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

    • 资源ID:20088733       资源大小:53.75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

    1、4.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选项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春秋鼎盛 B.问鼎中原C.钟鸣鼎食 D.一言九鼎答案B解析题干中“鼎” 意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春秋鼎盛” 中“鼎” 意为“正当,正在”,故A项错误;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问鼎中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故B项正确;“钟鸣鼎食” 中“鼎” 意为煮东西的器物,是该字本意,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一言九鼎”比喻说话分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5.“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

    2、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对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B.分封制下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C.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和延续D.分封制下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诸侯称雄解析题干材料介绍了周武王和周公分封的主体和标准,没有提及稳定政治秩序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了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当中,王族占大部分,而且同样是王族,血缘关系更亲密的兄弟排在前面,反映了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周文化的传播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周天子权威削弱的信息,故D项错误。6.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解析从材料可知庶民和士不知有“国” “天下”,此现象不利于西周的统治和强盛,故A项错误;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容易形成地方权力的集中,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会导致诸侯割据,故B项正确;“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分封制下等级秩序的体现,不是宗法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秦朝统一是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7.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就是

    4、典型的例子。此现象反映了()A.礼乐制度得以强化 B.西周分封制遭破坏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井田制度开始瓦解解析礼乐制度维护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从“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可知不是礼乐制度加强,故A项错误;从“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可知分封的国家不承担分封制度下的义务,故B项正确;分封制度下天子没有形成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事件,没有涉及经济领域的变化,故D项错误。8.山东素有“齐鲁”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

    5、.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鲁国和齐国历史基本相同,故A项错误;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封国,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的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9.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B.

    6、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答案C解析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周王室,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中“郑国批评晋国帮助不是同宗族的杞国”的信息,体现出了当时诸侯国强调同宗族国家之间互相帮助,故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周王和诸侯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10.史记载:“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材料现象反映出()A.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B.节用尚贤的墨家思想C.贵贱有序的礼乐制

    7、度D.尊卑有别的宗法观念解析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从“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可知材料强调等级秩序下的合理行事方式,与节俭没有关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可知强调了社会各阶层必须遵守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故C项正确;尊卑有别的宗法观念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故D项错误。11.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8、”。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势力,故C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和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2.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

    9、纯粹出于守旧情绪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D.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解析丞相王绾依据“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的现实,提出了分封制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反映出秦朝需要采取措施控制地方,这是一种现实困境,故B项正确;朝议能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故D项错误。1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

    10、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解析“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D项错误。13. 2015年2月19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

    11、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解析中央集权制下,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与题意皇帝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避皇帝嬴政的讳”,“政月”改为“正月”可知其并未体现神权,故B项错误;为避讳改称谓不能体现皇帝制度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故C项错误;因犯讳改称谓,已达到维护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故D项正确。14.史载:“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A.立法权 B.财政权C.军事权 D.监察权解析从材料“典正法度,以职相参上下相监临”可知御史大夫行使

    12、的是监察权,故D项符合题意。15.“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A.重农抑商 B.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 D.削弱相权解析材料意思是:国家要建立,(一定要)根本强大,末梢弱小,这样才能巩固治理天下就应该像运用身体使唤手臂,运用手臂使唤手指,从大到小管理,大小适称不违背常理。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商业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可知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高无上,而材料强调的是根与本、身与臂、臂与指的关系,故C

    13、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相权,故D项错误。16.汉书记载:(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这说明秦朝()A.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B.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C.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解析根据题干中“万户以上为令皆有丞、尉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十里一亭,亭有长。三老掌教化”等信息可知,秦朝在地方各级行政机构都设有相应的官员进行管理,说明了秦朝在地方形成了严密的统

    14、治秩序,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皇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等级体制,故D项错误。17.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刺史制的建立C.郡县制的推行 D.科举制的确立解析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不能体现“封建势力崩溃”,故A项错误;刺史制是监察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封建势力崩溃”即分封制崩溃,贵族政治走向崩溃,平民政权创立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由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

    15、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科举制起源于隋朝,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定,故D项错误。18.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从秦朝的历史来看,对其解读不恰当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B.秦朝可能统一了全国文字C.秦朝在推行分封制D.秦朝曾设丞相、御史等职解析“皇帝信玺”能体现皇帝制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文印上都是小篆,是秦朝统一的文字,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废除了西周的分封制,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丞相印”“御史丞印”说明秦朝曾经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

    16、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B.嬴政自称始皇帝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D.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解析统一度量衡主要强调的是对秦王朝的影响,与“虽死犹存”不符,故A项错误;嬴政自称始皇帝,只能体现强调君权至上,不能体现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故B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只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不能全面概括秦朝在政治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故C项错误;“秦,虽死犹存”强调的是秦朝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2 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故D项正确。20.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

    17、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解析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故A项错误;唐朝所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不具备民主性质,其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结合古代中国君主权力的发展趋势可知唐代皇权进一步加强,故C项错误;题干中描述的“斜封墨敕”现象说明了皇权受到国家制度一定的约束,故D项正确。21.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

    18、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解析分封制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由于官僚政治的弊端,尤其是“程序繁琐”,导致“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现象,故B项正确;秦汉以来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故C项错误;行政效率低下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22.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

    19、。”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商品经济发达B.宗法制的崩溃C.科举制的实行D.士庶之分严格解析“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反映出当时庶族地位的上升。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庶族地位的上升无关,故A项错误;五代时期仍然有士族官员修家谱,宗法制并没有崩溃,故B项错误;庶族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跻身统治阶层,提高社会地位,故C项正确;士族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表明士庶之分不再严格,故D项错误。23.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C

    20、.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解析王国的自主权是在西汉初年就取得的,“推恩令”本身并没有直接扩大王国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推恩令”的实质就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通过“推恩令”这一做法,中央政府不断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推恩令”是在和平的方式下逐渐地削弱王国,而不是直接“解除”王国的物质基础,故D项错误。24.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 D.军机处解析秦朝三公

    21、九卿制下,太尉是虚设,军权实际日常掌握者是皇帝,不符合题干“正常”“最能反映”的要求,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六部隶属尚书省,执行具体事务,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始终不是法定意义上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中央决策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里,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25.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朝代的中枢机构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宋解析图片反映的是二府三司制。秦朝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不符合图片信息,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中央实行中外朝

    22、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图片中“三司使、枢密院和参知政事”是北宋为加强君主专制,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的表现,故D项正确。26.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解析材料体现的不是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较大,故B项错误;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中央政府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元行省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

    23、政府节制,故D项正确。27.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很少。”这一时期最可能是()A.东汉 B.东晋 C.北周 D.北宋解析“以孝廉为阶梯”表明是西汉时期的察举制,但是上层集团逐渐控制了推荐的标准和途径,发展到东汉时期,真正出自贫寒之家的人才越来越少,故A项正确;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B、C项错误;宋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故D项错误。28.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

    24、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A.禅让制 B.九品中正制C.世官制 D.科举制解析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B项正确;世官制是夏商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9.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

    25、度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解析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要恢复察举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针对科举制弊端提出解决措施,而不是反对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增加对孝、廉品德方面的考察,故D项正确。30.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A.表明内阁大

    26、臣有职无权B.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D.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解析材料中“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表明内阁是有权力的,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阁同僚时而“附之以谋进”,时而“击之以博名”现象,归根到底取决于该阁臣是否能得到皇权的信任,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了内阁官场趋炎附势的现象,不能表明内部矛盾是否尖锐,故C项错误;“制约”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D项错误。31.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

    27、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解析材料意思为:本朝皇帝命令,只有军机处拟定的上谕是最重要的。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再交给各个部门;第二种是寄信,交给兵部,用马传递。内外臣子们所请奏的事情,经过军机处讨论、处理的也采用以上处理方法。内阁和翰林院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交到军机处审定。军机处高于内阁,故A项错误;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故B项正确;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故C项错误;其他中枢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D项错误。32.17世纪40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A.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B.东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C.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D.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解析东方


    注意事项

    本文(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