分类 1、基于教学过程的整合模式2、基于技术支撑环境的整合模式3、基于教学策略的整合模式二、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因素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3、根据学习者特征选择教学模式4、根据教师自生特点

    11、来选择教学模式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模式一、接受式教学模式 1、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概述及操作流程 2、实施案例与评析二、探究性教学模式 1、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概述及操作流程 2、实施案例与评析三、研究性教学模式 1、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概述及操作流程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文科课程整合的模式与案例一、“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1、“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背景 2、“识字、阅读、写作”三者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结构图3、识字课型的教学模式4、课文课型的教学模式5、不同课型的教学案例及评析二、作文整合教学模式 1、小学各阶段作文整合模式概述2、六环节作文整合模式概述

    12、3、中学语文网上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模式4、小学作文实施案例及评析“小猫跳水”三、以交际为中心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1、模式概述2、模式的操作流程3、信息技术的作用、师生活动及操作注意事项4、实施案例与评析四、其他文科教学的整合案例与评析1、政治课案例及其评析2、地理课案例及其评析3、小学美术课案例及其评析第五节 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的整合模式与案例一、几何画板、定理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1、几何画板、定理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背景与操作流程2、实施案例与评析二、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协作探究教学模式1、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背景及操作流程2、实施案例三、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模式1、网络环境下的物

    13、理教学四、基于资源的化学教学模式1、基于资源的化学教学模式概述第六节 多学科的主题研究整合模式与案例一、“基于资源的主题研究”教学模式1、“基于资源的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二、“基于校园网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1、“基于校园网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第七节 国外整合模式简介一、Webquest模式1、Webquest概述2、MiniQuest及其构成3、Webquest的构成4、Webquest的案例饥荒:饥饿的真实面目二、NteQ模式1、NteQ概述2、NteQ模式的案例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12学时)教学评价的理念、功能、取向、策略等都在发生变化。在评价功能上,教学评

    14、价重过程、学生思考、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评价取向上,教学评价重过程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在方法和工具上,档案袋评价、研讨式评定、表现型评定、缝补性评定、电子化评价等方法和工具开始进入教学评价领域,并逐渐成为重要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概述一、教学评价概述1、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其功能2、教学评价的分类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内容二、教学评价的新发展1、评价功能的新发展2、评价取向的发展3、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发展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价的特征1、评价地位发生变化2、评价目的发生变化3、评价主体发生变化4、评价观点发生变化5、评价价值发生变化6、评价方法发生变化7、

    15、评价标准发生变化第二节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一、教学设计方法的评价1、完整性和规范性2、可实施性3、创新性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第三节 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一、教学结构的转变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1、学生采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2、积极的情感投入与成就感的获得3、广泛的认知范围4、深层次的认知体验5、创新思维的培养6、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7、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三、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效果1、角色转换2、教学设计的落实与调整3、教学方法和手段4、学习资源和工具5、教学组织6、学科特点第四节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1、评价过程全程性2、评价主体多元性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二、研究性学

    16、习的评价内容和实施1、评价内容2、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第五节 面向学习过程的档案袋评价方法一、档案袋评价概述1、档案袋评价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2、什么是档案袋3、档案袋评价的类型及其构成二、档案袋评价的实施1、典型档案袋的数据基本结构2、档案袋评价在教学中的实施3、档案袋评价方法与信息化课堂4、档案袋评价电子化的趋势第七章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展望(6课时)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人类智能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只能的学科。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强调学习者自主探究学习、学习向协作和交流的社会化方向发展等特征。智能导师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导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学习的环境,

    17、它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动态的形成教学的交互作用。第一节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一、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1、什么是人工智能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运用二、智能导师系统1、专业知识库2、专家模块3、学生模块4、教学与控制模块5、用户接口模块三、分布式学习系统1、分布式学习系统简介2、分布式学习系统的运用案例四、多重智能代理教学系统1、多重智能代理教学系统的发展背景2、多重智能代理教学系统的功能简介3、多重智能代理教学系统的模型第二节 移动教育一、移动教育概述1、移动教育的产生2、移动教育的定义及其类型二、移动教育系统的结构1、移动教育系统的构成2、常见的移动台3、三类移动

    18、教育系统的技术构成4、移动教育系统的功能三、国内外移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1、研究机构及项目介绍2、理论研究成果四、美国掌上电脑教育应用简介1、掌上电脑的六大运用方式2、掌上电脑在美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案例第三节 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一、虚拟现实技术概述1、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及其特征2、虚拟现实系统的构成3、虚拟现实的类型二、虚拟现实对教育的影响1、弥补远程教学条件的不足2、避免真是时延或操作所带来的各种危险3、彻底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4、可以虚拟人物形象5、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观察和交互,可以有效地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6、可以虚拟学习者提出的各种假设,从而促进自主探究7、沉浸性和交

    19、互性便于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方式来学习,从而有利于技能训练第四节 数字化游戏的教学应用一、教育游戏的概述1、教育游戏的概念2、数字化教育游戏的发展过程二、常见的教育游戏三、教育游戏的教学应用1、用于课堂知识巩固2、用于学习者自学3、用于创设情境4、用于支持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5、丰富资源呈现方式四、教育游戏的发展与应用展望1、教育游戏本土化的趋势讲师主流2、更多的教育部门和家长将会越来越受教育游戏这种学习方式3、教育游戏将与课程更加紧密结合4、游戏开发工具越来越多参考书目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陆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注意事项

    本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标准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