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资源ID:20213112       资源大小:55.1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在缴纳粮食税后可将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从而促进自由贸易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 A项。B、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C 项属于政治意义,故均排除。4(2018 南昌高一期末)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D)A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工业中的比例 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解析 结合题中三个限定

    2、条件“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直接目的”可知,D项内容与此一致,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实施期间私有制成分增加,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是“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的目的,排除;C 项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要达到的目的,排除。答案为 D项。5“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因为新经济政策容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的主要原因是(B)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 B工人阶级牢牢掌握着国家机器 C竞争中的社会主义更具活力 D只是社会主义建

    3、设方法的改变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改变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工人阶级仍掌握着国家机器,并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因而“工人国家的实质”不会改变,故选 B项。6(2018 南阳高一检测)B.T.克列缅在斯大林造成的社会主义集体性的变形:实质及根源中认为:“它从产生之初就不具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性质(农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真正主人:他们播种什么、什么时候耕耘和收获、交售自己的多少产品、交给谁、按什么价(有时完全是象征性的价格),都要听命于他人。”作者评价的是(D)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自由放任经济模式 D农业集体化运动 解析 据材料“农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真正主人完全

    4、是象征性的价格,都要听命于他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的特点,即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故 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不符合题意,故 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故 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没有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模式,故 C 项错误。故选 D项。7(2018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下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该表反映了苏联(A)1928 年“一五”计划初步方案“一五”计划最佳方案 实际完成数 煤(万吨)3550 6800 7500 6440 石油(万吨)1160 1900 2200 2140 生铁(万吨)33

    5、8 800 1000 616 钢(万吨)430 830 1040 592 棉织品(亿米)26.78 57 62 26.94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忽视商品价值规律 C经济发展很缓慢 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解析 与 1928年相比,“一五”计划期间煤、石油等重工业的实际完成数均大幅增长,而棉织品增幅很小,这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是否忽视商品价值规律,故 B项错误;重工业增长很快,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情况,故 D项错误。8(2018 临沂高一检测)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建成了汽车制造厂,并成为他最

    6、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D)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 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 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 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 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921 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A、B、C 三项不符合史实。9(2018 长郡中学高一月考)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C)A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

    7、行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民国十七年正好是 1928年,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此时苏联发展集体农庄旨在配合工业化的进行,故 C 项正确。10(2018 太原高一月考)20世纪 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C)A以指令性计划取代市场调节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改善民生 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解析 注意把握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

    8、严重的剥削”,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只强调国家发展而忽视民生,C 项正确。11(2018 通化高一期末)美国作家安娜 路易斯 斯特朗说:“对我的西方朋友们,我得说,这是历史上一个富于动力的伟大时代他(斯大林)不仅改变了苏联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她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B)A苏联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 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苏联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D斯大林模式充分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由材料中“历史上一个富于动力的伟大时代”“不仅改变了苏联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可以看出安娜 路易斯 斯特朗高度评价了斯大林所取得的成就

    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B项正确;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A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C 项错误;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D项错误。12(2018 河南学业水平测试)“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多种所有制并存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解析 物资产品的计划供应,政府指令作为生产生活的标准,这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

    10、现,故选 A项。13(2018 咸宁高一期末)斯大林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A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反面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斯大林模式阻碍了苏联的现代化建设 D斯大林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片面追求公有制,排斥市场经济,这从反面证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与发展生产,故 B项正确。14(2018 长

    11、春高一联考)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 1958 年 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A)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 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 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没有说明这是允许农民对产品有支配自主权。15(2018 汕尾高一月考)在庆祝十月革命 40 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 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

    12、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赫鲁晓夫(C)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在经济建设上过于冒进 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明显错误,赫鲁晓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而只是修修补补,其改革也没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而是在改革中仍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故正确选项为 C 项。16(2018 合肥一中月考)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A)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

    13、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解析 根据题干中“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可知,赫鲁晓夫对集体农庄绝对公有化制度进行改革,扩大农庄农民生产的自主权,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7(2018 宿迁高一检测)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C)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修修

    14、补补,并未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故 C 项符合题意。18(2018 湘潭高一检测)19541958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2%,谷物产量从8 560万吨增加到 13 470 万吨,平均每年增长 12%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8 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 1953 年增长 82%。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D制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解析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实行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C 项正确;A项是 1921年;B项是 1929年;D项是 20世纪 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19前苏联流传的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

    15、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B)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解析 材料中“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与买面包需要赶去排队,这两个现象的巨大反差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反映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下。20(2

    16、018 荆州中学高一期末)以下是 19611985 年苏联资本生产率(投资所带来的生产效率)变化趋势表,制约苏联资本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条件是(D)时间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资本生产率 3.5 2.0 4.0 4.0 3.4 A.过分倚重重工业而产生经济结构性缺陷 B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经济发展脱节 C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加重 D粗放型经济导致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巨大 解析 资本生产率就是投资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材料表明 20世纪 6080年代,苏联资本生产率一直呈现负增长。其根本原因是受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在经济领域具体表现为

    17、依靠行政命令来进行资源配置(包括资本的运用),这种粗放型经济导致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巨大,也即经济成本过高,使投资效益出现负增长。因此选D项。21(2018 南京金陵中学高一调研)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危机。在“这一时期”执政的是(C)解析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特点非常明显,为了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大国,他强调要搞国民经济军事化,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结果拖累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 C 项。22(2

    18、018 天门、仙桃、潜江高一检测)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材料中“这一时期的改革”指的是(C)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 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 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改革。“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指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C 项属于这一改革中的措施,故正确;A项近似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措施,不符合题意;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中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不符

    19、合题意。23(2018 南昌高一联考)20世纪 80年代,苏联出现了种种危机,时任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手段是(A)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调节 C强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解析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故答案为 A项。B项不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C 项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D项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手段。排除 B、C、D三项。24(2018 三门峡高一期末)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据,与 1989 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 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2%,劳动生产率下降 3%,对

    20、外贸易额下降 6.9%。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A冷战格局对苏联的影响 B缺乏正确的经济改革方针 C党内外反对势力的崛起 D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当时苏联处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材料中数据反映出苏联经济衰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缺乏正确的经济改革方针,致使经济不断滑坡。25(2018 吉林高一联考)和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相比,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A)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

    21、点放在农业方面 解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改革政策。改革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这是苏联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B项仅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说法不全面;D 项仅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且不是其改革失败的原因;C 项仅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且并非主要原因。第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小题 18分,第 27小题 18 分,第 28小题 14分,共计 50分)26(2018 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实现近(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苏联的经济近代化探索给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

    22、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价格交售给国家。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引自人教版教材 材料二 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在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之后,整个国家已是满目疮痍19201921 年,苏俄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十分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在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

    23、。1921年 2 月 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表明国内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引自人民版教材 材料三 19131937 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 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2 3 2 1 2 1 钢 5 5 5 4 3 2 注:与资本主义各国在 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1)材料一表述的苏俄当时

    24、实行的经济政策通常被称为什么政策?(2 分)解析 材料中“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可看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 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8 分)解析 结合材料中“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回答。答案 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余粮征集制(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亦可)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8 分)(3)材料三反映 20年代末到 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的方针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8 分)解析 结合表格中的数据看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经验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5、。答案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经验教训:快速实现工业化;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或具体表述: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6分)27(2018 江西南昌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 20 年代初至 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圣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 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

    26、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材料二“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 20世纪 20 年代初至 30 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8 分)解析 根据时间信息“20世纪 20年

    27、代初至 30 年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取得的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等角度回答。答案 原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8分)(2)材料一、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着什么严重问题?(10分)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苏联

    28、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角度来分析。答案 不健康现象: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4 分)严重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民众的自由、民主;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6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

    29、重破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材料二 材料三 下表为 1981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年份 19811985 19861989 1990 社会总产值 3.3 1.8 2 国民收入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1 2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6 分)解析“不良后果”从材料中得出,即“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而“评价”则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答案 不良后果:粮食生产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评价

    30、: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6 分)(2)材料二中图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的什么历史信息?(3 分)解析 根据图表中的时间信息判断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由图表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工农业生产均呈现增长趋势。答案 勃列日涅夫。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增长。(3分)(3)材料三中,1990 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5分)解析 注意抓住时间为 1990 年,此时为戈尔巴乔夫执政;“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方面作答。答案 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启示: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质量评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