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豆网!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豆网
全部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党团工作>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豆网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病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21144611       资源大小:44.88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病Word文档格式.docx

    1、原虫、蠕虫感染。 四、流行过程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缺一不可(2003、2004、2007)。 1传染源 病人(是重要传染源)、病原携带者、受染动物。 2传播途径(2007) (1)水与食物传播: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甲型病毒性肝炎。 (2)空气飞沫传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感冒、麻疹。 (3)吸血节肢动物:疟疾、斑疹伤寒。 (4)手、用具、玩具:即日常接触传播。 (5)血液、体液、血制品: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 (6)土壤:破伤风、炭疽、钩虫、蛔虫。 3易感人群五、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 地理、气候及生态条件对流行过程发生和发展 重要影响。2

    2、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发达程度、生活条件、卫生设施及文化水平对传染病发生及流行有决定性的影响。六、传染病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流行病学特征(1)有流行性(2)有地方性(3)有季节性4有感染后免疫七、临床特点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八、诊断 1临床资料 2流行病学资料 3实验室检查 (1)一般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细菌性传染病),白细胞总数减少且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绝大多麴病毒性传染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蠕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病原学检查。 (3)分子生物学检测。 (4)免疫学检查

    3、。 (5)其他检查。 九、治疗 综合治疗:遵循治疗、护理与消毒、隔离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 十、预防 1管理传染源 甲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6h之内上报卫生防疫机构,农村不得超过12h;乙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12h内;农村不得超过24h。 甲类:鼠疫、霍乱(2004、2007、2008)。 乙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与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2008)。 丙类:血

    4、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历年经典试题1在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别的是(C)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2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微生物,媒介,宿主 C病原体,环境,宿主 D病原体,人体和他们所处的环境 E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定位3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甲类传染病包括(D)A天花和鼠疫B狂犬病和天花C霍乱和

    5、副霍乱D鼠疫和霍乱E艾滋病与霍乱第2单元 常见疾病重点提示 本单元20002009年约考过l33题,其中病毒性肝炎17题,肾综合出血热l0题,流行性乙型脑炎8题,钧端螺旋体7题,伤寒20题,细菌性痢疾6题,霍乱l3题,流行性脑脊髓炎13题,题本血吸虫3题,囊尾蚴6题,艾滋病8题。本单元非常重要,为本章核心内容,题量非常大。各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均需熟练掌握。 一、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 RNA病毒。 2乙型肝炎病毒 DNA病毒,其外壳中有表面抗原,核心成分中有核心抗原和e抗原,分为L链和s链,L链有S、C、P、X4个开放读码区,其中C区的前C区最易出现变异(2

    6、007)。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与其抗体:HBsAg无感染性而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抗-HBs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2007)。前Sl及前S2蛋白具有与HBsAg不同的抗原性,与HBV活跃复制有关。血清中前S1抗体出现在于潜伏期,前S2抗体出现在肝炎的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其提示乙肝病毒的清除。 (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血液中一般不能查到游离的HBcAg。(2002、2004、2006)抗-HBc IgM是近期感染的重要标志,对HBV感染无保护作用,血清中抗-HBcI

    7、gM阳性(一般持续6个月)表明体内有HBV复制,且有肝细胞损害;若抗-HBc IgG阳性且滴度高,伴以抗-HBs阳性,则为乙型肝炎恢复期;若抗-HBc IgG呈低滴度,抗-HBc IgM阴性,而抗-HBs阳性,则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体(HBe):HBeAg阳性是病毒活动性复制的重要指标,传染性高(2000)。抗一HBe在HBeAg消失后很短时间内即在血中出现,其出现表示病毒复制已减少,传染降低。 3丙型肝炎病毒(HCV) 是一种具有脂质外壳的RNA病毒,血清抗-HCV在感染后平均l8周转阳,至肝功能恢复正常时消退,而慢性患者抗一HCV可持续多年,此仅为感

    8、染丙肝的标指,无保护作用。 4丁型肝炎病毒(HDV) HDV现HBV同时或重叠感染。 5戊型肝炎病毒(HEV) 为RNA病毒。 6庚型肝炎病毒 7输血传播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1)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唾液、胆汁及十二指肠液亦均有传染性。 (2)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的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中。凡血清HBsAg(+)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HBsAg携带者(2001),是最主要的传染源。HBsAg(+)的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中凡伴有HBeAg(+)、抗-HbcIgM(+)或DNA聚合酶活性升高、血清中HBVDNA(+)者均具有

    9、传染性。 (3)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体液中。 (4)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是HDV的保毒宿主和主要传染源。 (5)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及亚临床型患者。隐性感染者多见于儿童(2003),成人多表现为显性感染。 2传播途径 (1)粪、口途径传播:甲肝(2008、2009)、戊肝。饮水污染是戊肝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水或食物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动物是甲肝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2)体液传播:是乙肝、丙肝、丁肝、庚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丙肝感染主要是通过输血而获得,占输血后肝炎中的90(2007、2009)。

    10、(3)社区获得性传播。 (4)母婴传播:乙肝、丙肝。 (5)性接触传播: (6)医院内感染: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均可以。 3易感性与免疫力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种年龄均可发病。 (1)甲型肝炎感染后机体可产生较稳固的免疫力。 (2)乙型肝炎多发生于婴幼儿及青少年。感染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3)丙型肝炎未感染者均易感。(4)人群对戊肝病毒普遍易感,患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持续时间不长,故可再度感染。 4流行特征期 (1)散发性发病:甲肝、乙肝、丙肝、戊肝。 (2)流行暴发:常见甲肝、戊肝。 (3)季节分布:见于甲肝、戊肝。 (4)地理分布。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甲肝

    11、为1545d(平均30d);乙肝为30180d(平均70d);丙肝为l5150d(平均50d);戊肝:l070d(平均40d)。 2急性肝炎 (1)黄疸前期:发热、恶心、上腹部不适、腹胀;少数病例出现皮疹、关节痛,平均持续57d。 (2)黄疸期:黄染,且逐日加深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加重,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消退、精神好转,本期持续l2个月。 急性丙肝50转为慢性肝炎。急性丁肝有两种表现形式:与HBV同时感染和在HBV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感染。 3慢性肝炎 见于乙、丙、丁三型病史超过半年,或原有乙、丙、丁三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又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

    12、炎。 (1)轻度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乏力、食欲缺乏、腹胀、肝区痛、肝活检示轻度肝炎病理改变。 (2)中度慢性肝炎:有明显的肝炎症状,肝大质较硬,脾多肿大,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肝功能长期明显异常、白蛋白降低,肝活检有轻型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表现。 (3)重度慢性肝炎: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表现及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肝炎。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病程短(一般不超过10d)。高热,消化道症状严重,有神经、精神症状,体检有扑翼样震颤、肝脏迅速缩小。 (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l0d以上者,病程较长。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

    13、化的病程中病情恶化出现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预后极差。 5淤胆型肝炎 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皮肤瘙痒、肝大、大便色浅。 6特殊人群肝炎表现 儿童多为亚临床型,老年患者黄疸重且持久,孕妇病死率高。 (四)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诊断 (1)急性肝炎:起病急、食欲减退、厌油、腹胀、肝区痛。ALT活力增高、病原学检测阳性(2001、2006)。 (2)慢性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l2项轻度异常者。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 重度: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肝脾大、ALT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AG比例异常、白蛋白32gL、胆红素8

    14、55mo1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2000、2004)。 (3)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极度乏力,昏迷前驱症状,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肝功能明显异常,肝性脑病度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2008)。 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起病l0d以上,具备以下指征之一者,可诊断为亚急性重型肝炎。a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症状;b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升至l71molL(1mg/dl)以上,酶胆分离,白球蛋白比例倒置;c高度乏力及明显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或腹水,可有明显出血现象。 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病史。 (4

    15、)淤胆型肝炎:自觉症状较轻、肝大、皮肤瘙痒、白陶土样便、梗阻性黄疸,且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除外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 (5)肝炎肝硬化:凡慢性肝炎病人具有肯定的门静脉高压证据,且可除外其他能引起门静脉高压的原因,可诊断为肝硬化。 活动性肝硬化: ALT升高,黄疸,白蛋白减低,肝脏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且伴有门静脉高压征。 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黄疸,肝质硬,脾大,伴门静脉高压征,血清白蛋白降低。 3病原学诊断依据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AV IgM阳性为HAV近期感染。类风湿因子可以引起假阳性。 (2)乙型肝炎: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症

    16、HBV感染:血清HBsAg阳性;血清HBV-DNA阳性或HBV DNA聚合酶阳性(HBV-DNA阳性表示HBV有活动性复制,传染性较大(2008);血清抗-HBcIgM阳性;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鉴别: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一HBs阳转;急性期抗-HBcIgM滴度高,抗-HBclgG阴性或低水平。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并有一种以上现症HBV感染标志阳性。 慢性HBsAg携带者诊断: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4丙型肝炎 (1)急性丙型肝炎诊断:血清或肝内HCV R

    17、NA阳性;或抗HCV阳性,但无其他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标志。 (2)慢性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一HCV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CV RNA阳性。 5丁型肝炎 (1)急性HDV HBV同时感染:除急性HBV感染标志阳性外,血清抗-HDV IgM阳性,抗-HDVIgG低滴度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DAg、HDV RNA 阳性。 (2)HDV-HBV重叠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或慢性HBsAg携带者,血清HDV RNA和(或)HDAg阳性,或抗-HD IgM和抗-HD IgG高滴度阳性,肝内HDV RNA和(或)HDAg阳性。 (3)慢性丁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D

    18、VIgG持续高滴度,HDV RNA持续阳性,肝内HDVRNA和(或)HDAg阳性,且HBVM阳性。 6戊型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一HEV阳转或滴度由低到高,或抗-HEV阳性大于l:20,或斑点杂交法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和(或)粪便HEV RNA阳性。 (五)治疗 1急性肝炎 以一般支持疗法为主,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2轻度慢性肝炎 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 (1)干扰素:慢性乙肝使用干扰素的指征为HBV在活动性复制中;肝炎处于活动期;HBV DNA血浓度低;抗HBc IgM阳性。用于慢性丙肝治疗时,同时加用利巴韦林(2007)。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不用。 (2)核苷类似物:主要是通过

    19、抑制HBV DNA反转录酶的活性及抑制共价闭合环DNA的合成而抑制HBV DNA的合成。 3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 加强护肝治疗,定期给予人血清白蛋白和血浆。 (1)支持疗法:卧床休息,昏迷者禁食蛋白质,给予足量的维生素、输入新鲜血浆、白蛋白或新鲜血,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对症治疗:防治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3)肝移植:晚期肝硬化及肝衰竭的患者可行肝移植。 5淤胆型肝炎 选用泼尼松或地塞米松。 (六)预防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或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凡新生儿出生24h内都应接种(0,1,6月)(2007)。 二、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

    20、急性传染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EHFV)又称汉坦病毒(RNA)。 1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主要是啮齿类,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5种) 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虫媒传播:革螨、恙螨。 3流行特征 (1)地区性:主要分布在亚洲,其次是欧洲、非洲,美洲最少。 (2)季节性和周期性:全年散发,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季,从ll月到次年l月;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从3月到5月。 (3)人群分布:青壮年农民及工人多见。 4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2543。 (三)发病机制 1休克 早期(37d)由血浆外渗血容量不足引起(2001)。少尿

    21、期后的休克是因为大出血、继发感染及多尿引起。 2出血 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及DIC。 3急性肾衰竭 肾血流不足,肾免疫性损伤、间质水肿、出血,肾小球微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的激活等。 (四)临床表现(2009) 潜伏期446日,以2周多见。典型病人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5期经过。 1发热期 (1)起病急骤,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d。 (2)三痛:全身酸痛、头痛、腰痛。(3) 三红:面、颈、上胸(4)毛细血管损害: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2002)。表现眼睑、球结膜充血水肿,腋下、胸背部皮下抓痕样出血。 2低血压休克期 发

    22、生于46d,发热末期或热退出现,持续13d。 3少尿期 发生于58d,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出血现象加重。 4多尿期 尿量24小时大于3000ml,多出现在病程910日。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以下三期:移行期;多尿早期;多尿后期。 5恢复期 一般需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 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和出血、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本病可分为5型。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 (五)诊断 1早期3种主要表现 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 2病程的5期经过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3实验室检查 血液浓缩,异性

    23、淋巴细胞出现,血小板减少和尿蛋白大量出现。 4确诊 血清、血细胞和尿沉渣细胞中检出EHF病毒抗原和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IgM或4倍上升的IgG抗体(2003,2006,2007,2008)。 (六)治疗 早期: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干扰素连用3-5日)及液体疗法。中晚期: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仍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1发热期 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预防DIC。 2低血压休克期 补充血容量(2001、2003、2006)。纠正酸中毒,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皮质激素。 3少尿期 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放血疗法,透析疗法。 4多尿期 维

    24、持水与电解质平衡,防止继发感染。 5恢复期 (七)预防疫情监测,防鼠灭鼠,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注射疫苗。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 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抗原性稳定,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 1传染源 人和动物感染后都可以成为传染源,猪是主要的传染源(2006、2007)。 2传播途径 经咬虫叮蛟而传播,已被证实的有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多呈隐性感染,26岁儿童发病率高。 4流行特征 呈季节性,7、8、9月高发。 潜伏期421d,一般为l014d。 1初期 第l3天,

    25、头痛、嗜睡、恶心、呕吐、颈部强直、抽搐。 2极期 第4l0天,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尤以呼吸衰竭为致死主要原因。 3恢复期 体温下降、精神好转。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 (四)脑脊液及血清学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压力高、外观澄清或微混、白细胞计数增加、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 2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后34 d出现,脑脊液第2天即可测定,2周达高峰。 (五)诊断及诊断依据(2002、2003、2005) 1流行病学资料 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多见。 2主要症状及体征 起

    26、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脑脊液符合无菌性脑脊液改变,血清学检查可助确诊。 (六)鉴别诊断 中毒型菌痢、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其他病毒性脑炎。 (七)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1)高热:降温。 (2)惊厥或抽搐:高热所致,降温;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所致,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脑水肿或脑疝者,应立即采用脱水药治疗;(2003、2006)脑实质病变所致,予镇静药。 (3)呼吸衰竭的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中枢呼吸兴奋剂、必要时人工气道建立人工呼吸。 3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 (八)预防 1控制传染源 隔离患

    27、者,人畜居地分开。 2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以612个月的婴幼儿为主,初种2次。2年后及612周岁分别加强一次。 四、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以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以及后期的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为特点。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 钩端螺旋体。 1传染源 主要是野鼠和猪。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传播。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同型免疫力。 4流行特征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流行性及一定的职业性。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714 d。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感染中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衰竭型、脑膜脑炎型(2007)。一)早期(钩体血症期)多在起病后3天内,本期突出的表现是:1.发热多数病人起病急骤,伴畏寒及寒战。体温短期内可高达39左右。常见弛张热,有时也可稽留热。2.头痛较为突出,全身肌痛,尤以腓肠肌或


    注意事项

    本文(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传染病性病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点文档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

    收起
    展开